Artwork

Player FM - Internet Radio Done Right

0-10 subscribers

Checked 16d ago
اضافه شده در four سال پیش
محتوای ارائه شده توسط 蘇育平 Yuping SU. تمام محتوای پادکست شامل قسمت‌ها، گرافیک‌ها و توضیحات پادکست مستقیماً توسط 蘇育平 Yuping SU یا شریک پلتفرم پادکست آن‌ها آپلود و ارائه می‌شوند. اگر فکر می‌کنید شخصی بدون اجازه شما از اثر دارای حق نسخه‌برداری شما استفاده می‌کند، می‌توانید روندی که در اینجا شرح داده شده است را دنبال کنید.https://fa.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برنامه پادکست
با برنامه Player FM !
icon Daily Deals

2021.11.04 國際新聞導讀-伊朗是否有誠意恢復核武談判還是拖延時間發展出核彈11月底應會揭曉、衣索比亞內戰情勢反轉中央政府面臨首都保衛戰、中美太空領域競爭加劇且中國佔上風

33:43
 
اشتراک گذاری
 

Manage episode 306282902 series 2948782
محتوای ارائه شده توسط 蘇育平 Yuping SU. تمام محتوای پادکست شامل قسمت‌ها، گرافیک‌ها و توضیحات پادکست مستقیماً توسط 蘇育平 Yuping SU یا شریک پلتفرم پادکست آن‌ها آپلود و ارائه می‌شوند. اگر فکر می‌کنید شخصی بدون اجازه شما از اثر دارای حق نسخه‌برداری شما استفاده می‌کند، می‌توانید روندی که در اینجا شرح داده شده است را دنبال کنید.https://fa.player.fm/legal

2021.11.04 國際新聞導讀-伊朗是否有誠意恢復核武談判還是拖延時間發展出核彈11月底應會揭曉、衣索比亞內戰情勢反轉中央政府面臨首都保衛戰、中美太空領域競爭加劇且中國佔上風
美國表示希望伊朗在 11 月 29 日“真誠地”重返核談判
伊朗最高核談判代表阿里·巴蓋里·卡尼週三在推特上表示,與六國的談判將於 11 月底恢復。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21:46
伊朗最高核談判代表阿里巴格里卡尼週三表示,伊朗與世界大國旨在恢復 2015 年核協議的談判將於 11 月 29 日恢復,因為西方對德黑蘭核進展的擔憂加劇
“在與@enriquemora_ 的電話中,我們同意於 11 月 29 日在維也納開始旨在取消非法和不人道製裁的談判,”巴蓋里卡尼在推文中寫道。
2015 年 3 月 20 日,在洛桑與伊朗外交部長賈瓦德·扎里夫就伊朗核計劃會晤後,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與他的談判團隊成員一起共進午餐,其中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羅伯特·馬利(左)。(信用:路透社/布賴恩斯奈德)
4 月,德黑蘭和六國開始討論挽救核協議的方法,該協議自 2018 年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退出美國並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以來一直受到侵蝕,促使德黑蘭違反了對鈾濃縮設定的各種限制。根據協議。
但自伊朗強硬派總統易卜拉欣·賴西( Ebrahim Raisi)於 6 月當選以來,談判一直擱置,預計他將在維也納會談恢復時採取強硬態度。
US says hopes Iran returns to nuclear talks on Nov. 29 'in good faith'
Iran's top nuclear negotiator Ali Bagheri Kani tweeted on Wednesday that the talks with six major powers will resume by the end of November.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21:46
Iranian flag flies in front of the UN office building in Vienna
(photo credit: REUTERS/LISI NIESNER/FILE PHOTO)
Advertisement
Iran's talks with world powers aimed at reinstating a 2015 nuclear deal will resume on Nov. 29, Iran's top nuclear negotiator, Ali Bagheri Kani, said on Wednesday, as Western concerns over Tehran's nuclear advances grow.
"In a phone call with @enriquemora_ , we agreed to start the negotiations aiming at removal of unlawful & inhumane sanctions on 29 November in Vienna," Bagheri Kani wrote in a tweet.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walks to lunch with members his negotiating team, including Robert Malley (L) from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following a meeting with Iran's Foreign Minister Javad Zarif over Iran's nuclear program in Lausanne March 20, 2015. (credit: REUTERS/BRIAN SNYDER)
In April, Tehran and six powers started to discuss ways to salvage the nuclear pact, which has eroded since 2018 when then-President Donald Trump withdrew the United States from it and reimposed sanctions on Iran, prompting Tehran to breach various limits on uranium enrichment set by the pact.
Continue watchingBlack Shadow leaks more data after deadline passesafter the ad
But the talks have been on hold since the election of Iran's hardline President Ebrahim Raisi in June, who is expected to take a tough approach when the talks resume in Vienna.
伊朗警告稱,除非拜登提供保證,否則核談判將失敗
預計伊朗將在本週確定與大國恢復談判的確切日期,定於 11 月底。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11:22
2015 年 10 月 18 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 (SNSC) 秘書 Ali Shamkhani 在德黑蘭。
(圖片來源:路透社/RAHEB HOMAMANDI)
廣告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週三表示,除非美國總統喬拜登能夠保證華盛頓不會再次放棄該協議,否則恢復伊朗與世界大國的 2015 年核協議的談判將失敗。
“缺乏權威的美國總統不准備提供保證。如果目前的現狀繼續下去,談判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阿里沙姆哈尼在一條推文中說。
據伊朗最高核談判代表阿里·巴蓋里-卡尼稱,預計伊朗將在本週確定與大國恢復談判的確切日期,定於 11 月底。
4 月,伊朗和六國在維也納開始談判以恢復該協議,當時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三年前放棄了該協議,然後重新實施削弱伊朗經濟的製裁。然而,在 6 月伊朗總統大選使反西方強硬派易卜拉欣·賴西上台後,談判被擱置。
維也納會議的一個主要分歧是伊朗要求美國保證未來不會違背核協議。
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 2018 年 5 月在白宮宣布他打算退出伊朗核協議。(來源:JONATHAN ERNST/REUTERS)
美國和歐洲大國敦促伊朗重返談判,並警告說,隨著伊朗的鈾濃縮計劃遠遠超出核協議規定的限制,時間已經不多了。
作為對特朗普重新實施制裁的反應,德黑蘭通過重建濃縮鈾庫存、將其提煉到更高的裂變純度並安裝先進的離心機以加快產出,從而違反了協議。
Iran warns nuclear talks would fail unless Biden provides guarantees
Iran is expected to give an exact date this week for the resumption of talks with the powers, scheduled for the end of November.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11:22
Ali Shamkhani, secretary of the Iranian Suprem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NSC) in Tehran, October 18, 2015.
(photo credit: REUTERS/RAHEB HOMAVANDI)
Advertisement
Negotiations to revive Iran's 2015 nuclear agreement with world powers will fail unless US President Joe Biden can guarantee that Washington will not again abandon the pact, the head of Iran's Suprem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aid on Wednesday.
"The US President, lacking authority, is not ready to give guarantees. If the current status quo continues, the result of negotiations is clear," Ali Shamkhani said in a tweet.
Iran is expected to give an exact date this week for the resumption of talks with the powers, scheduled for the end of November according to Iranian top nuclear negotiator Ali Bagheri-Kani.
In April, Iran and six powers started talks in Vienna to reinstate the deal, which then-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ditched three years ago before reimposing sanctions that have crippled Iran's economy. However, the talks were put on hold after Ir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June that brought anti-Western hardliner Ebrahim Raisi to power.
One main disagreement in Vienna has been over Iran's requireme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give guarantees that it would not renege on the nuclear agreement in the future.
Then-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olds up a proclamation declaring his intention to withdraw from the Iran nuclear agreement, at the White House in May 2018. (credit: JONATHAN ERNST/REUT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powers have urged Iran to return to negotiations, warning that time is running out as the Islamic Republic's uranium enrichment program is advancing well beyond the limits set by the nuclear pact.
In reaction to Trump's reimposition of sanctions, Tehran breached the deal by rebuilding stockpiles of enriched uranium, refining it to higher fissile purity and installing advanced centrifuges to speed up output.
伊朗不遵守協議損害核協議的複興,愛爾蘭FM告訴“郵報”
由歐盟牽頭的旨在重振該協議的第三方談判陷入僵局。在此期間,伊朗已經接近可以生產核彈的地步。
作者:托瓦·拉扎羅夫哈立德·阿布·托米
2021 年 11 月 3 日 20:33
外長亞伊爾·拉皮德和愛爾蘭外長西蒙·科維尼。
(圖片來源:外交部)
廣告
愛爾蘭外交部長西蒙·科維尼在周三與以色列外長亞伊爾·拉皮德 (Yair Lapid) 就此事進行會談之前告訴《耶路撒冷郵報》,德黑蘭對核武器發展的持續追求危及 2015 年伊朗協議的複興。
“這裡有一個實時的考慮,”他在一天前談到這項名為“聯合綜合行動計劃”的協議時告訴該報,該協議旨在防止伊朗成為核大國。
“伊朗正在JCPOA商定的範圍之外發展其核能力。他們不再接近合規性,”科文尼說。
科文尼解釋說,如果這種不合規的情況持續下去,“在某個時間點,致力於使 JCPOA 發揮作用的國家將質疑它是否可以繼續完成其設計的工作”。
自 1 月上任以來,美國總統喬·拜登 (Joe Biden) 一直尋求重新實施特朗普政府於 2018 年退出的協議。 該協議已由德黑蘭與六個世界大國簽署: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和德國。
代表們等待上個月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關於恢復 2015 年伊朗核協議的談判的開始。(來源:歐盟駐維也納代表團/通過路透社的講義)
以色列反對該協議,它認為該協議促成了伊朗的核計劃並助長了其地區侵略。
拜登政府和該協議的簽署方認為這是防止伊朗核武的最佳工具
由歐盟牽頭的旨在重振該協議的第三方談判陷入僵局。在此期間,伊朗已經接近可以生產核彈的地步。
科維尼表示,他的國家在恢復其支持的協議方面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2021 年 1 月,愛爾蘭在由 15 個成員國組成的聯合國安理會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任期。它被任命為聯合國安理會第 2231 號決議的協調人,根據該決議,安理會批准了 JCPOA。
“在這個角色中,我們將繼續努力將維也納的各方聚集在一起以達成一致。我們相信,如果能達成協議,將對穩定做出積極貢獻,”科文尼說。
科文尼說,如果無法恢復該協議,將在該地區造成“非常嚴重的不穩定”,並導致“與其他希望發展核能力的國家(即沙特阿拉伯)的區域擴散”。
因此,他說,賭注非常高,並指出目前伊朗已將鈾濃縮至 60% 的純度。
“這是一個危險的時期,對以色列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當然正在密切關注這一點,並對 JCPOA 進程持懷疑態度。我明白那個。我曾多次就這個問題與以色列部長交談,”這位愛爾蘭外交官說。
他補充說,需要的是強有力和透明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以及“伊朗停止對核能力的投資”和“遵守 JCPOA 的精神和文字”。
“但這必須得到同意和談判,”他補充說。“伊朗新政府表示,他們將在未來幾週內回到維也納進行談判。這是受歡迎的,但這只是讓人們進入一個房間,”他說。
他說,真正的考驗是談判恢復後能否取得進展。
“目前的談判存在各種不確定性,我們知道這一點,”科文尼解釋說,但愛爾蘭、歐盟和該協議的簽署國,包括拜登政府,認為這仍然是最好的選擇。
“它是否解決了與伊朗有關的所有問題?不,它沒有。到位總比沒有到位好?是的,我們是這麼認為的,”科文尼總結道。
週三,拉皮德在推特上表示,“我們討論了兩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以及包括伊朗構成的威脅在內的各種地區問題。”
科維尼週三還前往拉馬拉討論以巴衝突。科維尼會見了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副總理齊亞德·阿布·阿姆爾(Ziad Abu Amr)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外交部高級官員阿邁勒·賈多(Amal Jado)。
他們與他談到了歐洲採取嚴肅行動來解決以巴衝突的必要性。兩位巴勒斯坦政界人士告訴他,根據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一份聲明,歐洲在幫助巴勒斯坦人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決議實現他們的目標和合法權利方面可以發揮作用。
雙方還討論了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嚴重的金融危機,以及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安全措施以及結束對哈馬斯統治的加沙地帶實施封鎖的必要性。
據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稱,阿布·阿姆爾感謝愛爾蘭外交部長他的國家的立場及其在支持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和巴勒斯坦人民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特別是因為愛爾蘭是聯合國救濟和工程處(近東救濟工程處)的最大支持者之一陳述。
科維尼定於週四前往約旦,在那裡他將與約旦同行會面,並為他的國家在安曼的新大使館揭幕。
Iranian noncompliance harms revival of nuclear deal, Irish FM tells 'Post'
Third-party talks led by the EU to revive the deal have faltered. In the interim, Iran has inched closer to the point where it could produce a nuclear bomb.
By TOVAH LAZAROFF, KHALED ABU TOAMEH
NOVEMBER 3, 2021 20:33
Foreign Minister Yair Lapid and Irish Foreign Minister Simon Coveney.
(photo credit: FOREIGN MINISTRY)
Advertisement
Tehran’s continued pursuit of nuclear-weapons development jeopardizes the revival of the 2015 Iran deal, Ireland’s Foreign Minister Simon Coveney told The Jerusalem Post in advance of his talk with his Israeli counterpart Yair Lapid on the matter on Wednesday.
“There is a real-time consideration here,” he told the paper a day earlier in speaking about the deal, known as the 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which had sought to prevent Iran from becoming a nuclear power.
“Iran is developing their nuclear capacity outside of what was agreed in the JCPOA. They are no longer anywhere close to compliance,” Coveney said.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If this lack of compliance continues, “at some point in time the countries that are committed to making the JCPOA work will question whether it can do the job it was designed to do any longer,” Coveney explained.
Since taking office in January, US President Joe Biden has sought to reimpose the deal, which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exited in 2018. It had been signed between Tehran and six world powers: the US, Russia, China, France, UK and Germany.
DELEGATES WAIT for the start of talks on reviving the 2015 Iran nuclear deal, in Vienna, Austria, last month. (credit: EU DELEGATION IN VIENNA/HANDOUT VIA REUTERS)
Israel has opposed the deal, which it believes enabled Iran’s nuclear program and emboldened its regional aggression.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ignatories to the deal believe it is the best available vehicle to prevent a nuclear Iran
Third-party talks l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to revive the deal have faltered. In the interim, Iran has inched closer to the point at which it could produce a nuclear bomb.
Coveney said his country has a critical role to play in reviving the deal, which it supports.
In January 2021 Ireland began a two-year term on the 15-member UN Security Council. It was appointed facilitator for UNSC Resolution 2231, under which the Council endorsed the JCPOA.
“In that role, we are continuing to try to bring parties together in Vienna to find agreement. We believe that if agreement can be found, that makes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stability,” Coveney said.
Failure to revive the deal would create “very significant in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nd lead to “regional prolif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wanting to develop nuclear capacity in response, i.e. Saudi Arabia,” Coveney said.
The stakes, therefore, are very high, he said, noting that at present, Iran has enriched uranium to 60% purity.
“These are dangerous times, not the least for Israel because they of course are watching this very closely and are very skeptical of the JCPOA process. I understand that. I have spoken to Israeli ministers many times on that issue,” the Irish diplomat said.
What is needed is robust and transparent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nspections and for “Iran to stop their investment in nuclear capacity” and “to comply with the spirit and the letter of the JCPOA,” he added.
“But that has to be agreed and negotiated,” he added. “The new Iranian government has indicated that they will come back to Vienna for negotiations in the next few weeks. That is welcome, but that is just getting people into a room,” he said.
The real test is whether or not progress can be made once the talks resume, he said.
“There is all sorts of uncertainty around the current negotiations, we know that,” explained Coveney, but Ireland, the EU and the signatories to the deal, including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believe it is still the best option available.
“Does it solve all issues that relate to Iran? No, it doesn’t. Is it better to have in place than not to have in place? Yes, we think so,” Coveney concluded.
On Wednesday, Lapid tweeted of their meeting, “We discussed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nd various regional issues including the threat posed by Iran.”
Coveney also traveled to Ramallah on Wednesday to discuss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Coveney met with PA Deputy Prime Minister Ziad Abu Amr and Amal Jado, a senior official with the P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y spoke with him about the need for a serious European move to resolve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Europe has a role in helping the Palestinians achieve their goals and legitimate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and 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s,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by the PA, the two Palestinian politicians told him.
The two sides also discussed the sever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PA, as well as Israeli security measures in Jerusalem and the need to end the blockade imposed on the Hamas-ruled Gaza Strip.
Abu Amr thanked the Irish Foreign Minister for his country’s stances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supporting the PA and the Palestinian people, especially since Ireland is one of the biggest support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UNRWA), according to the PA statement.
Coveney is scheduled to head on Thursday to Jordan, where he will meet with his Jordanian counterpart and inaugurate his country’s new embassy in Amman.
伊斯蘭革命衛隊表示,它挫敗了美國在阿曼灣沒收石油的企圖
伊斯蘭革命衛隊聲稱,它設法俘獲了一艘載有美軍沒收的伊朗石油的油輪。
作者:TZVI JOFFRE ,路透社
2021 年 11 月 3 日 22:02
伊朗革命衛隊 (IRGC) 的一艘船於 2019 年 8 月 22 日在伊朗阿巴斯港附近的未公開地點航行。
(照片來源:NAZANIN TABATABAEE/WANA VIA REUTERS)
廣告
伊斯蘭革命衛隊週三稱,其截獲的快艇在阿曼的這是試圖沒收伊朗石油出口海灣美國軍艦,伊朗媒體報導。
美國官員否認了這些報導,稱實際上伊朗軍隊上個月扣押了一艘懸掛越南國旗的油輪,美國海軍只是在監視局勢。
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對記者說:“我已經看到伊朗的說法,它們完全是虛假和不真實的……這是一個虛假的說法。”
“唯一沒收的是伊朗,”柯比說。
據稱,這艘美國船從一艘油輪上沒收了伊朗的石油,並將其轉移到另一艘開往未知目的地的油輪上。伊斯蘭革命衛隊聲稱它降落在第二艘油輪的甲板上並將其轉移到伊朗領海。
報導稱,美軍試圖用直升機和軍艦追捕油輪,但未能抓住它,該報導稱,美軍隨後第二次試圖阻止油輪進入伊朗水域,但未能成功。
2010 年 4 月 22 日,伊朗船隻在波斯灣和伊朗南部霍爾木茲海峽參加海軍戰爭演習。伊朗革命衛隊成功部署了一艘能夠摧毀敵艦的新型快艇,因為戰爭演習於週四在對全球至關重要的水道開始石油供應,伊朗(圖片來源:REUTERS/FARS NEWS)
伊斯蘭革命衛隊在伊朗官方媒體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在衛隊海軍部隊及時和權威的行動下,美國恐怖主義海軍在阿曼海竊取伊朗石油的行動失敗了。”
“載有伊朗石油的油輪於 10 月 25 日停靠在阿巴斯港。”
近日,伊朗媒體報導稱,伊朗海軍據報挫敗了一艘駛往亞丁灣、也門以南、經過紅海的油輪的企圖“海盜襲擊”。
所謂的美國海軍行動的視頻。
據伊朗半官方的塔斯尼姆新聞報導,四艘船每艘載有六名武裝海盜,正準備劫持這艘駛往曼德海峽的油輪,但被船上的伊朗海軍小隊擋住了。機構。
報告稱,海盜試圖劫持船隻,但被警告聲嚇跑了,這與許多海盜襲擊未遂事件一致。
另外,美國官員告訴路透社,過去 24 小時內,多架無人機(據信是伊朗人)在霍爾木茲海峽靠近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埃塞克斯號。
Michael Starr 和 Aaron Reich 為本報告做出了貢獻。
IRGC says it thwarted US attempt to confiscate oil in the Gulf of Oman
The IRGC claimed that it managed to capture a tanker carrying confiscated Iranian oil from US forces.
By TZVI JOFFRE,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22:02
A boat of the Iranian Revolutionary Guard (IRGC) sails, at undisclosed place off the coast of Bandar Abbas, Iran August 22, 2019.
(photo credit: NAZANIN TABATABAEE/WANA VIA REUTERS)
Advertisement
The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s Corps said on Wednesday that its speedboats intercepted a US military vessel in the Gulf of Oman that was attempting to confiscate Iranian oil exports, Iranian media reported.
US officials denied the reports, saying that in reality, Iranian forces had seized a Vietnamese-flagged oil tanker last month and US naval forces were just monitoring the situation.
"I've seen the Iranian claims, they are absolutely totally false and untrue … it's a bogus claim," Pentagon spokesman John Kirby told reporters.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he only seizing that was done was by Iran," Kirby said.
The US ship was said to be confiscating Iranian oil from one tanker and diverting it to another bound for an unknown destination. The IRGC claimed it landed on the deck of the second tanker and diverted it into Iran’s territorial waters.
The US forces attempted to pursue the tanker with helicopters and warships but failed to catch it,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hich claimed that the US forces then tried and failed a second time to block the tanker from entering Iranian waters.
Iranian boats take part in naval war game in the Persian Gulf and the Strait of Hormuz southern Iran April 22, 2010. Iran's Revolutionary Guards successfully deployed a new speed boat capable of destroying enemy ships as war games began on Thursday in a waterway crucial for global oil supplies, Iran (credit: REUTERS/FARS NEWS)
“With the timely and authoritative action of the Guards’ naval forces, the US terrorist Navy’s operation to steal Iranian oil in the Sea of Oman failed,” the IRGC said in a statement published by Iranian state media.
“The tanker carrying Iran’s oil docked at the port of Bandar Abbas on October 25.”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In recent days, Iranian media reported that Iran’s Navy has reportedly thwarted an attempted “pirate attack” on an oil tanker sailing for the Gulf of Aden, south of Yemen and past the Red Sea.
Video of the alleged US Navy operation.
Four boats, each carrying six armed pirates, were en route to hijacking the tanker, which was heading for the Bab al-Mandab Strait, but they were warded off by an Iranian Navy squad aboard the vessel, according to Iran’s semi-official Tasnim News Agency.
The report claimed the pirates tried to hijack the vessel but were scared off by the warning shots, which is in line with many attempted pirate attacks.
Separately, American officials told Reuters that multiple drones, believed to be Iranian, came close to the US Navy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Essex in the Strait of Hormuz in the past 24 hours.
Michael Starr and Aaron Reich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為什麼伊朗在多年制裁後談論石油出口?
伊朗石油部長表示,為了避免成為淨進口國,伊朗現在需要在未來幾年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進行 1600 億美元的投資。
作者:SETH J. FRANZMAN
2021 年 11 月 2 日 23:37
伊朗新任總統易卜拉欣·賴西在德黑蘭收到伊朗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的總統批准令
(圖片來源:路透社)
廣告
早在 2019 年 4 月,當時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的美國就表示,不會再有對伊朗石油製裁的豁免或豁免。當時有報導稱,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 (Mike Pompeo) 取消了豁免。目標是向伊朗施壓,並推動石油出口接近於零。2020 年 8 月有報導稱,美國在前往委內瑞拉的船隻上扣押了伊朗石油。幾艘伊朗船隻也於 2020 年 5 月和 6 月抵達委內瑞拉。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還於 2019 年 8 月在直布羅陀附近短暫扣留了一艘伊朗油輪。
快進到 2021 年 11 月。伊朗再次談論石油出口。這是因為伊朗聲稱它在海上遭受了“海盜”襲擊的威脅,而《華爾街日報》今年早些時候的一篇報導稱,伊朗船隻在前往敘利亞的途中成為以色列的目標。
根據伊朗國際的一份報告,石油部長表示,伊朗現在需要在未來幾年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進行 1600 億美元的投資,以避免成為淨進口國。“Javad Owji 在周日的預算規劃會議上表示,由於過去缺乏投資,該國現在面臨著嚴峻的選擇——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投資 160 美元,否則將面臨產量下降並最終進口化石燃料。”
石油故事在德黑蘭有頭版報導。據法爾斯通訊社記者報導,石油部長出席了議會經濟委員會的會議,並在電視採訪中解釋了會議的細節:“我向議會成員介紹了該部,同時也提交一份關於石油、石油凝析油、出口和國內銷售的報告。”
他說,情況比過去幾年要好得多。“利用國內外力量和能力,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石油部長表示:“石油淨化,特別是石油淨化,政府已經採取了很好的措施來投資各種項目,並且已經確定了好的計劃,這將很快成為關鍵。”
伊朗“計劃投資凝析油和凝析油並維持生產,以及優化能源消耗和爐油和瓦斯油的供應。”石油部長表示:“根據石油和天然氣部的計劃,根據第十三屆政府的行動,我們正在尋求提高該國煉油廠的產能,在未來 4 到 5 年內將達到每天 140 萬噸。”
根據 Fars News 的另一篇報導,伊朗正在密切關注美國尋求與中國討論伊朗石油出口的問題。報告稱,伊朗“過去三個月平均每天進口 80 萬桶石油,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伊朗可能擔心伊朗與中國簽署了一項為期 25 年的多項夥伴關係協議,可能會受到美國的壓力。伊朗正在擺出一副勇敢的面孔,認為美國在該地區失敗了。
3 月 27 日,伊朗外長穆罕默德·賈瓦德·扎里夫和中國外長王毅在德黑蘭舉行的 25 年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上互相碰肘。(圖片來源:MAJID ASGARIPOUR/WANA(西亞新聞社)VIA REUTERS)
為什麼伊朗現在可能會談論石油和能源出口?一件奇怪的事情是聲稱伊朗面臨“海盜”威脅在海上。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伊朗一直在海上騷擾船隻。7 月,一架伊朗無人機在阿曼灣的一艘油輪上殺死了兩名船員。伊朗還威脅美國和以色列。在伊朗看來,德黑蘭認為自己正處於與以色列的區域影子戰爭中,航運是這場衝突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伊朗迫切需要能源部門的收入。它需要修復舊的基礎設施。伊朗還希望向黎巴嫩輸送能源以支持真主黨。它還向敘利亞輸送燃料。但是伊朗不能在沒有獲得一些資金的情況下做所有這些慷慨的事情。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無法付給伊朗很多錢。所以伊朗需要中國等地出口。
Why is Iran talking oil exports after years of sanctions?
Iran now needs $160 billion of investments in its oi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in the coming years in order to avoid becoming a net importer, the oil minister has said.
By SETH J. FRANTZMAN
NOVEMBER 2, 2021 23:37
Iran's new President Ebrahim Raisi receives the endorsement decree for his presidency from Iran's Supreme Leader Ayatollah Ali Khamenei, in Tehran
(photo credit: REUTERS)
Advertisement
Back in April 2019 the US, then unde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aid there would be no more exemptions or waivers for Iranian oil sanctions. Th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Mike Pompeo cancelled the waivers, reports said at the time. The goal was to pressure Iran and drive oil exports to near zero. In August 2020 reports said the US seized Iranian petroleum on ships heading for Venezuela. Several Iranian ships also made it to Venezuela in May and June 2020. UK Royal Marines also briefly detained an Iranian tanker near Gibralter in August 2019.
Fast forward to November 2021. Iran is talking up oil exports again. This comes as Iran has claimed it suffered the threat of a “pirate” attack at sea and after a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 said earlier this year that Iranian ships had been targeted by Israel on their way to Syria.
Iran now needs $160 billion of investments in its oi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in the coming years, to avoid becoming a net importer, the oil minister has said, according to a report in Iran International. “Javad Owji told a budget planning meeting on Sunday that because of lack of investments in the past, the country is now faced with a stark choice – invest $160 in its oil and gas sector or face declining output and eventually imports of fossil fuels.”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op Articles
READ MORE
Black Shadow leaks more dataafterdeadline passes
The oil story has front page coverage in Tehran. Accordng to a correspondent of Fars News Agency, the Minister of Oil attended the meeting of the Economic Commission of the parliament, and said in a televised interview explaining the details of the meeting: “I presented the ministry to the members of parliament, while also presenting a report on the sale of oil, oil condensate, exports and domestic sales.”
The situation is much better than in the last years he said. “Good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by us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power and capacity.” The Minister of Oil stated: "Oil purification, and especially oil purification, good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in the government to invest in various projects, and good plans have been identified, which will be key soon."
Iran has “plans to invest in oil condensate and gas condensate and to maintain production, as well as to optimiz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upply of furnace oil and gas oil." The Minister of Oil stated: "With the plans of the Ministry of Oil and the actions of the 13th government, we are looking to increase the refinery capacity in the country, which in the next 4 to 5 years will reach 1.4 million tons per day.”
According to another report at Fars News, Iran is watching closely as the US seeks to discuss Iran oil exports with China. Iran “has imported an average of 800,000 barrels of oil per day over the past three months, more than double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the report says. Iran may be concerned that China, which Iran has signed a 25 year deal with regarding multiple partnerships, could be pressured by the US. Iran is putting on a brave face, arguing that the US has failed in the region.
Iran’s Foreign Minister Mohammad Javad Zarif and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bump elbows during the signing ceremony of a 25-year cooperation agreement, in Tehran on March 27. (credit: MAJID ASGARIPOUR/WANA (WEST ASIA NEWS AGENCY) VIA REUTERS)
Why might Iran be talking oil and energy exports now? One odd thing is the claim that Iran faces “piracy” threats at sea. In the last months, it is Iran that has been harassing ships at sea. In July an Iranian drone killed two crew on a tanker in the Gulf of Oman. Iran has also threatened the US and Israel. Tehran sees itself as being in a regional shadow war with Israel, and shipping is part of that conflict, in Iran’s view. At the same time, Iran desperately needs revenues for its energy sector. It needs to repair old infrastructure. Iran also wants to send energy supplies to Lebanon to back Hezbollah. It also sends fuel to Syria. But Iran can’t do all this largesse without also getting some funds. Hezbollah, Syria and Iranian-backed militias in Iraq can’t pay Iran much money. So Iran needs China and other places to export.
聯合國與埃塞俄比亞聯合維權團隊:“各方在提格雷都犯下了侵權行為”
各方都被指控以民族為由,虐待和殺害平民、實施輪姦和逮捕。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10:25
2020 年 11 月 9 日,阿姆哈拉地區民兵成員乘坐卡車前往與埃塞俄比亞提格雷接壤的阿姆哈拉地區桑賈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
(圖片來源:路透社/TIKSA NEGERI)
廣告
聯合國和埃塞俄比亞週三公佈的一項期待已久的聯合調查顯示,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提格雷地區的戰爭中的所有各方都犯下了可能構成戰爭罪的侵權行為。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和國家任命的埃塞俄比亞人權委員會的報告是在埃塞俄比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第二天發布的。提格雷軍隊週一表示,他們可能會在首都遊行,以推翻非洲第二人口大國的政府。
該報告涵蓋了長達一年的大部分衝突,由提格雷軍隊與埃塞俄比亞軍隊及其主要盟友(來自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地區的軍隊和來自鄰國厄立特里亞的士兵)展開的衝突。
各方都被指控以民族為由,虐待和殺害平民、實施輪姦和逮捕。
目前尚不清楚該報告的調查結果是否可以構成採取法律行動的基礎。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此該法院沒有管轄權。
該報告建議建立一個可能的國際司法機制,稱埃塞俄比亞的調查不夠廣泛,並不總是符合國際標準,也不總是透明的。
該報告借鑒了 269 次採訪。許多敘述都包含厄立特里亞士兵在軍事基地強姦和殘害的圖解細節。
埃塞俄比亞政府發言人 Legesse Tulu 沒有立即回應對報告內容髮表評論的請求。厄立特里亞外交部長奧斯曼·薩利赫拒絕置評。無法聯繫到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發言人 Getachew Reda 和 Amhara 地區發言人 Gizachew Muluneh 置評。報告稱,厄立特里亞拒絕與調查人員接觸,但過去否認其部隊實施了強姦,儘管包括路透社在內的大量文件。埃塞俄比亞曾表示,一些士兵因強姦和殺害而受到審判。阿姆哈拉否認虐待行為。
2020 年 12 月 16 日,在蘇丹東部卡薩拉州,逃離蒂格雷地區正在進行的戰鬥的埃塞俄比亞人在穿越蘇丹-埃塞俄比亞邊境的塞蒂特河後攜帶著自己的財物。(圖片來源:MOHAMED NURELDIN ABDALLAH/REUTERS)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由沐翠軒贊助
TPLF 發言人 Getachew 此前否認 Tigrayan 部隊犯下虐待行為,但表示一些“自衛隊” Tigrayan 團體可能犯下了違法行為。
這份長達 100 頁的報告說,厄立特里亞士兵在阿克蘇姆市殺害了大約 100 名平民;埃塞俄比亞士兵將大約 70 名男子從他們的家中拖走,並在提格雷南部的三個村莊殺害了他們;以及提格雷軍隊在邁卡德拉鎮殺害了大約 200 名阿姆哈拉平民,這一罪行隨後被阿姆哈拉報復性殺害。
報告稱,這並不是一份詳盡的事件清單。路透社和其他新聞機構、人權團體和民間社會團體記錄了更多未提及的平民被殺事件。
衝突年
該報告還指責厄立特里亞士兵違反國際法,強迫居住在提格雷的厄立特里亞難民返回。
該報告指責各方在不同時間阻止援助,並表示無法核實飢餓是否被用作戰爭武器,正如聯合國援助負責人此前所說的那樣。聯合國表示,政府對糧食援助實施了“事實上的封鎖”,但政府否認了這一指控。
報告提到調查人員的工作經常受到阻礙,特別是阿姆哈拉軍隊控制的地區,或者由於不安全而無法訪問某些地區。它沒有提到埃塞俄比亞在 9 月驅逐了一名聯合國調查員。
控制提格雷大部分地區的 TPLF 表示,該報告不完整,因為調查人員沒有訪問很多地區,也沒有涉及提格雷領導層。
“他們讓我們一無所知,”格塔丘週二在完整報告發布前表示。
該報告稱,提格雷領導層不願參與,因為國家任命的埃塞俄比亞人權委員會的調查人員在場。
除其他違規行為外,該報告還記錄了有關提格雷軍隊於 11 月 3 日向躲在阿迪哈格賴 (Adi Hageray) 鎮一座教堂內的平民開火的指控。
一年前,地區部隊和國家軍隊中的提格雷士兵控制了提格雷各地的軍事基地,之後戰爭開始了。他們說,儘管政府指令推遲了選舉,但在該地區舉行了自己的選舉後,中央政府將採取行動反對提格雷。
衝突已使提格雷約 40 萬人陷入飢荒,數千平民喪生,埃塞俄比亞北部超過 250 萬人被迫逃離家園。
聯合國人權事務負責人米歇爾·巴切萊特 (Michelle Bachelet) 於 3 月同意埃塞俄比亞提出的聯合調查請求,稱當時提格雷可能犯下了戰爭罪。
Joint UN, Ethiopia rights team: 'All sides committed abuses in Tigray'
All sides are accused of torturing and killing civilians, carrying out gang rapes and making arrests on the basis of ethnicity.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10:25
Members of Amhara region militias ride on their truck as they head to face the 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TPLF), in Sanja, Amhara region near a border with Tigray, Ethiopia November 9, 2020.
(photo credit: REUTERS/TIKSA NEGERI)
Advertisement
All sides fighting in the war in Ethiopia's northern region of Tigray committed violations that may amount to war crimes, according to a long-awaited joint investiga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 and Ethiopia and published on Wednesday.
The report by the U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and the state-appointed Ethiop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was released the day after Ethiopia declared a state of emergency. Tigrayan forces said on Monday they might march on the capital to topple the government of Africa's second-most populous nation.
The report covers most of the year-long conflict, fought by Tigrayan forces against the Ethiopian military and its key allies: forces from Ethiopia's Amhara region and soldiers from the neighboring nation of Eritrea.
All sides are accused of torturing and killing civilians, carrying out gang rapes and making arrests on the basis of ethnicity.
It was not immediately clear whether findings from the report could form the basis for legal action. Ethiopia and Eritrea are not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so the court has no jurisdiction.
The report recommended a possible international justice mechanism, saying Ethiopian investigations were insufficiently broad, did not always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were not always transparent.
The report draws on 269 interviews. Many accounts contain graphic details of rapes and mutilations by Eritrean soldiers on military bases.
Legesse Tulu, Ethiopia’s government spokesperson, did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requests for comment on the contents of the report. Eritrea’s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sman Saleh declined to comment. The 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TPLF) spokesperson Getachew Reda and Amhara regional spokesperson Gizachew Muluneh were not reachable for comment. Eritrea refused to engage with investigators, the report said, but has denied in the past that its forces carried out rapes, despite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including by Reuters. Ethiopia has said some individual soldiers are on trial for rape and killing. Amhara has denied abuses.
Ethiopians, who fled the ongoing fighting in Tigray region, carry their belongings after crossing the Setit River on the Sudan-Ethiopia border, in the eastern Kassala state, Sudan December 16, 2020. (credit: MOHAMED NURELDIN ABDALLAH/REUTERS)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TPLF spokesperson Getachew has previously denied that Tigrayan forces committed abuses but said some "vigilante" Tigrayan groups may have committed violations.
The 100-page report said that Eritrean soldiers had killed around 100 civilians in the city of Axum; that Ethiopian soldiers had dragged about 70 men from their homes and killed them in three villages in southern Tigray; and that Tigrayan forces had killed around 200 Amhara civilians in the town of Mai Kadra, a crime then followed by revenge killings of Tigrayans by Amhara.
The report said it was not an exhaustive list of incidents. Reuters and other news organizations, rights groups, and civil society groups have documented many more killings of civilians that were not mentioned.
YEAR OF CONFLICT
The report also accused Eritrean soldiers of forcing Eritrean refugees living in Tigray to return, in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report accused all sides of blocking ai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said it could not verify whether starvation was used as a weapon of war, as had been previously alleg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aid chief. The UN has said the government operated a "de facto blockade" of food aid, a charge the government denied.
The report mentioned investigators were often hindered in their work, particularly areas controlled by Amhara forces, or unable to visit certain areas due to insecurity. It did not mention that Ethiopia deported a UN investigator working on the report in September.
The TPLF, which controls most of Tigray, has said the report was incomplete because investigators did not visit many areas and did not involve the Tigrayan leadership.
"They have kept us in the dark," Getachew said on Tuesday ahead of the full report's publication.
The report said the Tigrayan leadership was reluctant to engag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investigators from the state-appointed Ethiop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Among other violations, the report documented allegations that Tigrayan forces had fired on civilians sheltering in a church in the town of Adi Hageray on November 3.
The war began a year ago after regional forces and Tigrayan soldiers in the national army seized control of military bases across Tigray. They sai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as about to move against Tigray after the region held its own elections despite a government directive delaying them.
The conflict has plunged around 400,000 people in Tigray into famine, killed thousands of civilians and forced more than 2.5 million people in northern Ethiopia to flee their homes.
UN human rights chief Michelle Bachelet agreed in March to an Ethiopian request for a joint investigation, saying then it was possible war crimes had been committed in Tigray.
土耳其因抗議美國海軍人員而拘留 17 人
“你是我們的敵人,你在這裡不被通緝。我們不會允許美國士兵在我們的土地上自由遊蕩。洋基回家,”該組織說。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17:54
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 USS Monterey (CG-61) 於 2021 年 3 月 19 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航行,前往黑海。
(圖片來源:Murad SEZER/REUTERS)
廣告
伊斯坦布爾州長辦公室表示,土耳其當局週三拘留了 17 人,原因是他們為一名來訪的美國海軍文職僱員戴上頭罩,以抗議美國在中東的政策。
實施該行為的組織土耳其青年聯盟(TGB)在推特上分享了這一事件的圖片,其中一群人向目標高呼反美口號。
“你是我們的敵人,你在這裡不被通緝。我們不會允許美國士兵在我們的土地上自由漫遊。洋基人回家,”該組織批評美國支持敘利亞庫爾德 YPG 戰士,他們被安卡拉視為恐怖分子。
來自 Jpost 的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READ MORE
Israel hasn’t given us evidence linkingNGOs to terror,Irish FM says
州長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說,被拘留的 17 人的目標是一艘美國海軍艦艇的文職僱員,該艦艇“作為港口訪問的一部分來到我們的城市”。它沒有詳細說明對該組織可能提出的任何指控。
週一,惠特尼山號航母艦長表示,他的船員期待著訪問
土耳
並“加強我們與土耳其盟友的關係”,因為它駛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加入北約在黑海的活動。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本週抱怨該船在該地區的存在,俄羅斯黑海海軍部隊正在練習摧毀敵方目標。
5 月 16 日,一架 F/A-18E 超級大黃蜂從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亞伯拉罕·林肯”號在阿拉伯海的飛行甲板上發射升空。(圖片來源:REUTERS)
已故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的夏威夷莊園以創紀錄的 4300 萬美元售出由 Mansion Global 贊助
2014 年,TGB 也採取了類似的行動,給從黑海地區演習返回的美國士兵戴上頭罩。
美國和土耳其——北約盟國——之間的關係近年來因敘利亞政策分歧、安卡拉購買俄羅斯防空系統及其人權記錄而變得緊張。
Turkey detains 17 people over protest against US Navy personnel
"You are our enemy and you are not wanted here. We will not allow US soldiers to roam free in our lands. Yankee go home," the group said.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17:54
US Navy guided-missile cruiser USS Monterey (CG-61) sails in the Bosphorus, on its way to the Black Sea, in Istanbul, Turkey, March 19, 2021.
(photo credit: MURAD SEZER/REUTERS)
Advertisement
Turkish authorities detained 17 people on Wednesday for putting a hood over the head of a visiting US Navy civilian employee in a protest against United States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the Istanbul governor's office said.
The group that carried out the act, the Turkey Youth Union (TGB), shared images on Twitter of the incident, in which a group of people chanted anti-US slogans at their target.
"You are our enemy and you are not wanted here. We will not allow US soldiers to roam free in our lands. Yankee go home," the group said, criticizing US support for Syrian Kurdish YPG fighters who are considered terrorists by Ankara.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op Articles
READ MORE
US CDC advisers recommend COVID‑19 vaccine foryoung children
The 17 people detained had targeted a civilian employee of a US Navy ship that "came to our city as part of a port visit," the governor's office said in a statement. It did not elaborate on any possible charges against the group.
On Monday, the captain of the USS Mount Whitney vessel said his crew was looking forward to visiting
Turkey
and "enhanc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our Turkish allies" as it sailed through the Bosphorus to join NATO activities in the Black Sea.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complained this week about the ship's presence in the region, and Russia's Black Sea naval forces practiced destroying enemy targets.
AN F/A-18E Super Hornet is launched from the flight deck of the US Navy Nimitz-class aircraft carrier ‘USS Abraham Lincoln,’ in the Arabian Sea on May 16. (credit: REUTERS)
The banana island is a billionaire’s paradise.Sponsored by Mansion Global
The TGB carried out a similar act in 2014 by putting a hood over the head of US soldiers returning from an exercise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urkey - NATO allies - have been strained in recent years by differences over policy in Syria, Ankara's purchase of Russian air defense systems as well as its human rights record.
前中央情報局官員就太陽能、聚變能源和採礦業談美中太空戰
儘管公眾可能不會關注太空衛星戰爭,但並不難吸收賭注,因為大多數公眾都知道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受益於衛星。
作者:尤娜傑瑞米鮑勃
2021 年 11 月 3 日 19:35
計算機生成的在軌納米衛星的重新編輯
(照片來源:禮貌)
廣告
前中央情報局太空分析師蒂姆克里斯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正在推進太空能源提取和太空材料開採領域的潛在革命,可能會將美國甩在後面。
儘管克里斯曼過去就太空衛星戰爭發出警告,這也可能對以色列等美國盟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並為伊朗等中國盟友帶來新的情報利益,但他最近發出的警報卻具有不同的性質。
儘管公眾可能不會關注太空衛星戰爭,但吸收賭注並不難,因為大多數公眾都知道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受益於衛星——即使他們不完全了解細節。
相比之下,即將到來的潛在轉移太陽能甚至可能基於聚變的能源的領域,以及用於從太空開采的獨特空間材料,完全不受公眾關注。
與此同時,這些問題在國家之間的競爭和人類未來的構想方面可能更具變革性。
2021 年 4 月 20 日,中國遼寧省丹東市,在分隔朝鮮和中國的鴨綠江遊船上,一名男子站在飄揚的中國國旗附近。(圖片來源:REUTERS/TINGSHU WANG)
Chrisman 還曾在軍隊情報部門任職,目前擔任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的聯合創始人,這是一個科學教育和公共工程宣傳基金會,致力於創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基礎設施。
克里斯曼說,一方面,中國擁有先發優勢,因為其軍事和經濟組成部分幾乎密不可分。
美國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要團結和團結國家力量的不同方面,以追求單一的具有挑戰性的長期使命。
注意到中國如何利用知識產權盜竊以及它有能力將其所有國家力量集中在其他技術領域的此類任務上以趕上並超越美國(在許多領域),他說北京在太空中使用相同的方法甚至可能更危險。
外層空間擁有幾乎無限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從月球上用於清潔聚變反應堆的氦 3 燃料到來自小行星的重金屬和揮發性氣體,這些物質可以在地球和太空中使用。中國幾乎肯定會使用它能夠獲得的任何資源來損害對手、競爭對手和旁觀者的利益,”這位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表示。
一場未知的競賽已經開始,無論公眾是否知道,誰將是第一個在太空中大量開採氦 3 以嘗試開發清潔聚變反應堆的人。
“首先到達那裡可能更像是發射第一顆衛星——就像俄羅斯和美國一樣”太空競賽,他說,“這將是一場巨大的政治和外交勝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在後端利用它,如果它能夠迅速用於電力和能源或可靠地帶回地球。它為戲劇性的變化開闢了可能性,”他說。
氦 3 被視為一種同位素,可以通過聚變反應堆提供更安全的核能(比目前可用的),因為它既沒有放射性,也不會產生危險的廢物產品。
Solar System Resources 已簽署合同,將在 2028 年至 2032 年的時間範圍內向美國核能公司提供 500 公斤從月球開采的 Helium-3。
與受磁場保護的地球不同,月球受到太陽風的大量氦3 的轟擊。
這使得月球上的氦 3 是地球上的 100 倍。
幾十年來,聚變反應堆技術本身一直受到各種障礙的困擾,但有些人認為,大量供應 Helium-3 可能會改變遊戲規則。
他補充說:“一個更大的潛在改變遊戲規則的可能是太空太陽能。這具有更大的近期潛力——即使這可能是一次不太重要的外交勝利,對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來說,這都將是一次政治衝擊。這不僅僅是來自太空的信號,而是 24/7 可用的無線電源。
“這將是一個太陽能發電廠,一個安裝在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太陽能農場。而不是在地面上[有限的]晝夜循環,你可以通過微波或激光鏈路向地面提供恆定的陽光。”
加州理工學院在超過 1 億美元的私人資金支持下,希望最早在 2023 年進行小規模太陽能電池陣列測試。
Chrisman 承認,由於距離和將能量從太空傳輸到地球的需要,根據信號的強度和波長,會有一些能量損失,估計在某些情況下會損失 10-30% 的能量。波長,但在其他波長損失更大。
但即使有這些損失,“我們將談論在軌的兆瓦或千兆瓦級太陽能發電廠,除了磨損之外,不需要加油或其他與長距離運輸能源相關的標準成本。”
接下來,克里斯曼表示,即使美國現在擁有一些先進的技術,中國也有望在 2030 年左右推出一個新的兆瓦級太空太陽能發電站,並在 2022 年進行關鍵測試。
“美國對我們在商業或其他方面的計劃沒有那麼高的保真度,”他說。
在解釋為什麼他如此擔心美國在這個特定時刻可能在某些方面領先時,他說美國正在緩慢前行,但中國已將太空擴張作為真正的國家使命,並為其提供了大量政府資金。 .
關於拜登政府及其 1 月第一次著名評論對有關美國太空軍的問題不屑一顧,他說:“總的來說,政府內部似乎有一種看法,認為太空 [適度] 有用,是一種他們可以使用的工具。用於推進其優先事項,例如應對氣候變化和國家安全領域。但人們對創造就業潛力的看法存在差距。”
他採取非政治立場,補充說:“這不僅僅是拜登政府的問題。它貫穿整個政治機構——幾乎有一種感覺,它(太空中的商業潛力和創造就業機會)還有 100 年的時間,”而這位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則認為只有幾年或不到十年的時間.
關於其他有用的材料和氣體,他說:“有些可能在月球上可用,但小行星是最集中的地方。稀有金屬或其他類型的金屬或冰是否可用於轉化為建築材料,在小行星中發現的密度要高得多。價值 20 萬億美元的材料可能存在於一顆小行星中。”
克里斯曼依賴於 2012 年出版的《挖掘天空》一書,討論了 1986 年發現的小行星 3554 Amun。九年來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的事實表明這個想法在現實生活中是多麼複雜,但其上升潛力是不可否認的。
就下一步的具體步驟而言,他說:“月球肯定會是第一個提取任何資源的地方。氦3、冰[可用於水、氧氣和火箭燃料]和礦物質。”
即使小行星具有更大的長期潛力,他也承認增加了一些困難,包括“小行星更小,更難擊中[著陸],它們經常旋轉,它們可能不是球形的,它們[太空計劃]可能會無法在發射前繪製表面的樣子。在確保宇宙飛船、任何車輛和宇航員安全的同時,它們可能難以著陸。”
他說,該計劃是測試和驗證從月球開采和開發某些材料,然後在大約三到五年後從小行星上尋找相同的材料。
此外,他表示他樂觀地認為,到 2024-2026 年,一些新技術和使用一些新材料將在月球上得到驗證。這將包括一些在月球上居住更長時間甚至半永久性的人類。
這將在小行星之前出現,因為這些遠征任務的成本也會高得多。但他表示,最早可以在 2030 年代初開始在小行星上進行採礦,使用可以更好地應對重力和有限的操作空間的機器人。
Ex-CIA officer talks US-China space wars on solar, fusion energy, mining
As much as the public may not focus on space satellites wars, it is not hard to absorb the stakes as most of the public knows that they already benefit from satellites throughout their daily lives.
By YONAH JEREMY BOB
NOVEMBER 3, 2021 19:35
A computer-generated redition of the nano-satellites in orbit
(photo credit: Courtesy)
Advertisement
Beijing is charging forward toward potential revolutions in the areas of extracting energy in space and mining space materials and could leave the US behind, former CIA space analyst Tim Chrisman has said in an interview.
While Chrisman’s past warnings relating to space satellite wars, which could also have serious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n allies like Israel, and lead to new intelligence benefits to Chinese allies, like Iran, his latest sounding the alarm is of a different character.
As much as the public may not focus on space satellites wars, it is not hard to absorb the stakes as most of the public knows that they already benefit from satellites throughout their daily lives – even if they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details.
In contrast, the upcoming areas of potentially transferring solar energy and maybe even fusion-based energy, as well as unique space materials for mining from space, are completely off the general public’s radar.
At the same time, these issues may be far more transformative in term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ons and how humanity’s future is framed.
A man stands near a fluttering Chinese national flag on a cruise boat on the Yalu River separating North Korea and China, in Dandong,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pril 20, 2021. (credit: REUTERS/TINGSHU WANG)
Chrisman, also served in army intelligence and is currently serving as co-founder of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a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public works advocacy foundation, dedicated to creating an infrastructure to live and work in space.
For one, Chrisman says that China has an upfront advantage because its military and economic components are virtually inseparable.
America has a greater challenge rallying and uni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national power to pursue a single challenging long-term mission.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Noting how China has us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 and its ability to focus all of its national power on such missions in other areas of technology to catch and pass the US (in many areas), he said Beijing using the same approach in space could be even more dangerous.
Outer space holds virtually limitless amounts of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from Helium-3 fuel on the Moon for clean fusion reactors to heavy metals and volatile gases from the asteroids, which can be harvested for use on Earth and in space. China will almost certainly use any resources it is able to acquire to the detriment of adversaries, competitors, and bystanders alike,” said the former CIA analyst.
One unknown race that has already started whether the public knows or not, is who will be the first to mine Helium-3 in space in significant quantities to try to develop clean fusion reactors.
“Getting there first may be more like launching the first satellite – like the Russia and US” space races, he said noting, “It would be a big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win. A lot depends on how that can be exploited on the back end, if it is able to be rapidly used for power and energy or brought back to Earth en masse reliably. It opens up possibilities for dramatic changes,” he said.
Helium-3 is viewed as an isotope that could provide safer nuclear energy (than is currently available) through a fusion reactor, since it is neither radioactive nor would it produce dangerous waste products.
Solar System Resources has signed a contract to provide 500 kilograms of Helium-3 mined from the Moon to the US Nuclear Corp. in the 2028-2032 timeframe.
Unlike Earth, which is protected by its magnetic field, the Moon has been bombarded with large quantities of Helium-3 by solar winds.
That makes Helium 3 as much as 100 times more abundant on the Moon than on Earth.
Fusion reactor technology itself has been stuck with various obstacles over a period of decades, but some argue that a serious supply of Helium-3 could be the needed game-changer.
He added: “An even larger potential game-changer could be space-based solar energy. This has more near-term potential – and even if it might be a less significant diplomatic win, it would be much more of a political punch in the gut to either country’s population. It would be not just signals from space, but wireless power available 24/7.
"It would be a solar power plant, a solar farm of solar panels put into space. Instead of the [limited] day and night cycle on the ground, you have constant sunlight delivering energy via a microwave or laser link to the ground."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acked by more than $100 million in private funding, is hoping to perform a small-scale solar array test as soon as 2023.
Chrisman acknowledged that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and the need to transfer the energy from space to Earth, there would be some loss of energy depending on how strong the signal is and wavelength, with an estimated loss of 10-30% of the power at some wavelengths, but a greater loss at other wavelengths.
But even with these losses, “We would be talking mega or giga watt scale solar plants in orbit, which other than wear and tear, do not require refueling or other standar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ransporting energy over long distances.”
Next, Chrisman said that even if the US has some superior technology now, China is on track to launch a new megawatt scale space-based solar power station around 2030 with key tests to take place in 2022.
“The US doesn’t have that same level of fidelity in what we are planning commercially or otherwise,” he said.
Explaining why he is so concerned if the US might be ahead in certain respects at this specific moment, he said that the US is slowly moving along, but that China has made expansion in space a true committed national mission and put significant government funding behind it.
With regard to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and its first famous January comment being dismissive of a question about the US’s Space Force, he said: “In general there seems to be a perception within the administration that space is [moderately] useful, a tool they can use to advance their priorities, such as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ena. But there is a gap in perception about the job creation potential.”
Taking an apolitical stance, he added: “This isn’t just about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It is throughout the whole political apparatus – there is almost a sense that it [commercial potential and job creation in space] is 100 years away,” whereas the former CIA analyst argued it is only a few years, or less than a decade, away.
Regarding other useful materials and gases, he said: “Some may be available on the Moon, but asteroids are where that is at its heaviest concentration. Whether rare metals or some other sort of metal or ice can be used to convert to building materials is much more densely found in asteroids. 20 trillion dollars worth of materials may be in a single asteroid.”
Chrisman is relying on a 2012 book Mining the Sky, discussing asteroid 3554 Amun, discovered in 1986. The fact that nothing has happened in nine years shows how complex the idea is in real life, but the upside potential is undeniable.
In terms of concrete next steps, he said: “The Moon will definitely be the first place any resource will be extracted from. Helium3, ice [which can be used for water, oxygen and rocket fuel] and minerals.”
Even if asteroids have more long-term potential he admitted added difficulties, including that “asteroids are smaller, are a harder target to hit [land on], they are often spinning, they may not be shaped spherically and they [space programs] may not be able to map what the surface looks like before a launch. They may be hard to land on while ensuring the spaceship, any vehicle and the astronauts are safe.”
He said the plan was to test and validate mining and developing certain materials from the Moon and then to seek the same materials from asteroids around three to five years later.
Moreover, he said he was optimistic that by 2024-2026 some new technologies and using some new materials would be validated on the Moon. This would include some humans residing on the Moon for much more extended or even semi-permanent periods.
This would come before asteroids because those expedition missions would also be far more costly. But he said mining could start on asteroids, using robots which could better cope with gravity and limited room to operate challenges, as early as the early 2030s.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為幼兒接種 COVID-19 疫苗
他們說疫苗接種的好處大於疫苗的風險。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02:43
2021 年 10 月 3 日,衛生工作者在耶路撒冷的 Clalit 臨時衛生保健中心準備 Covid-19 疫苗。
(照片來源:YONATAN SINDEL/FLASH90)
廣告
CDC 主任羅謝爾·瓦倫斯基 (Rochelle Walensky) 贊同該機構的建議,即美國可以開始為 5-11 歲年齡段的兒童接種疫苗。週五,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了該疫苗在 5-11 歲兒童中的緊急使用授權。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的顧問早些時候一致支持在 5 至 11 歲的兒童中廣泛使用輝瑞和 BioNTech 的COVID-19疫苗,最早可能在周三接種疫苗。
他們說疫苗接種的好處大於疫苗的風險。他們的大部分討論都源於與疫苗有關的罕見心臟炎症病例,尤其是年輕男性。
來自 Jpost 的最新文章
FDA 批准了 10 微克劑量的輝瑞疫苗用於幼兒。給予 12 歲及以上人士的原始注射劑量為 30 微克。
2021 年 9 月 1 日,以色列特拉維夫的 Arazim 小學,學生們在暑假後返回學校時戴著口罩上課,距離冠狀病毒病 (COVID-19) 疫苗加強活動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REUTERS/AMIR COHEN
在會議開始時,瓦倫斯基說,在最近由冠狀病毒的三角洲變體驅動的浪潮中,兒科住院人數激增。
她說,COVID-19 的風險“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太高、太具有破壞性,遠高於我們為孩子接種疫苗的許多其他疾病。”
瓦倫斯基說,學校停課對兒童的社會和心理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
“兒科疫苗接種有能力幫助我們改變這一切,”她說。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由沐翠軒贊助
美國政府和輝瑞已經開始分發疫苗,為兒童廣泛推廣做準備,其中許多兒童已經回到學校接受面對面的學習。
本週早些時候,白宮表示,美國有足夠的輝瑞/BioNTech 疫苗供應給所有 2800 萬名 5 至 11 歲的兒童。雖然一些兒童最早可能在周三接受第一次注射,但計劃是為了拜登政府的一位官員說,美國兒科疫苗計劃將於下周全面運行。
迄今為止,只有包括中國、古巴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內的少數其他國家/地區為該年齡段及以下年齡段的兒童清除了 COVID-19 疫苗。
US CDC recommends COVID-19 vaccine for young children
They said the benefits of vaccination outweigh the risks of the vaccine.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02:43
Health worker prepares a Covid-19 vaccine at a temporary Clalit health care center in Jerusalem, October 3, 2021.
(photo credit: YONATAN SINDEL/FLASH90)
Advertisement
CDC Director Rochelle Walensky endorsed the agency's recommendati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gin administering the vaccine to children in the 5-11 age group.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ranted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of the vaccine in 5-11 year olds on Friday.
Advisers to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had earlier unanimously supported broad use of Pfizer and BioNTech's COVID-19 vaccine in children ages 5 to 11, with shots potentially going into young arms as soon as Wednesday.
They said the benefits of vaccination outweigh the risks of the vaccine. Much of their discussion stemmed from rare cases of heart inflammation that have been linked to the vaccine, particularly young men.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op Articles
READ MORE
Moses Staff hackers attack Israeliengineering companies
The FDA authorized a 10-microgram dose of Pfizer's vaccine in young children. The original shot given to those age 12 and older is 30 micrograms.
Children wearing face masks attend a class as students return to school after the summer break, less than a month into a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vaccine booster drive, at Arazim Elementary School in Tel Aviv, Israel September 1, 2021REUTERS/AMIR COHEN
At the outset of the meeting Walensky said that pediatric hospitalizations had surged during the recent wave driven by the Delta variant of the coronavirus.
The risk from COVID-19 "is too high and too devastating to our children and far higher than for many other diseases for which we vaccinate children," she said.
Walensky said school closures have had detrimental social and mental health impacts on children.
"Pediatric vaccination has the power to help us change all of that," she said.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The US government and Pfizer have already begun distributing the vaccine in preparation for a widespread rollout for children, many of whom are back in school for in-person learning.
Earlier this week, the White House said the United States has enough supply of the Pfizer/BioNTech vaccine for all 28 million children aged 5 to 11. While some children may be able to get their first shots as soon as Wednesday, the plans is for the US pediatric vaccine program to be running at full strength by next week, a Bide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said.
Only a few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Cuba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have so far cleared COVID-19 vaccines for children in this age group and younger.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قسمت

Artwork
iconاشتراک گذاری
 
Manage episode 306282902 series 2948782
محتوای ارائه شده توسط 蘇育平 Yuping SU. تمام محتوای پادکست شامل قسمت‌ها، گرافیک‌ها و توضیحات پادکست مستقیماً توسط 蘇育平 Yuping SU یا شریک پلتفرم پادکست آن‌ها آپلود و ارائه می‌شوند. اگر فکر می‌کنید شخصی بدون اجازه شما از اثر دارای حق نسخه‌برداری شما استفاده می‌کند، می‌توانید روندی که در اینجا شرح داده شده است را دنبال کنید.https://fa.player.fm/legal

2021.11.04 國際新聞導讀-伊朗是否有誠意恢復核武談判還是拖延時間發展出核彈11月底應會揭曉、衣索比亞內戰情勢反轉中央政府面臨首都保衛戰、中美太空領域競爭加劇且中國佔上風
美國表示希望伊朗在 11 月 29 日“真誠地”重返核談判
伊朗最高核談判代表阿里·巴蓋里·卡尼週三在推特上表示,與六國的談判將於 11 月底恢復。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21:46
伊朗最高核談判代表阿里巴格里卡尼週三表示,伊朗與世界大國旨在恢復 2015 年核協議的談判將於 11 月 29 日恢復,因為西方對德黑蘭核進展的擔憂加劇
“在與@enriquemora_ 的電話中,我們同意於 11 月 29 日在維也納開始旨在取消非法和不人道製裁的談判,”巴蓋里卡尼在推文中寫道。
2015 年 3 月 20 日,在洛桑與伊朗外交部長賈瓦德·扎里夫就伊朗核計劃會晤後,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與他的談判團隊成員一起共進午餐,其中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羅伯特·馬利(左)。(信用:路透社/布賴恩斯奈德)
4 月,德黑蘭和六國開始討論挽救核協議的方法,該協議自 2018 年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退出美國並重新對伊朗實施制裁以來一直受到侵蝕,促使德黑蘭違反了對鈾濃縮設定的各種限制。根據協議。
但自伊朗強硬派總統易卜拉欣·賴西( Ebrahim Raisi)於 6 月當選以來,談判一直擱置,預計他將在維也納會談恢復時採取強硬態度。
US says hopes Iran returns to nuclear talks on Nov. 29 'in good faith'
Iran's top nuclear negotiator Ali Bagheri Kani tweeted on Wednesday that the talks with six major powers will resume by the end of November.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21:46
Iranian flag flies in front of the UN office building in Vienna
(photo credit: REUTERS/LISI NIESNER/FILE PHOTO)
Advertisement
Iran's talks with world powers aimed at reinstating a 2015 nuclear deal will resume on Nov. 29, Iran's top nuclear negotiator, Ali Bagheri Kani, said on Wednesday, as Western concerns over Tehran's nuclear advances grow.
"In a phone call with @enriquemora_ , we agreed to start the negotiations aiming at removal of unlawful & inhumane sanctions on 29 November in Vienna," Bagheri Kani wrote in a tweet.
United States Secretary of State John Kerry walks to lunch with members his negotiating team, including Robert Malley (L) from 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following a meeting with Iran's Foreign Minister Javad Zarif over Iran's nuclear program in Lausanne March 20, 2015. (credit: REUTERS/BRIAN SNYDER)
In April, Tehran and six powers started to discuss ways to salvage the nuclear pact, which has eroded since 2018 when then-President Donald Trump withdrew the United States from it and reimposed sanctions on Iran, prompting Tehran to breach various limits on uranium enrichment set by the pact.
Continue watchingBlack Shadow leaks more data after deadline passesafter the ad
But the talks have been on hold since the election of Iran's hardline President Ebrahim Raisi in June, who is expected to take a tough approach when the talks resume in Vienna.
伊朗警告稱,除非拜登提供保證,否則核談判將失敗
預計伊朗將在本週確定與大國恢復談判的確切日期,定於 11 月底。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11:22
2015 年 10 月 18 日,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 (SNSC) 秘書 Ali Shamkhani 在德黑蘭。
(圖片來源:路透社/RAHEB HOMAMANDI)
廣告
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週三表示,除非美國總統喬拜登能夠保證華盛頓不會再次放棄該協議,否則恢復伊朗與世界大國的 2015 年核協議的談判將失敗。
“缺乏權威的美國總統不准備提供保證。如果目前的現狀繼續下去,談判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阿里沙姆哈尼在一條推文中說。
據伊朗最高核談判代表阿里·巴蓋里-卡尼稱,預計伊朗將在本週確定與大國恢復談判的確切日期,定於 11 月底。
4 月,伊朗和六國在維也納開始談判以恢復該協議,當時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三年前放棄了該協議,然後重新實施削弱伊朗經濟的製裁。然而,在 6 月伊朗總統大選使反西方強硬派易卜拉欣·賴西上台後,談判被擱置。
維也納會議的一個主要分歧是伊朗要求美國保證未來不會違背核協議。
時任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於 2018 年 5 月在白宮宣布他打算退出伊朗核協議。(來源:JONATHAN ERNST/REUTERS)
美國和歐洲大國敦促伊朗重返談判,並警告說,隨著伊朗的鈾濃縮計劃遠遠超出核協議規定的限制,時間已經不多了。
作為對特朗普重新實施制裁的反應,德黑蘭通過重建濃縮鈾庫存、將其提煉到更高的裂變純度並安裝先進的離心機以加快產出,從而違反了協議。
Iran warns nuclear talks would fail unless Biden provides guarantees
Iran is expected to give an exact date this week for the resumption of talks with the powers, scheduled for the end of November.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11:22
Ali Shamkhani, secretary of the Iranian Suprem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NSC) in Tehran, October 18, 2015.
(photo credit: REUTERS/RAHEB HOMAVANDI)
Advertisement
Negotiations to revive Iran's 2015 nuclear agreement with world powers will fail unless US President Joe Biden can guarantee that Washington will not again abandon the pact, the head of Iran's Suprem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aid on Wednesday.
"The US President, lacking authority, is not ready to give guarantees. If the current status quo continues, the result of negotiations is clear," Ali Shamkhani said in a tweet.
Iran is expected to give an exact date this week for the resumption of talks with the powers, scheduled for the end of November according to Iranian top nuclear negotiator Ali Bagheri-Kani.
In April, Iran and six powers started talks in Vienna to reinstate the deal, which then-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ditched three years ago before reimposing sanctions that have crippled Iran's economy. However, the talks were put on hold after Iran's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June that brought anti-Western hardliner Ebrahim Raisi to power.
One main disagreement in Vienna has been over Iran's requireme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give guarantees that it would not renege on the nuclear agreement in the future.
Then-US president Donald Trump holds up a proclamation declaring his intention to withdraw from the Iran nuclear agreement, at the White House in May 2018. (credit: JONATHAN ERNST/REUTER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powers have urged Iran to return to negotiations, warning that time is running out as the Islamic Republic's uranium enrichment program is advancing well beyond the limits set by the nuclear pact.
In reaction to Trump's reimposition of sanctions, Tehran breached the deal by rebuilding stockpiles of enriched uranium, refining it to higher fissile purity and installing advanced centrifuges to speed up output.
伊朗不遵守協議損害核協議的複興,愛爾蘭FM告訴“郵報”
由歐盟牽頭的旨在重振該協議的第三方談判陷入僵局。在此期間,伊朗已經接近可以生產核彈的地步。
作者:托瓦·拉扎羅夫哈立德·阿布·托米
2021 年 11 月 3 日 20:33
外長亞伊爾·拉皮德和愛爾蘭外長西蒙·科維尼。
(圖片來源:外交部)
廣告
愛爾蘭外交部長西蒙·科維尼在周三與以色列外長亞伊爾·拉皮德 (Yair Lapid) 就此事進行會談之前告訴《耶路撒冷郵報》,德黑蘭對核武器發展的持續追求危及 2015 年伊朗協議的複興。
“這裡有一個實時的考慮,”他在一天前談到這項名為“聯合綜合行動計劃”的協議時告訴該報,該協議旨在防止伊朗成為核大國。
“伊朗正在JCPOA商定的範圍之外發展其核能力。他們不再接近合規性,”科文尼說。
科文尼解釋說,如果這種不合規的情況持續下去,“在某個時間點,致力於使 JCPOA 發揮作用的國家將質疑它是否可以繼續完成其設計的工作”。
自 1 月上任以來,美國總統喬·拜登 (Joe Biden) 一直尋求重新實施特朗普政府於 2018 年退出的協議。 該協議已由德黑蘭與六個世界大國簽署: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和德國。
代表們等待上個月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關於恢復 2015 年伊朗核協議的談判的開始。(來源:歐盟駐維也納代表團/通過路透社的講義)
以色列反對該協議,它認為該協議促成了伊朗的核計劃並助長了其地區侵略。
拜登政府和該協議的簽署方認為這是防止伊朗核武的最佳工具
由歐盟牽頭的旨在重振該協議的第三方談判陷入僵局。在此期間,伊朗已經接近可以生產核彈的地步。
科維尼表示,他的國家在恢復其支持的協議方面可以發揮關鍵作用。
2021 年 1 月,愛爾蘭在由 15 個成員國組成的聯合國安理會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任期。它被任命為聯合國安理會第 2231 號決議的協調人,根據該決議,安理會批准了 JCPOA。
“在這個角色中,我們將繼續努力將維也納的各方聚集在一起以達成一致。我們相信,如果能達成協議,將對穩定做出積極貢獻,”科文尼說。
科文尼說,如果無法恢復該協議,將在該地區造成“非常嚴重的不穩定”,並導致“與其他希望發展核能力的國家(即沙特阿拉伯)的區域擴散”。
因此,他說,賭注非常高,並指出目前伊朗已將鈾濃縮至 60% 的純度。
“這是一個危險的時期,對以色列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當然正在密切關注這一點,並對 JCPOA 進程持懷疑態度。我明白那個。我曾多次就這個問題與以色列部長交談,”這位愛爾蘭外交官說。
他補充說,需要的是強有力和透明的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以及“伊朗停止對核能力的投資”和“遵守 JCPOA 的精神和文字”。
“但這必須得到同意和談判,”他補充說。“伊朗新政府表示,他們將在未來幾週內回到維也納進行談判。這是受歡迎的,但這只是讓人們進入一個房間,”他說。
他說,真正的考驗是談判恢復後能否取得進展。
“目前的談判存在各種不確定性,我們知道這一點,”科文尼解釋說,但愛爾蘭、歐盟和該協議的簽署國,包括拜登政府,認為這仍然是最好的選擇。
“它是否解決了與伊朗有關的所有問題?不,它沒有。到位總比沒有到位好?是的,我們是這麼認為的,”科文尼總結道。
週三,拉皮德在推特上表示,“我們討論了兩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以及包括伊朗構成的威脅在內的各種地區問題。”
科維尼週三還前往拉馬拉討論以巴衝突。科維尼會見了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副總理齊亞德·阿布·阿姆爾(Ziad Abu Amr)和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外交部高級官員阿邁勒·賈多(Amal Jado)。
他們與他談到了歐洲採取嚴肅行動來解決以巴衝突的必要性。兩位巴勒斯坦政界人士告訴他,根據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一份聲明,歐洲在幫助巴勒斯坦人根據國際法和聯合國決議實現他們的目標和合法權利方面可以發揮作用。
雙方還討論了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嚴重的金融危機,以及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的安全措施以及結束對哈馬斯統治的加沙地帶實施封鎖的必要性。
據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稱,阿布·阿姆爾感謝愛爾蘭外交部長他的國家的立場及其在支持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和巴勒斯坦人民方面所發揮的作用,特別是因為愛爾蘭是聯合國救濟和工程處(近東救濟工程處)的最大支持者之一陳述。
科維尼定於週四前往約旦,在那裡他將與約旦同行會面,並為他的國家在安曼的新大使館揭幕。
Iranian noncompliance harms revival of nuclear deal, Irish FM tells 'Post'
Third-party talks led by the EU to revive the deal have faltered. In the interim, Iran has inched closer to the point where it could produce a nuclear bomb.
By TOVAH LAZAROFF, KHALED ABU TOAMEH
NOVEMBER 3, 2021 20:33
Foreign Minister Yair Lapid and Irish Foreign Minister Simon Coveney.
(photo credit: FOREIGN MINISTRY)
Advertisement
Tehran’s continued pursuit of nuclear-weapons development jeopardizes the revival of the 2015 Iran deal, Ireland’s Foreign Minister Simon Coveney told The Jerusalem Post in advance of his talk with his Israeli counterpart Yair Lapid on the matter on Wednesday.
“There is a real-time consideration here,” he told the paper a day earlier in speaking about the deal, known as the 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 which had sought to prevent Iran from becoming a nuclear power.
“Iran is developing their nuclear capacity outside of what was agreed in the JCPOA. They are no longer anywhere close to compliance,” Coveney said.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If this lack of compliance continues, “at some point in time the countries that are committed to making the JCPOA work will question whether it can do the job it was designed to do any longer,” Coveney explained.
Since taking office in January, US President Joe Biden has sought to reimpose the deal, which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exited in 2018. It had been signed between Tehran and six world powers: the US, Russia, China, France, UK and Germany.
DELEGATES WAIT for the start of talks on reviving the 2015 Iran nuclear deal, in Vienna, Austria, last month. (credit: EU DELEGATION IN VIENNA/HANDOUT VIA REUTERS)
Israel has opposed the deal, which it believes enabled Iran’s nuclear program and emboldened its regional aggression.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ignatories to the deal believe it is the best available vehicle to prevent a nuclear Iran
Third-party talks l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to revive the deal have faltered. In the interim, Iran has inched closer to the point at which it could produce a nuclear bomb.
Coveney said his country has a critical role to play in reviving the deal, which it supports.
In January 2021 Ireland began a two-year term on the 15-member UN Security Council. It was appointed facilitator for UNSC Resolution 2231, under which the Council endorsed the JCPOA.
“In that role, we are continuing to try to bring parties together in Vienna to find agreement. We believe that if agreement can be found, that makes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stability,” Coveney said.
Failure to revive the deal would create “very significant instability in the region” and lead to “regional proliferation with other countries wanting to develop nuclear capacity in response, i.e. Saudi Arabia,” Coveney said.
The stakes, therefore, are very high, he said, noting that at present, Iran has enriched uranium to 60% purity.
“These are dangerous times, not the least for Israel because they of course are watching this very closely and are very skeptical of the JCPOA process. I understand that. I have spoken to Israeli ministers many times on that issue,” the Irish diplomat said.
What is needed is robust and transparent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nspections and for “Iran to stop their investment in nuclear capacity” and “to comply with the spirit and the letter of the JCPOA,” he added.
“But that has to be agreed and negotiated,” he added. “The new Iranian government has indicated that they will come back to Vienna for negotiations in the next few weeks. That is welcome, but that is just getting people into a room,” he said.
The real test is whether or not progress can be made once the talks resume, he said.
“There is all sorts of uncertainty around the current negotiations, we know that,” explained Coveney, but Ireland, the EU and the signatories to the deal, including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believe it is still the best option available.
“Does it solve all issues that relate to Iran? No, it doesn’t. Is it better to have in place than not to have in place? Yes, we think so,” Coveney concluded.
On Wednesday, Lapid tweeted of their meeting, “We discussed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nd various regional issues including the threat posed by Iran.”
Coveney also traveled to Ramallah on Wednesday to discuss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Coveney met with PA Deputy Prime Minister Ziad Abu Amr and Amal Jado, a senior official with the PA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y spoke with him about the need for a serious European move to resolve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Europe has a role in helping the Palestinians achieve their goals and legitimate rights in accordance with international law and United Nations resolutions,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by the PA, the two Palestinian politicians told him.
The two sides also discussed the sever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PA, as well as Israeli security measures in Jerusalem and the need to end the blockade imposed on the Hamas-ruled Gaza Strip.
Abu Amr thanked the Irish Foreign Minister for his country’s stances and the role it plays in supporting the PA and the Palestinian people, especially since Ireland is one of the biggest support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UNRWA), according to the PA statement.
Coveney is scheduled to head on Thursday to Jordan, where he will meet with his Jordanian counterpart and inaugurate his country’s new embassy in Amman.
伊斯蘭革命衛隊表示,它挫敗了美國在阿曼灣沒收石油的企圖
伊斯蘭革命衛隊聲稱,它設法俘獲了一艘載有美軍沒收的伊朗石油的油輪。
作者:TZVI JOFFRE ,路透社
2021 年 11 月 3 日 22:02
伊朗革命衛隊 (IRGC) 的一艘船於 2019 年 8 月 22 日在伊朗阿巴斯港附近的未公開地點航行。
(照片來源:NAZANIN TABATABAEE/WANA VIA REUTERS)
廣告
伊斯蘭革命衛隊週三稱,其截獲的快艇在阿曼的這是試圖沒收伊朗石油出口海灣美國軍艦,伊朗媒體報導。
美國官員否認了這些報導,稱實際上伊朗軍隊上個月扣押了一艘懸掛越南國旗的油輪,美國海軍只是在監視局勢。
五角大樓發言人約翰柯比對記者說:“我已經看到伊朗的說法,它們完全是虛假和不真實的……這是一個虛假的說法。”
“唯一沒收的是伊朗,”柯比說。
據稱,這艘美國船從一艘油輪上沒收了伊朗的石油,並將其轉移到另一艘開往未知目的地的油輪上。伊斯蘭革命衛隊聲稱它降落在第二艘油輪的甲板上並將其轉移到伊朗領海。
報導稱,美軍試圖用直升機和軍艦追捕油輪,但未能抓住它,該報導稱,美軍隨後第二次試圖阻止油輪進入伊朗水域,但未能成功。
2010 年 4 月 22 日,伊朗船隻在波斯灣和伊朗南部霍爾木茲海峽參加海軍戰爭演習。伊朗革命衛隊成功部署了一艘能夠摧毀敵艦的新型快艇,因為戰爭演習於週四在對全球至關重要的水道開始石油供應,伊朗(圖片來源:REUTERS/FARS NEWS)
伊斯蘭革命衛隊在伊朗官方媒體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在衛隊海軍部隊及時和權威的行動下,美國恐怖主義海軍在阿曼海竊取伊朗石油的行動失敗了。”
“載有伊朗石油的油輪於 10 月 25 日停靠在阿巴斯港。”
近日,伊朗媒體報導稱,伊朗海軍據報挫敗了一艘駛往亞丁灣、也門以南、經過紅海的油輪的企圖“海盜襲擊”。
所謂的美國海軍行動的視頻。
據伊朗半官方的塔斯尼姆新聞報導,四艘船每艘載有六名武裝海盜,正準備劫持這艘駛往曼德海峽的油輪,但被船上的伊朗海軍小隊擋住了。機構。
報告稱,海盜試圖劫持船隻,但被警告聲嚇跑了,這與許多海盜襲擊未遂事件一致。
另外,美國官員告訴路透社,過去 24 小時內,多架無人機(據信是伊朗人)在霍爾木茲海峽靠近美國海軍兩棲攻擊艦埃塞克斯號。
Michael Starr 和 Aaron Reich 為本報告做出了貢獻。
IRGC says it thwarted US attempt to confiscate oil in the Gulf of Oman
The IRGC claimed that it managed to capture a tanker carrying confiscated Iranian oil from US forces.
By TZVI JOFFRE,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22:02
A boat of the Iranian Revolutionary Guard (IRGC) sails, at undisclosed place off the coast of Bandar Abbas, Iran August 22, 2019.
(photo credit: NAZANIN TABATABAEE/WANA VIA REUTERS)
Advertisement
The Islamic Revolutionary Guards Corps said on Wednesday that its speedboats intercepted a US military vessel in the Gulf of Oman that was attempting to confiscate Iranian oil exports, Iranian media reported.
US officials denied the reports, saying that in reality, Iranian forces had seized a Vietnamese-flagged oil tanker last month and US naval forces were just monitoring the situation.
"I've seen the Iranian claims, they are absolutely totally false and untrue … it's a bogus claim," Pentagon spokesman John Kirby told reporters.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he only seizing that was done was by Iran," Kirby said.
The US ship was said to be confiscating Iranian oil from one tanker and diverting it to another bound for an unknown destination. The IRGC claimed it landed on the deck of the second tanker and diverted it into Iran’s territorial waters.
The US forces attempted to pursue the tanker with helicopters and warships but failed to catch it,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hich claimed that the US forces then tried and failed a second time to block the tanker from entering Iranian waters.
Iranian boats take part in naval war game in the Persian Gulf and the Strait of Hormuz southern Iran April 22, 2010. Iran's Revolutionary Guards successfully deployed a new speed boat capable of destroying enemy ships as war games began on Thursday in a waterway crucial for global oil supplies, Iran (credit: REUTERS/FARS NEWS)
“With the timely and authoritative action of the Guards’ naval forces, the US terrorist Navy’s operation to steal Iranian oil in the Sea of Oman failed,” the IRGC said in a statement published by Iranian state media.
“The tanker carrying Iran’s oil docked at the port of Bandar Abbas on October 25.”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In recent days, Iranian media reported that Iran’s Navy has reportedly thwarted an attempted “pirate attack” on an oil tanker sailing for the Gulf of Aden, south of Yemen and past the Red Sea.
Video of the alleged US Navy operation.
Four boats, each carrying six armed pirates, were en route to hijacking the tanker, which was heading for the Bab al-Mandab Strait, but they were warded off by an Iranian Navy squad aboard the vessel, according to Iran’s semi-official Tasnim News Agency.
The report claimed the pirates tried to hijack the vessel but were scared off by the warning shots, which is in line with many attempted pirate attacks.
Separately, American officials told Reuters that multiple drones, believed to be Iranian, came close to the US Navy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Essex in the Strait of Hormuz in the past 24 hours.
Michael Starr and Aaron Reich contributed to this report.
為什麼伊朗在多年制裁後談論石油出口?
伊朗石油部長表示,為了避免成為淨進口國,伊朗現在需要在未來幾年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進行 1600 億美元的投資。
作者:SETH J. FRANZMAN
2021 年 11 月 2 日 23:37
伊朗新任總統易卜拉欣·賴西在德黑蘭收到伊朗最高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的總統批准令
(圖片來源:路透社)
廣告
早在 2019 年 4 月,當時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的美國就表示,不會再有對伊朗石油製裁的豁免或豁免。當時有報導稱,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 (Mike Pompeo) 取消了豁免。目標是向伊朗施壓,並推動石油出口接近於零。2020 年 8 月有報導稱,美國在前往委內瑞拉的船隻上扣押了伊朗石油。幾艘伊朗船隻也於 2020 年 5 月和 6 月抵達委內瑞拉。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還於 2019 年 8 月在直布羅陀附近短暫扣留了一艘伊朗油輪。
快進到 2021 年 11 月。伊朗再次談論石油出口。這是因為伊朗聲稱它在海上遭受了“海盜”襲擊的威脅,而《華爾街日報》今年早些時候的一篇報導稱,伊朗船隻在前往敘利亞的途中成為以色列的目標。
根據伊朗國際的一份報告,石油部長表示,伊朗現在需要在未來幾年對其石油和天然氣行業進行 1600 億美元的投資,以避免成為淨進口國。“Javad Owji 在周日的預算規劃會議上表示,由於過去缺乏投資,該國現在面臨著嚴峻的選擇——在石油和天然氣領域投資 160 美元,否則將面臨產量下降並最終進口化石燃料。”
石油故事在德黑蘭有頭版報導。據法爾斯通訊社記者報導,石油部長出席了議會經濟委員會的會議,並在電視採訪中解釋了會議的細節:“我向議會成員介紹了該部,同時也提交一份關於石油、石油凝析油、出口和國內銷售的報告。”
他說,情況比過去幾年要好得多。“利用國內外力量和能力,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 石油部長表示:“石油淨化,特別是石油淨化,政府已經採取了很好的措施來投資各種項目,並且已經確定了好的計劃,這將很快成為關鍵。”
伊朗“計劃投資凝析油和凝析油並維持生產,以及優化能源消耗和爐油和瓦斯油的供應。”石油部長表示:“根據石油和天然氣部的計劃,根據第十三屆政府的行動,我們正在尋求提高該國煉油廠的產能,在未來 4 到 5 年內將達到每天 140 萬噸。”
根據 Fars News 的另一篇報導,伊朗正在密切關注美國尋求與中國討論伊朗石油出口的問題。報告稱,伊朗“過去三個月平均每天進口 80 萬桶石油,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多”。伊朗可能擔心伊朗與中國簽署了一項為期 25 年的多項夥伴關係協議,可能會受到美國的壓力。伊朗正在擺出一副勇敢的面孔,認為美國在該地區失敗了。
3 月 27 日,伊朗外長穆罕默德·賈瓦德·扎里夫和中國外長王毅在德黑蘭舉行的 25 年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上互相碰肘。(圖片來源:MAJID ASGARIPOUR/WANA(西亞新聞社)VIA REUTERS)
為什麼伊朗現在可能會談論石油和能源出口?一件奇怪的事情是聲稱伊朗面臨“海盜”威脅在海上。在過去的幾個月裡,伊朗一直在海上騷擾船隻。7 月,一架伊朗無人機在阿曼灣的一艘油輪上殺死了兩名船員。伊朗還威脅美國和以色列。在伊朗看來,德黑蘭認為自己正處於與以色列的區域影子戰爭中,航運是這場衝突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伊朗迫切需要能源部門的收入。它需要修復舊的基礎設施。伊朗還希望向黎巴嫩輸送能源以支持真主黨。它還向敘利亞輸送燃料。但是伊朗不能在沒有獲得一些資金的情況下做所有這些慷慨的事情。真主黨、敘利亞和伊朗支持的伊拉克民兵無法付給伊朗很多錢。所以伊朗需要中國等地出口。
Why is Iran talking oil exports after years of sanctions?
Iran now needs $160 billion of investments in its oi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in the coming years in order to avoid becoming a net importer, the oil minister has said.
By SETH J. FRANTZMAN
NOVEMBER 2, 2021 23:37
Iran's new President Ebrahim Raisi receives the endorsement decree for his presidency from Iran's Supreme Leader Ayatollah Ali Khamenei, in Tehran
(photo credit: REUTERS)
Advertisement
Back in April 2019 the US, then unde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aid there would be no more exemptions or waivers for Iranian oil sanctions. Then US Secretary of State Mike Pompeo cancelled the waivers, reports said at the time. The goal was to pressure Iran and drive oil exports to near zero. In August 2020 reports said the US seized Iranian petroleum on ships heading for Venezuela. Several Iranian ships also made it to Venezuela in May and June 2020. UK Royal Marines also briefly detained an Iranian tanker near Gibralter in August 2019.
Fast forward to November 2021. Iran is talking up oil exports again. This comes as Iran has claimed it suffered the threat of a “pirate” attack at sea and after a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 said earlier this year that Iranian ships had been targeted by Israel on their way to Syria.
Iran now needs $160 billion of investments in its oil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 in the coming years, to avoid becoming a net importer, the oil minister has said, according to a report in Iran International. “Javad Owji told a budget planning meeting on Sunday that because of lack of investments in the past, the country is now faced with a stark choice – invest $160 in its oil and gas sector or face declining output and eventually imports of fossil fuels.”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op Articles
READ MORE
Black Shadow leaks more dataafterdeadline passes
The oil story has front page coverage in Tehran. Accordng to a correspondent of Fars News Agency, the Minister of Oil attended the meeting of the Economic Commission of the parliament, and said in a televised interview explaining the details of the meeting: “I presented the ministry to the members of parliament, while also presenting a report on the sale of oil, oil condensate, exports and domestic sales.”
The situation is much better than in the last years he said. “Good work has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by us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power and capacity.” The Minister of Oil stated: "Oil purification, and especially oil purification, good measures have been taken in the government to invest in various projects, and good plans have been identified, which will be key soon."
Iran has “plans to invest in oil condensate and gas condensate and to maintain production, as well as to optimiz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supply of furnace oil and gas oil." The Minister of Oil stated: "With the plans of the Ministry of Oil and the actions of the 13th government, we are looking to increase the refinery capacity in the country, which in the next 4 to 5 years will reach 1.4 million tons per day.”
According to another report at Fars News, Iran is watching closely as the US seeks to discuss Iran oil exports with China. Iran “has imported an average of 800,000 barrels of oil per day over the past three months, more than double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 the report says. Iran may be concerned that China, which Iran has signed a 25 year deal with regarding multiple partnerships, could be pressured by the US. Iran is putting on a brave face, arguing that the US has failed in the region.
Iran’s Foreign Minister Mohammad Javad Zarif and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bump elbows during the signing ceremony of a 25-year cooperation agreement, in Tehran on March 27. (credit: MAJID ASGARIPOUR/WANA (WEST ASIA NEWS AGENCY) VIA REUTERS)
Why might Iran be talking oil and energy exports now? One odd thing is the claim that Iran faces “piracy” threats at sea. In the last months, it is Iran that has been harassing ships at sea. In July an Iranian drone killed two crew on a tanker in the Gulf of Oman. Iran has also threatened the US and Israel. Tehran sees itself as being in a regional shadow war with Israel, and shipping is part of that conflict, in Iran’s view. At the same time, Iran desperately needs revenues for its energy sector. It needs to repair old infrastructure. Iran also wants to send energy supplies to Lebanon to back Hezbollah. It also sends fuel to Syria. But Iran can’t do all this largesse without also getting some funds. Hezbollah, Syria and Iranian-backed militias in Iraq can’t pay Iran much money. So Iran needs China and other places to export.
聯合國與埃塞俄比亞聯合維權團隊:“各方在提格雷都犯下了侵權行為”
各方都被指控以民族為由,虐待和殺害平民、實施輪姦和逮捕。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10:25
2020 年 11 月 9 日,阿姆哈拉地區民兵成員乘坐卡車前往與埃塞俄比亞提格雷接壤的阿姆哈拉地區桑賈的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
(圖片來源:路透社/TIKSA NEGERI)
廣告
聯合國和埃塞俄比亞週三公佈的一項期待已久的聯合調查顯示,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提格雷地區的戰爭中的所有各方都犯下了可能構成戰爭罪的侵權行為。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和國家任命的埃塞俄比亞人權委員會的報告是在埃塞俄比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的第二天發布的。提格雷軍隊週一表示,他們可能會在首都遊行,以推翻非洲第二人口大國的政府。
該報告涵蓋了長達一年的大部分衝突,由提格雷軍隊與埃塞俄比亞軍隊及其主要盟友(來自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地區的軍隊和來自鄰國厄立特里亞的士兵)展開的衝突。
各方都被指控以民族為由,虐待和殺害平民、實施輪姦和逮捕。
目前尚不清楚該報告的調查結果是否可以構成採取法律行動的基礎。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成員,因此該法院沒有管轄權。
該報告建議建立一個可能的國際司法機制,稱埃塞俄比亞的調查不夠廣泛,並不總是符合國際標準,也不總是透明的。
該報告借鑒了 269 次採訪。許多敘述都包含厄立特里亞士兵在軍事基地強姦和殘害的圖解細節。
埃塞俄比亞政府發言人 Legesse Tulu 沒有立即回應對報告內容髮表評論的請求。厄立特里亞外交部長奧斯曼·薩利赫拒絕置評。無法聯繫到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TPLF)發言人 Getachew Reda 和 Amhara 地區發言人 Gizachew Muluneh 置評。報告稱,厄立特里亞拒絕與調查人員接觸,但過去否認其部隊實施了強姦,儘管包括路透社在內的大量文件。埃塞俄比亞曾表示,一些士兵因強姦和殺害而受到審判。阿姆哈拉否認虐待行為。
2020 年 12 月 16 日,在蘇丹東部卡薩拉州,逃離蒂格雷地區正在進行的戰鬥的埃塞俄比亞人在穿越蘇丹-埃塞俄比亞邊境的塞蒂特河後攜帶著自己的財物。(圖片來源:MOHAMED NURELDIN ABDALLAH/REUTERS)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由沐翠軒贊助
TPLF 發言人 Getachew 此前否認 Tigrayan 部隊犯下虐待行為,但表示一些“自衛隊” Tigrayan 團體可能犯下了違法行為。
這份長達 100 頁的報告說,厄立特里亞士兵在阿克蘇姆市殺害了大約 100 名平民;埃塞俄比亞士兵將大約 70 名男子從他們的家中拖走,並在提格雷南部的三個村莊殺害了他們;以及提格雷軍隊在邁卡德拉鎮殺害了大約 200 名阿姆哈拉平民,這一罪行隨後被阿姆哈拉報復性殺害。
報告稱,這並不是一份詳盡的事件清單。路透社和其他新聞機構、人權團體和民間社會團體記錄了更多未提及的平民被殺事件。
衝突年
該報告還指責厄立特里亞士兵違反國際法,強迫居住在提格雷的厄立特里亞難民返回。
該報告指責各方在不同時間阻止援助,並表示無法核實飢餓是否被用作戰爭武器,正如聯合國援助負責人此前所說的那樣。聯合國表示,政府對糧食援助實施了“事實上的封鎖”,但政府否認了這一指控。
報告提到調查人員的工作經常受到阻礙,特別是阿姆哈拉軍隊控制的地區,或者由於不安全而無法訪問某些地區。它沒有提到埃塞俄比亞在 9 月驅逐了一名聯合國調查員。
控制提格雷大部分地區的 TPLF 表示,該報告不完整,因為調查人員沒有訪問很多地區,也沒有涉及提格雷領導層。
“他們讓我們一無所知,”格塔丘週二在完整報告發布前表示。
該報告稱,提格雷領導層不願參與,因為國家任命的埃塞俄比亞人權委員會的調查人員在場。
除其他違規行為外,該報告還記錄了有關提格雷軍隊於 11 月 3 日向躲在阿迪哈格賴 (Adi Hageray) 鎮一座教堂內的平民開火的指控。
一年前,地區部隊和國家軍隊中的提格雷士兵控制了提格雷各地的軍事基地,之後戰爭開始了。他們說,儘管政府指令推遲了選舉,但在該地區舉行了自己的選舉後,中央政府將採取行動反對提格雷。
衝突已使提格雷約 40 萬人陷入飢荒,數千平民喪生,埃塞俄比亞北部超過 250 萬人被迫逃離家園。
聯合國人權事務負責人米歇爾·巴切萊特 (Michelle Bachelet) 於 3 月同意埃塞俄比亞提出的聯合調查請求,稱當時提格雷可能犯下了戰爭罪。
Joint UN, Ethiopia rights team: 'All sides committed abuses in Tigray'
All sides are accused of torturing and killing civilians, carrying out gang rapes and making arrests on the basis of ethnicity.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10:25
Members of Amhara region militias ride on their truck as they head to face the 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TPLF), in Sanja, Amhara region near a border with Tigray, Ethiopia November 9, 2020.
(photo credit: REUTERS/TIKSA NEGERI)
Advertisement
All sides fighting in the war in Ethiopia's northern region of Tigray committed violations that may amount to war crimes, according to a long-awaited joint investigation by the United Nations and Ethiopia and published on Wednesday.
The report by the UN's Office of the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and the state-appointed Ethiop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was released the day after Ethiopia declared a state of emergency. Tigrayan forces said on Monday they might march on the capital to topple the government of Africa's second-most populous nation.
The report covers most of the year-long conflict, fought by Tigrayan forces against the Ethiopian military and its key allies: forces from Ethiopia's Amhara region and soldiers from the neighboring nation of Eritrea.
All sides are accused of torturing and killing civilians, carrying out gang rapes and making arrests on the basis of ethnicity.
It was not immediately clear whether findings from the report could form the basis for legal action. Ethiopia and Eritrea are not memb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so the court has no jurisdiction.
The report recommended a possible international justice mechanism, saying Ethiopian investigations were insufficiently broad, did not always comply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were not always transparent.
The report draws on 269 interviews. Many accounts contain graphic details of rapes and mutilations by Eritrean soldiers on military bases.
Legesse Tulu, Ethiopia’s government spokesperson, did no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requests for comment on the contents of the report. Eritrea’s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sman Saleh declined to comment. The 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TPLF) spokesperson Getachew Reda and Amhara regional spokesperson Gizachew Muluneh were not reachable for comment. Eritrea refused to engage with investigators, the report said, but has denied in the past that its forces carried out rapes, despite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including by Reuters. Ethiopia has said some individual soldiers are on trial for rape and killing. Amhara has denied abuses.
Ethiopians, who fled the ongoing fighting in Tigray region, carry their belongings after crossing the Setit River on the Sudan-Ethiopia border, in the eastern Kassala state, Sudan December 16, 2020. (credit: MOHAMED NURELDIN ABDALLAH/REUTERS)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TPLF spokesperson Getachew has previously denied that Tigrayan forces committed abuses but said some "vigilante" Tigrayan groups may have committed violations.
The 100-page report said that Eritrean soldiers had killed around 100 civilians in the city of Axum; that Ethiopian soldiers had dragged about 70 men from their homes and killed them in three villages in southern Tigray; and that Tigrayan forces had killed around 200 Amhara civilians in the town of Mai Kadra, a crime then followed by revenge killings of Tigrayans by Amhara.
The report said it was not an exhaustive list of incidents. Reuters and other news organizations, rights groups, and civil society groups have documented many more killings of civilians that were not mentioned.
YEAR OF CONFLICT
The report also accused Eritrean soldiers of forcing Eritrean refugees living in Tigray to return, in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he report accused all sides of blocking aid at different times and said it could not verify whether starvation was used as a weapon of war, as had been previously alleg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aid chief. The UN has said the government operated a "de facto blockade" of food aid, a charge the government denied.
The report mentioned investigators were often hindered in their work, particularly areas controlled by Amhara forces, or unable to visit certain areas due to insecurity. It did not mention that Ethiopia deported a UN investigator working on the report in September.
The TPLF, which controls most of Tigray, has said the report was incomplete because investigators did not visit many areas and did not involve the Tigrayan leadership.
"They have kept us in the dark," Getachew said on Tuesday ahead of the full report's publication.
The report said the Tigrayan leadership was reluctant to engage because of the presence of investigators from the state-appointed Ethiop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Among other violations, the report documented allegations that Tigrayan forces had fired on civilians sheltering in a church in the town of Adi Hageray on November 3.
The war began a year ago after regional forces and Tigrayan soldiers in the national army seized control of military bases across Tigray. They sai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as about to move against Tigray after the region held its own elections despite a government directive delaying them.
The conflict has plunged around 400,000 people in Tigray into famine, killed thousands of civilians and forced more than 2.5 million people in northern Ethiopia to flee their homes.
UN human rights chief Michelle Bachelet agreed in March to an Ethiopian request for a joint investigation, saying then it was possible war crimes had been committed in Tigray.
土耳其因抗議美國海軍人員而拘留 17 人
“你是我們的敵人,你在這裡不被通緝。我們不會允許美國士兵在我們的土地上自由遊蕩。洋基回家,”該組織說。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17:54
美國海軍導彈巡洋艦 USS Monterey (CG-61) 於 2021 年 3 月 19 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航行,前往黑海。
(圖片來源:Murad SEZER/REUTERS)
廣告
伊斯坦布爾州長辦公室表示,土耳其當局週三拘留了 17 人,原因是他們為一名來訪的美國海軍文職僱員戴上頭罩,以抗議美國在中東的政策。
實施該行為的組織土耳其青年聯盟(TGB)在推特上分享了這一事件的圖片,其中一群人向目標高呼反美口號。
“你是我們的敵人,你在這裡不被通緝。我們不會允許美國士兵在我們的土地上自由漫遊。洋基人回家,”該組織批評美國支持敘利亞庫爾德 YPG 戰士,他們被安卡拉視為恐怖分子。
來自 Jpost 的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READ MORE
Israel hasn’t given us evidence linkingNGOs to terror,Irish FM says
州長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說,被拘留的 17 人的目標是一艘美國海軍艦艇的文職僱員,該艦艇“作為港口訪問的一部分來到我們的城市”。它沒有詳細說明對該組織可能提出的任何指控。
週一,惠特尼山號航母艦長表示,他的船員期待著訪問
土耳
並“加強我們與土耳其盟友的關係”,因為它駛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加入北約在黑海的活動。
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本週抱怨該船在該地區的存在,俄羅斯黑海海軍部隊正在練習摧毀敵方目標。
5 月 16 日,一架 F/A-18E 超級大黃蜂從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亞伯拉罕·林肯”號在阿拉伯海的飛行甲板上發射升空。(圖片來源:REUTERS)
已故微軟聯合創始人保羅艾倫的夏威夷莊園以創紀錄的 4300 萬美元售出由 Mansion Global 贊助
2014 年,TGB 也採取了類似的行動,給從黑海地區演習返回的美國士兵戴上頭罩。
美國和土耳其——北約盟國——之間的關係近年來因敘利亞政策分歧、安卡拉購買俄羅斯防空系統及其人權記錄而變得緊張。
Turkey detains 17 people over protest against US Navy personnel
"You are our enemy and you are not wanted here. We will not allow US soldiers to roam free in our lands. Yankee go home," the group said.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17:54
US Navy guided-missile cruiser USS Monterey (CG-61) sails in the Bosphorus, on its way to the Black Sea, in Istanbul, Turkey, March 19, 2021.
(photo credit: MURAD SEZER/REUTERS)
Advertisement
Turkish authorities detained 17 people on Wednesday for putting a hood over the head of a visiting US Navy civilian employee in a protest against United States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the Istanbul governor's office said.
The group that carried out the act, the Turkey Youth Union (TGB), shared images on Twitter of the incident, in which a group of people chanted anti-US slogans at their target.
"You are our enemy and you are not wanted here. We will not allow US soldiers to roam free in our lands. Yankee go home," the group said, criticizing US support for Syrian Kurdish YPG fighters who are considered terrorists by Ankara.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op Articles
READ MORE
US CDC advisers recommend COVID‑19 vaccine foryoung children
The 17 people detained had targeted a civilian employee of a US Navy ship that "came to our city as part of a port visit," the governor's office said in a statement. It did not elaborate on any possible charges against the group.
On Monday, the captain of the USS Mount Whitney vessel said his crew was looking forward to visiting
Turkey
and "enhancing our relationship with our Turkish allies" as it sailed through the Bosphorus to join NATO activities in the Black Sea.
Russian President Vladimir Putin complained this week about the ship's presence in the region, and Russia's Black Sea naval forces practiced destroying enemy targets.
AN F/A-18E Super Hornet is launched from the flight deck of the US Navy Nimitz-class aircraft carrier ‘USS Abraham Lincoln,’ in the Arabian Sea on May 16. (credit: REUTERS)
The banana island is a billionaire’s paradise.Sponsored by Mansion Global
The TGB carried out a similar act in 2014 by putting a hood over the head of US soldiers returning from an exercise in the Black Sea reg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urkey - NATO allies - have been strained in recent years by differences over policy in Syria, Ankara's purchase of Russian air defense systems as well as its human rights record.
前中央情報局官員就太陽能、聚變能源和採礦業談美中太空戰
儘管公眾可能不會關注太空衛星戰爭,但並不難吸收賭注,因為大多數公眾都知道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受益於衛星。
作者:尤娜傑瑞米鮑勃
2021 年 11 月 3 日 19:35
計算機生成的在軌納米衛星的重新編輯
(照片來源:禮貌)
廣告
前中央情報局太空分析師蒂姆克里斯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北京正在推進太空能源提取和太空材料開採領域的潛在革命,可能會將美國甩在後面。
儘管克里斯曼過去就太空衛星戰爭發出警告,這也可能對以色列等美國盟友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並為伊朗等中國盟友帶來新的情報利益,但他最近發出的警報卻具有不同的性質。
儘管公眾可能不會關注太空衛星戰爭,但吸收賭注並不難,因為大多數公眾都知道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受益於衛星——即使他們不完全了解細節。
相比之下,即將到來的潛在轉移太陽能甚至可能基於聚變的能源的領域,以及用於從太空開采的獨特空間材料,完全不受公眾關注。
與此同時,這些問題在國家之間的競爭和人類未來的構想方面可能更具變革性。
2021 年 4 月 20 日,中國遼寧省丹東市,在分隔朝鮮和中國的鴨綠江遊船上,一名男子站在飄揚的中國國旗附近。(圖片來源:REUTERS/TINGSHU WANG)
Chrisman 還曾在軍隊情報部門任職,目前擔任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的聯合創始人,這是一個科學教育和公共工程宣傳基金會,致力於創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的基礎設施。
克里斯曼說,一方面,中國擁有先發優勢,因為其軍事和經濟組成部分幾乎密不可分。
美國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要團結和團結國家力量的不同方面,以追求單一的具有挑戰性的長期使命。
注意到中國如何利用知識產權盜竊以及它有能力將其所有國家力量集中在其他技術領域的此類任務上以趕上並超越美國(在許多領域),他說北京在太空中使用相同的方法甚至可能更危險。
外層空間擁有幾乎無限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從月球上用於清潔聚變反應堆的氦 3 燃料到來自小行星的重金屬和揮發性氣體,這些物質可以在地球和太空中使用。中國幾乎肯定會使用它能夠獲得的任何資源來損害對手、競爭對手和旁觀者的利益,”這位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表示。
一場未知的競賽已經開始,無論公眾是否知道,誰將是第一個在太空中大量開採氦 3 以嘗試開發清潔聚變反應堆的人。
“首先到達那裡可能更像是發射第一顆衛星——就像俄羅斯和美國一樣”太空競賽,他說,“這將是一場巨大的政治和外交勝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在後端利用它,如果它能夠迅速用於電力和能源或可靠地帶回地球。它為戲劇性的變化開闢了可能性,”他說。
氦 3 被視為一種同位素,可以通過聚變反應堆提供更安全的核能(比目前可用的),因為它既沒有放射性,也不會產生危險的廢物產品。
Solar System Resources 已簽署合同,將在 2028 年至 2032 年的時間範圍內向美國核能公司提供 500 公斤從月球開采的 Helium-3。
與受磁場保護的地球不同,月球受到太陽風的大量氦3 的轟擊。
這使得月球上的氦 3 是地球上的 100 倍。
幾十年來,聚變反應堆技術本身一直受到各種障礙的困擾,但有些人認為,大量供應 Helium-3 可能會改變遊戲規則。
他補充說:“一個更大的潛在改變遊戲規則的可能是太空太陽能。這具有更大的近期潛力——即使這可能是一次不太重要的外交勝利,對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口來說,這都將是一次政治衝擊。這不僅僅是來自太空的信號,而是 24/7 可用的無線電源。
“這將是一個太陽能發電廠,一個安裝在太空中的太陽能電池板的太陽能農場。而不是在地面上[有限的]晝夜循環,你可以通過微波或激光鏈路向地面提供恆定的陽光。”
加州理工學院在超過 1 億美元的私人資金支持下,希望最早在 2023 年進行小規模太陽能電池陣列測試。
Chrisman 承認,由於距離和將能量從太空傳輸到地球的需要,根據信號的強度和波長,會有一些能量損失,估計在某些情況下會損失 10-30% 的能量。波長,但在其他波長損失更大。
但即使有這些損失,“我們將談論在軌的兆瓦或千兆瓦級太陽能發電廠,除了磨損之外,不需要加油或其他與長距離運輸能源相關的標準成本。”
接下來,克里斯曼表示,即使美國現在擁有一些先進的技術,中國也有望在 2030 年左右推出一個新的兆瓦級太空太陽能發電站,並在 2022 年進行關鍵測試。
“美國對我們在商業或其他方面的計劃沒有那麼高的保真度,”他說。
在解釋為什麼他如此擔心美國在這個特定時刻可能在某些方面領先時,他說美國正在緩慢前行,但中國已將太空擴張作為真正的國家使命,並為其提供了大量政府資金。 .
關於拜登政府及其 1 月第一次著名評論對有關美國太空軍的問題不屑一顧,他說:“總的來說,政府內部似乎有一種看法,認為太空 [適度] 有用,是一種他們可以使用的工具。用於推進其優先事項,例如應對氣候變化和國家安全領域。但人們對創造就業潛力的看法存在差距。”
他採取非政治立場,補充說:“這不僅僅是拜登政府的問題。它貫穿整個政治機構——幾乎有一種感覺,它(太空中的商業潛力和創造就業機會)還有 100 年的時間,”而這位前中央情報局分析師則認為只有幾年或不到十年的時間.
關於其他有用的材料和氣體,他說:“有些可能在月球上可用,但小行星是最集中的地方。稀有金屬或其他類型的金屬或冰是否可用於轉化為建築材料,在小行星中發現的密度要高得多。價值 20 萬億美元的材料可能存在於一顆小行星中。”
克里斯曼依賴於 2012 年出版的《挖掘天空》一書,討論了 1986 年發現的小行星 3554 Amun。九年來沒有發生任何事情的事實表明這個想法在現實生活中是多麼複雜,但其上升潛力是不可否認的。
就下一步的具體步驟而言,他說:“月球肯定會是第一個提取任何資源的地方。氦3、冰[可用於水、氧氣和火箭燃料]和礦物質。”
即使小行星具有更大的長期潛力,他也承認增加了一些困難,包括“小行星更小,更難擊中[著陸],它們經常旋轉,它們可能不是球形的,它們[太空計劃]可能會無法在發射前繪製表面的樣子。在確保宇宙飛船、任何車輛和宇航員安全的同時,它們可能難以著陸。”
他說,該計劃是測試和驗證從月球開采和開發某些材料,然後在大約三到五年後從小行星上尋找相同的材料。
此外,他表示他樂觀地認為,到 2024-2026 年,一些新技術和使用一些新材料將在月球上得到驗證。這將包括一些在月球上居住更長時間甚至半永久性的人類。
這將在小行星之前出現,因為這些遠征任務的成本也會高得多。但他表示,最早可以在 2030 年代初開始在小行星上進行採礦,使用可以更好地應對重力和有限的操作空間的機器人。
Ex-CIA officer talks US-China space wars on solar, fusion energy, mining
As much as the public may not focus on space satellites wars, it is not hard to absorb the stakes as most of the public knows that they already benefit from satellites throughout their daily lives.
By YONAH JEREMY BOB
NOVEMBER 3, 2021 19:35
A computer-generated redition of the nano-satellites in orbit
(photo credit: Courtesy)
Advertisement
Beijing is charging forward toward potential revolutions in the areas of extracting energy in space and mining space materials and could leave the US behind, former CIA space analyst Tim Chrisman has said in an interview.
While Chrisman’s past warnings relating to space satellite wars, which could also have serious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American allies like Israel, and lead to new intelligence benefits to Chinese allies, like Iran, his latest sounding the alarm is of a different character.
As much as the public may not focus on space satellites wars, it is not hard to absorb the stakes as most of the public knows that they already benefit from satellites throughout their daily lives – even if they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details.
In contrast, the upcoming areas of potentially transferring solar energy and maybe even fusion-based energy, as well as unique space materials for mining from space, are completely off the general public’s radar.
At the same time, these issues may be far more transformative in terms of competition between nations and how humanity’s future is framed.
A man stands near a fluttering Chinese national flag on a cruise boat on the Yalu River separating North Korea and China, in Dandong,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pril 20, 2021. (credit: REUTERS/TINGSHU WANG)
Chrisman, also served in army intelligence and is currently serving as co-founder of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a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public works advocacy foundation, dedicated to creating an infrastructure to live and work in space.
For one, Chrisman says that China has an upfront advantage because its military and economic components are virtually inseparable.
America has a greater challenge rallying and uni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national power to pursue a single challenging long-term mission.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Noting how China has used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 and its ability to focus all of its national power on such missions in other areas of technology to catch and pass the US (in many areas), he said Beijing using the same approach in space could be even more dangerous.
Outer space holds virtually limitless amounts of energy and raw materials, from Helium-3 fuel on the Moon for clean fusion reactors to heavy metals and volatile gases from the asteroids, which can be harvested for use on Earth and in space. China will almost certainly use any resources it is able to acquire to the detriment of adversaries, competitors, and bystanders alike,” said the former CIA analyst.
One unknown race that has already started whether the public knows or not, is who will be the first to mine Helium-3 in space in significant quantities to try to develop clean fusion reactors.
“Getting there first may be more like launching the first satellite – like the Russia and US” space races, he said noting, “It would be a big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win. A lot depends on how that can be exploited on the back end, if it is able to be rapidly used for power and energy or brought back to Earth en masse reliably. It opens up possibilities for dramatic changes,” he said.
Helium-3 is viewed as an isotope that could provide safer nuclear energy (than is currently available) through a fusion reactor, since it is neither radioactive nor would it produce dangerous waste products.
Solar System Resources has signed a contract to provide 500 kilograms of Helium-3 mined from the Moon to the US Nuclear Corp. in the 2028-2032 timeframe.
Unlike Earth, which is protected by its magnetic field, the Moon has been bombarded with large quantities of Helium-3 by solar winds.
That makes Helium 3 as much as 100 times more abundant on the Moon than on Earth.
Fusion reactor technology itself has been stuck with various obstacles over a period of decades, but some argue that a serious supply of Helium-3 could be the needed game-changer.
He added: “An even larger potential game-changer could be space-based solar energy. This has more near-term potential – and even if it might be a less significant diplomatic win, it would be much more of a political punch in the gut to either country’s population. It would be not just signals from space, but wireless power available 24/7.
"It would be a solar power plant, a solar farm of solar panels put into space. Instead of the [limited] day and night cycle on the ground, you have constant sunlight delivering energy via a microwave or laser link to the ground."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acked by more than $100 million in private funding, is hoping to perform a small-scale solar array test as soon as 2023.
Chrisman acknowledged that because of the distance and the need to transfer the energy from space to Earth, there would be some loss of energy depending on how strong the signal is and wavelength, with an estimated loss of 10-30% of the power at some wavelengths, but a greater loss at other wavelengths.
But even with these losses, “We would be talking mega or giga watt scale solar plants in orbit, which other than wear and tear, do not require refueling or other standar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ransporting energy over long distances.”
Next, Chrisman said that even if the US has some superior technology now, China is on track to launch a new megawatt scale space-based solar power station around 2030 with key tests to take place in 2022.
“The US doesn’t have that same level of fidelity in what we are planning commercially or otherwise,” he said.
Explaining why he is so concerned if the US might be ahead in certain respects at this specific moment, he said that the US is slowly moving along, but that China has made expansion in space a true committed national mission and put significant government funding behind it.
With regard to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and its first famous January comment being dismissive of a question about the US’s Space Force, he said: “In general there seems to be a perception within the administration that space is [moderately] useful, a tool they can use to advance their priorities, such as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 and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ena. But there is a gap in perception about the job creation potential.”
Taking an apolitical stance, he added: “This isn’t just about the Biden administration. It is throughout the whole political apparatus – there is almost a sense that it [commercial potential and job creation in space] is 100 years away,” whereas the former CIA analyst argued it is only a few years, or less than a decade, away.
Regarding other useful materials and gases, he said: “Some may be available on the Moon, but asteroids are where that is at its heaviest concentration. Whether rare metals or some other sort of metal or ice can be used to convert to building materials is much more densely found in asteroids. 20 trillion dollars worth of materials may be in a single asteroid.”
Chrisman is relying on a 2012 book Mining the Sky, discussing asteroid 3554 Amun, discovered in 1986. The fact that nothing has happened in nine years shows how complex the idea is in real life, but the upside potential is undeniable.
In terms of concrete next steps, he said: “The Moon will definitely be the first place any resource will be extracted from. Helium3, ice [which can be used for water, oxygen and rocket fuel] and minerals.”
Even if asteroids have more long-term potential he admitted added difficulties, including that “asteroids are smaller, are a harder target to hit [land on], they are often spinning, they may not be shaped spherically and they [space programs] may not be able to map what the surface looks like before a launch. They may be hard to land on while ensuring the spaceship, any vehicle and the astronauts are safe.”
He said the plan was to test and validate mining and developing certain materials from the Moon and then to seek the same materials from asteroids around three to five years later.
Moreover, he said he was optimistic that by 2024-2026 some new technologies and using some new materials would be validated on the Moon. This would include some humans residing on the Moon for much more extended or even semi-permanent periods.
This would come before asteroids because those expedition missions would also be far more costly. But he said mining could start on asteroids, using robots which could better cope with gravity and limited room to operate challenges, as early as the early 2030s.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為幼兒接種 COVID-19 疫苗
他們說疫苗接種的好處大於疫苗的風險。
通過路透
2021 年 11 月 3 日 02:43
2021 年 10 月 3 日,衛生工作者在耶路撒冷的 Clalit 臨時衛生保健中心準備 Covid-19 疫苗。
(照片來源:YONATAN SINDEL/FLASH90)
廣告
CDC 主任羅謝爾·瓦倫斯基 (Rochelle Walensky) 贊同該機構的建議,即美國可以開始為 5-11 歲年齡段的兒童接種疫苗。週五,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了該疫苗在 5-11 歲兒童中的緊急使用授權。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的顧問早些時候一致支持在 5 至 11 歲的兒童中廣泛使用輝瑞和 BioNTech 的COVID-19疫苗,最早可能在周三接種疫苗。
他們說疫苗接種的好處大於疫苗的風險。他們的大部分討論都源於與疫苗有關的罕見心臟炎症病例,尤其是年輕男性。
來自 Jpost 的最新文章
FDA 批准了 10 微克劑量的輝瑞疫苗用於幼兒。給予 12 歲及以上人士的原始注射劑量為 30 微克。
2021 年 9 月 1 日,以色列特拉維夫的 Arazim 小學,學生們在暑假後返回學校時戴著口罩上課,距離冠狀病毒病 (COVID-19) 疫苗加強活動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REUTERS/AMIR COHEN
在會議開始時,瓦倫斯基說,在最近由冠狀病毒的三角洲變體驅動的浪潮中,兒科住院人數激增。
她說,COVID-19 的風險“對我們的孩子來說太高、太具有破壞性,遠高於我們為孩子接種疫苗的許多其他疾病。”
瓦倫斯基說,學校停課對兒童的社會和心理健康產生了不利影響。
“兒科疫苗接種有能力幫助我們改變這一切,”她說。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由沐翠軒贊助
美國政府和輝瑞已經開始分發疫苗,為兒童廣泛推廣做準備,其中許多兒童已經回到學校接受面對面的學習。
本週早些時候,白宮表示,美國有足夠的輝瑞/BioNTech 疫苗供應給所有 2800 萬名 5 至 11 歲的兒童。雖然一些兒童最早可能在周三接受第一次注射,但計劃是為了拜登政府的一位官員說,美國兒科疫苗計劃將於下周全面運行。
迄今為止,只有包括中國、古巴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在內的少數其他國家/地區為該年齡段及以下年齡段的兒童清除了 COVID-19 疫苗。
US CDC recommends COVID-19 vaccine for young children
They said the benefits of vaccination outweigh the risks of the vaccine.
By REUTERS
NOVEMBER 3, 2021 02:43
Health worker prepares a Covid-19 vaccine at a temporary Clalit health care center in Jerusalem, October 3, 2021.
(photo credit: YONATAN SINDEL/FLASH90)
Advertisement
CDC Director Rochelle Walensky endorsed the agency's recommendati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can begin administering the vaccine to children in the 5-11 age group.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ranted 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of the vaccine in 5-11 year olds on Friday.
Advisers to the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had earlier unanimously supported broad use of Pfizer and BioNTech's COVID-19 vaccine in children ages 5 to 11, with shots potentially going into young arms as soon as Wednesday.
They said the benefits of vaccination outweigh the risks of the vaccine. Much of their discussion stemmed from rare cases of heart inflammation that have been linked to the vaccine, particularly young men.
Latest articles from Jpost
Top Articles
READ MORE
Moses Staff hackers attack Israeliengineering companies
The FDA authorized a 10-microgram dose of Pfizer's vaccine in young children. The original shot given to those age 12 and older is 30 micrograms.
Children wearing face masks attend a class as students return to school after the summer break, less than a month into a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vaccine booster drive, at Arazim Elementary School in Tel Aviv, Israel September 1, 2021REUTERS/AMIR COHEN
At the outset of the meeting Walensky said that pediatric hospitalizations had surged during the recent wave driven by the Delta variant of the coronavirus.
The risk from COVID-19 "is too high and too devastating to our children and far higher than for many other diseases for which we vaccinate children," she said.
Walensky said school closures have had detrimental social and mental health impacts on children.
"Pediatric vaccination has the power to help us change all of that," she said.
網友花千元買碎料,隔天開出百萬翡翠!Sponsored by 沐翠軒
The US government and Pfizer have already begun distributing the vaccine in preparation for a widespread rollout for children, many of whom are back in school for in-person learning.
Earlier this week, the White House said the United States has enough supply of the Pfizer/BioNTech vaccine for all 28 million children aged 5 to 11. While some children may be able to get their first shots as soon as Wednesday, the plans is for the US pediatric vaccine program to be running at full strength by next week, a Bide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 said.
Only a few other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Cuba and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have so far cleared COVID-19 vaccines for children in this age group and younger.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ntinue reading

577 قسمت

Alle episoder

×
 
中美對抗從地表延伸到太陽系 2024年6月6日是一個無比繁忙的一天,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籌劃已久的「星艦太空船搭配超重級推進火箭(Starship + Superheavy Rocket)」第四次試射順利發射升空,火箭推進段實現重返,星艦太空船也測試重回大氣層之艦體與防熱隔離層是否安全,測試結果成功,為未來星艦火星計畫大規模發射取得綠燈。 圖-星艦四發射前(SpaceX網站) 另外美國波音公司在經歷十年延誤與今年幾次發射前緊急叫停後,終於也在6日以聯合發射聯盟(ULA)的擎天神5號火箭,將波音開發生產的「星際航線(Starliner)」太空船順利安全送上宇宙,並前往國際太空站對接,將兩名太空人送上國際太空站輪班,受到太空站上太空人熱烈歡迎。 這款星際航線太空船因技術問題延宕多年,當年NASA同時出資支持波音與太空探索公司製造飛船,結果太空探索公司的龍飛船在2010年就實現貨運版龍飛船飛行,2020年5月30日實現載人版龍飛船的航行。星際航線太空船到了2024年6月6日也終於成為國際太空站最新一款載人飛船。除此之外還有俄羅斯的聯盟號太空船、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獵戶座太空船可載運太空人上國際太空站,再來就是中國自創一格的神舟太空船了。 也同樣是這天6月6日,中國嫦娥-6號登月飛船在月表採集月壤的月球車已將月壤送上重回太空火箭,送回軌道艙,將從月球運回地球研究。 圖-星河動力航天公司穀神星遙13火箭發射升空(SpaceX臉書網頁) 一樣在2024年6月6日,中國一家民間的太空公司星河動力航天公司的穀神星遙13火箭發射升空,將三枚衛星打入地球軌道。距離穀神星遙12火箭在5月30日發射打入5枚衛星(極光星座01星、極光星座02星、河北臨西一號衛星、張江高科號衛星、逆水寒2號衛星)也不過一個禮拜時間,代表中國這家民間企業也有不俗的航天實力,可以在短時間內連續發射。 雖然穀神星火箭只是小型固態火箭,酬載只有350公斤,比起星艦的超重型火箭之酬載有上百噸,簡直無法同日而語,但是要上宇宙,所需要的技術要求是所差不多的。 地球的大氣層因此充滿擾動與破口,不斷有太空運載火箭衝破一百公里高之卡門線進入太空,代表人類的宇宙開發前所未有的密集。 尤其SPACEX幾乎每週都發射的星鍊布設火箭,每次都可以打上23顆星鍊衛星到地球近地軌道,很快大家不管在地球哪個角落,都可以使用星鍊系統上網路。最近還出現亞瑪遜叢林原始部落開始使用星鍊系統,結果男人都不去狩獵種田,全部在刷小電影視頻,令部落長老搖頭不已的新聞。 此外中國布設的全球定位系統北斗、俄國的格拉諾斯、歐洲的加利略,以及日本的QZSS都是可運用的全球定位系統,美國GPS早已不再是唯一選擇。 在太空開發方面,美國秉持民間為主,政府為輔之態度,政府將太空任務分包下去與民間合作,讓民間太空業者盡管發揮。因為美國在阿波羅計畫順利登月之後,NASA預算就慘遭砍削殆盡,以美國政府領頭來做太空任務,錢是不夠花的,但要是分包給民間承包,那就綽綽有餘。 於是代美國政府發射火箭的ULA、SpaceX、RocketLab等火箭公司紛紛成長起來,代美國政府設計太空站的公司Blue Origin, Sierra Space, Vast, Voyager, Axiom也是別出心裁各種設計,美國政府輕鬆培育出太空巨頭群,未來成長可期。 中國則主要依靠政府力量進行載人航天、用神舟載人太空船與天舟貨運太空船來維持天宮太空站運作、另有嫦娥登月計畫、天問火星計畫、各種超大型射電望遠鏡與小行星礦產開發計畫與小行星隕石防禦計畫等,都顯示出中國幾十年來對太空宇宙開發的認真與重視,還有政府持續的資源投入與人才培訓。 2021年4月,天宮太空站正式發射入地球軌道,接著在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載人飛船由長征-2F遙12火箭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並成功與天宮太空站天和核心艙對接後,開啟了中國太空人常駐輪值留守天宮太空站的歷史,迄今也將近3年時間。 經過幾次附加艙等之發射組裝,天宮太空站已經具有一定規模,未來2025年加裝巡天太空望遠鏡艙後,功能將更為加強。值此同時國際太空站之存在卻岌岌可危,如果美俄決定將國際太空站廢棄墜回地球,那麼在太空中的人造太空站就僅剩中國的天宮太空站了。 圖-2024年3月11日SpaceX的龍飛船載送4名太空人到國際太空站(Spaceintel101.com) 中國目前大約是每六個月時間發射一艘新的神舟載人飛船,載運三名新的太空人到天宮太空站輪班,輪值已半年的前一批神舟乘員則在交接幾天後返回地球。 最新神舟18號飛船在2024年4月25日順利發射升空,由長征2號F運載火箭(遙十八)助推,乘組人員由葉光富指揮官、任務操作員李廣蘇與工程師李聰組成。神舟-18號載人飛行之主要任務為太空人出艙活動、貨物運送出艙任務、太空實驗、技術試驗、科普教育等。 依照慣例,一年發射兩次神舟,神舟-19號應該在2024年下半年年底進行發射。至於為什麼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得要一直不斷派人駐守在上面,是不是怕空窗期時美國人偷偷上去搶走,或者是天宮太空站表面是和平用途,內裡其實像蘇聯時期的禮炮太空站一樣偷偷裝有武器,其實是一個違反國際法公約的仿蘇聯阿馬茲(Almaz)軍用武裝太空站? 這個沒人能上去檢查證實,不過所有駐守在天宮太空站的中國太空人都有解放軍軍籍身分,隸屬解放軍軍事航天部隊,這個是真的。 嫦娥-6號探月飛船出發 中國嫦娥-6號探月太空船,已經在2024年5月3日由長征-5號火箭搭載,自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地月軌道。仍是無人遠端操控的嫦娥-6號探月飛船,目標是飛往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由登陸器降落,收集當地月壤,並對當地地形地貌進行勘查,最後還要自該地重發射升空後,將樣本月壤送回地球。 圖-嫦娥-6號太空船2024年5月3日發射(Spaceintel101.com) 2024年6月4日,嫦娥-6號依照預定計畫飛抵月球並進行登陸,登陸器開始收集月壤順利成功,6月6日返回器自月球升空回轉地球,西方國家也都緊盯這個動作。 圖-嫦娥-6號在組裝工廠中 嫦娥探月工程已計畫並執行多年,目前已經規劃到嫦娥-8號了,中國一步步依照規劃,建造其登月能量,並為最終在月球上建立有人居住之「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做準備。 「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畫」是中國與俄羅斯於2021年3月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由中俄兩國共同合作興建「國際月球科研站」,參加這個計畫的國家已有「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南非、亞塞拜然、巴基斯坦、白俄羅斯、埃及、泰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顯然都是與英美歐洲國家阿提米斯登月計畫(ARTEMIS)打對台的獨裁專制國家陣營。 但整個計畫已經是有模有樣,朝向目標前進,中國的嫦娥四號起到嫦娥八號,俄羅斯的Luna-25、Luna-26月球號太空船都是為本計畫進行探測與選址任務服務的。 中國的嫦娥登月計畫已經大致選定未來這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地點,俄羅斯有強大的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與技術資料可支援,只是由中國主導的計畫,俄羅斯是否能夠接受這個現實,或是之後會再自己興建一個專屬俄國的月球科研站,就有待未來觀察了。 中國對登月設基地是堅毅不搖的前進執行,已經引起美方重視,NASA署長已對外質疑,當中國登月設科研站後,將阻止其他國家登月或利用月球資源與空間。其實這種事情必然會發生,任何國家在投注巨大資源完成某項太空計畫,之後別的國家來要免費分一杯羹,誰能接受? 但我們也可以看到,過去開發宇宙任務大家各做各的,除了美蘇冷戰時期競爭激烈外,中國一直算不上一個角色。一直到蘇聯沒了,俄羅斯低盪陷於泥沼,其他印度、日本、歐洲也不算個咖,於是持續不停太空計畫的中國,變成美國最為忌憚的對手。 加上中國在地表的海面也建設大量海軍航母、大型驅逐艦艦隊,更新了大量彈道飛彈潛艦與火箭軍洲際彈道飛彈系統,甚至核彈頭數目也逐年持續增加朝向1000枚的數量前進,雖然比起俄羅斯排名第一的近6千枚核彈頭數量好像還算低,但中國懂得做大外宣,把自己的武力大大吹噓一番好似真的超英趕美了,這下連不懂內裡的人也害怕起來了。 所以中美目前的競爭已經不只在陸地上,也不只在海面上,在近空(20公里到100公里的高空)、在近地軌道、在月球、在火星,甚至在火星外的主小行星帶,中國都有詳盡的開發計畫,這是美國NASA還做不到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城揚建設新推出的「陽明第一廳」 緊鄰三民區的明星學府-陽明國中 46~52坪,每層四戶兩部電梯 最適合有換屋與置產需求的你 讓生活中充滿書香、運動風,滿足食衣住行的消費需求 城揚建設 陽明第一廳 07-384-2888 https://bit.ly/3y7SoFB ----以上訊息由 SoundOn 動態廣告贊助商提供---- 伊朗軍方調查總統萊希(Ebrahim Raisi)搭乘直升機墜毀身亡的事件後,初步報告顯示,截至目前為止沒有發現謀殺或攻擊的證據。 路透社報導,萊希曾被視為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的可能接班人,他搭乘的直升機5月19日遭遇惡劣天氣而墜毀在國內西北部山區,萊希因此遇難身亡,享壽63歲。 伊朗武裝部隊參謀總部發布報告指出:「直升機的殘骸中沒有發現槍擊或類似跡象,直升機墜毀於高海拔地區並起火燃燒。」 報告還寫道:「在控制塔台與機組人員的對話中,沒有發現任何可疑之處。」 軍方的報告提到,隨著調查持續進行,會公布更多細節。 萊希的遺體昨天下葬什葉派穆斯林聖城麥什赫德(Mashhad)。墜機事件除了萊希身亡,同機的外交部長阿布杜拉希安(Hossein Amir-Abdollahian)和其他6人全喪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蘇育平觀點:印度移交超高音速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給菲律賓之意涵 蘇育平 + 追蹤 2024-04-25 07:10 6110 人氣 贊助本文 筆者提醒,台灣也無須因為菲律賓與中國對抗,就以為菲律賓是我們的盟友了。(示意圖,張曜麟攝) 根據印度媒體2024年4月19日報導,印度空軍C-17全球霸主運輸機運送印度交貨給菲律賓訂購之第一批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巡弋飛彈到菲國,這筆交易價值3億7500萬美元,2022年1月印度宣布這筆交易時,可以說是印度第一筆大額軍火出口交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菲律賓訂購3個營的布拉莫斯飛彈,合約也包括訓練操作的菲律賓海軍人員,及必要的零件供應。 布拉莫斯飛彈最高速度2.8馬赫,射程290公里,發射平台為潛艦、水面艦艇、飛機或陸基發射平台。是印度布拉莫斯公司製造生產,為印度與俄羅斯科技合作的產物。 印度之所以加強與菲律賓的國防科技合作,也是為了反制中國在南中國海日益增加的軍事壓迫。 菲律賓與中國的南海恩怨已經很久了,其實越南、馬來西亞、印尼一樣與中國有南海島礁爭端,但菲律賓是最近幾年與中國海警船對峙最緊張的對手。 通常與中國海警船發生衝突的,是菲律賓海巡隊(Philippines Coast Guard, PCG)的船隻。菲律賓海巡隊隸屬於菲律賓運輸通訊部,乃菲國維護海域安全及治安的海上執法機構,它將菲律賓所有大小島嶼及海域分為12個海巡區,並擁有許多西方國家半賣半送的艦艇,如澳洲建造之聖胡安級巡邏艇4艘、北伊羅戈級巡邏艇4艘、日本造44公尺長巡邏艇10艘、原美國海巡隊巡邏艇三艘,飛機、直升機約10架。 為了與中國海警對抗,日本海上保安廳在2013年時就贈送10艘44公尺長的多任務反應艦給菲律賓海巡,提高菲律賓海巡的海上保安能力,價值187億日圓。另外2020年菲律賓也向日本三菱造船公司訂購兩艘94公尺長,排水量1,000噸之多用途反應艦,與日本海上保安廳現役1,000噸國頭級一樣,將成為菲律賓海巡隊最大執法船。 2020年3月7日,200多艘中國海上民兵船隻組成的集團停靠在菲律賓聲稱有主權的聖靈群島(馬尼拉稱為朱利安費利佩礁Julian Felipe Reef)Whitsun Reef,造成菲律賓國內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中國。 2022年11月,菲律賓海軍艦艇在中業島附近海域與中國海警船發生接觸摩擦,菲律賓船艦發現一塊中國長征五號B型火箭的殘骸,用拖繩綁緊想拖回去,結果在當地巡曳的中國海警5203號海警船及時前往攔截,將殘骸搶回去。 中業島,曾經是中華民國除太平島外另一個駐軍島嶼,1971年4月因為強烈颱風侵襲,駐軍暫撤到太平島,結果菲律賓立刻軍事佔領該島,當時中華民國海軍派出艦隊到週邊準備一舉攻克收復該島,後來因為衡量國際情勢,最後並未開砲,從此中業島為菲律賓所佔。 一直到2023年3月5日,中國海警兩艘大型艦艇(舷號包括5203艦)加上44艘海上民兵船隻共同入據中業島域,造成島上菲律賓人佔據,周邊海域中國海警船佔據的局面,暫時看不出最終結局為何。 由於菲律賓已經成為在南海對抗中國的第一線國家,因此世界各國與中國有戰略矛盾的國家紛紛對菲律賓提出幫助,其中印度在2022年1月與菲律賓簽署協議,銷售三套「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給菲律賓,對中國威脅最大。 每套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系統有雷達車、指揮車、三輛各配有三枚飛彈的發射車,飛彈射程有290公里,但已經足夠覆蓋與中國有爭議的島礁,其飛行速度2.8馬赫,彈頭爆炸部有300公斤,摧毀能力連航母都可能抵擋不住。因此未來中國海警船只要出現在傳統上菲律賓與中國有爭端之仁愛礁、黃岩島、中業島海域,基本上也就處於菲律賓布拉莫斯反艦飛彈的射程內,菲律賓的底氣就更足了。 但以中國對外政策向來無賴的作法,未來海警船很可能加裝巡弋飛彈、反艦飛彈、防空飛彈與近迫砲系統等更多殺傷性強大武器以應對威脅。這會造成南中國海的軍備競賽升級。 布拉莫斯反艦飛彈。(取自維基公有領域) 除了菲律賓外,另一個對中國海警船有威脅的國家是越南。 越南曾經與中國在西沙群島爆發衝突,也在兩國陸上邊界交戰多年,在整個冷戰時期,越南都是與蘇聯站同一陣線和中共敵對;一直到蘇聯瓦解,越南共產黨沒有靠山了,才終於改變政策與中國共產黨和緩關係。 此外,越南也積極進佔南沙群島島礁,佈署許多船艦與新武器如基洛級潛艦;也有從以色列購買的 Extrea 多管火箭發射裝置在南海島嶼,因此南海並不是寧靜祥和的海域,而是衝突一觸即發的危險地帶。 2023 年 6 月,中國海警船與越南海軍在南海發生衝突—— 中國海洋局的海洋科考船「向陽紅 10 號」前往萬安灘時,受到越方攔截,雙方對峙將近 30 個小時,且距離不到 100 公尺,隨時可能發生碰撞;最後中國海警船以噸位壓倒性地驅離了越南船隻,並用水砲攻擊越南漁政船,大大激怒越南。 越南因此也向印度緊急採購 3 至 5 個營規模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艦飛彈,總計超過一百枚。該型導彈速度約三倍音速,難以攔截, 倘若大量飽和發射,則任何船隻都難免沉沒,這也是越南用以威嚇中國的一個手段。 2023 年 6 月 7 日,中華民國在太平島駐軍進行實彈演習, 越南外交部對此事表示侵犯越南主權、也威脅相關海域海上和平 。 中華民國外交部在當月 11 日公開表示太平島屬於中華民國領土,駐軍有權在上從事一切主權行為。由此可見對太平島最大的威脅恐怕還不是中國,而是越南;如果台灣在防衛上不夠充分,讓中國覺得有可能太平島會因此落在越南手上時,中國說不定會先下手為強,強佔太平島,這也是台灣駐軍不得不防備的三角情勢。更別提菲律賓也在旁邊虎視眈眈,之前強佔中華民國駐軍中業島的也是菲律賓人,在這些事情上沒有什麼道德倫理廉恥可言,只要不小心謹慎,別人就來強佔。 因此,我們也無須因為菲律賓與中國對抗,就以為菲律賓是我們的盟友了,覬覦太平島的有越南、中國、菲律賓,誰都不敢先動手,以免成為箭靶,但每一個都可能是威脅我們太平島主權的侵略者,必須要時刻警覺。(相關報導: 國際熱議》TikTok真的要Bye了?最快4月底在美全面禁用!為何兩黨議員敢違抗1.7億用戶的民意? |更多文章) *作者為國際政治觀察者。本文若干內容節錄自作者即將在近期出版之《中國海上力量全覽-海軍、海警與海上民兵》部分章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4.26 中國神舟18號太空飛船發射前往天宮太空站輪班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726984 2024年04月26日 13:02 蘇育平/神舟18號發射成功 台灣別錯失參與太空產業機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台灣一定不能錯失這個機會了。 ▲ 搭載神舟18號載人太空船的長征二號F遙18運載火箭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圖/視覺中國CFP) ●** 蘇育平/國際政治觀察者** 中國航天局於2024年4月25日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中國第七次天宮太空站長期載人飛行任務——神舟18 號載人飛船。乘組人員由葉光富指揮官、任務操作員李廣蘇與工程師李聰組成。 本次發射載具依然是神舟飛船專用之長征2F/G號遙18火箭,高度62公尺,預計將與天宮太空站之天和核心艙對接後,將神舟-17號的三名成員替換下來返回地球,神舟-18三名成員上去天宮太空站值班。每次值班時間為半年時間。 ▲ 神舟18號載人飛船。乘組人員由葉光富指揮官、任務操作員李廣蘇與工程師李聰組成。(圖/作者提供) 神舟飛船的由來為何,下方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中國從1960年代兩彈一星計畫開始,看到蘇聯與美國紛紛將太空人送上軌道甚至登月,自然也有如此想像,可是當時中國科技積累太少,綜合國力也薄弱,加上社會還處在階級鬥爭文化大革命階段,哪有辦法有剩餘國力用在太空發展呢? 雖然60~70年代曾有發展「714工程」中國載人太空船「曙光一號」之提議,但最後評估後認為做不到,只好不了了之,這與當時中國海軍也想發展大型驅逐艦,但經費、引擎推力、雷達、武器都不到位,因此一直到21世紀,才終於做出055萬噸大驅逐艦是一樣的發展軌跡。 直到改革開放到相當程度,國力恢復,在科學家建議下,中國開始對載人太空工程進行評估。1983年通過「863計畫」,包含高科技的七大領域,排名第二的航天技術獲撥資金50億元,主要發展「大型運載火箭、太空往返運輸系統、載人太空站及其應用」,並進一步於1992年9月21日通過《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啟動代號為「921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畫。 神舟系列飛船是中國從1999年首飛一直到今天,用來執行中國載人太空任務的飛船名稱。這名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大眾徵集而來的最受歡迎名稱,當然也有其他騰龍號、華夏號、九州號等不同名稱建議。 ▲ 俄羅斯聯盟號太空飛船Soyuz TMA-7。(圖/公有領域) 神舟 飛船主要學習模仿對象是蘇聯的聯盟號(Soyuz)系列太空船,聯盟號太空飛船也與蘇聯R-7火箭一樣,使用了半個世紀以上的老掉牙型號,但是絕對穩定安全強力把你送上太空。 其實神舟飛船的結構是十分簡單的,從最上方往下,分別是軌道艙、返回艙、其他附加艙與最下方的長征2F號專用火箭。老實說空間都不大,也不是想像中電影裡面的銀河聯邦戰艦企業號的威風樣子,甚至連電影中的貨運飛船也稱不上,倒不如說就是幾個大鐵桶一個一個疊在一起的組合。當然也沒那麼簡單,要上太空,要與太空站連接,要容納太空人生活、工作、活動的空間,且要供氧氣,與宇宙的真空要能嚴密的隔絕不能洩漏,這一切都是要仔細再仔細。 ▲ 在地面廠房中進行總裝配的神舟飛船。(圖/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神舟飛船主要載人的「返回艙」像是一口鐘,直徑2.5公尺、空間約6立方公尺,三個座位可容納三名太空人,當然空間還是小得可憐,但也已經是世界上空間第2大的太空船,蘇聯聯盟號飛船加壓艙空間是4立方公尺,今天美國SpaceX的龍飛船則是9.3立方公尺。 這還都是小型圓錐狀太空船之內部體積,如果是SpaceX的星艦(Starship),其內部加壓空間有1,100立方公尺,可以分為40餘個房間,或任何排列組合,將是未來「行星際太空船」的典範,但現在還在測試中。 神舟推進艙外面有展開後面積超過40平方公尺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在宇宙中調整姿態之電離子推進發動機、防熱板等。推進艙可裝載300公斤的物資發射到太空站,返回地球時也可裝廢棄物垃圾,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這樣處理比直接丟入太空當太空垃圾好,因為在真空狀態下,一桶餿水或人體廢棄物在千萬年太空漂流之後恐怕還是很噁心。 說回來,神舟推進艙下方有四台火箭發動機,使用甲基肼/四氧化二氮(N2O4/MMH)液體燃料這種197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燃料,似乎是越古老的越安全,本身動力也很強大,雖然這種燃料有毒,但這款長征2F型號的火箭技術相當成熟,而且從來沒有出過大問題。 ▲ 神舟推進艙下方有四台火箭發動機。(圖/視覺中國CFP) ►►►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當我們看美國、蘇聯的太空梭或其他概念中的空天飛機,都已經像是一艘真正的飛機,還可以像飛機一樣自主返回大氣層並降落在機場跑道。但 神 舟飛船的返回艙還是最古老的鐵桶狀飛船形式,可返回地球,但是最後要靠降落傘落到地面,看起來似乎很落後,但至少中國以最節省成本的方法解決了有無的問題,而且可以做到每年兩次發射,不間斷地持續到現在已經是神舟18號任務了。 倘若說要設計更高科技的太空梭或空天飛機,其實中國在一開始製造神舟之前就曾經評估過,但太空梭成本太高、中國科技、材料的技術積累也尚不足,但這並不代表中國今天就沒辦法做了。就好比中國海軍的大型驅逐艦與航空母艦,總要先解決無的問題,之後再開始往更新、更強發展。 不包含火箭推進段的神舟飛船前兩段,大概有9公尺長,重8噸。推進火箭專門用新開發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並賦予遙X號之火箭名稱以區別每次發射次序。在2021年天宮太空站正式運作以來,神舟飛船以每年兩次的頻率定期發射,輪換人員並補充物資,為了安全,中國會隨時準備另一艘備便隨時可發射前往太空搶救險情的下一號神舟太空船與火箭,確保人員安全萬無一失。 神舟1號至神舟4號,以及神舟8號是屬無人發射任務,其他的各次神舟任務則都是載人飛行。每一個出發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航天員都會配戴每一次的任務標章,而且從神舟16號任務起,該標章是公開對外徵求徵集的圖樣,讓國民對此更有參與感。 ▲ 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 。(圖/翻攝 百度) 2003年10月15日發射的神舟-5號飛船載有一名太空人叫楊利偉,他就是中國第一位太空人。就跟蘇聯第一位太空人加加林一樣,楊利偉的第一次太空任務只有短短一天,就匆匆返回地面,因為不管蘇聯還是中國,都不希望自己第一名太空人因為意外陣亡在太空中,有上去就好了,趕快先下來接受歡呼再說。 中國的航天員,也就是太空人幾乎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航天項目也都是在軍事航天部隊(過去是總裝備部或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轄下,也就是說太空人幾乎全部都是現役軍人身份,不可能像大明星一樣隨時接受採訪,到處公開上節目等,不過他們每位上去過太空的人都會留下記錄,也都是人類太空發展史上的一份子。 接下來的神舟任務就是到天宮-1號、天宮-2號原始版太空站中去對接拜訪,做一些太空物理實驗、生物實驗,種生菜、養蠶寶寶、與地面小朋友視訊上課講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物理現象等。 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飛船終於與最終版的天宮太空站對接,並開始神舟太空人在天宮太空站輪流值勤駐守的任務。要等到下一架神舟飛船來到後,上一架的神舟飛船船員才可以搭船返回地球。 由於天宮太空站開始有太空人長期駐守,對物資燃料等需求激增,中國也開始發射無人的天舟貨運飛船到天宮對接,為駐守的太空人送上食物、飲水、生活物資等。中國也陸續發射「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並與天宮太空站相連結,這座中國人獨力打造的太空站越來越豐富。 中國航天局表示未來將繼續發射「巡天太空望遠鏡」及「天宮太空站」的擴充艙段,計畫將目前天宮太空站的造型由T字形擴展為十字形,顯然越多艙段的組合,會讓太空站的空間越寬敞,也可以裝載更多氧氣、水、飲食及實驗室設備,甚至是太空人活動的空間等,但每次探空火箭載不了太多酬載,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將太空船與物資發射升空,連接組合,使太空站越來越寬敞。 ▲ 2024年1月23日駐守天宮太空站之中國太空人檢視天舟-7號貨運飛船之運補物資。(圖/CCTV) 目前在天宮太空站上駐守半年等待輪替的,是神舟17號乘員3名太空人湯洪波、唐勝杰、江新林,皆不到40歲,已經在電視鏡頭前表演隔空吃牛肉水餃及生吃太空種植的生菜給大家看其生動的一面。也進行過出艙活動,做太空實驗、完成艙內外設備維修等,他們返回地球的日子已到了,接班者4月25日發射起飛。 ▲ 2024年4月25日發射之神舟18號太空飛船乘員,左起:李廣蘇、葉光富(指揮官)、李聰。(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2024年年底前可能還會發射神舟19號載人飛船,屆時天舟8號貨運飛船也會繼續發射上去運補。 中國的 探月工程進度 除此之外,中國今年即將在5月時發射「探月工程」的嫦娥6號無人飛船,以長征-5運載火箭發射之嫦娥6號探月飛船與之前的嫦娥飛船一樣,將執行月球採樣土壤任務,目標地點是月球南極艾托肯盆地的阿波羅環形山地區,這地方也是後續嫦娥任務將建立月球科研站的地點。 ▲ 鵲橋2號中繼衛星之飛行軌跡。(圖/CGTN) 在嫦娥6號發射前,中國已經在2024年3月20日先行以長征-8型火箭由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鵲橋2號中繼衛星,讓鵲橋2號中繼衛星先行進入月球軌道,以便中國嫦娥六號太空船起降月球表面時作為指揮訊號中繼傳播用。 嫦娥6號也將帶上國際合作夥伴的科研載荷,包括巴基斯坦的Icube-Q立方衛星、義大利漫遊雷射角反射器、歐洲太空總署負離子探測儀、法國氡氣探測儀等。 請注意,「國際月球科研站ILRS計畫」是一項由中國與俄羅斯於2021年3月9日簽署合作備忘錄,將由中俄兩國共同合作在月球表面興建之「國際月球科研站」計畫,參加這個計畫的國家已有「中國、俄羅斯、委內瑞拉、南非、亞塞拜然、巴基斯坦、白羅斯、埃及、泰國、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顯然都是與英美歐洲國家打對台的獨裁專制國家陣營。 整個計畫已經有模有樣朝向目標前進,中國的嫦娥4號起到嫦娥8號,俄羅斯的Luna-25、Luna-26月球號太空船都是為本計畫進行探測與選址任務服務的。 中國的嫦娥登月計畫已經大致選定未來這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地點,俄羅斯有強大的運載火箭發射能力與財力可支援,只是由中國主導的計畫,俄羅斯是否能夠接受這個現實,或是之後會再自己興建一個專屬俄國的月球科研站,就有待未來觀察了。 還有上述計畫明顯是與美國重返月球之阿提米斯計畫打對台的。 ▲ 2020年11月24日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升上太空,展開中國首次地外天地採樣之旅後,中國國家航天局便規劃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圖/CFP) 美國再登 月之阿提米斯(Artemis)計畫 美國NASA在太空梭計畫關閉,且經費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雖沉寂許久,但仍從事一些有限的規劃,並試圖找到更多國際合作來幫忙分攤太空計畫之費用。2017年起,NASA推出一個「阿提米斯計畫」(Artemis),由NASA邀集歐洲太空總署(ESA)、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加拿大太空總署(CSA)、以色列太空總署(I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許多民間企業一起進行,目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人類基地,作為向火星探索開發之前進基地。截至2023年底,已有約30個國家簽署阿提米斯計畫協議,當然不包括中國、俄羅斯等被歸類為邪惡軸心國家。 為了達到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的目標,該計畫預計使用NASA自己開發的新款「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獵戶座太空船、月球門戶太空站與商業載人航天著陸系統。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雖然沒有農神-5號那麼巨大,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也不及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因為農神5號已經退役不再生產, 目前 SLS就是美國NASA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而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所以是伯仲之間。 ▲ 美國各款太空運載火箭到地球近地軌道之載荷大小比較。(圖/SpaceX臉書粉絲頁) 獵戶座太空船是一項美國與歐盟合作的產品,其乘員艙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連結另一半的服務艙則是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生產。獵戶座可做為月球飛往火星的載具,可搭載4名太空人,NASA已經下單6-12艘並有4艘已經完工可使用,第一艘升空的獵戶座飛船與配合的SLS運載火箭是在2022年11月16日升空。阿提米斯2號則預計2024年11月載太空人升空測試。阿提米斯3號則預估在2025年載運太空人前往月球登陸。 ▲ 獵戶座太空飛船之藝術畫。(圖/NASA,公有領域) 總之目前看來,未來在太空中,延續的一樣是地球上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之爭,民主陣營與獨裁專制陣營之爭將繼續在人類歷史延續下去,剪不斷,理還亂。 台灣在目前政治情勢下,獨立發展太空產業不可能且太費時費力, 最好 的狀態就是加入美國、歐洲等自由民主陣營之阿提米斯登月計畫,以及未來美國將興建的各款太空站計畫,甚至可以組織團隊參加SpaceX的移民火星之旅,到火星建立一個有台灣特色的社區。 就像台灣人在美國、澳洲、日本、上海、越南都能建立自己的社群一樣,到火星一樣可以。 或者也可以直接向美國的民間太空企業購買服務,直接採購各種遙感與定位衛星、購買代客發射服務,或者直接採購技術已趨成熟的太空運載火箭加太空船之組合,組織自己的太空深空探索計畫。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預計是要發射數千艘「星艦」太空船到火星的,星艦是用不鏽鋼的船體建造,內部裝潢、幾百人七個月吃喝拉撒、抵達火星後從無到有興建城鎮與基礎設施,台灣就算什麼都不做,也可以賣電腦、晶片、零組件、甚至工具機、各種五金雜貨、糧食藥品到那個火星城市,需求是非常大的, 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 這可是人類自大航海時代後,再一次啟動移民到未知領域去從頭做起,台灣一定不能錯失這個機會了。 ▲未來SpaceX要啟動大規模移民火星行動時,台灣大可以爭取供應商角色,許多商機大有可為。(圖/路透) ● 本文若干內容節錄自作者即將在近期出版之《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 點此投稿 ,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原文網址: 蘇育平/神舟18號發射成功 台灣別錯失參與太空產業機會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726984#ixzz8YUJohMqs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4.21 中國戰略支援部隊解體,航天系統部更名軍事航天部隊 中國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遭清洗後之改組 在經過漫長地針對「火箭軍」與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的大規模內部清洗後,最新消息,2024年4月19日中共中央軍委撤銷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編制。 原先「戰略支援部隊」下轄之「航天系統部」改名為「軍事航天部隊」,其他部分則因應解放軍實際需求而成立「信息支援部隊」、「網路空間部隊」、「聯勤保障部隊」。 中國解放軍自此成為擁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等四個「軍種」,以及「軍事航天部隊」、「信息支援部隊」、「網路空間部隊」、「聯勤保障部隊」等四個「兵種」的新軍兵種結構組成。 火箭軍 中國國防武裝的目標首先要維繫共產黨執政政權永不改變,再來就是要抵禦外來威脅。尤其是1949年建國以後,來自美國與蘇聯的巨大威脅,使中國在常規武力上,很長時間都處於落後與挨打的局面,因此必須儘早發展出兩彈一星的強力嚇阻威懾力量以保護自身政權安全。 1957年蘇聯贈送R-2彈道飛彈給中國,1960年中國仿製出的型號就是「東風-1型短程彈道飛彈」。1962年3月,中國解放軍試射東風-2型彈道飛彈。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羅布泊引爆第一枚「596工程」設計製造出的原子彈頭,使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後的第五個核武大國。接著,中國在1966年,試爆第一枚威力更強大之氫彈;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兩彈一星」計畫至此順利成功完成任務,中國可以說不再畏懼外來威脅。 圖- 1964年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爆(人民畫報1965年第1期,公有領域) 2023年,美國國防部發表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與安全發展》報告表示,解放軍的火箭軍不斷發展長期戰略嚇阻能力,改善洲際彈道飛彈能力,改進核彈載具重返地球能力與搭載多彈頭重返地球之能力。報告甚至懷疑中國將發展常規彈頭之洲際彈道飛彈,並用以攻擊美國本土與夏威夷、阿拉斯加等地。 圖-2015抗戰勝利紀念日閱兵中壓軸出場的東風-5乙型洲際彈道飛彈(美國之音網站,公有領域) 今日之中國火箭軍約有15萬以上兵員,以約40個導彈旅之編制分布中國各地,每個旅都搭配擁有各款射程長短不一的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中國稱巡航導彈)。 圖-解放軍火箭軍人員與裝備(知乎) 據統計中國之陸基短程飛彈有1,150枚(東風-11、東風-15、東風-16系列),中程導彈約300枚(東風-21、東風26),遠程與洲際彈道飛彈有200枚(東風-5、東風-31、東風-41家族),以及長劍-100等巡弋飛彈3,000枚。另外高超音速武器,如東風-17彈道飛彈也是很大威脅。 此外中國海軍彈道飛彈潛艦上的巨浪一型至三型洲際彈道飛彈也已經可裝載多枚核彈頭,巨浪一型裝備在092夏級核動力潛艦上,巨浪二型與三型則部署在6艘094晉級彈道飛彈核潛艦上。是中國的第二擊力量,也是美國較為忌憚的目標。 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在急速擴張核武彈頭庫存,預估中國在2023年5月時擁有500枚核彈頭,2030年前預計將擁有1,000枚核彈頭。 當然中國的敵人很多,除美國之外,日本、東南亞諸國、印度、甚至俄羅斯都是潛在敵人,核彈多儲備一點也許可以讓中央軍委安心一點。但只要不用,這些就是巨大的資源浪費,每年還要花鉅資維護,可能直到退役都永遠用不上,還得花錢將其解體除役,可不是往垃圾堆一丟就行的。因此數量與效益之平衡需加考量。 圖-印度閱兵典禮出現之烈火-3型彈道飛彈(新浪網) 軍事航天 部隊 2024年4月19日由原先「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更名後之「軍事航天部隊」,不斷發展往返太空作戰能力,比如發展地面直接升空攻擊衛星飛彈(direct-ascent anti-satellite missiles),與直射能量武器(directed-energy systems)可用來打擊敵方任何試圖進入太空的飛行器。 目前中國從事航天產業的主體,在官方是「中國航天局」,另一個軍方招牌就是「解放軍軍事航天部隊」。幾乎所有的中國太空人都是中國的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從中優選出太空人。 圖-神舟-9號太空人進入天宮-1號太空站(CCTV) 而研發生產相關太空裝備如太空飛船、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太空望遠鏡、彈道飛彈之生產主體,則是公司化的兩家國有央企:「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1999年7月,原「中國航天總公司」被拆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之後改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兩家超大型軍工國企,彼此開始進行競爭關係。 前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是中國國有獨資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產品是「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研發」。它旗下有多家研究院與子公司,包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航天標準化與產品保證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航天檔案館」、「航天通信中心」、「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等,員工總數達17萬人,算是承繼過去號稱火箭之父錢學森領導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一路改制走來最主軸業務的集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項目。 2017年,後者改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oration)」,有15萬名員工,旗下公司計有:「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第二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第三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公司EXPACE)」、「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該集團主要業務一樣是生產「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也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的國有企業。 由於上述兩家航天企業都是兼營航天器與彈道飛彈生產,算是國有軍工廠性質,因此,也都被美國列為科技制裁的對象。不過,這些制裁顯然對其營運與產品開發沒有太大的影響,從中國各型太空火箭發射的頻率來看,是有增無減的。 「信息支 援部隊」、「網路空間部隊」、「聯勤保障部隊」 「信息支援部隊」、「網路空間部隊」兩者乍看之下分不出區別,在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口中的信息支援部隊是「全新打造的戰略性兵種,是統籌網路訊息體系建設運用的關鍵支撐」,還是看不出來意思。但是思考一下,「網路空間部隊」可不就是一般稱為的「網軍」嗎?網軍進可以侵入敵國軍民設施系統主機,埋藏病毒,並在配合實體軍事行動時切斷敵方水電照明供應設施,讓敵國基礎設施與軍事指揮系統電腦主機陷入癱瘓。退可以用來防禦本國的基礎設施與網路空間,與侵入的敵國網軍駭客交戰,迫使對方退出等。 以色列國防軍的8200部隊就是網軍最好範例,以色列高中最聰明的5%學生會被國防軍吸收,在高中畢業服兵役時擔任網軍,破壞敵國網路與實體設施之主機等,配合空軍戰機空襲,達成順利攻擊對方之軍事目的。 至於「信息支援部隊」,簡單說就是軍事情報單位,網軍收集到的資訊,要有單位能夠加以判讀、分析、管理、利用,並立即分享給前線前敵部隊,或者中央指揮單位馬上清楚第一線情況,這就是信息支援部隊的功能,簡單說就是大數據處理單位,尤其現在還有來自太空衛星監控資料、空軍偵察機、雷達站資料、軍艦相控陣雷達系統等等製造之數據多到不行,已經超出人腦可以處理範圍,需有大數據處理能力的單位才能將情報發揮最大功能。 「聯勤保障部隊」就不用說了,後勤補保、糧草燃料、薪資維護費、武器裝備修繕保養等等都要靠聯勤保障部隊負責。尤其目前中國新式武器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快,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怎麼讓農村出身、國高中畢業為主的一般兵能夠瞭解並熟習使用武器裝備,調送零組件更換維修,而且要在各種物資糧食供應保證的情況下,兩百萬解放軍才有戰力可言。 總之這次「戰略支援部隊」解體,分裂成為「軍事航天部隊、信息支援部隊、網路空間部隊、聯勤保障部隊」這四個新的「兵種」,雖說是政治鬥爭下,習近平為了剷除前戰略支援部隊司令巨乾生而出現的大變動,乾脆把他掌握的這層單位也一併裁撤掉。 然此作為不但勞師動眾,且製造部隊編制指揮體系之混亂,需要一段時間理順,但是好處就是剷除掉橫在軍委與這四個兵種之間的一層官僚體系,少養好多的人,信息上通下達速度肯定加快許多。 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戰略支援部隊番號,新組建的「信息支援部隊」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指揮,同時相應調整軍事航天部隊、網絡空間部隊領導管理關係。 此完全符合近年來中共中央軍委大舉收權之勢,截至目前為止,中央軍委已經將中國60萬武警、400艘戰艦之海警部隊、800萬民兵部隊之國務院部會與地方政府之共同指揮權全部剝奪,收歸中央軍委單一指揮體系,地方要運用上述部隊只能向中央軍委申請,不再享有共同指揮權。 這代表中共黨中央對於地方割據勢力的擔憂,以及地方腐敗可能感染到理應純潔如白紙一般的軍事部門,因此也不再準許部隊經商,全體部隊只准吃皇糧。雖造成中央養兵壓力大增,但也從此能夠順利軍令下達,排除外界因素干擾。 總之,看中國大外宣中,解放軍兵強馬壯,但其實內裡有很多內憂外患。加上中國要對付的敵軍實在是太多了點,大部分還是解放軍自己去惹來的,印度、北韓、越南來自陸地上,日本、南韓、菲律賓、台灣、美國、馬來西亞、越南及歐洲國家則來自海上,還有雖為盟友,實則暗藏戒心的俄羅斯,一有不慎,21世紀的八國聯軍與瓜分中國勢力範圍,不是不可能重演。 *作者為國際政治觀察者。本文若干內容節錄自作者即將在近期出版之《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及《中國海上力量全覽-海軍、海警與海上民兵》2書部分章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4.14 本週國際新聞導覽-伊朗出手打擊以色列報復 4/13 晚間,伊朗從本土對以色列發射200枚無人機、彈道飛彈與巡曳飛彈。大部分受到英國美國與約旦戰機與防空系統攔截,僅少數攻擊到以色列。 伊朗已經表示到此為止的意思,已經攻擊,伊朗人民也上街慶祝,對之前被以色列攻擊死傷的軍民也有交代了,可以到此為止。 但以色列揚言將再反擊。 以色列總理那唐雅胡也致電美國總統拜登,雖然兩人其實根本很討厭對方,但這是一個政治動作,誰都得要做。 此外對於伊朗什葉派宗教與領袖制度進行一番介紹,內容出自幾年前寫的一篇文章。 蘇育平/教宗在伊拉克宗教大和解關鍵 伊拉克沒內爆全因「他」!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38398 我們想讓你知道… 希斯塔尼完全不與伊朗什葉派結盟對抗歐美,對於以遜尼派為主的海灣理事會GCC國家保持距離,不介入遜尼、什葉之爭 ▲ 教宗訪伊拉克,會晤與伊拉克什葉派精神領袖Grand Ayatollah Ali Sistani。(圖/路透) ● 蘇育平/國際政治觀察者 羅馬天主教教宗聖方濟各於2021年3月5日應伊拉克總統巴勒姆·薩利赫(Barham Salih)邀請首度訪問伊拉克,當天下午降落在巴格達國際機場時,受到伊拉克總理穆斯塔法·卡迪米(Mustafa al-Kadhimi)的歡迎,然後教宗前往總統府會見伊拉克總統巴拉姆·薩利赫(Barham Salih)以及其他政府和宗教人物。 ▲ 教宗與伊拉克總理穆斯塔法·卡迪米(Mustafa al-Kadhimi)。(圖/路透) 天主教與什葉派 伊斯蘭的首度相會 年高90歲、多半時間都在隱居但備受尊敬的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阿里·希斯塔尼」(Grand Ayatollah Ali al-Husayni al-Sistani)在他隱居的什葉派聖城納傑夫(Najaf)的狹窄陋室家中接待教宗。 這次會談是加深天主教與什葉派穆斯林友誼聯繫的重要一步。 希斯塔尼也承諾,將保護伊拉克境內所有基督徒國民。 伊斯蘭宗教上有著遜尼與什葉兩派千年之爭,在全世界的穆斯林人口中,遜尼派佔90%並自稱是「正統派」,什葉派穆斯林約佔10%,被認為是「反對派」。而世人對什葉派的刻板印象,就是他們十分極端激進、愛好恐怖主義等等,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伊拉克什葉派精神領袖阿亞圖拉「阿里·希斯塔尼」在家裡接待教宗(Grand Ayatollah Ali Sistani)。(圖/路透) 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千年之爭 兩個派別的區分,在於「是否承認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與其後裔,才是合法的先知繼承人」? 什葉派認為,只有阿里與他的後裔才是「先知的合法繼承人(哈里發)」,但遜尼派則承認其他非先知後代血脈者也能擔任哈里發。這樣宗派爭執從西元661年阿里被刺殺身亡後就已開始,迄今也有1360年的歷史了,但爭執不但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嚴重。 由於 什葉派人口佔少數,向來受到遜尼派迫害打壓,起而反抗時又被扣上極端激進的帽子,更無奈的是,全世界竟都這樣相信了。 如果我們舉例,天主教歷史悠久是正統派,宗教革命後的基督新教都是暴力激進的極端分子,應該要被消滅,你能接受這種說法嗎?但佔穆斯林少數的什葉派,就是被扣上這樣的帽子一千多年了,能不無辜? ▲ 教宗出訪伊拉克,受到歡迎接待。(圖/路透) 什葉派體系 「大阿亞圖拉」位階最高 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以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敘利亞、黎巴嫩、巴林等國為主要分布地,遜尼派則全包其他伊斯蘭世界。 什葉派宗教領袖的階層,由上至下為「大阿亞圖拉、阿亞圖拉、霍賈特伊斯蘭」(Grande Ayatolla→Ayatolla→Hujjat-Al-Islam)。 目前全世界什葉派人口比例最多的國家,就是伊朗與伊拉克,而這兩國各擁有一位「大阿亞圖拉」。伊朗大阿亞圖拉叫作「阿里.哈米尼」(Ali Khamenei),伊拉克大阿亞圖拉叫作「阿里.海珊.希斯塔尼」。兩人無隸屬關係,也無上下之別。 ▲ 伊朗的大阿亞圖拉「阿里.哈米尼」(Ali Khamenei)與伊拉克的大阿亞圖拉無上下隸屬關係。(圖/路透) 伊朗什葉派 中東發展民兵武裝 伊朗的大阿亞圖拉「哈米尼」具有一半伊朗、亞塞拜然血統,母親甚至是異端的亞茲德信徒,但他從小研讀伊斯蘭神學並追隨多名偉大導師,包括後來1979年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大阿亞圖拉何梅尼(Grande Ayatolla Ruhollah Musavi Khomeini)。 哈米尼在宗教革命前,曾受到伊朗王朝政府迫害,後來宗教革命成功後,哈米尼在1981年至1989年擔任伊朗總統,輔佐創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大阿亞圖拉「何梅尼」對抗伊拉克海珊政權的8年兩伊戰爭。 他個人宗教立場是保守,且不排除以武力對抗西方歐美國家,及以色列對伊朗的壓制如制裁,甚至在中東各地發展什葉派民兵武裝羽翼,對抗各地遜尼派佔多數之政府與人民。甚至在今日,同為什葉派掌政的伊拉克境內,也存在若干伊朗背後支持的什葉派民兵團體。 ▲ 伊拉克什葉派聖城納傑夫(Najaf)。(圖/路透) 伊拉克什葉派 與獨裁者相安無事 希斯塔尼,則是住在伊拉克的什葉派高級神職人員,一樣從小接受宗教教育,不過他自小聰慧,很快就晉升到高階神職人員。 伊拉克六成以上國民是什葉派穆斯林,但是海珊是以少數遜尼派阿拉伯復興黨為核心,統治伊拉克多數什葉派國民。 1992年,伊拉克前大阿亞圖拉拉霍伊過世,眾人推舉當時最資深的希斯塔尼擔任伊拉克的大阿亞圖拉,他很幸運地沒有與當時掌政的遜尼派海珊總統,有過太多爭執或意見不合,也因為當時政治環境,而導致希斯塔尼從未在政治上發表任何意見,因此與獨裁者兩邊相安無事。 希斯塔尼在政治與宗教事務上開始發表意見、取得話語權,是在2003年海珊倒台之後才逐漸開始的。 希斯塔尼溫和主政 與世界和善交往 希斯塔尼是什葉派(這個給人有極端保守宗教印象教派)在伊拉克的最高宗教領袖,但 他對世界的觀點是中性溫和的,與伊朗大阿亞圖拉與全世界宗教對抗,繼而武力對抗的世界觀不同。 他非常有智慧的配合美國與西方社會常用的「民主、自由投票、制憲選舉」招數,來應付美國佔領軍。 首先,在海珊倒台的混亂情勢中,他呼籲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士們加入參與政治,有些教士甚至組織自有的什葉派武裝民兵,但希斯塔尼 反對用武力驅逐西方英美佔領軍。 ▲ 伊拉克什葉派領袖「大阿亞圖拉」希斯塔尼(Grand Ayatollah Ali Sistani),反對用武力驅逐英美佔領軍。(圖/路透) 配合美國佔領軍 將伊拉克導向民主 此外,希斯塔尼全力支持、配合美國在伊拉克的佔領軍,舉行制憲會議、舉辦全國性民主投票,並呼籲全國人民踴躍前往投票,為了鼓勵包括最保守宗教不願出門的婦女都必須出來投票,他甚至發布教令(Fatwa)指婦女出門投票是宗教上的義務,即使丈夫阻止她們也必須去投票。因為他知道,什葉派佔了伊拉克65%人口,只要投票率高他怎樣都會贏,根本不必使用暴力方式取得政權。 很快的,伊拉克就建立起以什葉派為核心的民選新政府。 什葉派算是在伊朗、敘利亞之後,拿下了第三個中東大國伊拉克的統治權 ,但由於這個過程是平和的民主投票,伊拉克新政府與美國及國際社會在各方面配合度也高,國際社會其實都沒有警覺到,什葉派已經控制了另一個中東大國也就是伊拉克。 ▲ 什葉派佔伊拉克65%人口,可透過民主程序取得政權。(圖/路透) 幸好兩個什葉派 各自為政不相統屬 但好在伊拉克的什葉派與伊朗的什葉派,是各自當家不相統屬的。截至目前為止,伊拉克的什葉派在希斯塔尼的領導下,一直是採取對內、對外溫和立場,不與歐美對抗,不迫害國內少數遜尼派與信仰其他宗教的國民,如基督徒、雅茲迪人、拜火教等。 對任何攻擊什葉派清真寺等蓄意挑起宗派衝突的行為,給予譴責但不允許報復,並把兇手導引成是外來的瓦哈比教派聖戰士,而非本土的遜尼派鄰居。他也多次調停宗派間的矛盾與衝突,並阻止美國佔領軍與宗派或部落武力間的衝突。 唯一一次較激動的舉動是2014年時,希斯塔尼發布教令,呼籲伊拉克人團結起來支持政府打擊遜尼派極端武裝團體「伊斯蘭國」的威脅,保衛自己的國家。 ▲伊斯蘭國曾佔領伊拉克大半國土。(圖/路透社) 伊斯蘭國在鼎盛時期,曾經佔領敘利亞與伊拉克大半國土,對於同為什葉派的敘利亞、伊拉克及伊朗都是強大的威脅。包括伊拉克政府軍、多支什葉派民兵武裝,如人民動員軍、薩達軍等,甚至伊朗革命衛隊、黎巴嫩真主黨武裝、敘利亞政府軍等,各勢力都響應號召加入消滅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伊斯蘭國已於2019年滅國,僅剩餘孽四竄。 在對外事務上, 希斯塔尼完全不與伊朗什葉派結盟對抗歐美,對於以遜尼派為主的海灣理事會GCC國家保持距離,不介入遜尼、什葉之爭 ,盼望伊拉克在飽受戰禍後可以休養生息。 總之他是以一個被動、安靜的世界觀來處理對外事務,與外面紛雜的世界保持距離。作為一個保守宗教的神學家,在面對外界變動、開放、進步快速的世界,他也裁決在全球化世界中,虔誠穆斯林面對的許多宗教問題,比如說他原則上同意穆斯林前往非伊斯蘭國家旅行,前提是旅行者能保護自己與孩子免於失去伊斯蘭信仰。他同意與其它國家交往,前提是伊拉克不會失去對伊斯蘭的信仰。 ▲什葉派精神領袖「大阿亞圖拉」希斯塔尼,對歐美採溫和路線。(圖/路透) 伊拉克什葉派 波斯灣的安定力量 相較於伊朗什葉派神權政府與「遜尼派國家陣營」及「歐美基督教文明國家陣營」,在意識型態上激烈的對抗及軍事對抗下,帶來波斯灣區域動盪不安迄今,相比起來, 希斯塔尼領導的伊拉克什葉派,正在經歷它歷史上最寬容的思想自由時代 ,甚至在伊拉克國內扭轉人們向來以為「遜尼溫和、什葉極端」的刻版印象。 這真的要感謝希斯塔尼個人人格特質帶來的溫和領導,使原本動盪的區域不致再添油加火。否則以伊拉克境內數十支武裝民兵團體各有各把號,各吹各的調,甚至還有伊朗什葉派介入的情勢來看, 伊拉克沒有內爆還真是幸運 。 所以在2005年與2014年,大阿亞圖拉希斯塔尼兩度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也被認為是伊斯蘭世界與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與領袖人物之一。 希斯塔尼在其擔任大阿亞圖拉以來的言行舉止,都顯示出他是一個個性溫和、理智、明理的宗教領袖,不管是對於與什葉派敵對一千多年的遜尼派穆斯林,還是天主教徒、新教基督徒、異端雅西迪教派、德魯士、祆教等等人士, 他從不顯示敵對的態度,總是寬容以對,尤其面對伊拉克境內原先處於統治地位的遜尼派,現在淪為國內少數族群的心中不平,他也是極力撫慰 ,呼籲什葉派民眾善待遜尼派鄰居,不可相互為敵。 希斯塔尼的作為,也展示了什葉派也可以是一個充滿包容、寬容、和平的善良宗派,而不是整日威脅要毀滅世界的大惡人。希斯塔尼之作為,的確稱得上是智慧的賢者。 ▲ 現任教宗是充滿宗教寬容的人。(圖/路透) 基督教也有分裂千年之爭 相對於希斯塔尼,天主教現任教宗84歲的聖方濟各也是一位充滿人格魅力、思想先進不迂腐的宗教領袖。 他接受同性戀的信徒,對宗教寬容,包容離婚、犯罪和墮胎的人,是天主教從未有過的開明領袖。他在任內,也多次試圖弭平世界各宗教間,與基督教各教派間之歷史遺留的糾紛問題,比如2014年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牧首巴多祿茂一世會晤討論分裂千年的兩大教會統一的問題(西元1054年羅馬教廷與君士坦丁堡東正教會互相把對方教宗驅逐出教,演變基督教千年大分裂)。 2016年,與東正教俄羅斯正教會牧首基利爾一世會面、2019年5月拜會羅馬尼亞東正教達尼爾宗主教等,都是基於希望弭平基督教各教派之間,糾結上千年的分裂敵對歷史。 ▲ 教宗方濟各2016年會晤東正教宗主教基利爾(Patriarch Kirill)。(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宗教和解共生 和平共存 無論如何,此次教宗聖方濟各與大阿亞圖拉希斯塔尼的歷史性會晤,是在西方宗教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個事件,這代表西方與中東的宗教、文明的衝突並非無解死局,也不是你死我活,能否和解共生,完全是要看領導各宗教教派的領袖有無和解與寬大的胸懷面對其他的宗教,以及自己宗教內的異端教派人士。 世界很大,和平共存完全是可以作到的。 原文網址: 蘇育平/教宗在伊拉克宗教大和解關鍵 伊拉克沒內爆全因「他」!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1938398#ixzz8XMDkE3X1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4.13 中國火箭軍建軍史與使用武器配備-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解放軍火箭軍是除了陸、海、空三軍外的第四軍種,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命,負責地對地常規彈頭與核彈頭之彈道飛彈發射攻擊任務。 1966年到2015年間,原稱為陸軍二炮(第二炮兵)部隊,於2015年升格為火箭軍,取名借鑑蘇聯時期之「戰略火箭軍」名稱。 1958年,蘇聯贈送的第一枚R-2彈道飛彈抵中國,中國開始仿製生產,做出東風-1型短程彈道飛彈。1966年,解放軍導彈部隊陸軍「第二炮兵」由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命名並成立,後隨著擁有的彈道飛彈增加而擴大編制。時至今日,火箭軍約有15萬兵員,以約40個導彈旅之編制分布中國各地,擁有各款射程長短不一的彈道飛彈與巡弋飛彈(中國稱巡航導彈)。 據統計短程飛彈有1,150枚(東風-11、東風-15、東風-16系列),中程導彈約300枚(東風-21、東風26),遠程與洲際彈道飛彈有200枚(東風-5、東風-31、東風-41家族),以及長劍-100等巡弋飛彈3,000枚。 美國密切關注中國火箭軍的發展,並以間諜手段打進拉出。2022年10月,美國空軍大學中國航空航天研究所公布一份研究報告,竟公布中國火箭軍的詳細內部人事指揮鍊、各部隊部署位置、地址、部隊擁有武器與功能、部隊主管姓名、部隊番號等全數資料,對中國政府可謂是一大震撼!美國將中國自以為極度保密的資料完全公開,此番動作的意涵是:中國火箭軍完全赤裸裸在我美國的監控中,中國火箭軍對我來說沒有秘密,等於我要消滅它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據稱最後追查出這個報告係火箭軍前司令官李玉超在美國讀書的兒子將該資料賣給美國,導致李玉超與其副司令劉光斌同時被習近平撤職拔官,連過去歷任火箭軍司令都受牽連,甚至本案也與因美色婚外情而去職的中國前外交部長秦剛有關係,其對本案知情不報或處理緩慢,為其下台的罪狀之一。 截止至2023年底,擔任火箭軍司令員為王厚斌上將,政委為徐西盛上將。火箭軍總部在北京,但是下屬各基地與院校等分布各地,比如火箭軍綜合訓練基地在河北張家口,火箭軍研究院在北京、火箭軍指揮學院在湖北武漢、火箭軍工程大學在西安,士官學校在山東青州。 此外,在明面上的飛彈基地有安徽黃山的第61基地,雲南昆明的第62基地,湖南懷化之第63基地,青海第64基地、瀋陽第65基地、洛陽第66基地、陝西寶雞第67基地,河南洛陽第68基地,吉林白山第70基地等。當然,藏在大山裡面的基地是隱而不發的。 火箭軍不像其他軍種,能夠在光天化日下進行戰術操演,它唯一的任務就是發射長中短程各類飛彈。因此,需保證在各種情況下,如中國遭到敵軍入侵,甚至已經遭到核武攻擊時,火箭軍依然能夠反擊,就是火箭軍最重要的使命。 火箭軍的40個導彈旅分布各地,每年都要輪番進行幾十場的「天劍演習」實施跨區機動運輸,在面臨複雜電磁環境、核生化污染條件下,還能維持正常發射導彈的任務,有時甚至是真實地對某些目標發動導彈攻擊,比如對南海島嶼間水域、台海周邊海域進行導彈試射等,目的就是保持火箭旅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完成中央軍委交下的打擊任務。 至於火箭軍把飛彈都發射出去後,還能發揮什麼功能?似乎無人能設想到結果。火箭軍是技術軍種,唯一工作就是保養維護、並有朝一日發射飛彈,倘若真的射發結束,豈不變成赤手空拳的單位? 火箭軍單位並沒有一般陸軍單位該有的坦克、裝甲車、武裝直升機、火炮、機槍等,平日人員也未受過相關的軍事訓練,在軍事素養上甚至比不上武警部隊。因此,一旦把飛彈用完了,在得到補充之前,火箭軍旅形同虛設,無法進行任何軍事任務。 如果嚴重發生到所裝備的飛彈全部射出之戰爭情況,中國本土有很大概率已經受到海外來的洲際彈道飛彈的打擊,甚至已經被核武洗地,屆時生產彈道飛彈裝備的兩大航天集團之工廠大概也已不復存在,更無法再補充彈藥給火箭軍。因此,火箭軍的彈藥可被視為是一次性的,發射完難以得到補充的。 因此,有火箭彈藥才成軍,發射完則失去存在意義,是否會使火箭軍在臨戰時吝於發射足量彈藥,甚至拒絕中央軍委命令發射導彈?此外擁有15萬兵員的全體火箭軍人力如何得到更佳之運用,值得中央軍委思考,也許發射完所有導彈後,可轉為輕步兵旅或地方守備部隊? 或者平日也裝備一些一線裝甲部隊汰換下來的坦克與裝甲車,畢竟保養機動車輛也是火箭軍平日的任務,發射火箭後也可以轉為機步旅,還能發揮作用。 此外,火箭軍使用的是大國重器,是可以毀天滅地造成人類滅亡的熱核武器,因此,在管控與發射上是否保證有足夠的安全,不會讓核彈頭或飛彈落入不法份子或恐怖組織手中?畢竟中國軍方貪腐及以錢上位之風是很嚴重的,人性是怎樣都禁不起考驗的,如果出資人以高昂價錢買核彈(比如1億美元買一顆核彈頭,2億美元買一顆東風導彈),不管是東京還是北京都可能成為指定射往的目標。 此外,也必須要防止分散各地的火箭軍單位被地方勢力買通。如果有一天中國地方分裂勢力買通擁有了一個火箭軍旅的效忠,甚至只要是一個發射單位的效忠,那基本上就可以保證他可以分裂獨立建國了。因為擁有核武器就擁有與中央軍委討價還價的本錢,中央軍委不可能冒著北京被核彈洗地的風險妄動,屆時會發生何事還很難說。 最後2023年底中國中央軍委對火箭軍的大清洗,也逐步透露出原因,竟然是許多洲際彈道飛彈的液體燃料都已消失,被人用水來取代,這樣一旦要進行發射,自然就做不到了。此外有許多地表導彈發射井的蓋子無法打開,代表裝備偷工減料情況嚴重。另外甚至有人說過去部隊在吃火鍋時,把固體燃料火箭的固體燃料掰下來做燒火鍋的燃料用,代表火箭軍裝備管理根本是一團爛賬。再加上中央軍委清洗火箭軍時,竟然也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老總級高層也抓了一批起來偵訊,代表整個火箭軍與總裝備部、也就是現在的戰略支援部隊負責軍工裝備的整個集團都已經淪陷在貪腐陰影了。不過在太空事業方面似乎還好,發射太空運載火箭的狀況成功率一直很高,並沒有液體燃料被水替換掉的情況。 美國對中國火箭軍的關切從未停止,除上述報告外,在另外一份「中國2020核武報告」中指出,目前解放軍的火箭軍有40個彈道飛彈旅,但是在2017年只有26個旅,新的彈道飛彈旅仍陸續成立中,以運作新生產的彈道飛彈。通常每個火箭軍的飛彈旅都同時配有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可視任務型態選擇不同的彈種發射。 2023年,美國國防部發表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與安全發展》報告中也說,解放軍的火箭軍不斷發展長期戰略嚇阻能力,改善洲際彈道飛彈能力,改進和但載具重返地球能力與搭載多彈頭重返地球之能力。報告甚至懷疑中國將發展常規彈頭之洲際彈道飛彈,並用以攻擊美國本土與夏威夷、阿拉斯加等地。 此外也強調「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即航天部隊,不斷發展往返太空作戰能力,比如發展地面直接升空攻擊衛星飛彈(direct-ascent anti-satellite missiles),與直射能量武器(directed-energy systems)可用來打擊敵方任何試圖進入太空的飛行器。另外高超音速武器,如東風-17也是很大威脅。另外美國國防部認為中國在急速發展核武庫存,預估中國在2023年5月時擁有500枚核彈頭,2030年前預計將擁有1,000枚核彈頭。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4.07 各國宇宙活動檢討-外空非軍事化、利益共享、火箭回收、自由民主陣營發展太空科技-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總結人類太空歷史 人類在太空的活動與日俱增,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密集程度,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美國、中國或少數其他國家的火箭發射到太空。首先是成千上萬的衛星佈滿地球近地軌道或太陽同步軌道,彼此之間可能造成碰撞。第二,從地球表面以望遠鏡觀測星空時,很可能被天幕中滿滿的人造衛星干擾,因為數量真的不可計數。第三,太多火箭屢次發射會戳破電離層,導致過量太陽輻射或宇宙粒子入侵地表。同時,火箭箭身墜向地球時,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而造成汙染。還有,太過密集的太空活動是否會引來地外文明的注意,並認定人類是一種威脅,進而前來消滅人類文明? 許多事情都是無法回頭的,既然已經選擇投入太空活動,就必須一路堅持到底。只能說在前進的同時也做好最佳的準備,以防禦可能來自地表或系外文明的威脅。 3.1 需投入更多資源並節約浪費 筆者認為太空載具可回收化應是最佳選項,到目前為止,世界各國大部分的太空運載火箭、衛星等都是不可回收的,等到運轉目標完成後就直接墜回大氣層燒毀墜海。這樣做也許是目前最廉價的處理方式,但若能將此作法改變為:將不再運作的火箭、太空船、太空站組件等拖至降落墜毀到月球表面,或者將所有廢棄的火箭部件、衛星等人造物體都集中於某處太空,形成類似回收資源庫的概念。 如此一來,人類文明程度日後達到可在月球建造基地並開辦冶煉場時,就可以利用廢棄的人造物體,回收再利用,不是很好的安排嗎?畢竟要把地球表面的物資送上太空所費不貲,既然已送上太空又讓它們墜回地球燒毀,確實是資源耗費。人類未來要能進一步探索宇宙深空,勢必要能夠在太空、月球、火星等金屬資源足夠,重力低的星體上製造探空太空船,就地生產、補給人類維生物資,並開採星體表面可用金屬或岩石建造太空船。 此外,不論哪個國家,目前都投入太少的財政資源到太空探索,殊不知在未來幾十年,人類真的會運用這些太空科技處理在地球上無法解決的一些問題,或可將若干人類移居到太陽系其他星球,如:月球、火星、穀神星或木衛星等,這是為了人類的永續延續與發展,得將若干人類移居到太陽系其他星球如月球、火星、穀神星或木衛星等大小行星上。 畢竟以人類對待地球這種只顧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濫用法,海洋已經充滿塑膠微粒,進入所有海洋生物與陸地生物的體內循環。地表只要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有清潔不盡的垃圾,尤其是經久不衰的保麗龍或塑膠垃圾,都是歷經幾百年都不會降解完畢的物質。 加上熱發電廠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有害物質,如:硫、戴奧辛、重鉛,甚至核廢水都能直接排入大海與大氣。因此,人類有一天必定會把地球搞到無法喘息、無法循環的地步,到時候這顆充滿煙、毒、有害物質的星球,可能不再是人類能安居樂業的家園。 人類必須往外找尋新的居住選擇,要抵達別的星球、星系,就像大航海時代的水手一樣,必須在船上航行好久、好遠,才能發現新的大陸或島嶼。2023年12月1日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在杜拜舉行,世界領袖的各項呼籲都是沒用的,人類依舊製造出各種工業污染,讓自己最終無法生活在這顆曾經那麼美好的星球上。 面對宇宙浩瀚無邊的空間,以武力爭奪地球上爭議領土或島嶼已經沒有意義。如果一個國家或民族可以在太空中找到一顆或多顆星球作為生存空間,是不是比搶奪一個福克蘭群島、釣魚台、南中國海島礁、聖地巴勒斯坦、烏東地區、德涅次克河東岸等爭議領土而打生打死要來得有意義? 納粹德國是第一個將火箭射入太空的國家,但希特勒征服歐洲又打蘇聯,為的是拓展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卻沒想到偌大的宇宙空間,他其實已經有能力抵達卻因為眼界問題不去開發,偏要用坦克輾入莫斯科,以致後來慘敗,當然那是眼界問題。 美國是超級強國,但就像歷史上各大帝國一樣也已進入帝國晚期。許多徵兆顯示出美國活力不再,二戰時稱霸世界的製造業,養活全世界人口的農業,以及追求勤儉奮鬥美國夢的精神。玩金融靠投資,甚至濫印、濫發美金鈔票輸出通膨,這樣都無法造就或維持強國實力的。就像法國19世紀起,玩金融借貸給全世界,變成高利貸帝國,但是遇到普魯士、德意志到納粹,屢次無法抵擋日耳曼鐵蹄,甚至到幾乎亡國之慘況,就說明國人耽於逸樂與奢侈之風是多麼可怕的亡國之兆。 美國若要在太空事業超越中國,就必須將只佔總預算0.5%的太空預算加倍再加倍,只有砸重金才有可能像當年冷戰時與蘇聯太空競賽,也才能重新拾回那股拚盡一切也要上太空的決心。 過去勇往直前,創造出大航海時代風光的歐洲人,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英國、義大利,都是全世界框殖民地與海外領地的殖民列強。結果,二十世紀打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後,全都委靡不振了。連一度在全世界插旗,可以在中亞與沙俄帝國較量搶奪阿富汗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現在也萎縮成一個中等國家。若非美軍在背後撐腰,英國海軍連航母艦載機都生產不出來了,航母也只剩一艘,另一艘成為拆零件的備用艦。這還是當年意氣風發,米字旗插滿全世界,擁有印度、加拿大、澳洲、南非等帝國明珠的英國人嗎?英國現在除了開設大學賺外國學生學費,炒炒倫敦房地產之外,已經沒有任何具價值的工業或產業。 法國人倒還是保有大量海外領土,因為自立自強不與美國為伍的骨氣,讓法國還能維持一定的強大。其汽車、造船、化工、航太工業仍十分強盛,而且根據筆者在加勒比海看到許多法國人敢於駕駛小小帆船就勇闖全世界的精神,可知法國還是有未來的、有文化、能思考、重人權的優質國家。法國的亞利安空間公司算是在太空產業上佔有一席之地的發射公司,但還是要努力。在全世界努力進步的時候,歐洲人的榮光卻日益衰退,起步太早的歐洲反而全面停滯,加上歐洲染上所有進步社會產生的病症――不婚、少子、老齡化、勞動力不足、消費力道不足、經濟衰退等,使歐洲看起來如垂暮老人,前景堪憂。 現在已開啟太空的大航海時代,能夠競逐的國家屈指可數。如果真要說形成勢力,大概就只有中國與美國兩強而已。再以國家投注的資源與堅定的承諾來看,中國已經遠勝於美國了。因此,中國即使在地球表面有諸多的困難,但依靠太空事業的成就,應該還是可以位居強國地位不墜。 3.2 外層空間是否軍事化之檢討 外層空間,也就是太空是否可以軍事化,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議題,聯合國對此下了外層空間非軍事化之基調,但基本上所有有能力進入太空的強國都嘗試將外層空間軍事化。前蘇聯、美國、中國、日本等都沒有例外。但是不是將外層空間軍事化就真的是十惡不赦之事?也是有爭議的。 大家可以看到,在開始發明彈道飛彈與太空運載火箭,以及人造衛星及載人太空飛行的時代,聯合國就已經對和平使用外層空間下了定調: 「 要和平使用,對外空與星體不得主張主權 。」 公約第一條說「 外空之探測及使用應為全體人類之福祉與利益而進行之 」,什麼是「為人類的福祉與利益」?人是自私的,都是為了自己的福祉與利益行事,就算到今天,有高情操為全體人類的福祉與利益行事都還很難做到。沒有利益的事情,是無法驅動人去做的,唯有利益才能驅動人去做事,但做了就要與全人類分享?恐怕不會再有人去做,所以這條公約徒具形式,是反人性的。 第二條「 外空及天體可任由各國在平等基礎上並依國際法規定探測及使用之 」與第三條「 外空及天體不得由各國以主張主權,藉使用或佔領,或以任何其他方法,而據為本國所專有 」其實要進行太空活動是有障礙的,就算本書出版時已經是21世紀的2024年,距離1944年人類第一次把彈道飛彈火箭射入太空已經過了80年,但現在地球上有能力進入太空的國家仍是屈指可數。 因此,外層空間的星體開採利益屬誰?自然是有能力前往開採的國家。這些國家開採後,是否願意將利益分享給其他國家?自然是不會,有如此善心的國家哪能夠強大?就算是秉持國際主義的前蘇聯,上太空的成就也是歸榮耀於蘇聯而非全人類。因此,一旦未來某星體被某個國家優先佔據,比如說:月球、火星、木衛星、穀神星與其他小行星,不論是中國人或美國人先上去佔領,先佔領者是否願意與其他人分享?就很難說了,這個原則與傳統國際法「 無主地先佔 」原則也是相違背的。 在大航海時代,只要航海家發現一個島,無人居住或有人居住但未加以墾殖,或者不歸屬於當時哪個強大的國家時,發現者與其所屬國家是可以對該島或該土地宣稱主權的。 這種「無主地先佔原則」感覺更加適合外太空宇宙空間的星體,因為這些星體本就沒有原住民人類曾經居住的可能,保證只要人類登陸,一定是無主地。那問題就是可否對其進行無主地先佔?可以佔多大? 比如,世界各國都覬覦前往面積甚大的月球與火星,但誰能實際控有全部星體,甚至建立全星體之防禦措施將他國擋在外面,在目前階段尚未可知。另外中國下一步擬在月球上建立月球科研站,就建在可能具有水冰之月球極區,但屆時倘美國也想建立月球基地時,還能到同樣的地方嗎?我相信這些利益的衝突處理上都很困難。 舉例來說,國際公約不准任何國家對南極洲大陸宣稱主權,而是要和平利用,感覺與對待外層空間是一樣的。南極洲大陸目前由《南極條約》簽署國家共同管理,目前已有50個國家簽署,也已經有135座常設的各國科學站,包括中國、美國、日本等,這些主要國家已在南極居住並進行科學實驗。 未來面對月球、火星、木衛星與主小行星帶50萬個以上之星體,是否也比照《南極條約》模式進行共管?先登陸者是否願意?會不會想辦法阻撓後來者繼續登陸,就讓我們繼續觀察。 上述1966年12月1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之2222號《關於各國探測及使用外空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之活動所應遵守原則之條約》決議開放各國簽署,迄今締約國已有114個——包括在1983年加入的中國。 不過,因為這是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並非安理會決議,代表這是沒有強制拘束力的。再來因為是1967年提出,距今約一甲子,年代相當久遠。隨著科技與太空能力之進步,許多條文限制是否還有意義都值得商榷。 例如:第二條規定「 外空,包括月球與其他天體,不得由國家以主張主權或以使用或佔領之方法,或以任何其他方法,據為己有。 」我認為在太空時代前期,也許這條規定還可受到約束,但當某些國家的科技能力足夠佔領整個星球並建立防禦措施時,就有強烈動機試圖獨佔星體並聲稱其主權,防止其他國家勢力進入。「無主地先佔」原則肯定會被再度拿出來使用,否則一個星體之探勘、開發、建設、防禦在在需要投入龐大經費,一個國家絕不可能願意重金建設後讓其他國家坐享其成。 因此,外星天體之歸屬遲早必須另訂規範,可能允許先到國家佔有優勢利益,或者在該星體面積質量小到某種程度下(例如:矮行星),是可以由某國家獨佔的。畢竟一個主小行星帶就有50萬顆小行星,要搶奪一顆小行星的機會並不大,除非它是個從裡到外都是黃金或某種極昂貴稀有金屬元素組成之星體,否則根本無此必要,地球上每個國家都可以分到幾千顆小行星,只看你有無能力去接觸與開採罷了。 第三條「 本條約當事國進行探測及使用外空,包括月球及其他天體之活動,應遵守國際法,包括聯合國憲章在內,以利國際和平與安全之維持及國際合作與諒解之增進 。」這則條文不痛不癢,未具太大意義。就算列強破壞國際法,別國又能奈他何? 第四條「 本條約當事人承諾不將任何載有核武或任何他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之物體放入環繞地球之軌道,不在天體上裝置此種武器,亦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將此種武器設置外空。 」這則條文問題在於條約當事國承認不將核武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放入環地球軌道,不能部署在太空。國際法歸國際法,如果一個國家有此能力將核武器或雷射武器放上太空,誰會拒絕? 美國19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畫,就是要將外層空間軍事化,為了防止蘇聯對美國發動全面核武第一擊後無力反擊,因此必須在蘇聯那批彈道飛彈群飛到宇宙空間時,盡可能予以攔截或立刻擊毀。攔截手段就是高能定向武器,例如:雷射、微波、高能粒子束、電磁動能武器、常規打擊武器或核武器。 這些武器在80年代也許尚未成熟,時至2024年確實已有成熟且投入實戰的科技產物,例如:雷射砲、電磁砲。因此,只要能夠滿足若干條件,建立天基軍事防禦網路、裝置各種科幻式的電磁砲、電磁線圈軌道砲、雷射激光砲並非遙不可及。 不過,要能夠維持、操作上述雷射砲、電磁砲等,最重要的是得有極強大的供電能力,才能供應極度耗電之裝備。太陽能板與電池陣列能維持一般電器與太空站供電需求,但要用在電磁武器上,恐怕核子反應爐之類的動力來源才是最穩定、最可靠又強力的供電來源。 圖3-1 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生產之電磁砲(百度百科) 美國發明一種極強的「天基動能武器」(kinetic orbital strike),俗稱「上帝之杖」(RODS FROM GOD)。就是一種鎢、鈦或鈾金屬棒狀物體,外型如電線桿,長6公尺,重數噸,部署在軌道衛星上,待總統下令攻擊時,釋放鎢棒回地球,可在其後加裝助推火箭加速。 如果將大質量的鎢棒從距地面1千公里高之太空挾著重力加速度砸向地面,時速可達1萬5千公里,彈頭部就算不裝任何爆炸物,其動能撞擊力道已相當2噸TNT炸藥之當量,相當於一枚戰術核武的威力,足夠將一個小城鎮或大城市街區砸成粉碎稀爛,但不會造成核輻射污染,確實有其軍事意義。有人認為這個計畫還在概念階段尚未實施,也有人信誓旦旦說美軍於2025年前要完成部署。我認為就算美國真的部署完畢,也不會透露消息,直到發生戰爭一旦動用上帝之杖時,才能證實此計畫已確實部署。 今日美國將所有太空活動置於「太空軍」獨立軍種的監督下,意義正是很明顯地將太空活動賦予軍事性質,太空非軍事化的說法,也只是個藉口。 美國曾經試圖將可發射雷射的衛星送入軌道,必要時可以用反衛星飛彈(標準三型對空飛彈)在近地軌道上直接快速獵殺敵國之人造衛星與太空飛行物。其實包括美國在內之各方,都持續努力在外太空軍事化,也做了各種安排與設置,只是不公開說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1年4月29日,重達22.5噸的「天和核心艙段」被長征-5B(遙2)運載火箭給推上太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並展開太陽能翼。 一個月後,天舟-2號貨運飛船也在2021年5月29日發射成功,並過來與天和核心艙完成順利對接連結,補充物資與燃料等。代表天和核心段運作正常,可接受補給。 再隔半個月,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載人飛船由長征-2F遙12火箭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並在6個半小時後過來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連結,神舟-12號的3名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進入天和核心艙,等於是在太空中,第一次有人進入了天宮太空站。從此開始了神舟太空人在天宮太空站輪流值勤駐守的任務。 「天和核心艙」是今日天宮太空站的主體大廳,是天宮太空站的管理控制中心,也是太空人生活工作的地方。它的全長是16.6公尺,有一半直徑4.2公尺,另一半直徑2.8公尺,總共空間大約是58平方公尺,約同於17.5坪,在地表上的房屋單位也算是小的,但在太空中,每一公克物資送上太空都是天價,因此在太空中蓋一個房子,還不能有空氣洩漏,還要供應人體維生一切功能,供氧氣、水、電等,這個空間已經算是天價堆成的了。 由於太空人是預備要長住在天和核心艙中的,因此裡面分隔布置成三個臥室與一間浴室,讓太空人居住。到目前為止,每次都是由神舟任務的三個人在天宮太空站中值勤約半年時間,因此每個人分到一個臥室沒有問題。此外,餐廳中有餐桌、食品加熱、冷藏設備與飲水機,另外還有很多一個個像公文櫃一樣的科學實驗機櫃等,裡面裝有實驗器材與材料,因為空間不大,因此任何設備都盡量做到輕薄短小,不能浪費空間。 「天和核心艙」最後與「問天實驗艙」及「夢天實驗艙」對接起來,就像拼積木一樣,多了兩個房間的空間可以使用。 改革開放到相當程度,國力恢復,在科學家建議下,開始對載人太空工程進行評估,1983年曾通過「863計畫」,包含高科技的七大領域,排名第二的航天技術獲撥資金50億元,主要發展「大型運載火箭、太空往返運輸系統、載人太空站及其應用」,並進一步於1992年9月21日通過《關於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製的請示》,啟動代號為「921工程」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計畫。 神舟系列飛船是中國從1999年首飛一直到今天,用來執行中國載人太空任務的飛船名稱。這名稱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大眾徵集而來的最受歡迎名稱,當然也有其他騰龍號、華夏號九州號等不同名稱建議。 神舟飛船主要學習模仿對象是蘇聯的聯盟號太空船。其實神舟飛船的結構是十分簡單的,從最上方往下,分別是軌道艙、返回艙、其他附加艙與最下方的長征2F號專用火箭。老實說空間都不大,也不是想像中電影裡面的銀行戰艦企業號的樣子,甚至連電影中的貨運飛船也稱不上,倒不如說就是幾個大鐵桶一個一個疊在一起的組合。當然也沒那麼簡單,要上太空,要與太空站連接,要容納太空人生活、工作、活動的空間,且要供氧氣,與宇宙的真空要能嚴密的隔絕不能洩漏,這一切都是要仔細再仔細。 神舟一號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上午6:30 升空,由長征2F綑綁型火箭作為推力,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發射,10分鐘後飛船與火箭脫離,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由地面多個側控中心及太平洋、印度洋上的遠望衛星測量船進行追蹤測控。 作為第一艘太空飛船,上面裝載了一些特殊物品,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各種郵票、各10克左右的農作物種子(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甘草、板藍根)等。 神舟3號飛船在2002年3月2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繞地球107圈後,在4月1日返回地球,鑑於神舟2號降落傘打不開之教訓,神舟3裝了兩具降落傘,順利開傘著陸。 神舟4號飛船在2002年12月3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成功發射,繞地球108圈後,在2003年1月5日返回地球,其軌道艙未隨返回艙返地球,而是繼續在軌道上運行半年。 神舟5號在2003年10月15日上午九時整,在酒泉發射基地由長征二號F型遙五火箭搭載發射,十分鐘後就進入高343公里的預定軌道。 神舟-6號是第二艘中國實際載人飛船,於2005年10月12日由長征-2號F運載火箭從酒泉基地進行發射,乘員有費俊龍與聶海勝。 神七是在2008年9月25日,由長征-2號F型火箭發射升空的,三名太空人分別是翟志剛、劉伯明與景海鵬。 神舟-8號於2011年11月1日由長征2F型遙8火箭從酒泉發射升空,進入近地軌道。 2012年6月16日,神舟-9號飛船以長征2型F遙9火箭搭配,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升空,上面搭載3名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女性)。 2013年6月11日至6月26日,神舟-10號飛船在長征-2型F遙-10火箭推動 2016年10月17日,神舟-11號載人太空船在長征-2F 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載人飛船由長征-2F遙12火箭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並在6個半小時後抵達最終版的「天宮太空站」,順利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連結,神舟12號的3名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進入天和核心艙,等於是在太空中,第一次有人進入了天宮太空站。從此開始了神舟太空人在天宮太空站輪流值勤駐守的任務。 2021年10月16日,神舟-13號飛船在長征-2F遙13火箭推升下由酒泉基地發射升空,準備進行6個月的駐留太空站任務。 神舟-14號飛船於2022年6月5日,由長征-2號F型編號遙15號運載火箭承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天宮太空站天和核心艙。神舟-14號乘組(陳冬、劉洋、蔡旭哲)進入夢天實驗艙開始工作。 神舟15號飛船於2022年11月29日晚間11點,由長征二號F型編號遙15號運載火箭承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隔天上午5:42與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段端口對接成功。此次搭載太空人計有費俊龍、鄧清明、張陸等三人。 神舟16號飛船是神舟系列第16號飛船,執行天宮太空站進入實際運營階段後的首次任務。2023年5月30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型遙十六號運載火箭承載,成功發射升空,順利地與天空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進行對接。 2023年10月26日,按照計畫,神舟17號太空船由長征-2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由酒泉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依據中國航天局發布之航天行事曆資料顯示,神舟18號載人飛船預計將於2024年4月下旬發射升空,前往天宮太空站輪替人員任務。預前準備之天舟7號貨運飛船已經在2024年1月17日發射升空並到天宮太空站進行補給,連神舟18號飛船太空人的補給都已經運上去了。 神舟18號與神舟19號的太空人都已選出,並進行緊鑼密鼓訓練中。中國航天局也像往常一樣,對外徵集神舟18號飛船任務的識別標示設計,讓中國的國民有點參與感。 天舟系列貨運飛船是無人飛船,搭配使用長征-7型大推力火箭,主要任務是載運物資補給到天宮太空站,以讓神舟載人飛船的太空人在太空站上有更多物資與空間可以運用。這些太空人生活物資包括食物、水、生活用品、出艙消耗品、實驗材料、太空站用火箭推進劑、宇宙用宇航服、醫藥用品、衛生用品等。 天舟貨運飛船沒有返回艙,任務完成就搭載天宮太空站的垃圾廢棄物,在回到地球大氣層的時候,貨船本身連同垃圾一起燃燒殆盡,連隔熱瓦也不裝,直接燒掉不回收的意思。 天舟貨運飛船全密封標準型的內部體積有40.5立方公尺,載貨空間約有18-22立方公尺,可載運的貨物重量為6,900公斤(全密封標準型)到7,400公斤(全密封改進型),加上船身總體發射重量為13.5噸(全密封標準型)與14噸(全密封改進型)。由於天舟飛船僅補給到位在近地軌道的天宮太空站,不會需要飛到更遠的行星際,因此功能比較單一。 現在天舟飛船已建造7艘,發射過6艘,一艘正在太空中運作。2024年預定將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天舟7號與天舟8號兩艘貨運飛船,運補天宮太空站。 天舟-7號貨運飛船 2024年1月12日,天舟-6號貨運飛船與天宮太空站分離並重回地球表面後,天舟-7號貨運飛船在長征-7遙8火箭推進下於1月17日晚間從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發射升空,將前往天宮太空站運送補給物資。 這次的天舟-7號除了為現在正在天宮太空站上的神舟-17號三名乘員帶去物資,也是為了下一批神舟-18號的發射輪替做好物資準備,而今年年底前可能還會發射神舟-19號載人飛船,屆時天舟-8號貨運飛船也會繼續上去運補。 這代表2024年中國將發射天舟-7號與天舟-8號貨運飛船,以及神舟-18號與神舟-19號載人飛船,至少4次與天宮太空站人員輪調相關的發射任務。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俄羅斯 首都莫斯科附近的番紅花市政廳(Crocus City Hall)22日晚間發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137人死亡、182人受傷。在俄烏戰爭的敏感時期,此事受到全球高度關注,在對外公開的畫面當中,這些涉案槍手明顯受到嚴刑拷打。專家認為,俄羅斯總統蒲亭此舉是為了強調「跟他作對者將遭到殘酷懲罰」。 對於此次恐攻事件,伊斯蘭國分支「ISIS-K」已坦承犯案並公布相關影像,但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仍持續恐怖主義矛頭指向烏克蘭,並表示即使莫斯科恐攻真是伊斯蘭武裝分子所為,也是為了烏克蘭的利益,質疑基輔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一週連3起!巴基斯坦中國工程師車隊遇自殺攻擊釀6死 https://tw.news.yahoo.com/%E9%80%B1%E9%80%A33%E8%B5%B7-%E5%B7%B4%E5%9F%BA%E6%96%AF%E5%9D%A6%E4%B8%AD%E5%9C%8B%E5%B7%A5%E7%A8%8B%E5%B8%AB%E8%BB%8A%E9%9A%8A%E9%81%87%E8%87%AA%E6%AE%BA%E6%94%BB%E6%93%8A%E9%87%806%E6%AD%BB-011426416.html 向來被中國民眾暱稱「巴鐵好兄弟」的 巴基斯坦 又發生一起鎖定中國工程師的攻擊事件。一名自殺攻擊者週二(3/26)衝撞一輛載著多名中國工程師的汽車,導致5名中國公民在內共6人身亡,而這也是過去1週以來第三起中國企業在巴基斯坦遇襲的重大事件。 巴基斯坦警方表示,一輛載著中國工程師的車輛週二在伊斯蘭馬巴德前往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達蘇水電站途中遇襲。當地警局局長甘達普爾(Mohammad Ali Gandapur)說:「5名中國公民和他們的巴基斯坦駕駛在攻擊中死亡。」 知情人士向路透社表示,遇難的工程師隸屬於中國葛洲壩集團(China Gezhouba Group Company,CGGC)。該公司負責興建達蘇水電站工程。 路透社報導,這是巴基斯坦過去一週以來第3起針對中國的攻擊事件。前兩起攻擊事件分別發生在巴基斯坦一座空軍基地,和一座位於西南方、由中國投資建設的戰略港口。在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中,北京投資65億美元在巴基斯坦開發多項建設。 達蘇水電站所在地區3年前也曾發生類似攻擊事件。一輛巴士發生爆炸,導致包括9名中國公民在內的13人死亡。當年的攻擊事件也讓水電站工程停滯數月之久。 巴基斯坦境內有兩大武裝團體派系,其中一支屬於激進伊斯蘭教,另一派則屬於主張分離的少數民族叛軍。 據報導,鎖定中國項目發動攻擊的通常是分離派武裝團體,目的是把北京勢力趕出礦產豐富的俾路支省外,但這類武裝團體通常在巴基斯坦的南部和西南部活動,與週二的這起攻擊地點不同。目前尚無組織出面承認犯案。 中國駐巴基斯坦領館發聲明譴責此恐怖攻擊行動,要求巴國政府立刻徹查並嚴懲兇手,確保在當地的中國公民、機構和項目安全。 伊斯蘭國呼羅珊省在2021年8月26日對喀布爾國際機場發動2次自殺炸彈攻擊,造成美軍13人死亡、15人傷,阿富汗人百餘人傷亡的重大恐攻事件。伊斯蘭國呼羅珊宣稱責任,認為塔利班與美國協商就是叛教之舉,因此向美國及塔利班同時宣戰。美國已開始空襲追擊伊斯蘭國份子,未來也不排除與塔利班合作進剿伊斯蘭國人員的可能性,以為死傷美軍復仇。不過塔利班已經回拒表示不會與美軍共同對付伊斯蘭國,會自己來,也警告美國不准再侵犯阿富汗領空。 2021 年 8 月 26 日發生在喀布爾國際機場的自殺炸彈攻擊 事件,已由伊斯蘭國呼羅珊省分支承認責任。爆炸發生後,美 國中央司令部司令、海軍陸戰隊將軍麥肯錫(Kenneth F. McKenzie Jr.),在華府記者會中宣布,伊斯蘭國聖戰分子在喀 布爾發動的兩次自殺式爆炸襲擊,造成 13 名美國軍人喪生,15 人受傷;阿富汗平民也有 60 人死亡,143 人受傷。 美國拜登總統已宣布,將獵殺策劃攻擊者,並要他們付 出代價。在 ISIS-K 承認責任後,拜登總統宣布將打擊 ISIS-K, 並凍結其資產等懲罰行為。 塔利班奪回寶座,重新建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2021 ~) 149 伊斯蘭國呼羅珊省的成員 該組織在數日前即已揚言要對喀布爾機場發動攻擊,其攻擊 150 阿富汗:抗衡強權的古波斯勇者 目標除美軍與聯軍外,也包括塔利班武裝。當時美軍即已發布恐攻警報,並要求美國人暫時不要前往機場。後來果然發生恐怖攻擊事件。 以下對該組織稍做介紹: 伊斯蘭國呼羅珊省分支(ISIS Khurasham,簡稱 ISIS-K):是伊斯蘭國在中亞與南亞的分支,其實一開始是在 2014 年由「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中分裂叛逃出來的一個群體,後來宣布效忠伊斯蘭國,在 2015 年獲得伊斯蘭國哈里發巴格達迪 的承認,2016 年 1 月被美國宣布為恐怖組織。呼羅珊指的就是伊朗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這塊土地的古稱。該組織成員的目標, 是在呼羅珊地區建立伊斯蘭哈里發國。 敵對塔利班及歐美:ISIS-K 已經在該地區對平民進行 100 次的恐怖攻擊,對美軍、阿富汗前政府軍、巴基斯坦軍方等攻擊, 則有 250 次。許多該組織成員來自追求更極端、更激進目標的塔 利班前成員叛逃而來,也是在伊斯蘭國前首領「阿布.貝克爾. 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感召下成立的。 ISIS-K 的領袖是前巴基斯坦塔利班指揮官「哈菲茲.賽義德.汗」(Hafiz Saeed Khan),2016 年被暗殺後改由「阿卜杜勒.哈西卜」擔 任,繼續被美軍消滅。該組織的現任領導人是夏哈.穆哈吉(Shahab al-Muhajir)」,也被稱為沙納烏拉(Sanaullah)。 該組織特色:ISIS-K 與在敘利亞伊拉克猖獗一時的伊斯蘭國 風格一致,善用社群媒體與影片宣傳,愛用斬首、自殺炸彈攻擊、 塔利班奪回寶座,重新建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2021 ~)愛用童兵處決敵人等殘暴手法威嚇敵人。該組織之所以敵對塔利 班,因為塔利班不會屈服效忠伊斯蘭國,塔利班意在阿富汗恢復 其伊斯蘭大公國統治,但伊斯蘭國呼羅珊是要拿下阿富汗與巴基 斯坦,甚至更多中亞地區,所以兩者利益重疊,必然會有衝突, 伊斯蘭國呼羅珊也以塔利班與美國有暗盤,以放美國人離開阿富 汗為由,在輿論上攻擊塔利班是美國走狗,兩者矛盾尚不可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3.24 中國的太空站、嫦娥登月計畫、天問火星探測任務-擷取自蘇育平撰中國航天事業與火箭軍一書 中國從2011年起,建設「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或者叫他軌道飛行器,也可以說就是一艘停留在軌道上固定位置的太空船體,但是其實它也就是一個原始型態的太空站。 2011年9月29日,天宮-1號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完成順利進入軌道及變軌的任務,從此開始在太空中運行。 它與地面之通信測控是由中繼衛星、16個中國海內外陸基測控站、3艘遠望測控船、北京飛控中心、西安測控中心等共同組成。 圖2-36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中國航天局) 天宮-1號是由實驗艙與資源艙兩個艙體連結而成,全重8.5噸,長度10.4公尺,最大直徑處3.35公尺,內部空間約15立方公尺,一個套房的空間大小,夠兩、三位太空人的生活居住與工作需求。 2011年11月3日,無人的神舟-8號太空船到來與天宮-1號進行首次對接,這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與蘇聯之外,第三個完成太空中飛行器對接的國家。直到11月17日,兩者解開對接,神舟-8號返回地球,計有兩個禮拜時間兩者連接在一起,在距地343公尺的軌道上運轉。 2012年6月18日,神舟-9號太空船又到來與天宮-1號對接,組成一組聯合體,並由神舟-9號的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進行各種操作調整與機器調適工作。6月28日神舟-9飛船與天宮-1號分離,返回地球,兩者連結10天時間。 圖2-37 神舟-9號太空人進入天宮-1號(CCTV) 2013年6月13日,天宮-1號歡迎前來的第三組團隊,神舟-10號飛船並形成對接組合體,3名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入駐天宮-1號,開始進行各項操作。12天後,神舟-10號飛船在6月25日與天宮-1號脫離,返回地球。而這也是天宮-1號最後一次迎來訪賓,很快天宮-1號就要結束它的使命,它對中國航天的最大作用就是與三次神舟飛船進行的6次飛行器對接工作,這是一項不容易做到的技術,也是天宮-1號被發射升空最主要的使命。 圖2-38 天宮-1號外部結構圖(新華社) 2016年,天宮-1號結束任務,不再擔負任何科研任務。在人工操縱下,2018年4月2日天宮-1號墜回地球大氣層,大部分組件在大氣層中燒毀,遺骸落入太平洋中,未造成傷害,成為魚礁。 很可惜的是,中國航天局並不把天宮-1號認定為正式的太空站,只是作為一個實驗性的軌道飛行物,可以短期載人居住工作,但因為空間小,載運物資不多,太空人最多不停留超過兩週時間,通常只有待10天就走人。 不過經由天宮-1號與神舟8號至10號三批人員與飛船的多次對接工作,中國太空人熟悉了如何在太空環境下進行兩艘飛行器的對接工作,並在太空中展開宇宙科學實驗,航天醫學實驗及太空站技術實驗。神舟-10太空人甚至遠端為中國的小朋友上課,真實演示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在太空環境下之表現。無疑為之後大型的天宮太空站之運作打下很好的基礎。 圖2-39 神舟-8號與天宮-1號進行對接之瞬間(新華網) 2.5.2 天宮二號 「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是中國對建造太空站又一個嘗試,由航天科技一把手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發生產,基本上與天宮-1號目標軌道器功能等級一致,空間有22.3立方公尺,設計壽命兩年,並能容納3名太空人在內居住生活工作。內部有一個大氣壓,外部是宇宙空間,沒有大氣壓,因此防止氣壓流失的密封性很重要。 圖2-40 右方的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與天舟貨運飛船結合(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圖2-41 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南方都市報) 從2014年開始總裝工作,一直到2016年9月15日晚上22時4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2F T2改進型火箭發射升空,順利入軌道運行。它的中心任務是要驗證讓太空人可以進行中長期(30天左右)之在軌道滯留生活。9月16日,天宮-2號經過變軌後,進入離地高度380公里的軌道,9月25日,再調高至離地高度393公里的軌道。 2016年10月19日,神舟-11號載人太空船抵達附近並與天宮-2號進行順利對接,太空人景海鵬與陳冬進入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並在組合體中居住生活、做科學實驗等,在組合接近一個月後,11月17日神舟-11號太空船與太空人脫離天宮-2號,回歸地球。 隔年2017年4月22日,天舟-1號貨運飛船過來與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進行對接,補充物資燃料等,順利完成推進劑在太空環境下補注的工作,最後在半年後的9月17日,天舟-1號與天宮-2號分離開來,天宮-2號基本完成任務。 2019年7月19日,天宮-2號受控重返地球,在大氣層中燒毀,殘骸落入太平洋。 天宮-2號科學性質更加強,可進行地球觀測、太空地球系統科學、太空應用新技術太空技術、太空醫學等其他學門的關鍵技術研究。在太空微重力環境、有宇宙輻射狀態下,可進行許多宇宙才能進行的科學實驗,與地球有重力、氣壓等環境是截然不同的。 圖2-42 天宮-2號空間實驗室(中國航天局) 在經過天宮-1號與天宮-2號的實驗運作後,中國正式啟動「天宮太空站」的建設工作。 筆者覺得把天宮-1號及天宮-2號墜回地球燒毀的作法有點可惜了,如果可以保留在軌道中,與後來的天宮太空站一起結合,其實是可以組合起更大的太空站站體,或者將之拖到月球表面墜毀,未來建立月球科研站時也可以運用上這些金屬結構體,也不浪費當初將它射入太空的燃料成本。 2.5.3 天宮(中國)太空站 藉助「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天舟系列無人貨運飛船」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航天業的一把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開始建設「天宮一號」太空站。首先是2021年4月29日,重達22.5噸的「天和核心艙段」被長征-5B(遙2)運載火箭給推上太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並展開太陽能翼。這個成功受到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兼軍委主席習近平的肯定並發來賀電,畢竟他才是發射任務背後的大老闆。而且天宮太空站的建成之象徵意義與國際聲譽也是極高的。 一個月後,天舟-2號貨運飛船也在2021年5月29日發射成功,並過來與天和核心艙完成順利對接連結,補充物資與燃料等。代表天和核心段運作正常,可接受補給。 再隔半個月,2021年6月17日,神舟-12號載人飛船由長征-2F遙12火箭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並在6個半小時後過來與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連結,神舟-12號的3名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進入天和核心艙,等於是在太空中,第一次有人進入了天宮太空站。從此開始了神舟太空人在天宮太空站輪流值勤駐守的任務。 圖2-43 天和核心艙的模擬示意圖(Shujian Yang,公有領域) 「天和核心艙」是今日天宮太空站的主體大廳,是天宮太空站的管理控制中心,也是太空人生活工作的地方。它的全長是16.6公尺,有一半直徑4.2公尺,另一半直徑2.8公尺,總共空間大約是58平方公尺,約同於17.5坪,在地表上的房屋單位也算是小的,但在太空中,每一公克物資送上太空都是天價,因此在太空中蓋一個房子,還不能有空氣洩漏,還要供應人體維生一切功能,供氧氣、水、電等,這個空間已經算是天價堆成的了。 圖2-44 天宮太空站之天和核心艙在廠房中製作之外表(中國新聞社) 天和核心艙自重22.5噸,內有生命維持系統,有兩片面積總共134平方公尺的柔性太陽能板發電陣列提供的18千瓦電源,並有光伏電池儲存電能,等到旋轉到地球背面沒有陽光時,電池仍可供電給太空站使用。此外,太空站裝置有太空中推進的動力系統,4台「HET-80霍爾效應推進器(Hall-effect thruster,HET)」,每台霍爾推進器的推力有80毫牛,使用電場來加速推進劑,是一種電離子太空推進器。 霍爾推進器之推進劑燃料(氫氣 、甲烷、丁烷、氬氣、 鉍 、 碘 、 鎂 和 鋅 之組合)由天舟貨運飛船定期補給,因為天宮在太空中依然需要時時調整姿態與位置,避免被地球引力吸回地面或被太空垃圾命中,要時時保持在近地軌道上的良好位置,這需要在太空中可以噴射的火箭性質的推進器或這種像電離霍爾推進器的先進裝備才能做到。 由於太空中沒有氧氣可燃燒,和人類所曾經面對的挑戰相比,這種環境遠遠來得困難許多。使用電離子推進的「霍爾效應推進器」證明可以在太空宇宙空間中實用,因為它是利用磁場將電子衝向推進劑將之電離,接著有效地加速離子噴出而產生反推力,由於不需要氧氣作為燃燒的介質,因此可以在宇宙真空或稀薄大氣環境下將推進劑氣體排出,反向造成推進力,產生的推力取決於離子推力。霍爾效應推進器是有效的太空推進器,不論美國理工院校或NASA都還在對其進行科學試驗中,結果中國已經首先做出實物並裝在天宮太空站中進行實用。這總不能再說中國仿冒誰了,別人家的都還沒上市呢! 由於太空人是預備要長住在天和核心艙中的,因此裡面分隔布置成三個臥室與一間浴室,讓太空人居住。到目前為止,每次都是由神舟任務的三個人在天宮太空站中值勤約半年時間,因此每個人分到一個臥室沒有問題。此外,餐廳中有餐桌、食品加熱、冷藏設備與飲水機,另外還有很多一個個像公文櫃一樣的科學實驗機櫃等,裡面裝有實驗器材與材料,因為空間不大,因此任何設備都盡量做到輕薄短小,不能浪費空間。 「天和核心艙」最後與「問天實驗艙」及「夢天實驗艙」對接起來,就像拼積木一樣,多了兩個房間的空間可以使用。 圖2-45 天宮太空站完整三艙型態(Shujianyang製作,公有領域) 圖2-46 人類歷史上各太空站之尺寸對比(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從上圖可以看出,中國的天宮太空站比起目前的國際太空站個頭小了一號,甚至比起美國與蘇聯過去冷戰時期建造的太空站都小一號,可能是西方人人高馬大,需要的空間比較寬廣所致。但是一旦目前國際太空站不再延壽,太空中極可能只剩下中國的天宮太空站,還可能持續好多年,直到國際間有共識再蓋另一個國際太空站。 圖2-47 天和核心艙的結構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問天實驗艙」是2022年7月24日,由長征-5B遙3火箭搭載,從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隔天與天和核心艙前項端口對接完成。問天實驗艙長度17.9公尺,直徑4.2公尺,加壓空間118立方公尺,搭載8個實驗櫃,此外設有三個睡眠區、第二間廁所,完全可單獨支撐3名太空人在此生活。 2022年7月25日,神舟-14號乘員首次在軌從天和核心艙進入問天實驗艙,而且是不戴面罩、不穿防護服,代表問天實驗艙的密封性與天和核心艙一樣強,兩者結合也十分緊密。 圖2-48 發射前總裝中的問天實驗艙(中國新聞社,公有領域) 不過就算再緊密,也還是會有洩漏的情形,畢竟艙內氣壓高,艙外無氣壓,氣壓自然會往外擠壓洩漏,但只要控制在還可以維持的程度,不要把所有氧氣都洩露出去就好。 圖2-49 夢天實驗艙(中國新聞社,公有領域) 天宮太空站另一個大型組件是「夢天實驗艙」,2022年10月31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5B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其長度17.88公尺,直徑4.2公尺,加壓空間109立方公尺,重23噸。夢天實驗艙與火箭分離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並於隔天成功與天和核心艙對接在一起,正式成為中國太空站的一個組件。之後在太空站上的神舟-14號乘員陳冬、劉洋、蔡旭哲三人也進入夢天實驗艙開始操作。 夢天實驗艙只有工作、倉庫與科研機構組,沒有供太空人睡覺與使用衛生間的功能,因此太空人僅能在此艙間工作。但終究給太空站帶來更多的空間與儲藏物資地,可以讓太空人住得更舒服一點。 圖2-50 夢天實驗艙之結構圖(Leebrandoncremer所繪,自由授權) 天宮太空站,也許看起來沒有國際太空站那樣高上大,尺寸與空間也沒有國際太空站與之前蘇聯和平號太空站大,但是天宮太空站裡面的一切,從外殼到裡面所有科學儀器與科學實驗酬載,都是中國獨立自主研發打造出來的,這樣不靠外力的從頭研發,辛苦又耗費時間,可是打下的基礎是比較穩固的,也不操之於人,不會被外國勢力因為政治因素而不時卡脖子制裁,這在中國科技發展歷程中已經發生多次。 天宮太空站是中國走向太空的一個據點,從天宮太空站可以繼續往月球登陸、火星登陸、太陽系外探索、小行星防禦、地球國土防衛等發展都事半而功倍,如果可以發展出比霍爾推進器更強大的推進引擎,甚至未來天宮太空站可以變成一艘探索星艦,直接由外太空向目標星系進發。 如果地球突發大型災難,人類短時間內滅亡,那麼在天宮太空站上的太空人(目前是3人值勤,最多可派上6人)也許會變成人類最後孑遺,也是復興的種子。因此要跟中國航天局建議,每次3名值勤的太空站神舟太空人至少應派一名有生育能力的年輕女性太空人,以防最慘烈的結局發生,人類還有一絲希望。 2.6 中國巡天號太空望遠鏡 過去人類從地球使用光學望遠鏡來觀測宇宙中的星球、星系、黑洞與其他天文景象,但是從地球表面到太空中還是有許多阻礙,如人造光害、雲朵、空氣微粒、人造衛星、太空垃圾與太空碎片等,對光學觀測造成干擾。而且地面觀測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寧度也不佳,大氣散射造成背景光干擾,還有被大氣臭氧層吸收掉的紫外線等,都對觀測結果造成不利影響。因此許多有名的地面天文台都要設置在高山以及偏遠無光害地區,才能夠盡量降低地面觀測之負面影響,清晰地看到遙遠的太空觀測目標。 因此在20世紀中期,當人類尚無法進入太空時,就有天文學家提出在大氣層外設置天文望遠鏡的構想與建議。在1962年,英國首先發射一個太陽望遠鏡到軌道上,美國NASA隨即在1966年也發射一枚軌道天文台到軌道,但三天後就因電池問題失敗。 美國隨即發送第二台軌道天文台,並讓其在太空中運作1968年至1972年,並從當時有了哈伯望遠鏡的構想,但因為1970年代NASA預算遭大幅刪減而放棄。1980年代,美國國會才勉強通過預算支持,並由歐洲太空總署一起加入分攤預算,最後哈伯太空望遠鏡於1990年4月24日,由發現者號太空梭於STS-31航次將哈伯望遠鏡所有組件送入地球軌道,開始運作迄今。哈伯望遠鏡對人類研究黑洞與星系的發展貢獻卓著。 2021年12月25日,美國太空總署、歐洲太空總署、加拿大太空總署合作之韋伯望遠鏡(James Webb Sapce Telescope)由歐洲亞利安-5號火箭搭載從法屬蓋亞那太空中心發射升空,進入拉格朗日L2點之軌道運作,距離地球150萬公里遠,不是在近地軌道了,也因此視界更開闊。它提供了比哈伯望遠鏡更高的紅外線解析度,亮度與靈敏度為哈伯望遠鏡的一百倍,可以研究宇宙中更古老的星系與恆星之大氣特徵,觀測其是否為適居星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美俄是可以和解的 2024年3月23日,美國女太空人Tracy Dyson與一名俄羅斯太空人Oleg Viktorovich Novitsky及一名白俄羅斯女太空人Marina Vasilevskaya一起搭乘俄羅斯聯邦聯盟號 Soyuz-MS-25號太空船,由俄羅斯聯邦向哈薩克租借的拜科努爾太空發射站(Baikonur Cosmodrome)順利發射升空。 圖-俄國聯盟號太空船發射資訊(Spaceintel101.com) 原本此次太空任務在兩天前就應該發射,但最後讀秒時因機械問題臨時取消延後發射。本次太空任務是將3名太空人送到國際太空站(ISS)上,去進行人員的替換。 圖-白俄羅斯太空人Marina Vasilevskaya(NASA臉書粉絲頁) 大家可能奇怪,美俄不是已經因為俄烏戰事劍拔弩張,美國對俄方施行全面制裁,俄方也威脅北約,要是敢派軍進入烏克蘭就要動用核武,那美國太空人怎麼還會搭乘俄羅斯太空船一起發射升空呢? 其實從冷戰後期開始,美俄雙方就已經知道人類的太空事業應該要合作而非敵對競爭,因此就算冷戰兩大死對頭在地球表面劍拔弩張,但在太空卻已經早早開始美蘇的合作。 美蘇之間有競爭,也有合作。1972年,尼克森總統與布里茲涅夫總書記緩和關係,雙方決心在太空領域進行合作,也舒緩雙方冷戰之緊張氣氛。 在「阿波羅-聯盟號測試計畫」裡,美國將阿波羅太空船連接閘門設計成與蘇聯Soyuz聯盟號太空船規格一致。1975年7月15日,蘇聯的聯盟19號太空船發射,美國的阿波羅太空船也發射,兩艘太空船在太空中成功對接,美蘇雙方太空人相互握手、交換禮物並參觀對方的太空船,還共同進行生物實驗,儼然是冷戰兩強大和解模樣,人類似乎終於瞭解到合作比對抗更有利。 圖1-67 1975年美國阿波羅號(左)與蘇聯聯盟19號太空船對接想像圖(公有領域) 蘇聯在最後的20年,也就是1970-1980年代,著力於發展禮炮系列太空站與最終的和平號太空站技術,用來運補的是聯盟號(Soyuz)太空船,而火箭推力用的依舊是R-7系列火箭,這款R-7火箭可謂從一而終,從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今天2024年3月23日俄羅斯發射國際太空站的人員替補任務,都是R-7火箭各系列改造型火箭的出力。 和平號太空站(Mir)是前蘇聯在1986年開始建造,一直到1996年,由俄羅斯接續建造完成,是由多個模組在軌道上組裝完成,是第一個人類可以長久居住的太空站,它最長的住客是曾待了437天的俄羅斯太空人波利亞可夫(Valery Polyakov),而且它也接待過許多國家的太空船與太空人,美國太空梭(亞特蘭提斯號、發現號、奮進號)就拜訪過和平號太空站多達11次,運送補給及太空人上站。 但因為組件老舊,2000年時,和平號太空站在俄羅斯太空總署(ROSCOSMOS)決策下,返回地球墜毀。其軌道上的角色由1998年升空的「國際太空站」取代。 國際太空站是人類第九個載人太空站,產權一半屬於俄羅斯,一半屬於美國及日本、加拿大、歐洲太空總署,組件也是分別由蘇聯的拜科努爾發射場與美國佛羅里達的發射場分別發射到太空中後再進行組裝。中國也曾想加入國際太空站計畫,但因為技術水準低、資金不足與天安門事件後被西方制裁等因素不被允許加入。 圖1-71 2021年11月8日Space-X太空船拍攝的國際太空站外觀(NASA,公有領域) 國際太空站伙伴國:美國、俄羅斯、歐洲、加拿大與日本,過去共同承諾將國際太空站維持至2024年。目前國際情勢混亂,國際太空站的前途未卜,美國太空總署規劃將在2031年,把國際太空站退役並墜毀回地球。但是,美國還是持續使用馬斯克的SpaceX公司之火箭,為國際太空站運補物資與人員,幾乎每個月都有來自美國或俄羅斯的火箭為國際太空站送上人員或物資的運補。這很重要,沒有物資的持續運補,太空站無法持續在軌道上維持穩定姿態,也無法提供太空人氧氣、水與食物。 圖1-72 位在哈薩克之 拜科努 爾太空發射場 (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雖然俄羅斯在2022年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中,與西方各國關係決裂,俄羅斯太空總署ROSCOSMOS署長波瑞索夫(Yuri Borisov)曾威脅將在2024年後退出國際太空站(ISS)計畫,準備自己建造俄羅斯專屬的太空站。但迄今為止並沒有見到俄羅斯的其他動作,還是與美國維持共同送人、送物資到國際太空站的承諾未變。 如果美國與俄國冷靜一點思考,其實美蘇之間除了冷戰時期那一些老掉牙的仇恨外,其實美俄間合作空間大於敵對。 首先在領土方面,俄羅斯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領土,而其兩億的人口根本住不滿它1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連在西伯利亞東方領土也只有600萬人口,因此藉由戰爭攫取更多領土其實對俄羅斯之強大並無太大意義,反而需要耗費更多資金建設新領土,從2014年奪取的克里米亞半島就可以看出如此做的得不償失。只要普丁冷靜下來,就會知道盡快停戰,重建與西方關係,才是對俄羅斯國家利益最好的選擇。反而與中國、北韓、敘利亞、伊朗等結盟敵對其餘世界國家才是孤立自己的不智之舉。 第二,俄羅斯領土最大的威脅不是北約,也不是烏克蘭或芬蘭、波蘭,甚至不是美國,因為這些國家基本上都與俄羅斯沒有領土爭端,但是在東方的中國,就在一百多年前,可是有足足152萬平方公里土地,被帝俄以各項條約巧取豪奪過去,這些土地面積足足有台灣面積的47倍。而被帝俄間接奪去的藩屬國或附庸部落土地更多達一千萬平方公里,主要也就是西伯利亞凍原土地或哈薩克汗國這些中亞土地。中國民族主義小粉紅們是沒有忘記這件事的,到網路上搜尋被帝俄攫取的中國領土,許多追究號召奪回失土的文章,連中共宣傳部都不敢刪。 如果普丁想要更多領土,太陽系許多行星與衛星上多的是,他想要多少有多少,為了烏東一點土地與西方集團死嗑真的有意義嗎?俄羅斯人口本來就少了,而且男女比例本來就已經十分不平均,男少女多,現在又幾萬幾萬的男人在俄烏戰場上毫無意義的戰死,未來俄羅斯民族的永續發展要怎麼辦? 因此不要再等土耳其、巴西或印度出面調停了,美國本身就可以站出來調解這場俄烏戰爭糾紛,如果俄羅斯可以放棄烏東撤回國內,西方可解除制裁與俄國恢復往來,當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如果俄羅斯堅持要烏東,那把上面認同烏克蘭的人給放回烏克蘭,美國另外給烏克蘭經濟補償,也比戰爭繼續打下去值得。甚至未來在開發火星時,送給烏克蘭一塊比現在國土還要大的土地也不是不行。 俄羅斯要一塊一塊把俄裔飛地都搶回來,會耗盡俄羅斯聯邦最後一滴血,當時1979年蘇聯大軍入侵阿富汗,也是想著三天完事唱凱歌,哪想到在阿富汗與反抗軍打了10年損失慘重,1萬4千名蘇軍喪生,受傷5萬餘人,戰機轟炸機損失118架,直升機損失333架,坦克裝甲車損失1500輛,其他車輛1萬餘輛。打到蘇聯國力大傷,1989年10萬蘇軍撤出阿富汗,一年多後蘇聯瓦解了,是普丁心中永遠的創傷。不過蘇聯要是沒有瓦解,他是否能做到俄羅斯的領導人,大概是不可能的,因此從蘇聯瓦解中獲利最大的人,其實也是普丁。 在每天雙方死傷數字都在持續的俄烏戰爭,俄羅斯約有30-40萬的死傷,已經大大多於阿富汗戰爭5-6倍之多,除可看到烏克蘭人必死衛國的決心外,也與現代化武器殺傷效率提高有很大關係。但是不管對於俄羅斯還是烏克蘭,人力資源都是珍貴的,任何一名男女都是國家最寶貴的生存發展憑藉,不應該在戰爭中像螻蟻一般的被消耗。 打到現在,真的是可以了,普丁想要的完全可以先給他,等普丁死了之後再要回來也不會有難度吧?何必糾結於一城一地之得失,讓人類血肉不斷填入消耗?這是不值得的。 就像教宗呼籲的,烏克蘭要有勇於舉白旗進行和平談判停火的勇氣,俄羅斯也應該適可而止,立即達成停火,雙方以和平談判來對爭議地區取得雙方都不滿意但可接受的分配,讓人民盡快恢復和平寧靜生活,才是正道。戰爭繼續下去,發展成核武末日的機會不是沒有,那就更沒意義了。 最後,在太空領域,繼承前蘇聯豐富遺產的俄羅斯,完全可以加入世界共同開發宇宙的行列,甚至成為領袖之一,前蘇聯對太陽系各星球的探勘經驗,載人航天飛行載具如R-7火箭與聯盟號太空船之安全穩定性,以及基礎科學之穩紮穩打、及累積有經驗太空人之人數,都是俄羅斯在開發外太空時的優勢。 如果有一天遇到來襲的小行星、隕石,甚至遇到擁有敵意的地外文明要攻擊人類,俄羅斯的太空船與太空人肯定是最勇猛的太空戰士,再配上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多的核武庫存,保衛地球的第一線,其實俄羅斯最稱職。 俄羅斯人是天生的戰士,永遠嚮往開發未知的領域,但對於朋友又是溫暖貼心且感情豐富的民族,這是一個美麗可愛的民族,只是偶爾會出現一些想法特異的領導人帶領他們走上歧途。 但我們不必仇視俄國人,他們在渴望對外擴張的背後,其實也是曾經淪為蒙古人與突厥人奴役上千年的一種不安全感作祟,以及歐美白人世界一直不接受斯拉夫人為白人世界一份子的不自覺反抗作為,這些心理要素都有著歷史上的糾結。如果世界能夠打開心結接受俄羅斯人,俄羅斯實在也是人類史上最美好的文化之一,未來一樣可以是帶領人類文明前進的主導力量之一,而不是淪為所有人驚懼、厭惡的對象。 *作者為國際政治觀察者。本文若干內容節錄自作者《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從奴隸到霸主-俄羅斯人的故事》兩書部分內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照片為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船與火箭。 2024.03.21 本日世界各地火箭發射任務、俄羅斯SOYUZ MS25太空船運補太空人替換到ISS、獵鷹9號也運補物資到ISS、中國本年登月任務嫦娥6號 俄羅斯SoyuzMS25聯盟號太空船原本計畫本日發射將三名太空人運上國際太空站輪替,但發射臨時取消延遲至3月26日。 ROACKET LAB一枚ELECTRON火箭載運美國軍事載荷上空。 SPACEX一枚獵鷹九號火箭推送隆運貨飛船運補6000磅(2700公斤)物資到國際太空站。 中國發射鵲橋二號中繼衛星到月球軌道,2024年5月預計使用長征五號火箭載送嫦娥六號探月飛船到月球南極,未來月球科研站預定地點採集月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4.03.17 本週國際新聞導覽-俄烏戰爭、星艦3號發射、南海菲律賓與中國海警衝突、紅海葉門危機、以巴戰爭未了 俄烏戰爭從兩年前2022年2月24日開打,我記憶猶新,原先俄羅斯計畫三日亡烏,與八年抗戰三月亡華一樣的天真,結果竟也打成長期抗戰。俄羅斯靠量體大的面積與經濟力壓制烏克蘭,烏克蘭靠美歐北約力量支持著未倒,但實際也已經筋疲力竭,國力大衰,死傷人數甚多。 為什麼要打這個帳?要從基輔羅斯時代說起。還有二戰初期烏克蘭歡迎納粹進軍一起打蘇聯紅軍、到克里米亞半島歸屬換手引發新仇舊恨,以及蘇聯瓦解後烏克蘭天真的放棄核武器,與境內俄裔人口的認同混淆,都是今日這場無止盡戰爭的起源。 SpaceX星艦三號發射有何意義?是成功還是失敗?人類的宇宙夢值得繼續做嗎?請聽蘇老師道來。 南海菲律賓海巡隊與中國海警船碰撞衝突,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牽動何方利益? 紅海葉門胡塞政權攻擊與美國以色列相關一切船隻,理由為何?達成什麼效果? 以巴戰爭也打了將近半年,怎麼打起來?怎麼結束?讓在以色列待過十年的蘇老師為你講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3 各款太空運載火箭 太空運載火箭基本上就是洲際彈道飛彈的推進段,兩者通用且可相互使用。 中國將其太空運載火箭以長征家族為名,從長征一號到現在的長征七號,各款還有不同的改進型。曾經一度有「暴風一號」之名,但因發生事故不吉利,該系列名稱便不再使用。 現在使用最多的是長征二號F系列,專用於神舟飛船之液體燃料火箭,其實如果舊款彈道飛彈要退役了,直接拿來作為太空推進火箭用,其實也是一個極好的用途,將原本軍事殺人的用途改為發展太空事業,意義完全就不一樣了。 我們可以看到,從一開始火箭就是使用液體燃料為主,也就是使用具有高比衝高比推力的化學液體推進劑,又可分為「單組元推進劑」,也就是液化氣體如液氫、液氧等,以及雙組元推進劑(又分可自燃推進劑、不可自燃靠點火之推進劑),如煤油混液氧,與三組元推進劑。 迄今我們看過不少液體燃料組合,如液氫與液氧、如煤油加液氫或其他有毒化學推進劑,如長征一號使用的「液體硝酸與偏二甲基聯氨」等。當然世界各國對於火箭燃料的配比做過非常多的嘗試,大約170種以上的配方被研究過,因為要考量到易用性、價格成本、對環境影響、性能等因素。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中國的長征家族各火箭。 2.3.1 長征-1號火箭 長征-1號火箭是在東風-4號、東風-5型彈道導彈基礎上,設計生產的中國第一款太空運載火箭。火箭的一、二級就是東風-4型彈道飛彈的彈體,再加上第三級一個固體燃料火箭發射器組成。當時已經知道使用多節火箭疊加,加大舉升力度。 1970年4月24日,長征-1號運載火箭搭載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自酒泉發射基地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完成衛星發射的國家。1971年,長征-1號火箭將「實踐一號科學探測技術試驗衛星」順利發射到近地橢圓軌道上。 長征-1號火箭是三級結構,前兩級推進器為液體燃料硝酸與偏二甲基聯氨,第三級為固體推進劑,彈身全長29.46公尺,最大直徑2.25公尺,起飛重量81.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300公斤。 長征-1號火箭在1970年與1971年兩次成功發射,證明設計與結構是妥適的。1971年,在其基礎上,順利完工東風-5型彈道飛彈並成功試射。 長征-1號火箭與東風-5彈道飛彈,後續衍生「風暴1號、長征-2號家族系列、長征-3號系列、長征-4號系列火箭」,為中國後續五十年的太空事業奠定長遠堅實基礎。長征-1號系列在1990年代起,有開發出一款「長征1號丁型火箭」,但也是在亞軌道高空進行試驗,並未突破到外層空間,最後長征-1型火箭完全退役不再使用。 2.3.2 風暴-1號火箭 本款運載火箭是上海第二機電工業局基於東風-5的設計而研發的運載火箭,規格與長征-2C一致。它的源起是當時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要求上海也要能夠設計生產彈道飛彈、火箭、衛星等,以便在北京的第七機械部一分院之研發能量外,在上海第二機電工業局也建立一樣的研發能量。這就是上海二機收到的命令,中央軍委下達的「701工程」,研發「風暴-1號火箭」與「長空-1號衛星」。 這是一款兩級的液體燃料火箭,可將1,500公斤物品送上近地軌道,在當時已經算是大酬載火箭,生產過程很順利又快,不到一年就生產出品進行測試,但在風暴-1號生命中總共8次的發射中,有4次是失敗的,比起其他型號之火箭故障率高得多。 然而風暴-1號火箭至少是當時唯一能將超過一噸酬載送上太空的大型火箭。它的各種試驗也為東風-5飛彈的完善作出貢獻。 風暴-1號火箭最後一次發射在1981年9月20日,以一箭三星式完成任務,是中國第一次嘗試一箭三星。 風暴-1之設計後來被長征2號D型火箭與長征4號運載火箭吸收運用。 2.3.3 長征-2號C(丙)、D(丁)火箭 長征-2號是拿東風-5型彈道飛彈彈體直接改裝而來,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今天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長征-2號火箭長32.6公尺,最大直徑3.35公尺,起飛重量19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8噸,比起長征-1號的運載能力300公斤,已經是天差地遠。其火箭引擎為YF-20、YF-21,使用有毒的液體燃料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為推進劑。 1975年11月26日,長征-2號火箭在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可回收衛星「尖兵一號」,該顆衛星在地球軌道上運轉3天,繞行47圈後成功返回地球並回收,尖兵一號儀器設備重量超過1.5噸,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的10倍重,可看出長征-2型的承載力驚人。 之後長征-2丙運載火箭成為中國發射高度在500公里以下,各種近地軌道衛星發射任務的主要運載工具。 2024年2月3日,長征-2丙運載火箭代客發射,幫中國的私有車企吉利集團以1箭11星方式將吉利集團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軌」的第二批11顆衛星打上軌道,加上原先已在軌道的9枚衛星,吉利集團已經實現全球衛星定位、通訊、遙感等天第一體的各種智能服務提供的基礎建設。但在國家千辛萬苦建立北斗導航衛星且要求全國一致使用的情況下,吉利另外搞自己的一套私企導航系統,這在政治上是相當不正確的行為,就不知道吉利要怎麼跟中央軍委解釋了。 2.3.4 長征-2號F(己)、F/G運載火箭 雖然長征-2號火箭是1970年代之古老產物,但由於該系列使用上來說相當可靠,因此一直沿用到今天,成為專門用來發射神舟-1號到神舟-16號太空飛船的火箭推進力。 1999年至2011年間,是由長征2F火箭來運載神舟-1號到神舟-7號飛船,2011年後,由改進型長征2F/G運載火箭來發射神舟8號到神舟16號飛船與天宮1號、2號與空天飛機等任務。 長征2號火箭是二級綑綁型火箭,底部有四個液體燃料推進器,綑綁在彈芯兩級火箭與上方整流罩與逃逸塔等組成部分。每一枚造價約2億人民幣。 2.3.5 長征-3號火箭 長征3號火箭是在長征-2C(丙)火箭底下再增加第三級氫氧引擎YF-73而製成,可以在空中再一次點火上升,動力更足。 1984年1月29日,長征3號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點火升空,以將「東方紅-2號試驗通信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但是第三級氫氧引擎點火失敗,衛星只能進入大橢圓軌道,遠地點高度6,480公里。 同年4月8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再度自西昌發射,第三級也順利點火成功,把第二顆東方紅-2號試驗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該衛星順利定點在東京125度赤道上空,成為中國第一顆靜止軌道同步通信衛星。中國此階段掌握了低溫高能推進技術、低溫引擎高空二次點火技術、獨立研製與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等技術。 1986年2月1日,長征-3號火箭將中國東方紅-2號實用廣播衛星發射入軌道,建立自主衛星通信事業,該通信衛星可滿足八成以上中國的通信需求,配合陸續發展鋪設的海底電纜,中國資通訊產業不需要依靠外國資源。 不過雖然長征-3號甲型火箭於1994年完成首飛後便投入使用,但1996年2月15日,長征-3號乙型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星」時失敗,起飛22秒後隨即撞毀在附近山坡,還導致6人死亡,57人受傷,是中國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事故。後續報導指為火箭控制系統慣性元件的工藝有缺陷所導致。 1996年7月3日,長征-3型火箭成功發射香港亞太IA通信衛星,但當年8月18日,長征-3號再度發射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靜地軌道通信衛星,但由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使用的「中星七號」通信衛星時,其三級引擎的二次點火失敗,導致衛星無法進入軌道,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這個失敗對中國航天的商業代發射衛星的業務造成信譽上的損傷,許多國外客戶撤回委託,甚至保險公司要提高對長征火箭發射的保費等。中國航天行業對此做出嚴厲的自我反省,並在提高質量問題上,做出嚴格規範要求。最終,竟使中國航天工業從此連續十多年在運載火箭發射上,再也沒有失敗狀況發生,可謂因禍得福。 2.3.6 長征-3號B、C改進型火箭 在21世紀後,長征3號火箭也出現B、C改進型(或稱乙型、丙型)並獲得重新運用在遠征系列多軌道轉移平台上,多達20餘次的發射,使長征三號火箭重新煥發光彩。 中國的北斗系列導航衛星群,與低軌通信衛星群,都是由長征3B、3C火箭所發射升空的。 2.3.7 長征-4號系列火箭 之前提過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生產的暴風-1號運載火箭,因為八次發射有四次失敗,最後被淘汰不再使用。但因為它的大噸位可投送之載荷多,因此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以風暴-1號為藍本,繼續改進研發新一代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三級常溫燃料,也就是長征-4號推進火箭與後續衍生的長征-4號家族系列火箭。 1988年9月7日,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4號甲型運載火箭,第一次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載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軌道衛星,與第一顆傳輸型遙感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軌道。 長征-4號火箭是用風暴-1號搭配裝載液體常溫推進劑(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之第三級而成,全長47.977公尺,升空質量249噸、到「太陽同步軌道」 的運載能力有2.5噸,推力2962噸。長征4號A、B、C、(甲、乙、丙)型號先後投入使用,並將大量太陽軌道衛星送入軌道。從1988年首次發射到2023年4月16日第48枚長征-4火箭發射,除了為中國衛星發射服務外,也幫許多國家發射衛星,總成功率達97.92%。 2.3.8 長征-5號系列火箭 長征-5號運載火箭是新一代5公尺直徑大型綑綁運載液體火箭,實際運送到近地軌道的運力為25噸,算是相當巨大的運力。 這款火箭是2006年開始批准立項進行研發,由「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公司」負責生產製造,並曾經以載人發射為目標。2016年11月3日,長征-5型遙一號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第一次試射成功。可是2017年7月2日發射長征-5型遙二號火箭時,卻墜毀在太平洋上,最後發現應該是液氧發動機的渦輪排氣裝置發熱變形,導致最終失敗墜毀。 經過多次排查修改,2019年10月27日,長征-5型遙三號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升空,順利將「東方紅五號平台實踐20號衛星」射入超同步轉移軌道,正常運作。證明長征-5號是正常運作無虞的。此後長征-5號火箭成為搭載大型太空船或衛星的主要載具,與專門搭載神舟的長征-2F並列兩大中國太空任務發射主力。 長征-5火箭接下來的發射任務是2020年4月發射中國第一艘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長征-5火箭與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組合在2020年7月23日中午12:41發射升空,箭器脫離在距離地表470公里高空,太陽傘也自動展開成功,這被認為是中國開展的第一次「行星際飛行任務」,也是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而火星向來是被認為是太陽系裡面唯一勉強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很多人懷疑火星上曾經有生命,甚至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火星上來的,因此探索火星並建立殖民地是極具意義的。 2021年2月10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抵達火星外圍的環繞火星軌道,如果沒有進一步制動的話,就會成為一顆環繞火星旋轉的人造衛星了,但在當年5月15日,地球總部操作下,天問一號探測器的著陸器帶著一輛「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順利降落於烏托邦平原上,中國也加入了對火星探測任務的國家行列。曾經參與過對火星探測或開發的國家計有蘇聯、美國、日本、印度、歐洲、阿聯大公國等,再加上民間公司SpaceX。 因此每次用上長征5號火箭,就代表要出遠門了,才需要一次送上大質量的飛船到太空,每一次向太空的出發,就是向人類未知的領域前往探索。 2.3.9 長征-6號火箭 長征-6號運載火箭是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也就是火箭院研發的三級液體燃料火箭,有1噸的太陽同步軌道(距離地球表面700公里高度)有效載荷運力,高度29.287公尺,直徑3.35公尺,重量103噸,可執行多種軌道發射任務,可單星發射、多星發射、網狀布星等,通常是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迄今已發射過11次,皆成功,第一次發射是在2015年9月20日,將20顆微型衛星(10立方公分級)射入軌道,等於是一箭多星。 之後陸續發射共11次,也多半是一箭多星,有送上近地軌道的,也有送上太陽同步軌道的,多是小型衛星。 2.3.10 長征-7號火箭 長征-7號火箭是一款中型火箭,長度53公尺,直徑3.35公尺,有兩節推進段,到近地軌道之載荷為14噸,到太陽同步軌道載荷為5-9噸。火箭採用煤油/液氧之液體燃料,最上面可加裝「遠征一號甲-上面級」之多彈頭酬載工具。 2010年,長征2F改進型火箭被重新命名為長征-7號運載火箭,結合長征-2F火箭與長征-5號火箭之新技術,有更高可靠性與安全性。它的可靠性指標0.98是國際上所有運載火箭可靠性設計指標中最高的,甚至比前身長征-2F火箭0.97的指標還要高,最適合用於載人任務。 2016年開始,長征-7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發射一堆飛船飛行器到太空,包括「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遨龍一號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天鴿飛行器、天源一號在軌加注實驗裝置、遨翔之星太空飛行器」等試驗器材。 2017年4月20日,長征-7號發射天舟1號貨運飛船到太空,順利成功,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太空站進行對接,補給物資,還進行一些科學實驗。 2021年5月59日,天舟2號運飛船發射成功,不過在發射前三度推遲發射,以處理零件損壞異常之狀況,因為任何一點問題都可能造成發射失敗的悲劇。 2021年9月20日,天舟3號貨運飛船發射。2022年5月10日,天舟4號貨運飛船發射。2022年11月12日,天舟5號貨運飛船發射。 最新的一次天舟貨運補給任務是2023年5月10日,由海南文昌發射場發射的天舟6號貨運飛船,渠已順利在5月11日與天宮太空站之天和核心艙後向對接成功,此時貨運能力達7.4噸。特地趕在神舟16號載人太空船發射之前運補到天宮太空站,也是讓太空人在站上有更充裕的物資可以維生,畢竟在太空中,任何一滴水或一克食物,都是得要從地球用火箭動力運上去的,可以說價比黃金都不為過。 至於2024年,也已經規劃兩次天舟貨運飛船運補的任務,一樣是與天和核心艙對接。 圖2-18 天舟6號貨運飛船製造測試中(中國新聞社,公有領域) 2023年5月10日,天舟6號貨運飛船發射。與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埠順利對接,自己船身也成為天宮空間站的一部份。天舟六號本身是天宮號空間站的第11個對接組件,也是第九艘到訪的太空載具,貨物運輸能力由過去6.9噸提升到7.4噸,主要運輸了服裝、食品、飲用水、70公斤水果,用於神舟15號與神舟16號成員的需求,還有太空站燃料用電推進氙氣瓶、新型光學雷達、其他實驗工具等。這也是太空站應用發展階段的貨運補給任務,由於未來載荷增加,天舟貨運飛船的運補頻率將由一年兩艘調整為兩年三艘。 未來中國的商用代客發射衛星市場,本款中型火箭應該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將逐步取代長征-2號、長征-3號、長征-4號中型火箭,成為大型長征-5號火箭與小型長征-6號火箭之間的中型火箭發射主力。目前長征-7號都是用來發射天舟貨運飛船,成功率高效果好,未來可以開發新國際客戶用來出口創匯。 2.3.11 長征-8號火箭 這是一款因應商用市場需求開發的液體運載火箭,主要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研發生產,採用煤油與液氧等無毒燃料,是一種中型火箭。 圖2-20 長征-8號火箭(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長征-8火箭融合了長征-7與長征-3A火箭之技術,第一節使用兩台YF-100火箭引擎,可燃燒184秒,使用煤油與液氧;第二節火箭使用兩台YF-75火箭引擎,可燃燒464秒,使用液氧與液氫燃料。到700公里高太陽同步軌道之運載能力是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8.1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之運載能力則為2.8噸,大概每10天可以發射一次。 它的發射成本低、方便好用,可滿足未來中低軌道高密度發射任務,以及中高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的需求。最特別的是,它是朝向完全可回收目標而做的現役火箭,預計在2030年前,做到箭身完全回收再運用的目標。倘若能做到,發射成本還能進一步降低。 長征-8型火箭的第一次發射在2020年12月22日,由海南文昌發射場進行首射成功。2022年2月27日,長征-8號遙2火箭一次性將22顆衛星發射升空到太陽同步軌道,創下中國一次發射最多衛星的紀錄。 2.3.12 長征-11號火箭 長征-11號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展的一種4級小型固體燃料火箭,用於發射小型衛星。高度20.9公尺,直徑2公尺、總重58噸,有4節火箭箭身。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350公斤,可從陸地發射場以輪式機動發射車發射(與機動彈道飛彈發射模式極像),或從海上發射中心發射。首射是2015年9月25日,迄今已有16次成功發射經驗。而且這火箭是一箭多星,可以搭載多枚衛星一起升空,經由16次的發射,已經把五十多枚衛星送上太陽同步軌道或近地軌道,發揮各自的作用。 2019年6月5日,此款火箭從海上發射平台發射,是中國首次運載火箭的海上發射,之後多次在不同海域,如黃海、東海等地之海上發射平台發射升空都順利成功,代表這款火箭是非常成功的。 圖2-21 1箭4星之長征11號遙6運載火箭點火瞬間(中國新聞社,公有領域) 固體燃料火箭對於中國來說是新科技,現在也不斷在改進中,未來改進目標是將載運到太陽同步軌道(距地表700公里)之載荷,由目前500公斤提高到1.5噸。不過這款火箭是不可重複使用的,發射完就燒毀。 而這款固體燃料火箭,極可能是由同樣是固體燃料火箭的東風-31型洲際彈道飛彈改裝而來的,因為一樣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生產,一樣是三級固體火箭,只是長征-11號火箭比東風-31型彈道飛彈在外型上要再大號一點,以裝載更多載荷上太空。 但兩者一樣是屬輕便型的,東風-31洲際彈道飛彈是可以由發射井、鐵路發射車、16輪重型車輛發射車來機動並隨時擇地發射的,因此做為武器來講,它機動隱蔽性很好,做為太空運載火箭來說,則可以拉到世界任何適合太空發射的地點來進行海上發射,也許未來中國還會生產太空火箭發射船,直接把火箭拉到赤道地區等距太空最近點來進行發射,這樣既遠離人口稠密區,避免發射失敗可能造成之傷害,也可以節省燃料以將更多載荷送上太空。ㄏ 2.3.13 捷龍-3號運載火箭 本款火箭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一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生產的全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可能是因為是想要面向市場,不想與國家層面的長征火箭畫上等號,因此沒有使用長征系列來命名本款火箭,而是另取了一個捷龍三號(SD-3)火箭的名稱,也算是有自己的特色。捷龍-3號前,也有捷龍-1號與2號火箭,不過,捷龍-3號才是成熟產品。 圖2-22 捷龍-3號固體火箭發射升空(中國新聞社,公有領域) 這是一款不可回收的4級固體燃料火箭,裝接完成後高31.8公尺、直徑2.64公尺,重量140噸,到離地5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之載荷能力為1,500公斤,算是重型火箭了。 它的首次飛行,是在2022年12月9日,由黃海東方航天港海上發射平台進行熱發射,一次裝載了14顆衛星之多,可見本款火箭酬載量之驚人。而且其頭部整流罩也做得特別大,裡面可以裝載的東西體積可以更大,這對爭取代射商業市場都是有幫助的。 第三次發射是在2024年2月3日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以海上發射平台發射升空,這次將9枚衛星送入預定之軌道,其中也有來自國外(埃及Nexsat-1衛星)的商業發射訂單。 由於本款火箭可以做到一箭20星的誇張程度,因此發射成本單位載荷可降到1公斤1萬美元之程度,可謂極具市場競爭力。 2.3.14 快舟-11號運載火箭 快舟11號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研製的小型全固體燃料運載火箭,2020年試飛。直徑2.2公尺,至近地軌道酬載量為1,500公斤,至太陽同步軌道之酬載1,000公斤。 製造它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追求的目標是廉價,希望能把發射費用控制在每公斤1萬美元以內,與目前國際商業代射衛星市場上的每公斤運費2.5萬美元到4萬美元相較,直接砍了一半以上。如果以到地球近地軌道有效酬載1,000公斤為例,一般可收到2,500萬美元到4,000萬美元之報酬,但快舟-11號要將其壓低至1,000萬美元,表示無論火箭燃料、材料、控制、人力、營銷等所有成本都必須極度緊縮,還要有盈利,這確實不是很容易的目標。 不過以科工集團過去生產多款火箭與導彈之經驗與產能,壓低快舟-11號火箭之成本不會是問題,就算是中央國企也得要與民間航天企業競爭,否則一旦國家預算刪減,可就會受到影響了。 2.3.15 快舟-1號甲運載火箭 快舟-1號甲運載火箭曾稱做「飛天-1號」,是一款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製造之三節、不可回收通用型固體燃料火箭,直徑1.4公尺,發射至太陽同步軌道之酬載量為200公斤,算是小型火箭,只能運送微型衛星。從2017年1月9日編號遙一火箭發射迄今,已有26次發射經驗。 它可一箭多星,一次最多發射五枚衛星,在酒泉、西昌、太原都有發射紀錄。 2023年12月27日,中國以快舟-1號甲運載火箭將4枚衛星,也就是「天目一號氣象星座19號至22號4枚衛星」一次打上地球軌道。這四枚天目一號星座19星、20星、21星、22星都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所研發生產,將用於提供氣象數據服務,星座網路全部建成之後,將可實現對全球氣候、海洋、大氣層、電離層之監控與預報。 2024年1月11日,快舟-1號甲運載火箭再度從酒泉發射,成功地把「天行一號02衛星」發射升空進入軌道,這顆衛星主要用於宇宙環境探測等實驗任務。而這次任務已經是本款火箭第26次發射。 2.3.16 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 「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早一批民間航天企業之一,主打的「雙曲線一號(Hyperbola-1S)」運載火箭是一種4級小型固態燃料火箭,高24公尺、直經1.4公尺、發射重量42噸,有四節。到地球近地軌道(300公里高)的載荷是300公斤,到太陽同步軌道(500公里高)的有效載荷是300公斤,700公里高則是225公斤。第一次首飛是2018年4月5日,由酒泉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成功。 這款火箭從一開始就是面向代客發射衛星市場的,因此一定得要具有足夠市場競爭力,否則客戶直接找中國航天局的長征火箭代發射衛星就好,不需要找民間公司。 民間公司就是私營企業,比起國企的優勢就是沒有老大人事包袱,也不用打點上級或聽從上級非專業意見,一切都是商業考量,賺錢效率優先。因此星際榮耀空間做出這款四級固體火箭,發射報價是一次500萬美元,200-300公斤的載荷足夠放好多個中小型衛星了。 不過至今為止,星際榮耀空間發射過七次火箭,有三次失敗,這樣的成功率還有點不足,未來需要有更多成功案例才能說服客戶將衛星交給他們去發射,不然火箭失敗了,衛星也毀了,這種損失就算有保險補償,也是客戶不願意看見的。 該公司已經在研發雙曲線3號液體燃料運載火箭,計畫在2024年6月首飛,之後快速進入商業市場。雙曲線3號火箭將可選擇單支火箭、兩支火箭併聯、三支火箭併聯之選項給客戶選擇,客戶依據載荷選擇數量不同之火箭數量,十分經濟可行。而且火箭本身已經有可降落回收功能,降落腳架裝在火箭底部,可以順利垂直下降到落地,已經追上馬斯克SpaceX的腳步了。 星際榮耀空間公司除了運載火箭外,也試圖設計可以重複升空降落的太空亞軌道太空飛機,也就是空天飛機,但這個難度比起火箭可難上不只一點半點,不過誰知道呢?民間企業的靈活彈性與想像力無限,說不定哪天中國第一架真正的空天飛機就是由私人企業設計發明出來的也說不定。 2.3.17 穀神星/智神星號火箭 「星河動力航天」是一家位於北京的新創公司,也是空間科技公司,從2018年2月公司創立後,經由提出穀神星(CERES)、智神星太空運載火箭之創業提案,獲得天使基金投資,開始將火箭發動機、火箭箭身與上面級等設備研發出來。 這家航天公司不像那些騙國家補助的晶片生產公司,星河動力航天一頭鑽入原先是國家級勢力才能作的太空產業,而且按部就班逐步將火箭做出來,成立兩年多後,已經研發出固體燃料火箭、液體燃料火箭、各種不同功率的火箭引擎,還有火箭之「上面級」,也就是姿態調整器及搭載一箭多星之傾斜平台等,都研發出來使用。 穀神星-1號火箭到近地軌道之載荷為400公斤,到太陽同步軌道則是300公斤,直徑1.4公尺,箭身高2.3公尺,裝備有先進的液體燃料「上面級」,可以部署多枚衛星到不同軌道上。 在2020年11月,星河動力航空就成功發射「穀神星-1號(遙1)火箭」,將天啟11號衛星送入5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是第一步成功。 2021年12月,成功發射穀神星-1號(遙2)火箭,順利將5顆商業衛星送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這是第二階段成功,顯然有成功案例在前,會給客戶更多的信心。2022年8月,穀神星-1號(遙3)火箭接著發射成功。 與北京星際榮耀空間公司一樣,星河動力航天名字取得很帥,但是做的工作卻是很嚴肅的科學系統工程,火箭技術牽涉很多,火箭本身的設計、力學、材料、燃料配比、自動控制,關關都是關卡,也許這些公司創辦人跟中國航天局有許多淵源,或者本身就是火箭工程師出身,但是做工程與做管理又是不一樣的事情。但是民間企業就是敢拼、敢做、敢想像,未來這些民營航天企業應該很有未來。 2.3.18 朱雀系列運載火箭 朱雀系列太空運載火箭(Zhuque-1)是中國民營企業「藍箭航天公司」研發生產的小型三級固態燃料火箭,高19公尺,直徑1.35公尺,重27噸。 2018年10月27日,其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是當時中國第一個飛上天的民營企業運載火箭,可惜雖然它升空第一級、第二級時,都燃燒正常,但第三級火箭出現異常,以致火箭最終無法進入近地軌道而墜至印度洋。 雖然不算成功的發射,但仍有其象徵意義。藍箭航空是中國第一家取得行業全部准入的民營火箭企業,也申獲中國第一張民營運載火箭發射許可證,等於是市場領頭羊。就算它的火箭表現不怎樣,也還是可以給他點時間的。 2023年12月9日,朱雀-2號遙3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這次搭載的鴻鵠衛星、天儀33衛星及鴻鵠二號衛星都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朱雀-2號與朱雀-1號與使用固態燃料的火箭不同,改使用液態燃料(液氧與甲烷)為推進劑,美國SpaceX的獵鷹九號運載火箭也使用同樣成分的推進劑。朱雀-2號彈身49.5公尺,直徑3.35公尺,有兩級火箭,起飛重量219噸,推力268噸。 這次朱雀-2號火箭發射成功,代表中國民間航天企業又一次表現成功,而且同樣燃料配方的美國星艦火箭升空後就爆炸,與朱雀-2號順利進入軌道,完成發射衛星的使命,還是有差距的。 2.3.19 引力號運載火箭 在山東煙台有一家私人航天企業「東方空間(Orienspace)」,生產引力系列太空運載火箭、研發空天飛行器與空天裝備。這是一家2020年才成立的新公司,這家新創企業已經完成了四輪募資,募得10億人民幣。 引力-1號全固態燃料火箭在2024年1月11日第一次發射,而且是從海上發射平台上直接發射,順利成功引發關注,又一家中國航天公司有能力發射太空運載火箭了。這是一款中型固態燃料火箭,29.4公尺高,主火箭段外還有4個附加助推器,可以將6.5噸的載荷送上近地軌道,500公里高太陽同步軌道載荷4.2噸。 2.3.20 力箭-1號運載火箭 力箭-1號運載火箭(ZK-1A)是一款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中科宇航公司共同設計的小型固體燃料火箭,中科宇航也是由中國科學院大部份持股的公司。因此這款火箭基本上就是中國科學院的專屬火箭。 這款火箭有四級構型,高30公尺、直徑2.65公尺、質量135噸,至200公里高近地軌道(LEO)載荷2噸,500公里高太陽同步軌道(SSO)載荷1.5噸。因此運載能力強,發射效率高、成本低、適合中小型衛星發射。 力箭-1號在2022年7月27日,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首飛發射成功,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可以做到1箭6星。這次發射的衛星中,有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研製的空間新技術試驗衛星、軌道大氣密度探測試驗衛星、低軌道量子密鑰分發試驗衛星、電磁組裝試驗雙星、上海航天空間技術公司的南粵科學星等。 其實中國科學院作為載人航天工程三大發起部門之一,是領導空間應用系統的單位,因此中國科學院也開展航天技術是合法合理的。2022年發射的「問天實驗艙」中部署的生物學實驗項目,其實就是中國科學院做的。中國的天宮太空站中的國家太空實驗室,將持續進行大規模的太空科學試驗,努力研究宇宙起源演化、物質本質規律、人類在太空長期生活等科學問題,以解決太空智能製造、新一代材料、資訊科技核心技術等發展。 2024年1月23日,力箭-1號遙3火箭「歡樂春節號」於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並攜帶了5顆「泰景系列衛星」順利進入軌道。這些監視衛星有光學遙感類的,也有合成孔徑雷達類衛星,光學遙感衛星可以拍攝到地面0.5公尺小的物體,還能拍到車輛行駛的方向等細節,等於就是間諜衛星,不過當然也可以用於資源探勘、城市規劃、環境變化偵測等科學功能。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則可以在沒有光或者雲霧狀況下都可輕鬆將地表地形高低起伏完全照出輪廓來。 力箭一號火箭目前已經將37顆衛星順利送入太空,成功率是百分之百,有中國科學院的技術加持,顯然該公司火箭狀態甚佳。 2.3.21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 2024年2月3日,長征-2丙運載火箭代客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幫中國的私有車企吉利集團以1箭11星方式,將吉利集團的「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軌」的第二批11顆衛星打上軌道,加上原先已在軌道的9枚衛星,吉利集團已經可以實現全球衛星定位、通訊、遙感等天第一體的各種智能服務提供的基礎。 中國不是已經有了北斗定位衛星?吉利竟然能夠不使用北斗導航系統,自建自己的一套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真真不可思議,由此可見在中國,發射衛星已經是爛大街一樣的簡單事情。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吉利集團開發的,具備通信、導航、遙感等多功能一體的衛星網路,其第一期規劃部署72枚衛星,實現全球即時通信服務,第二期規劃布設168枚衛星實現全球高精準度衛星定位功能,未來該衛星網路將能達到手機直連衛星通信、終端設備的網路互聯、應急救援通信、自動駕駛定位等等,其遙感功能甚至可以看到地表1-5公尺的地表圖像。這些功能已經完全不輸於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的太空計畫了。而吉利其下的許多車款也已經裝上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終端裝置,可以使用該網路各項便利功能,吉利這套系統是全球第一套商用的衛星通訊導航遙感合一系統,未來吉利甚至可以轉型成為提供該項服務的廠商,靠提供衛星服務給其他車輛、船舶、飛行器等而收費,所以吉利在未來應該很有發展前景。不過也有一項很大的風險,就是如果吉利像其他車企一樣倒閉關門,這些打上太空軌道的衛星是否就可能淪為無人看顧的太空垃圾,這也是需要長久觀察注意的一點。 「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一軌」在2022年6月2日已經進行1箭9星發射,將第一軌道9枚衛星放上軌道,2024年2月3日第二軌道之11枚衛星入列,代表「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已經完成兩個地球軌道的衛星布設。未來後續將繼續發射,布設成更完整的網絡。 2.4 遠征系列衛星軌道轉移載具 繼長征系列火箭,中國又生產出「遠征上面級」系列的火箭發射貨運載荷軌道轉移平台,此為裝在運載火箭上頭的一個平台裝置,因為自帶火箭推進器,它可以帶著不同衛星轉移到不同軌道後再釋出,其實就等於是一艘無人自動貨運飛船的意思,但由於其功能更多,運量更大,被暱稱為「太空擺渡車」。 2.4.1 遠征1號載具 遠征1號(YZ-1)上面級飛船載具,相當於海軍的護衛艦,在太空領域定義為能夠獨立飛行的宇宙飛行器,可自主飛行、多次點火啟動,將多個航天器送入太空軌道的火箭頂端再往上增加的無人飛船載具。 圖2-33 遠征一號載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網) 遠征1號、遠征1號甲(YZ-1A)都是上面級太空火箭載具,可與3.35公尺直徑火箭對接,可執行低中高空地球軌道任務。 遠征一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也就是中國航天航空總公司第一研究院以長征三A型、長征2C型運載火箭之特色作基礎研發出來的新款太空運載火箭,可兩次點火,將衛星送入「中地球軌道」或「地球同步軌道」。 2015年7月25日,遠征1號配合長征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三個半小時後,將兩顆衛星送入軌道。 2.4.2 遠征1號甲上面級載具 遠征一號甲(YZ-1A)太空載具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長征-7號運載火箭設計的上面級,設計壽命達到48小時,可點火次數20次,也可按照電腦預先設定的程式將幾枚衛星部署到不同的軌道上。等到任務結束後,遠征一號甲上面級就會將自己調整到墜落回地球表面,通常在大氣層中就會燒毀殆盡,只剩下一些殘渣碎屑墜入海中,也不會造成地表受創。 2016年6月25日,在遠征一號甲載具在長征-7號(遙一)火箭推動下,將四個酬載物送上近地軌道。 2.4.3 遠征1號S載具 遠征1號S型上面級載具,分別在2018年10月19日、2021年8月24日、2021年11月3日進行發射。第四次發射是在2022年5月20日,由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長征二號C運載火箭+遠征1號S上面級,以一箭三星方式將3顆低軌通信試驗衛星送入軌道,這種低軌通信衛星是要用來試驗通信驗證,未來好跟SpaceX公司的星鍊打對台。 第五次發射在2023年7月9日,發射的是衛星互聯網技術試驗衛星。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2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另外,為了預防與美國開戰時,美國可能關閉不讓人使用GPS導航系統之作法抗衡,中國軍方包括總參謀部、總裝備部、國防科技工業局、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國防科技大學等多單位共同研發,耗時26年,投入達120億美元,發射58顆衛星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終於成功建立自己的導航衛星系統。 世界最早的導航衛星系統是美國的GPS系統,通過全球30多顆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GPS衛星進行多點定位,可對用戶提供時間、位置與速度等資訊。在任何天候下,只要在地球表面空曠之地,有開放的視野,就可以很快接收到至少4枚衛星的訊號並完成對自身的定位。中國本來也是使用GPS的八十幾個國家之一。但在1993年,銀河號貨輪遭美國無理盤查並關閉其GPS系統,導致該船動彈不得一個月,驚醒中國政府,發現不在本國掌握中的GPS系統並不可靠,美國隨時可干預,因此中國萌生自己開發定位系統的想法,並隨即付諸實現。 1994年起,第一代北斗-1號衛星開始發射升空,目標是要在2000年前,在中國上空建立覆蓋中國的區域導航系統,而這目標在2000年時做到了。2000-2012年間,開始發射北斗-2號導航衛星系統,以建立覆蓋亞太地區定位網路,也順利達成目標。最後,北斗-3號則是在2012-2020年間,建立一個全球範圍內的定位系統。 目前在太空中運作之北斗導航衛星,包括北斗二號衛星15顆、北斗三號衛星33顆,共48顆。此刻正在地球的三種軌道運行中,包括地球中圓軌道衛星(覆蓋全球),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和地球靜止軌道(覆蓋中國),運作範圍已經含括全世界,據說定位精度可達目標旁3.6公尺(全球公共版)到10公分(加密軍用版)。但網路上也有不少抱怨,指出北斗精度不佳,導航人車到不明區域之錯誤狀況。 北斗衛星(BDS)主要由中國航天科技公司五院統領開發設計,零件設計全部是中國自產,避免了對外國產品的依賴。美國的全球定位(GPS)衛星有30多顆,歐洲伽利略(Galileo)衛星有26顆,俄羅斯的格洛納斯(Glonass)衛星有30顆,還有日本的QZSS導航衛星系統都是北斗系統強勁的對手。2024年甚至中國國內的吉利汽車集團也開始發射自有的導航衛星群,跟北斗形成競爭關係,真不知道吉利背後的靠山是誰,竟敢挑戰國家建置的導航系統,有點太超過了不是? 北斗二號衛星從2012年11月起,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區域定位服務。北斗三號衛星系統從2020年7月31日,完整開通定位服務,當年8月3日就獲得聯合國認可,成為全球四大衛星導航系統之一。北斗衛星甚至有用戶機送訊息的通訊功能,單次通訊能力是40個漢字。 做為軍民兩用的全球定位導航系統,已經受到中國與中國友好國家運用到各種功能的定位系統,包括大量漁船、六百萬輛以上中國營業車輛、農業機械、公車系統、災害防治系統等安裝北斗系統,甚至連中國的洲際彈道飛彈也都使用北斗系統進行導航。 2017年,中國與美國達成協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GPS信號相容使用,而在此之前,北斗衛星就已經與俄羅斯GLANOSS信號相容。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一步在2023年11月,被國際民航組織(ICAO)官方認證為全球民航導航系統標準之一,未來許多世界上的民航機甚至民用船舶都可能會裝上北斗系統。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是解放軍操控的,因此有軍事目的疑慮,所以不能用,只能用美國的GPS。但其實美國的GP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也是在美國的太空軍管轄下的軍用設備,原先的設置意圖一樣是作為軍事使用,只是後來開放給民間用來導航使用而已,一旦發生戰爭時,都可能隨時遭美軍關閉訊號而無法使用。 當然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導航衛星系統,除了美國GPS、中國北斗之外,俄羅斯的GLANOSS、歐洲的伽利略系統,甚至日本也在近年開始佈建自己的QZSS導航衛星系統,已經有7枚衛星在太空中,2030年將有10枚衛星開始提供東亞地區的衛星導航服務。 隨著衛星製作技術日益成熟,以及發射衛星成本日益降低,也許未來會有更多國家發射自己的導航衛星網路,甚至不只為地球表面導航,也可以陸續布建地球到月球、月球到火星、火星到太陽系外圍的導航衛星網路系統,以及環月球、環火星、環木星、環土星等之觀測衛星、導航衛星、通訊衛星系統。畢竟要開發一個地方,先行做好基礎設施是每個政府都知道要做的事情。 2.1.3 中國的宇宙探索計畫 人類必須想辦法走出地球,一方面更好地保衛地球安全,繼續維護這個人類家園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就是探索其他人類適居的星球。比如距太陽系最近的星系「比鄰星系」就有一個宜居星球,離地球僅有4.21光年。另外一百光年外,有一個合古星系,也有適居的幾顆行星,如唐加羅瓦星。不過,要前往這些太陽系外行星,以目前人類發明出的科技都還是做不到的,至少在一代人有限的生命裡是如此。 在宇宙中,測量距離的單位是以「天文單位(AU)」做基準,1單位的天文單位(AU)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億4,959萬7,871公里。因此以太陽系為例,木星到太陽約為5.2AU,而最外圍的冥王星距太陽39AU,39天文單位就是58億3,431萬6,969公里,太陽系的行星系半徑就已經這麼大,還有外側仍受太陽風影響的區域,還有奧特雲(Oort Cloud)極為寬廣的小行星帶,總之以現在的太空技術得要飛上1萬7千年才能真正飛出廣泛定義的太陽系。 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星系是比鄰星系,距離有4.2465光年,可以說是非常靠近了。1光年是多遠?1光年是63,240個天文單位,相當於9兆4,860億公里,太陽系到比鄰星系這麼長的距離有26萬8,548個天文單位,如果沒有特殊裝置實現曲速或蟲洞旅行,人類靠一輩子的時間也等不到抵達的那一天。但是比鄰星系有三個行星比鄰b、比鄰c、比鄰d是可供人類居住的星球,也是人類出了太陽系之後最靠近的移居星球選項,但以目前人類科技,完全是無法前往的狀態。 圖2-1 太陽系外緣的奧特雲(Astronomy Lover 臉書粉絲頁) 要能實現星際旅行,第一是得要跨越光速的枷鎖,但是超過光速其實還是不夠,宇宙中動輒幾千幾萬或上百萬上億光年的距離,要怎麼跨越?這就要靠物理學家研究跨越時空枷鎖的「曲速引擎」與「蟲洞旅行」方法,大家不要認為這些都是電影中玩的幻想情節,沒有實現的可能,其實理論的論證都已經有人做過了,現在就是找到適合材料與科技把實物做出來的問題而已。 美國的NASA與民間公司SpaceX之合作,能否比得上中國航天舉國之力進行的計畫,未來還不好說。但這顯然是在美國對太空計畫不怎麼重視與投注資源的情況下發展成的情勢,如果有其他外在因素刺激或促使美國重新對宇宙充滿興趣,那麼相信美國重啟大規模太空計畫也是有可能的,而且就像中國發展得晚,就可以一下跳躍到使用最新科技一樣,美國在太空梭退役後,就不再經營運作載人太空船,是真的沒興趣,還是其實正在蓄勢待發,正在研發一種超乎所有人想像的先進的空天飛機? 2.1.4 小行星隕石防禦計畫 太空中除了發光發亮的恆星外,還有圍繞恆星旋轉的行星、圍繞恆星轉的小行星,有時小行星或隕石要是脫離恆星系引力,就會旅行到其他星系,如果旅行途中遭到其他行星或恆星引力吸引,就很可能墜入或撞擊其他星體,倘若行星上有生命,那就是滅頂之災。 這樣對地球可能造成危害的天體,被稱為「潛在危險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 PHO),指它的軌道可能與地球交會,有撞擊地球的可能,而且其體積大小足以對地球造成全球或區域性的重大傷害的近地天體,可以是小行星、彗星或隕石。目前NASA持續關注這些PHO,至少已有1,245顆潛在威脅小行星與65顆潛在威脅彗星受到監控中,隨著近年觀測設備越加發達,可以掌握的PHO越多。由此可知,地球絕不是安穩無憂的。 發生在距今6,600萬年前的恐龍滅亡事件,使得統治稱霸地球地表2億年的恐龍陷入滅絕,據許多專家研究指出,就是起源於一顆直徑至少10公里、天外來襲的小行星,撞擊今日墨西哥猶加敦半島北部,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or),隕石坑直徑180公里,爆炸規模相當於100兆噸TNT當量,當年蘇聯最強大的核武撒旦導彈(R-36洲際彈道飛彈)最大爆炸當量也不過2,000-2,500萬噸當量,比起這顆隕石造成的傷害也只是小巫見大巫而已。 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造成地球大規模海嘯、大量溫度高之塵土掀開揚起進入大氣層中,遮蔽陽光使植物光合作用失效而死亡,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隨之缺少食物死亡,陽光無法進入也使地球溫度降到零度以下,冷血的恐龍就是在這種生態系統瓦解的情況下絕種了。地球生命重新洗牌,我們都知道,之後就是哺乳類動物興起,最後演化出人類這樣的靈長類智慧生物,今天我們才會在此思考宇宙的奧秘。 甚至也有人提出那顆撞擊猶加敦半島的小行星,原本是一顆直徑為160公里的小行星――巴普提斯提娜-298(Baptistina 298),在主小行星帶漫遊,1億6千萬年前,被一顆直徑為55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後粉碎,許多碎片今天仍在主小行星帶,也有一些碎片被撞往地球方向,撞擊了猶加敦半島。 而與現代最接近的隕石撞擊地球事件,應該是發生在1908年,沙俄帝國西伯利亞埃文基自治區通古斯河附近森林的隕石空爆事件,據研究這是一個由水冰與塵埃形成的彗星。因此,最後竟沒有找到隕石坑,也沒有金屬遺留,但是爆炸威力相當2000萬噸當量,等於是一枚撒旦核彈的威力。導致中心點以外2150平方公里的8千萬棵樹倒下,好在當地人煙稀少,只有3人因此死亡。當地也是西伯利亞凍原,爆炸並未揚起灰塵與其他傷害事件,算是萬幸。但如果它墜落的地點改在任何一個地球人口密集區域,死傷數百萬人都是有可能的。 2023年10月22日,中國廣播網軍事頻道官方微博公布,中國計畫實施「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未來15年,中國的深空探測計畫將鎖定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運載技術三項領域。其中,在行星探測方面,將首次進行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會鎖定一顆幾千萬公里外的小行星實施動能撞擊,使其改變運行軌道,並進行評估,目標是「撞得准、推得動、測得出、說得清」。 這也是針對雖然概率很小,但是一旦發生會對地球造成極大衝擊的隕石撞地球事件,進行先期研究與實驗防禦方式。報導說會以動能撞擊方式進行,那是怎樣進行?行星多大?人造飛行物之動能撞擊,能否改變其方向與速度等?還是要先在另外一個小行星上裝置引擎,改變方向去撞擊?或對其引爆核彈?總之目前未明。可能有人會說,就用核彈去炸,但是核彈在地球大氣層內有足夠威力與燃燒劑,因此威力驚人,而在太空環境中是否還有足夠力道,可能要看來襲小行星的大小與速度。 圖2-2 鮑里索夫彗星(百度百科) 如上圖,於2017年觀測到進入太陽系的鮑里索夫彗星就是由13.15光年外的克魯格60雙星系統星系來的天外訪客,時速達16萬1000公里。2019年底時,穿越了太陽系離開,但在過程中,被太陽照曬而蒸發了相當2億3千萬升的水分子。 然而,根據聯合國大會1993年2月23日第47/68號決議,係關於在外層空間使用核動力源的原則,條文規定可以使用放射性核動力源作為外層空間的動力源,但要注意安全使用,必須確保發射前先通知各國與聯合國秘書長、發射過程中核動力源不會進入臨界狀態反應以致污染地球環境,在外層空間使用也不會污染任何地方,最好用在「行星際的航行」、必須放在離地球表面越遠越好的高軌道、太空任務結束後要將放射源放在足夠高軌道,最終加以處理等。 可見到隨著科技進步,核動力源也可能與火箭引擎一樣,成為行星間旅行及太空任務中的一種動力選項。其實在1977年出發的旅行者1號及旅行者2號探測器,就是使用三塊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作為動力來源,到現在早已經超過設計壽命,但還在持續運轉中,一般相信,2030年前,這些放射性能源仍能繼續提供探測器航行的能源。 總之,倘宇宙中真有隕石即將撞擊地球,太小的隕石會在大氣層中就燃燒殆盡,不構成威脅,太大的隕石,就算拿核武器去炸,恐怕也只是掉層灰的事情。 所以,地球上有任何國家或勢力能夠有保衛地球的觀念,是非常好的,中國如果能把其軍事武力多傾向在這種保衛地球家園正常運作的任務上,而不是派出戰艦整天在東海與南海耀武揚威,相信中國應該有機會成為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國家。 此外,讓我們仔細研究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也可以看出很多重點來。以2016年與2021年中國航天白皮書來看,內容計有: 發展宗旨: 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和平發展。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反對外空武器化、戰場化和外空軍備競賽,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切實保護空間環境,維護一個和平、清潔的外層空間,使航太活動造福全人類。 通常中國的官方文告得要倒過來看,說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那是指美帝應該要這樣做,我中國要是能夠發展太空武器,那是誰都不能阻止我的,等我發展出來了,中國可就是全球霸主了,到時候誰能指著我罵? 二、發展願景:全面建成航太強國,具備自主可控的創新發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學研究能力、強大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有效可靠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學高效的現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擁有先進開放的航太科技工業體系、穩定可靠的太空基礎設施、開拓創新的人才隊伍、深厚博大的航太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正面貢獻。 全段重點就一句話,提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大支撐。其實沒有一個夢,有哪個國家願意耗費龐大資源搞航天、搞太空事業?但是,在中國經濟2023年開始出現大幅下滑與崩跌趨勢後,是否還有足夠資源分配到太空事業?還有足夠經費養數十萬從事太空事業的技術人員?其中肯定包括不少尸位素餐的冗員。當地方政府公務員與教師、醫護人員都遭到裁員與大幅減薪時,還有財源供應動輒上億人民幣的火箭與太空船發射任務?這個有待觀察。也或許中國航天事業將會因商業化而走得更遠更快以因應嚴峻的財政狀況。 2023年11月,在北京舉辦的一場「太空科技和平利用國際研討會」上公布,目前中國已經與5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簽訂150多份太空合作文件,由中國提出將聯合多國(當然不包括美國)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有白俄羅斯與巴基斯坦的加入等,顯然中國已經成為帶領反美陣營國家上太空的領頭羊,還要上月球建造人類常駐的太空基地了。 總之,看看中國未來幾年的航天計畫,我們可以看到幾個重點:「 全面建成並運作中國太空站、實施探月工程四期、深化載人登月方案論證、完成火星採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研發發射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 」 。 2.1.5 大型地表射電望遠鏡 其實在地球表面,也有太空科學研究在進行,中國在貴州平塘縣興建了一個「中國天眼」。這是一個半徑為500公尺的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為FAST計畫,2016年9月落成啟用。 「射電望遠鏡」與一般天文光學望遠鏡不一樣,射電望遠鏡是靠接收宇宙中不可見的無線電波來觀測宇宙的,其基本原理是電磁波進入圓錐狀天線的拋物線表面,會反射集中到中央焦點位置,在中央放一台接收器,就可以匯聚接收到遠方天體發射出來的電磁波信號,並因此進行天文觀測。天線面積越巨大,就能夠收集到越遙遠、越微弱的天體發出之電波。所以各國天文學家也都想辦法建造盡可能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貴州的中國天眼就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 由於它的天線直徑就有1,000公尺,是目前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單天線射電天文望遠鏡設施。其用途是用來觀測及遙遠的星系恆星與行星,尋找與太陽系相類似的其他星系與天體,最終就是嘗試探測星際分子、接收遠方來的智慧生命訊號,尋找地外文明。 它的巨大,使它可以看到130億光年以外的宇宙邊緣。其實那麼樣遙遠的地方發生的事情,影像傳到地球來都已經是事情發生幾十億或上百億年後的時間了,現在在當地星系的發展可能老早不是那個樣子了,這也讓人類的太空望遠鏡探索的意義有限,恐怕還是要發明蟲洞旅行,快速抵達幾十億光年外的地點,實際探索在目前時空下的當地面貌,這比用望遠鏡看來得實際且真實。 圖2-3 中國天眼500公尺射電望遠鏡(平塘縣外宣辦) 中國天眼項目特別選了一個原本就呈現漏斗狀的窪地盆地,把它當作射電天線的表面,在窪地四面圓弧坡地安裝4,450塊反射鏡面,製作成為半徑500公尺的球冠狀主動反射面,下方已有連動裝置,可以稍加調整整個大天線的方向以實現精準定位。當然也是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可以找到這麼一個天然、適合當射電天線台的地點,這對中國研究暗物質、宇宙起源、太空生命起源與尋找地外文明等科學工作都有幫助。 目前有同樣超大射電望遠鏡的國家有美國、西班牙、澳洲等,中國天眼項目的興建,可謂是彌補了上述三個深空監視站在亞洲區域的空白。 圖2-4 中國天眼在夜間之情景(平塘縣外宣辦) 這顆中國天眼已經發現了三百顆以上的脈衝星,脈衝星是宇宙中一種快速旋轉的中子星,密度極高,每一立方公分的骰子可以重量達到1億噸,且可快速發散出光線,周期固定,就像燈塔光一樣,在遙遠地方也清晰可見,因此成為未來宇宙導航行的利用重點。只要認好每個脈衝星的位置,就等於建立了一個橫跨遙遠的星圖,可以運用這些脈衝星的相對位置來為航行中的星際船艦定位導航,就不怕在浩瀚的宇宙中迷路。 中國天眼科學潛力甚大,它可以繼續搜索更多脈衝星體,並探測到更多銀行系的星際磁場,對於未來人類探索太陽系與銀河系懸臂及銀河系中心的宇宙航行都有莫大幫助。但目前中國是搞自己的探索計畫,並未加入外國天文學界共同對外探索的行列,不過資料累積起來,終有一天人類會需要共同合作,無法永遠將中國排除在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PACEX的星艦3號機於2024.3.14 10:00左右發射升空,順利未出意外。前兩次星艦1號與2號在發射過程中爆炸失事。 星艦的測試成功對於馬斯克2035年將1百萬地球人移居到火星的計畫將是關鍵的一步。 NASA表示在主小型星帶之靈神星PSYCHE-16,是一顆19世紀人類就發現的隕石小星體,他的特殊之處在於這顆大小約為美國德州大小的小行星體,是一顆95%以上都是金屬的小行星,主要成分是黃金與鎳。在地球上都是歸為貴金屬。據估計,他的整顆星體經濟價值達到700 Quintillion美元,7億兆美元,倘平分給地球80億人,每人可分得930億美元。 NASA已經要派出探測器到靈神星去研究其形成原因,應該是行星強力碰撞後,殘留的行星內核殘餘,才會都是金屬而不是岩石。他表面也充滿受撞擊的隕石坑,可見在太空 中是很危險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一家基地在日本的火箭公司SPACEONE將首射其火箭KARIOS,一種三節之固體燃料火箭,在2024.03.13從日本發射升空。可惜發射幾秒後就爆炸失事墜毀,但請再接再厲。 美國SPACEX公司的龍太空船運補國際太空站已返回地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1 中國航天太空事業 上一節講述了中國兩彈一星的發展,發展出核彈後,必須要有發射載具。火箭,也就是彈道飛彈除了彈頭爆炸部以外之推進部分,就是核彈最佳的載具,但其實也是發射衛星或太空船的通用載具,用途都是將酬載頂出大氣層進入外太空空間。 中國從1970年代,開發出了東風-5彈道飛彈、長征-1運載火箭、風暴-1型運載火箭之後,眼見美蘇兩強太空競賽之激烈,毛澤東指示中國也要發展太空事業,東方紅一號衛星也就上了天,就算在文革打破一切的時代,就算連火箭發射基地與許多珍貴的火箭科學家也捲入批鬥與鬥爭的時刻,中國的航天事業也沒有因此中止,頂多只是拖延了一點腳步,大方向還是繼續往前的。 到了21世紀,中國的太空計畫發展已經到了獨樹一幟、沒人比他更認真的程度。首先,是人類宇宙事業的領航者與第一領先選手――蘇聯,政權瓦解,承繼的俄羅斯不僅難以恢復蘇聯榮光,還自2022年2月起陷入俄烏戰爭不可自拔,地面上的麻煩都解決不了,更別提幾萬公里高空中的太空事業了。 目前還有太空探索計畫的國家,大概有美國、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法國、義大利、日本、印度、阿聯大公國、以色列、北韓、南韓、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其他已經或有興趣放幾顆衛星到地球軌道上的國家更多。 其中,以中國與美國在太空領域的表現最積極且實力最強,不但國家有持續性地投入與經營,連民間也紛紛出現私人公司將太空任務私有化、商業化,令人嘆為觀止。 2.1.1 中國太空事業之架構與組織 目前中國從事航天產業的主體,在官方是「中國航天局」,隸屬「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而研發生產相關裝備如太空船、火箭、彈道飛彈之主體,則是公司化的國有央企為主,其中又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為兩大主力軍。 1999年7月,原「中國航天總公司」被拆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機電集團公司(之後改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兩家超大型軍工國企,彼此開始進行良性競爭關係。 前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是中國國有獨資企業,由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產品是「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研發」。它的旗下有多家研究院與子公司,包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四川航天技術研究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電子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空氣動力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航天標準化與產品保證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航天檔案館」、「航天通信中心」、「北京神舟航天軟體技術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創新研究院」、「東方紅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等,員工總數達17萬4千餘人,算是承繼過去號稱火箭之父錢學森領導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機械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部、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等一路改制走來最主軸業務的集團。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主打產品項目。 2017年,後者改名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 Industry Corporation)」,有15萬名員工,旗下公司計有:「中國航天科工信息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防禦技術研究院(第二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第三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第四研究院)」、「中國航天科工動力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所)」、「中國航天科工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公司EXPACE)」、「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該集團主要業務一樣是生產「太空飛行器與彈道飛彈」,也是中國國務院國資委100%持股的國有企業。 由於上述兩家航天企業都是兼營航天與彈道飛彈生產,算是國有軍工廠性質,因此,也都被美國列為科技制裁的對象。不過,這些制裁顯然對其營運與產品開發沒有太大的影響,從中國各型太空火箭發射的頻率來看,是有增無減的。 看到中國光這兩家航天巨頭就有多達三十餘萬員工,難以想像有如此多資源投注在航天事業上,也難怪中國近年航天事業風生水起。不過,是不是也有太多冗員問題?就算是美國也沒這麼多人在搞航天產業,如果中國有這麼多人在做航天工程,是不是進度應該要更快,目標要設的更高一點?比如建造太空梭、建造大型移民艦、設立月球科研站、中國人登陸火星,開發主小行星帶或探索外圍太陽系等計畫或想像都應加速進行,以中國基建狂魔的實力,在美國人登月與登火星之前,中國人先上去蓋好基礎建設如城市、供水站、金屬冶煉廠、火箭燃料提煉廠等,到時候租借給美國人與歐洲人使用可不挺好的嗎?。 中國的民營航太公司不少,有開發穀神星、智神星運載火箭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也有開發「雙曲線運載火箭」之「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及開發「朱雀系列運載火箭」之「藍箭航天」公司,還有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與中科宇航公司共同設計的「力箭一號運載火箭」,這些在之後的章節都會詳加解釋,可謂是五花八門,各有所長,這點充分說明中國在科學發展、宇宙航天事業上,已經有相當成果。國家與民間一起做,比起美國太空科技掌握在NASA及少數大企業,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及SpaceX手上,中國的太空產業擴張現象是比較平衡的。 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可以說有一天宇宙雖大,但地球對外探索的行動,很大機會將會由中國人與美國人來共同主導進行,或者中國至少是多極體系中的一極,只要中國經濟不要進一步崩潰的話。 中國在經濟發展、政治民主、高端科技發展上,也許還無法與美國比擬,雖然號稱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民所得與人民貧困程度,卻還只能算是發展中國家。但是,唯獨在太空科技、航天航太領域中,中國算得上是世界前列。 當然在航天領域要能夠有大發展,必須要有國家資源的長期投入。在中國,航空太空事業作為幾十年來彈道飛彈火箭發展的附屬品(當然也可以說彈道飛彈火箭軍是航太事業的副產品),也是屬於解放軍國防領域發展的一部份,一直到今天,中國太空事業還是屬於2015年底新組建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 」所領導管轄。 除了本部直屬機關外,還有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0試驗訓練基地)、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5試驗訓練基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解放軍第27試驗訓練基地)、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原解放軍第26試驗訓練基地)、衛星海上測控部(衛星測控船隊的基地,原解放軍第23試驗訓練基地,總部在江蘇省江陰市)、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原解放軍第29試驗訓練基地,位在四川綿陽)、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北京測量通信總體研究所、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航天研發中心、工程設計研究所、電視藝術中心、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工程大學、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解放軍航天員大隊、航天偵察局(北京市遙感信息研究所)、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 不過,我們還是從頭說起比較清楚。1956年,中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組建,主要負責兩彈一星計畫的彈道飛彈發展為主。1957年,蘇聯成功試射第一枚R-7洲際彈道飛彈,射程達到8,000-9,500公里遠,配備於蘇聯戰略火箭軍部隊,可裝載一枚300萬噸當量核彈頭,R-7也是將蘇聯第一枚人造衛星Sputnik一號射入太空的載具。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搭乘東方一號太空船進入外太空與近地軌道,成為第一個到達外太空空間的人類。 1960年,中國在參考蘇聯R-2彈道飛彈,仿製出東風-1型彈道飛彈後,首先在酒泉基地(也就是解放軍第20訓練基地,今日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進行成功試射。 之後,經過文革造反派大鬧一番,基地基本陷入癱瘓。1970年起,酒泉第20訓練基地全部劃歸蘭州軍區空軍建制領導,航天單位全部改劃歸空軍序列。1970年4月,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進入軌道。1975年起,再度將各航天基地改編成解放軍試驗訓練基地,直屬國防科委領導。1982年7月,「國防科委、國防工辦、軍委科裝委」合併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又稱為「國防科工委」,領導所有航天基地。 1983年,中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知識份子與科學技術重新受到重視與國家政策保護,於是有四位兩彈一星元勛科學家:王大桁、王淦昌、楊嘉樨、陳芳允等,聯合致信給元老鄧小平,提出借鑒美國星球大戰計畫,開發中國的高新科技。鄧小平支持此提議,調撥100億人民作為專項資金,稱為「863計畫」,又稱「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主要重點放在「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雷射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與新材料技術」。 在航天技術方面,主要決定發展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以及可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 1985年,中國政府決定開放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為國外客戶進行商業發射衛星任務,酒泉基地改稱為「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開始為國家賺錢創匯。 1994年,中國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開始興建載人太空飛行發射場。1999年,發射第一艘試驗飛船。 1998年4月,「 中國解放軍總裝備部 」成立,所有航天基地改隸屬總裝部領導。最後在2015年底,再改隸屬「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 」迄今。因此,今天中國的所有航天空間計畫,其實都是在解放軍的預算內執行,中國的太空人也都是解放軍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出身為主。 但是,這體系內也有許多實體是以公司型態的存在,如最大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poration,縮寫:CASC)」,就是中國最主要負責太空工業設計、製造、發射與維護的超大型國營企業央企,其總部位於北京,業務為發射航天探測器、載人飛船、人造衛星,以及製造戰術、戰略彈道飛彈。 所以,其實解放軍火箭軍的各型彈道導彈,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生產的,這樣說來,它也可以說是一家超大型的國營軍工廠。當然,它也生產神舟系列載人飛船、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等。它還有幾家子公司,如製作運載火箭與各款彈道飛彈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也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又稱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公司第五研究院」等。 此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也研發一套商用遙感對地觀察衛星「吉林一號衛星系統」,這是由一些微型衛星組成的網路,從2015年到2023年,已發射26次,在軌道上的衛星數量已達131顆,既可商用,也可軍用,對敵領土進行偵察任務。 2022年中國計有64次太空發射紀錄,2023年則有67次太空發射紀錄,雖然比起SpaceX來說並不多,但已經比美國NASA的發射任務多上許多,這也不禁讓人懷疑到底美國有沒有認真對待外太空開發一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8 歐洲的太空事業 歐洲有傳統強國,如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在二戰之後,藉由美國援助,也慢慢恢復元氣,並追隨美國的腳步與蘇聯對抗。 歐洲也有自己的太空計畫,英、法、德都有火箭或彈道飛彈技術,在1968年11月29日,歐洲太空發射發展組織(European Launcher Development Organisation,ELDO)結合諸國之力進行第一次發射,這次發射一個擁有三級的歐羅巴-1號火箭(Europa 1 rocket),地點在澳洲南部的WOOMERA皇家澳洲空軍基地。 這款火箭也是各國組合的結果:第一節是英國依照藍紋彈道飛彈藍本設計的推進段,第二節是法國生產的,第三節是德國生產的,裝載的是測試衛星一枚。但是,發射過程中,第一、二段順利燃燒,第三節卻不幸爆炸,導致任務失敗。 歐洲太空總署(ESA,European Space Agency)是1975年,由19個歐洲國家加上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太空探測與開發組織,總部在法國巴黎,法國是主要的設施設備提供國,甚至連發射場都設在南美洲赤道附近的法國海外領地法屬蓋亞納太空中心,可發射科學、通信衛星與各型運載火箭,由於地近赤道,緯度低,火箭發射可以用最短距離進入軌道,因此可以少帶點燃料,多搭載更多的酬載物。 歐洲太空總署預算不多,每年只有約50億美元,由各會員國按比例繳交,所以可做的事情確實也不多,主要的精力放在:1、建立伽利略定位系統。2、建造發射火星探測器火星快車號。3、國際太空站的哥倫布實驗艙。4、ATV自動運載飛船(Jules Verne Automated Transfer Vehicle ,ATV,運補國際太空站用)。5、織女星小酬載運載火箭。6、金星快車,金星的探測衛星(2006年已發射)等計畫上,此外也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合作哈伯太空望遠鏡、尤里西斯探測器(研究太陽風、太陽磁場)、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與登陸器、韋伯太空望遠鏡等。 歐洲主要的太空發射力量在由歐洲多國共同持有股權的法國亞利安空間公司(Arianespace),其成立於1980年,主要生產各型運載火箭並提供發射服務,火箭型號有亞利安-5號重型火箭,中型Soyuz-2火箭與固體燃料小型VEGA火箭,這公司在1985年時,一度佔有商業發射市場的40%份額。 1.9 日本的太空事業 日本的太空事業係由內閣府的「宇宙開發戰略本部」制訂政策、決定方向,之後才由JAXA等機關執行。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英文名稱: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縮寫JAXA)為日本文部科學省下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之一,主要任務係負責研究、開發人造衛星、發射載具、探測小行星與登月工程。在鹿兒島縣的種子島設有太空發射中心。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每年預算甚低,只有20億美元左右,因此能夠做的任務並不多。 1969年,日本國會通過決議禁止宇宙技術用於軍事用途,只能研製氣象衛星、通訊衛星等民間領域的太空技術。2008年5月福田內閣通過《宇宙基本法》,制訂振興太空產業外交、國家安全、科技發展等推進宇宙研發應用的戰略方針,廢除並取代1969年之非軍事化決議案,首相福田康夫創立「宇宙開發戰略本部」,自己擔任第一任本部長,宇宙開發擔當相野田勝子為副本部長,其他內閣成員為本部員,徵調來自內閣府、總務、文科、經產、防衛省約20名官員,擔任「戰略本部事務局」。從此以後,宇宙開發戰略本部會議由內閣府特別事務空間政策大臣召開,首相出席主持。 2009年,首相麻生太郎制訂《宇宙基本計畫》(麻生宇宙基本計畫),將日本未來五年與十年之宇宙開發計畫做一總結,包括地球觀測氣象衛星、軍用間諜衛星、宇宙科學研究、載人太空旅行等。 2013年,安倍晉三執政,為了與日益強大且挑釁意味十足的中國對抗,日本重啟宇宙戰略,2013年1月25日,發表《宇宙基本計畫》(安倍宇宙基本計畫),認定宇宙空間的利用對於日本安全保障有重大意義,尤其面對中國設立北斗導航系統、天宮太空站,並與世界多國進行宇宙活動合作,讓日本政府覺得不加以制衡的話,會對日本安全造成威脅。 安倍政府開始更加積極的宇宙開發政策,主要著重在「定位衛星、遙感衛星、通訊及廣播衛星、宇宙火箭運載工具、宇宙科學與探測、載人宇宙活動計畫、宇宙陽光發電計畫。」日本對於太空碎片的觀測與清除,以及美國關閉GPS系統時,自己仍有定位能力,關注外國對太空軍事化的程度等,都力求掌握。 日本的太空計畫仍採取與美國合作的戰略,並在衛星製造或零件供應上推動高端出口,成為各國宇宙開發事業的零件供應商。另外,就是想加入與美國一起研發獵殺敵方衛星的導彈系統,加入美國的太空戰略,建立日美共同的太空秩序,將美日安保也延伸到太空領域。 2024年2月17日,三菱重工生產的H-3火箭將數個載荷送入太空,包括CANON的一枚衛星,順利成功,也洗雪了上次發射失敗的恥辱。 除火星計畫外,日本也有自己的QZSS導航衛星計畫。2010年,鹿兒島種子島宇宙中心將第一顆引路號準天頂定位衛星打上太空,時至今日(2024年),日本已經在軌道上布置7顆導航衛星,該系統可以與美國的GPS導航系統兼容,還增強GPS的正確度。這個QZSS系統也可以獨立於GPS而提供專屬自己的導航系統,目前日本全境、東亞、東南亞與澳洲這片區域都在QZSS導航系統含括範圍,不過計畫是2030年才要真正開始對外服務,屆時將增加到10枚衛星,所以還有得等。 另一項較有野心的計畫則是1980年代開始,日本開始開發天基太陽能計畫,JAXA與京都大學校長松本紘(Hiroshi Matsumoto)合作開始就此項目開展研究。2009年,接手的京都大學教授筱原直樹(Naoki Shinohara)成功地以飛艇在空中30公尺高處向地面的手機傳送微波電力,日本經濟產業省也加入此計畫,該團隊已經陸續進行50公尺距離的傳送測試,未來將嘗試1公里至5公里之傳輸測試。 不過,日本團隊也認為要實現計畫需要花費的成本,包括將太陽能板送上太空的成本仍舊太高,如果要發出一個核反應堆發出的電量如一千兆瓦,需要在太空中裝設一個長寬各為兩公里的太陽能板,還要解決極遠距傳送問題,都有待進一步開發。但是,只要日本開發出一定成果,未來就可以加入其他國家團隊的相應計畫,擁有談判的籌碼與本錢。 此外日本對月球探測也有規劃,2023年9月三菱重工與JAXA合作的H2A火箭發射月球探測器SLIM,12月25日進入月球軌道,2024年1月20日終於一舉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使日本成為繼蘇聯、美國、中國、印度後第五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月球上的國家。 1.10 印度的太空事業 印度航太部(Department of Space,DOS)是印度政府負責管理全國航太計畫的部會,其下有多個太空相關研究機構與研究所。印度太空研究組織(英語: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縮寫:ISRO)是印度的太空總署,負責各項載具、衛星等的裝備設計開發生產與實際發射任務之執行。 印度發展太空計畫中除太空運載火箭外,也有自己的衛星體系。第一類適用於通訊、電視廣播與提供氣象預測的INSAT衛星系統,第二類是用於國土監測與間諜衛星用的遙感衛星IRS系統。 而依靠其烈火系列彈道飛彈技術,印度也發展出自己的太空運載火箭:「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 GSLV)」,用於將IRS和INSAT級衛星送入軌道。 1.11 北韓的太空事業 北韓發展自己的兩彈一星也是十分積極的,畢竟面對外來敵國無數,盟邦就三、四個,俄羅斯、伊朗、巴基斯坦、古巴,鄰近的中國算不算盟邦,還要商量。因此,要維繫金家三代以及後世千秋萬代的統治,發展兩彈一星是無可避免的道路。 目前北韓最強的「火星-18遠程洲際彈道飛彈」(Hwaseongpo-18 hyeong)在2023年進行三次試射,擁有三級固體燃料火箭,推進力達140噸之火星-18型射程已達1萬4千公里,完全能夠覆蓋美國全境,對美國造成實際的威脅,而且它是擁有機動發射車的一款遠程洲際彈道飛彈,因此其機動性與戰場生存性都遠大於發射井的洲際彈道飛彈,美國未必有能力完全攔截或事前清除。 南韓被美國壓制許久後,近年也有點蠢蠢欲動。2023年12月4日,南韓發射一枚固態燃料太空火箭,載運一枚重100公斤的小型雷達衛星上軌道,是繼南韓2022年3月與12月,兩度試射火箭後的第三度嘗試。 可以見到南韓也產生危機意識了,在北韓一連串彈道飛彈試射與核武發展的例證下,再不急起直追做出自己南韓的兩彈一星,就與直接投降北韓,幾乎沒有兩樣了。美國的駐軍與美國的核子保護傘終究不可靠,隨時要撤走只是一張紙的問題,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真實的。 1.12 俄羅斯太空事業 2023年8月21日,媒體報導「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ROSCOSMOS)」的月球探測器「月球25號」在進入降落軌道時發生問題,最後撞擊月球表面並失去聯繫,任務宣告失敗。 ROSCOSMOS,人稱俄羅斯太空總署,但其實它在2015年之後,已經由政府機構轉型為國營企業的形式存在,負責俄羅斯所有航天太空事業,也承繼前蘇聯的太空事業。其大部分的火箭發射場,包括世界第一座太空發射場之「拜科努爾太空發射場」都位在哈薩克,由俄羅斯政府向哈薩克政府長期租賃使用,在俄國境內的則有「普列謝茨克太空發射場」,俄羅斯所有太空計畫、所有太空載具都在ROSCOSMOS控制下。而ROSCOSMOS在軍事層面的對應單位則是「俄羅斯空天防禦部隊」,又稱「俄羅斯航空太空軍(VKO)」。 俄羅斯在2022年2月開始的俄烏戰爭中,與西方各國關係決裂,俄羅斯太空總署ROSCOSMOS署長波瑞索夫(Yuri Borisov)表示將在2024年後退出國際太空站(ISS)計畫,準備自己建造俄羅斯專屬的太空站。其實蘇聯與俄羅斯早就擁有過自己的太空站,即禮炮系列太空站與和平號太空站(MIR)。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之決議,但是任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能力到達太空的國家,幾乎都是懷有軍事意圖的,也只有具備戰略意圖,一個國家才會有動機耗費資源與金錢製造太空載具前進到太空空間。再加上在太空部署軍事設施,可以有效地壓制地表的勢力,因此,這是一個不可說,但許多國家競相去做的事情。 過去美國太空事業是由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與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負責,現在則是由2019年12月正式成立的「美國太空軍」(Space Force)與NASA負責。太空軍算是繼美國空軍於1947年,獨立成為一個新軍種後,又再一獨立出來的新軍種,與美國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海岸巡防隊並立。只是太空軍與美國空軍之間,還是存在相當程度的連結,太空軍的基地設施、人員、武器裝備、指揮協調等,一切都是來自美國空軍原屬的太空司令部與下轄單位。 美國太空軍成立的使命與任務,是要組織、訓練及裝備太空軍部隊,保衛美國與盟邦在太空之利益,並為盟軍提供太空能力與情報,培訓太空軍事人員、建設太空軍事設施、研究太空力量軍事理論等。其中也包括從太空監看核彈之發射、追蹤、爆炸等,並進行預警或攔截反擊等。 美國太空軍的前身「空軍太空司令部(AFSPC)」成立於1982年,是美國空軍下轄的一級司令部,其組織架構如下: 太空軍司令部下轄單位 第二級單位 駐地 聯合部隊太空職能司令部 聯合太空作戰中心 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 導彈預警中心 科羅拉多州夏延山基地 聯合天基紅外線衛星系統中心 科羅拉多州巴克利空軍基地 聯合軍事導航中心 新墨西哥州科特蘭空軍基地 太空防禦聯合特遣隊 國家太空防禦中心 科羅拉多州施里弗空軍基地 太空軍負責操控美國的人造衛星部署與洲際彈道飛彈發射以保衛美國國家安全,甚至美國的GP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也是在空軍太空司令部管轄下的,所以GPS主要設置目的是軍用,只是平時也開放民用而已。 美國空軍在美國東海岸、美國西海岸,與台灣樂山裝設的鋪路爪雷達(Pave PAWS)是一種裝載在陸地上的相控陣雷達系統,它的性能極其強大,除了可以偵測3,000-5,000公里外彈道飛彈發射,甚至也可以偵測到地球進地軌道上的衛星與其他物體之偵測追蹤。 當偵測到敵方彈道飛彈發射,數據將即時送到美國「導彈預警與太空控制中心」、「美國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及「美國戰略司令部」,並評估是否需要反擊。倘若是太空中的衛星追蹤訊息,則送到「聯合空間作戰中心」(CSPOC)進行分析研判。 美國將未來太空事業置於太空軍管轄下,與中國航天事業也是在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管轄下是一樣的。太空其實就是超過一百公里高的天空,美國能夠容忍敵國,如中國、俄羅斯、伊朗、北韓的衛星或彈道飛彈在自家領土上空飛來飛去嗎?自然是不行的。因此,美國也許對太空事業已經沒有冷戰時期的熱情與投入,但是,對於本土防禦上來說,美國還是不會輕易門戶洞開,讓敵軍有可趁之機。 雖然,聯合國各種有關外層空間的國際公約都規定外層空間應和平使用、不能武器化或戰爭化等,但是只要有機會,有哪個大國不會想將天基武器擺上太空以震懾敵人?美國在1980年代的星球大戰階段,就曾發明天基雷射衛星武器,打算從太空中打擊敵方蘇聯之衛星與太空飛行器。相信只要有機會,不論中美俄英法,都會想辦法把太空武器化:反正我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誰都沒能力制裁我。國際公約是給小國遵守的,敢不遵守的就把你列為流氓國家,並制裁你。大國就是大流氓,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誰都沒能奈我何。 2024年初,美國也指稱俄羅斯計畫將核武放上太空,在近地軌道引爆電磁脈衝核武器,造成的電磁脈衝將可一舉摧毀一大片的近地軌道衛星,如星鍊、GPS等網路都會遭受毀滅性打擊,但一樣的中國與俄國在近地軌道也有數量極多的各款衛星,一樣會被電磁波摧毀,因此這武器可謂殺人一千,自損八百。 1.7.6 美國的深空探索計畫 美國除了進行月球探勘任務外,還對太陽系各行星及太陽系外行星進行探索計畫,比如有水手10號與信使號行星探測太空船進行的「水星計畫」;水手2號、5號、10號與麥哲倫飛船進行的「金星計畫」;水手4號、6號、7號、8號、水手9號,再加上海盜1號、海盜2號、火星觀測者號、火星探路者號火星車、火星實驗室等針對之「火星計畫」;「木星計畫」有先驅者10號、伽利略號、朱諾號探測太空船;「土星計畫」則有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船;「冥王星計畫」有新視野號太空船;其他跨行星計畫有先驅11號、水手10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小行星與彗星計畫」則有NEAR舒梅克號、深空1號、星辰號、深度撞擊號、曙光號等、冥王星新地平線號、太陽神號等。看到這裡也可以感受到,美國確實是太空領域的領先選手之一,曾經這麼全面地對宇宙進行探索計畫。 其中,圍繞太陽觀測的帕克號探測器於2023年9月時,達到最接近太陽的距離,在運作軌道上創下時速63萬公里的超快速度,創下人類製造飛行器的最快速度紀錄。不過大家要知道,在太空中是沒有空氣阻力的,只要原始加速度夠快,要達到幾萬公里的時速是並不困難的。 2023年12月時,美國NASA則公布距離地球最遙遠的人類宇宙探索器「旅行者一號」(Voyager 1)在旅行到離地球240億公里,已經出了太陽系內緣的宇宙空間,卻中斷了與NASA間的訊息,似乎是太空船的通信系統陷入不斷重開機的損壞狀況。目前NASA已經發送讓中央核心機體重開機的指令,但這個指令要22.5個小時才會送到太空船。同樣的旅行家二號太空船,一樣已經在離地球200億公里外的宇宙空間,繼續往太陽系外行星探索前進。已經於46年前出發的探索太空船,到今天還在運作,真是不可思議的長壽。 不過根據目前天文學家最新的研究,太陽風可以影響到的空間距離遠大於以前所想像,因此以旅行者一號的航行速度,恐怕要1萬7千年後才能真正飛出太陽系的範圍。如果人類無法開發出更快的宇宙旅行推進方式,那麼即使要突破太陽系都是奢望,更別提到銀河系、到仙女星系、到仙女座超星系團等。不過即使只有在太陽系,可以供人類開發的資源都已經是無窮無盡了。 只不過民主國家的領導人與國會通常是短視的,太空計畫這種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出效果的事業,不是政客希望得到速效成果的類型,因此砍太空預算是最沒有阻礙的。 1965年,因為美國參與越戰的原因,NASA的預算遭到國會大幅削減,之後持續減少,甚至在阿波羅11號計畫登月成功後,尼克森總統拍板決定終止了阿波羅17號之後的所有阿波羅系列任務,甚至關閉了人類史上最強的農神火箭的生產線,不再生產。雖然,1972年,尼克森總統批准啟動「太空梭計畫」,但其他登陸火星、殖民月球、建立永久太空站之計畫則全數遭到刪除,美國太空事業遭到重創。 相較之下,世界上獨裁專制體制國家蘇聯、中國等反而能更堅定不移地去執行既定的太空計畫方向,出現更多成果壓過民主陣營國家。 美國在蘇聯解體後,在太空場域失去最強勁的對手後,就不再將太空視為重大的國家利益所在,這也可以從1960年代阿波羅計畫期間,NASA的預算在美國聯邦預算中的比例達到4.41%之多,在登月成功之後,熱情迅速消退,NASA預算減低到1975年的聯邦總預算1%,之後逐年下降到2006年,與2012年差不多0.5%左右。這也是我們看到近年來美國在太空中消聲匿跡的原因,沒有錢是不能發展太空事業的。 不過,在中國持續不懈的神舟計畫、天宮太空站計畫與其他深空探測與小行星防禦計畫刺激下,也許美國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突然警覺到不能再忽視太空領域的發展,或者是有一天地外文明來接觸人類了,或決定侵略人類,將人類消滅時,美國會再度奮起來拯救人類吧?至少電影裡面演的都是這樣,外星人來了,美國帶領全人類一起擊敗外星母艦,美國總統還帶頭開飛機上戰場。 現在看起來,中國在太空領域抵禦地外攻擊、保衛人類的意志似乎還比較強烈一點。美國人都沉迷於金融炒股票,可以說華爾街就是美國的鴉片煙,讓美國從世界超強變成外強中乾,光玩金錢遊戲是不會增強國家實力的,歷史上已經有太多例證,但人性好逸惡勞也是天性,炒股能夠賺大錢,有誰還去開工廠做實業呢?SpaceX的伊隆馬斯克畢竟是鳳毛麟角的怪才,難以撼動美國人的慣性。 不過,美國在傳統上也有試圖圍堵中國太空事業發展的企圖。2011年,美國國會正式通過禁止美國與中國在航天事業上合作的「沃爾夫修正案」(Wolf Amendment),當時眾議員沃爾夫(Frank Rudolph Wolf)提出該法案,以「存在間諜風險」為由,封殺中國參加國際太空站計畫的道路。因此NASA要是與中國航天局合作,那是違反美國法律的行為。不過,美國的圍堵從來就是沒有效的,也許可以遲滯被制裁對象的行動,但被制裁國家通常會更自立自強、自立更生,發展出原先想不到的東西,中國、俄羅斯、伊朗、土耳其、北韓等都是。 1.7.7 美國民間公司的太空產業 ULA 美國幾個最大的軍工複合體公司洛克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與其子公司共同組成的「聯合發射聯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 ULA)」於2006年成立,一度承擔最多美國政府的太空發射任務,包括美國國防部、美國太空總署NASA等之軍事與科研太空發射任務都由其包攬承接,該公司擁有擎天神號運載火箭(Atlas)、火神半人馬星火箭(Vulcan Centaur)、三角洲Delta-2型運載火箭、三角洲Delta-4型運載火箭。 在2016年以前,該公司一度壟斷了所有美國政府的太空發射任務,直到2016年,美國政府與SpaceX公司簽約委託發射衛星與其他飛行器後,該壟斷局面才算是結束。但ULA仍然是美國政府太空發射任務的台柱之一,持續不斷進行太空發射。到2023年底結束時,該公司一共進行過155次太空發射,成功率100%,並將價值超過700億美元的衛星資產送入地球軌道。 2024年1月8日凌晨,ULA發射新型火神半人馬座火箭,將若干商業載荷、ASTRABOTIC公司發射的遊隼任務一號(Peregrine Mission 1)登月探測器、美國空軍軍事載荷、若干NASA科學實驗與5具由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UNAM)特種儀器實驗室(LINX)大學生組成的團隊開發的登月機器人發射升空。 Astrobotic公司私人登月企圖的產物「遊隼任務一號(Peregrine Mission 1)」後來因為探測器引擎出現問題而告失敗。其實這次計畫也是NASA重新登月之Artemis計畫中的一環,NASA藉由商業委託民間公司先進行無人登月之探測計畫來對月球大氣層、月表、土壤、登陸地點等進行先期探索,累積更多資料與經驗後,就可以增加屆時NASA登月一次成功的經驗。 在墨西哥大學生登月機器人計畫方面,由於太空載荷昂貴,因此這墨西哥大學生製作的5具登月機器人直徑僅有10公分,重量60克,形狀類似掃地機器人,有輪子可在月球表面自由移動,也有感測器與電腦主機等,主要任務是研究月球上稀薄的大氣層。像這樣有志氣的月球探索計畫,實在很值得鼓勵,也受到墨西哥政界一片讚揚,雖然不是國家的太空行為,但是也已經創下私人進行月球探索的紀錄。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台灣的大學生也組團開發登月或登火星機器人,開始宇宙探索的夢想。 此外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曾經設計一款「X-33 冒險之星(VentureStar)」「可再用之發射型運輸工具」(RLV),盼可以取代太空梭之角色。 這款飛行器最大特色是不外加推進火箭引擎,而是直接把推進引擎放在機身下方,以自身動力發射升空,並可以飛機姿態滑翔降落地表。可惜,此款飛行器在測試時,發生許多零件損壞之問題,最終被塵封不再運用。洛馬公司轉向生產其他航天器,如X-47空天飛行器,這在後面章節「空天飛機」處再予以介紹。 SpaceX 2023年11月,美國SpaceX公司開發的獵鷹-9號火箭再次順利完成重新降落地面的試驗操作,過程完美。當年12月30日,獵鷹重型火箭將美國航天飛機X-37B運載入較近地軌道更高的太空空間中,進行無人操作的X-37B第7次的太空任務。2024年1月7日,SpaceX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太空發射場發射升空,一次性地將23顆星鍊衛星送入軌道,代表該公司布建星鍊網路的努力還在持續。 這家屬於南非裔美籍富豪伊隆馬斯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相信大家近年都在各種新聞上接觸過。這是一家民營的太空火箭飛船製造商與太空運輸公司,總部位在加州,2002年開始運作,目標是提供美國政府太空運輸的選項,並長期計畫殖民火星。該公司目前擁有「獵鷹系列運載火箭」與「龍系列太空飛船」、「星艦太空飛船」,火箭可搭配用來運載貨物到國際太空站或代客發射商業衛星,飛船則可以載人飛行。 其中獵鷹-9中型運載火箭是火箭主力,但需要時也可以倍數綑綁,比如「獵鷹重型運載火箭」是由三支「獵鷹-9型中型運載火箭」綑綁而成,總計擁有27台梅林火箭引擎,長度70公尺,直徑3.66公尺,重量1420噸,至近地軌道可載運63.8噸載荷,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26.7噸,至火星可搭載16.8噸。 目前SpaceX公司已經改用超重型火箭(Superheavy)為推進段,上面搭載名為星艦(Starship)的載人飛船,這款兩級的火箭飛船組合將是該公司未來太空任務的主力發射對象,將使用來登陸月球與火星使用,因此裡面空間寬敞,達1,100立方公尺,並可分為數十個艙室。由於採用強度高之不鏽鋼合金製造,目前兩三天就可以生產出一艘星艦出來,因此面對一次又一次的發射試驗失敗,爆炸在空中成為煙花,該公司似也不以為意,只要比之前飛得遠,收集到有用的數據,就把它當成是成功。這個也可以看出東西方文化不同之處。 星艦未來將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功能,有載人飛船、油輪(載運火箭燃料到太空)、太空加油站(未來在太空中擔任儲油槽接收油輪運的燃料、加註給需要遠航的行星際飛船)、行星際遠航移民船、深空探測器、純貨運補給飛船等。可以看出該公司對於未來真正的星際太空任務是有所準備的,認真在準備各項載具。 馬斯克的願景是在2035年前,發射數千枚火箭,以載人太空船運送一百萬地球人到火星,建立自給自足的定居點。 2023年4月20日、11月18日各有一艘超重級火箭(Superheavy)與星艦(Starship)組合之太空船試射升空,可是兩者到最後都出現問題而自爆結束,第三艘已經準備好隨時發射升空,由此可見,航天事業沒有一帆風順的可能,只有不斷精進再精進,從失敗中累積成功的訣竅,未來終有成功的時候。 可是,我想該公司有點太早將「星艦」這個名稱拿來給還處於試驗中階段的飛行器使用,一次又一次的星艦試射,到最後在全球人們眼中爆炸成煙花,未來太空移民要搭乘「星艦」,你還敢坐嗎?所以星艦這名稱到最後,很可能還會改取另外一個名稱,作為正式啟動行星際旅行計畫之載具名稱,也許未來就稱做「企業級」星艦,或把美國用於航母上的名稱都拿出來,大黃蜂級、艾塞克斯級、獨立級、中途島級、小鷹級等,都挺有懷念價值的。 2019年起,該公司開始建設「星鍊」低軌網路衛星系統;2023年時,已經在地球軌道布設超過3,500枚低軌星鍊衛星,第二代星鍊系統預計將布設29,988枚衛星。中國目前也計畫發射數萬枚低軌網路衛星,但是近地軌道已經布滿星鍊的衛星,可再布設的空間已近飽和。人類在近地軌道上布設那麼大量的衛星,究竟會否對地球造成負面影響似乎還未有進一步的研究,筆者個人是有點憂心,未來發射任何一枚火箭或太空船升空似乎都要冒著與衛星相撞的危險。 2020年5月,SpaceX公司成功進行載人太空飛行,受委託將4名太空人送往國際太空站,象徵人類商務太空宇航的開始。2024年1月18日SpaceX的龍飛船與獵鷹火箭再度接受委託將4名太空人商業載送到國際太空站去,順利成功,每人收費5,400萬美元。目前這家公司可以做到製造、發射、回收、再利用運載火箭,發射載人太空船、代客發射衛星進入軌道等,最重要的它是私營企業,對於成本管控做得比政府國家力量進行的太空宇航官方機構還要經濟實惠,這樣才能賺錢。 但是,中國一樣有民營航天企業,如創立於2018年之星河動力航天公司,藍箭航空、東方空間、中科宇航等。 此外,還有世界首家商業發射衛星的歐洲「亞利安空間Arianspace公司」的亞利安5號運載火箭、VEGA運載火箭、SOYUZ運載火箭,日本三菱重工的H3火箭,以及紐西蘭的火箭研究室(Rocket Lab)等,都是有力的挑戰者。所以,伊隆馬斯克要是以為自己天下無敵或已經壟斷市場,那他就錯了,就算只有美國本土的挑戰者也不少。 Virgin Galactic 另外,英國企業家,維珍航空創辦人理查布蘭森創立「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主要目的是想經營太空私人旅行,該公司興建自己的太空船,但配合其他公司的火箭推送到高空或宇宙空間,最新的太空船「團結號」首飛在2018年12月13日,並升到82.7公里的大氣層邊緣,之後滑翔下降至地面。 2024年1月26日維珍銀河公司進行第6次私人太空飛行,銀河06號高空飛機將4名自己出資的太空人由新墨西哥州美國航太港發射升空,不是用火箭,而是用飛機載飛機高空釋放,再繼續往上飛的方式抵達接近宇宙空間,飛行最高到離地88公里高處。未來該公司會繼續努力提供世界富豪上太空的飛行體驗。 Blue Origin 美國另有一家「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由Amazon創辦人貝索斯於2000年創辦,該公司正在研發次軌道飛船與軌道飛船,也能自己設計、研發、生產重型運載火箭。2015年該公司生產出BE-4軌道運載火箭,也生產無人飛行器,順利飛到超過100公里卡門線,速度達3馬赫。 2016年1月22日,藍色起源公司成功發射亞軌道火箭New Shepard Rocket,推升至太空的太空艙之後順利返回,該公司在德州有自己的太空發射場,但是在佛羅里達的甘迺迪太空中心也有該公司的大型廠房用來裝配大型火箭。 月計畫,以新開發中的BE-7氫氧發動機用在月球登陸器上。 2024年1月8日,聯合發射聯盟(ULA)的新火神半人馬火箭升空,該火箭就結合使用了兩台藍色起源公司的BE-4火箭助推器,進行商業化公司登月任務,順利將美國Astrobotic公司的Peregrin月球登陸器與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學生團隊製作的五個月球探測機器人送入太空並將前往月球登陸。Astrobotic公司預計在2024年稍晚,委託SpaceX將另一個登月登陸器送上太空。Astrobotic, Inituitive Machines, Firefly Aerospace等美國民間公司登月之企圖都受到NASA的背後支持,並以此累積行動之經驗。 可以看到,美國的民間太空公司也開始結盟合作,相互使用成熟科技與產品,加速太空活動的頻率,這無疑是好事。 Sierra Space Corporation 2023年11月,美國賽拉太空公司(Sierra Space Corporation)設計生產的「逐夢者(Dream Chaser)太空飛機」已經問世,九公尺長的機身可裝載7名太空人,也可以做為貨運飛船,承接NASA運補國際太空站的任務。 圖1-37 逐夢者太空船起飛前準備(NASA) 這款飛機可重複使用15次,因此成本攤分會極便宜。此外,它可以降落在一般機場跑道,等於到處可以降落,無須特用場地與裝置。2024年1月,逐夢者太空飛機與Shooting Star貨運飛船模組將接受最嚴格的發射環境測試,送到佛羅里達卡納維爾角發射基地,使用聯合發射聯盟的半人馬座火箭(Vulcan Centaur Rocket)發射升空。 圖1-38 賽拉太空公司生產之充氣型太空站(賽拉太空公司官網) 賽拉太空公司也設計生產吹氣膨脹型模組太空站,該公司採用一種材質堅韌的ILC Dover紡織品,在地球軌道上時就將模組太空站充氣膨脹,可以得到比平常金屬外殼製作的太空站更大的空間,高6.2公尺,直徑8.3公尺,約有2,299平方英尺,大約213.5立方公尺,約為一個普通家庭住宅的空間。賽拉公司估計只要發射三個這樣的模組,就可以取代目前的國際太空站空間。未來該公司將設計更大的模組,光一個就可以擁有1400立方公尺的空間,十分寬敞。不過當然這外表的材質能否抵禦太空輻射、光線、太空微塵之衝擊等,正在繼續測試評估中。 由於擔憂國際太空站退役後無以為繼,美國的NASA已經在2023年底開始向民間太空公司徵集下一代太空站的計畫,目前NASA支助兩個團隊設計新一代太空站,一個是賽拉太空公司與藍色起源公司共組的團隊,另一個是Voyager Space與諾斯洛普格魯曼公司合組的團隊。另一家AXIOM太空公司則是規劃在國際太空站除役解體後,將可用的部分拉出來另外維護運作成一個仍可運行的太空站。已經可見國際太空站不久之後的解體對於美國帶來的壓力,畢竟再不想出辦法,在國際太空站解體後,軌道上可就只剩下中國的天宮太空站了,這對美國的面子簡直就過不去,當初冷戰時候比不贏蘇聯還有得說,今天要是連中國都比不過,美國真的可以回歸閉關鎖國的年代了,說什麼世界超強,都名不符實了。 賽拉太空公司與藍色起源公司計畫一起製作「軌道珊瑚礁太空站(Orbital Reef)」,這計畫受到NASA的支持,作為2030年國際太空站退役之後,美國可能採用的長期運行軌道太空站選項之一。 Firefly Aerospace 螢火蟲太空公司是一家位於美國德州的私人航太公司,主要開發用於商業發射衛星到軌道的中小型火箭載具,希望透過技術創新增加一般人進入太空的機會,降低成本並減少對政府航太機構的依賴。 2023年12月22日,美國Firefly螢火蟲太空公司生產之「Alpha 火箭」攜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委託發射的載荷,從范登堡太空軍基地攜帶「電子可控天線載荷」順利發射升空,將載荷置入近地軌道。這是該公司「Alpha 火箭」第四次發射任務,迄今都順利完成任務。該公司也有在2024年進行登月任務的計畫,讓我們拭目以待。 Rocket Lab 火箭實驗室公司是一家小型太空公司,創辦人是紐西蘭人,總部設在加州,生產小型火箭代客發射衛星,目前該公司最新款的Electron火箭可將150公斤載荷發射到500公里高的高軌道。 該公司2017年5月第一次成功試射,2018年11月11日則將7顆微型商業立方衛星送入軌道,2019年也有6次成功發射。 2024年2月19日該公司在紐西蘭馬希亞半島18號發射場,發射2024年第一發Elctron/Curie火箭,這次發射該火箭將把Astroscale公司的ADRAS-J太空船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該艘太空船將用於辨識、處理太空垃圾之用。 我們可以看到,NASA的不作為反而導致美國民間航太產業大大的發展,以填補政府不作為造成的漏洞,不過凡事委託民間商業公司來進行,是否穩當?也是值得評估再三。 下方是其他美國民間航太公司的各種計畫,可做參考。 計畫名 內容 OneWeb衛星群 在2020年開始運行的衛星群發射計畫 柯伊伯系統 由 亞馬遜 的子公司 Kuiper Systems 提供的低空衛星網路計畫。 Viasat 一家在美國營運的寬頻衛星業者,提供的服務包括固網、地面行動網路,以及空降天線。 O3b 中地球軌道(MEO)衛星群,負責提供電信業者的網路服務。目前只涵蓋 赤道 地區。 銥衛星 (Iridium) 由圍繞地球一共66個運作中的通信衛星組成。這個系統原先規劃77個通信衛星,所以用原子序為77的銥來命名。於1998年11月1日開始服務。 銥星公司開發的第二代銥星系統被命名為Iridium Next,同樣由66顆衛星組成,此外還有9顆規定冗餘衛星,以及6顆地面冗餘。2017年至2019年間,與SpaceX合作將75顆衛星發射入軌。截至2022年,剩餘的6顆地面冗餘中的5顆也列入發射計劃。 SpinLaunch 甚至有一家SpinLaunch公司是以離心力將載荷由地表甩上太空,雖然實驗已經可以做到,但是物體承載之G力達1萬G,不是人體所能夠接受的,目前也只能將大概一顆大小相當於空對地炸彈大小的物體甩上太空,但費用只要50萬美元,比起火箭發射動輒上億美元之費用來說,便宜許多。 其他想像中的太空電梯與反重力引擎,或以巨型飛機將太空飛機搭載到高空之後釋放,太空飛機再以自身動力繼續飛往太空等作法,都是人類對前往太空的各種嘗試方案。至少到目前,人還在尋找更廉價進入太空的方式。 1.7.8 美國再登月之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畫 美國NASA在太空梭計畫關閉,且經費逐年減少的情況下,雖沉寂許久,但仍從事一些有限的規劃,並試圖找到更多國際合作來幫忙分攤太空計畫之費用。2017年起,NASA推出一個「阿爾忒彌斯計畫」(Artemis),由NASA邀集歐洲太空總署(ESA)、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加拿大太空總署(CSA)、以色列太空總署(I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與許多民間企業一起進行,目標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的人類基地,作為向火星探索開發之前進基地。截至2023年底,已有約30個國家簽署阿爾忒彌斯計畫協議,當然不包括中國、俄羅斯等被歸類為邪惡軸心國家。 為了達到在月球建立人類基地的目標,該計畫預計使用NASA自己開發的「太空發射系統(Sap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獵戶座太空船、月球門戶太空站與商業載人航天著陸系統。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雖然沒有農神-5號那麼巨大,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也不及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因為農神-5號已經退役不再生產,目前SLS就是美國NASA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而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所以是伯仲之間。 獵戶座太空船是一項美國與歐盟合作的產品,其乘員艙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連結另一半的服務艙則是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生產。獵戶座可做為月球飛往火星的載具,可搭載4名太空人,NASA已經下單6-12艘並有4艘已經完工可使用,第一艘升空的獵戶座飛船與配合的SLS運載火箭是在2022年11月16日升空。阿爾忒彌斯-2號則預計2024年11月載太空人升空測試。阿爾忒彌斯-3號則預估在2025年載運太空人前往月球登陸。 阿爾忒彌斯計畫結合大多數有太空能力的國家,打算前往月球設立永久月球站,這與中國也打算登月建立月球科研站是一模一樣的,只是中國拉上的是俄羅斯、委內瑞拉、阿根廷、伊朗等被國際社會排擠制裁的國家群體,與美國號召的是西方自由民主國家的方向不同。 2019年7月時,在美國川普總統任內,美國國防部曾提出一項計畫,想建立軍用太空站,並曾向民間公司提出招標方案,這樣一個太空站應具有支援現行美國太空飛行器對接的標準接口,必須能夠從事科學實驗,儲存人類維生物資,現地製造物品、維持有效載荷等,初步可以是無人操作的邊疆前哨站outpost,但未來要能夠擴展成大型載人的太空站平台。不過以美國分配在太空事務上的預算來看,還遠遠不及能夠建立大型太空站的程度,可能美國的太空預算得再加十倍才行。 總之目前看來,未來在太空中,延續的一樣是地球上的政治立場、意識形態之爭,民主陣營與獨裁專制陣營之爭將繼續在人類歷史延續下去,剪不斷,理還亂。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3 蘇聯R-2飛彈到中國東風-1型 1960年代,中國的航天事業開始快速地從無到有發展。首先,有蘇聯曾經提供的R-2飛彈做參考基礎,這是蘇聯模仿納粹德國V2火箭技術而生產的第一款短程戰區彈道飛彈,1946年開始研發,1951年服役,部署到蘇聯陸軍部隊中,直到1962年退役。 該款火箭重量19.6噸,長度17.65公尺,直徑1.65公尺,採用液體火箭推進器,射程達576公里,速度約兩馬赫,打擊精度約8公里。老實說,本款火箭作為軍事武器實在是不及格,因為準確性太差,只能作為打擊敵軍士氣的威嚇性武器。但是,作為太空運載火箭,它可就完全合格了。 圖1-3 蘇聯R-2彈道飛彈(Nesusvet拍攝,公有領域) 蘇聯後續將R-2開發出R-2A型探空火箭,將帶有活體狗的太空艙發射入太空中。 1957年蘇聯贈送兩枚R-2飛彈給中國,中國仿製出的型號就是「東風-1型短程彈道飛彈」。 圖1-4 中國東風-1型彈道飛彈(搜狐網) 1.4 中國的兩彈一星 要探究中國的火箭軍歷史,就得要從中國核武的發展歷史講起。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建政以來,面臨的週邊環境並不友善,一開始的「一面倒向蘇聯政策」,雖說確保北方與蘇聯及蒙古漫長陸路邊境的安全無虞。但是,在朝鮮半島,曾經同抗美援朝志願軍與歐美國家血戰;東南沿海,面臨老蔣總統心心念念惦記要反攻大陸的威脅;西南方,則面對印度對西藏虎視眈眈;內部也面對所謂資產階級、地主、右派份子等的挑戰。因此,要永續政權,發展核武是最佳手段。因此,有毛澤東「不要褲子,也要原子」的說法。 人人都知道第二次大戰是怎麼結束的,兩顆原子彈就可以毀滅兩座城市,使窮兵黷武的大日本帝國舉雙手投降。這樣的大國兵器誰不想擁有?中國當然也想要,只不過當時中國處於中共建政之初,不論是科學、技術,都極為落後,要發展原子武器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此時出現了一批海歸的中國籍科學家,說是愛國也好,說是被矇騙了也好,包括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在美國留學的物理學家,在冷戰的浪潮中,也待不下美國,回到故鄉是他們的期望。雖然,美國也知道他們的重要性,用軟禁、禁止出境等方式。企圖阻撓他們回到中國。但是,講求人權的美國終究不能直接將他們處決,於是在換囚的情境下,這些科學家返抵共產黨控制下的中國,並加入了當時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的「兩彈一星」計畫。 兩彈一星就是「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的開發計畫,是1958年,由毛澤東提出的,也曾經一度得到由赫魯雪夫派出的蘇聯專家的技術支持(當時還未與中共撕破臉的赫魯雪夫是相當挺中共的)。 1.5 蘇聯大力支持中共開發核武 1956年,在東歐陣營中的波蘭與匈牙利都發生反蘇聯事件,以及蘇共內部有莫洛托夫的元老群要求赫魯雪夫下台之聲浪。中共黨中央此時堅決支持赫魯雪夫,公開宣佈支持蘇聯共產黨中央赫魯雪夫的領導,承認蘇聯共產黨是共產黨陣營領導者的角色,加上朱可夫元帥領導蘇聯軍隊的支持下,使總書記赫魯雪夫順利度過難關。因此,當中國再次提出支援核技術之請求,赫魯雪夫不顧蘇聯軍方之堅決反對,裁示為中國建立核武工廠直接生產核彈,也為中國提供相關技術。 1957年9月,中蘇共簽訂《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當年11月,毛澤東訪問蘇聯,參加莫斯科61國共產黨會議,並在大會中發言支持赫魯雪夫戰勝反黨集團,擁護蘇聯在共產陣營的老大地位。作為對中共道義支持的回饋,當年底蘇聯的核技術支持就到了中國,蘇聯提供項目計有:1、R-2彈道飛彈實物與圖紙。2、全套核工業工廠設備,派出千名專家在湖南與江西建立鈾礦開採、包頭核燃料棒工廠、酒泉火箭研究設計基地、新疆羅布泊核彈試驗場。中國核子事業頓時有了基礎模樣,直到中蘇交惡開始才改變局面。 如果當時中共不要與蘇共交惡,那麼中國的核武與軍方發展之路必定走得更順利、更快速。可是,赫魯雪夫走的是反史達林路線,批判史達林個人崇拜作為,而中共當時的領導人不懂外交基本原則,居然力挺惡名昭彰、聲名狼籍,已經死去之史達林。因此,與當時世界兩大超強之一的蘇聯決裂,這樣不成熟的決定與作為,對中國的國家利益不但無利,而且大大有害,甚至使當時世界的共產黨陣營發生分裂,相互攻擊,使得美歐國家可以趁虛而入,裂解共產陣營,幾乎引爆共產集團之內戰。如果當時中共不要與蘇共交惡,那麼中國的核武與軍方發展之路必定走得更順利、更快速。 1959年6月起,蘇聯單向停止對中共發展核武計畫的支持,承諾中的原子彈實物與製造技術也不給了。不久後,1960年中蘇交惡正式浮上台面,赫魯雪夫下令撤走所有在中國支援軍工、工業建設的蘇聯技術團隊,剩下一堆只有設備的工廠,中國從此只能靠自己。不過,這終究比自己重新建造起工廠、研發設備等起點,要好得多了。 在沒有來自蘇聯專家的協助教導後,中國的軍工發展,包括:海軍艦艇、空軍戰機、引擎動力、雷達、坦克,甚至到槍械的發展進度極為緩慢,或者全部都停頓下來。然而,兩彈一星計畫因作為大國重器,仍持續受到投入與發展,由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與副總理聶榮臻兩人直接領導推動。就像美國定名「曼哈頓計畫」發展原子彈,中國則將核彈發展計畫定名為「596工程」,以紀念1959年6月蘇聯專家撤走,中國開始獨立自主走自己核武發展之路。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羅布泊引爆第一枚「596工程」設計製造出的原子彈頭,使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後的第五個核武大國。接著,中國在1966年,試爆第一枚氫彈;197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兩彈一星」計畫至此順利成功完成任務。為此計畫做出貢獻的科學家群有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朱光亞、陳能寬、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等,而中央的領導人則有聶榮臻、周恩來與毛澤東等。 不過,中國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之間,發生由毛澤東為奪權打擊政敵而發動之「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兩彈一星事業造成重大打擊,許多曾出國留學或海外歸國之科學家都被扣上敵偽、間諜特務,或應打倒的地主階級、知識份子臭老九等階級敵人的帽子,遭大規模批鬥與殺害,就算是在兩彈一星的基地中也躲不過。數千名核基地內的員工遭到不當審查與批鬥,許多人傷殘、自殺或遭槍決,包括中國核計畫極重要的科學家:鄧稼先、姚桐斌、趙九章等有國外留學生活經驗者,遭嚴重政治迫害,或死或傷;只剩下錢學森等人因為周恩來的特別庇護而倖免於難。 就在這樣艱困的外在環境中,就在自己的國家都不能保護自己的狀況下,這些科學家還是努力做出了順利將兩彈一星實現的成果,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防與航天事業走上高人一等的台階。這些影響到今天都還存在。 相比之下,當時冷戰另一端陣營之首美國的盟國,卻被美國特意壓制了發展核武與彈道飛彈的腳步,不論是日本、南韓、台灣、以色列等都想發展核武。但是,其中只有以色列在1966年順利做出核彈頭,其他國家發展核武的企圖都被美國壓制,甚至是攻擊,特意派兵搶奪、銷毀、剝奪盟友發展核武的設施與能力。一直到今天,美國的這群盟邦還是不能發展核武,面對擁有核武的中國、俄羅斯、北韓,感受到無窮的壓力與威脅。有朝一日當盟友遭受核武攻擊時,美國會否如默契一般,真的提供核子保護傘,還是束手不管,真的只有天知道。 倘若台灣當初一如規劃地生產出核彈頭,不必是傳說中的300枚,只要有30枚就行,那麼台灣就足以橫行東亞,今天的兩岸情勢肯定是另一番局面。中國再強大再蠻橫,也不可能甘冒沿海與重要城市被核武攻擊之危險來打擊台灣,也只能好聲好氣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彼此間之歧異,絕不可能如近年三天兩頭派飛機、船艦到海峽中線來挑釁,並在外交場域中無休止的威嚇台灣。因為核武國家之間的全面戰爭迄今未嘗真正爆發過,也不能爆發,因為一旦發生,這個世界與這個紀元的人類文明大概就走到盡頭了,有理智的領導者都不可能不顧這個嚴重後果。 日本、南韓及若干歐洲國家,並未完全放棄發展核武,不斷發展民用核電廠來維持自己核工業能量與儲備,有一天需要時,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將核武物質轉換成核彈,保衛自己的國家。 世界上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提供台灣核子保護傘,台灣已經受核武武力威脅幾十年了,能不警惕乎? 能不想方設法抵禦乎?沒有自己的兩彈一星,就注定難以武力抵擋擁有兩彈一星的敵方,因為層次已經不在同一個水準上。 今日能以核武威脅台灣的國家,還不是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任何一個擁核國家都可以這麼做,甚至連一個取得核武裝置的恐怖組織都可以這麼做,沒有道德可言。倘若任何一個擁核武的國家或恐怖組織,來個24小時最後通牒,要求台灣要不棄械投降,要不在台北101上方種蘑菇雲。這樣的話,台灣還有選擇嗎?我們只能希望,台灣還不值得對方那麼做。 1.7 美國太空事業發展歷程 美國,從兩次大戰的世界廢墟中,建立起世界超強的地位,並領導秉持民主、自由、人權、自由經濟、資本市場的這個陣營國家集團與前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相對抗。雖然在太空競賽中,一路輸給蘇聯一步;在地表上,蘇聯裝甲洪流也是隨時可以淹沒歐美國家陣營。美國僅剩海空軍勉強壓制蘇聯。但最後幸運地,美國以80年代的星戰計畫,也就是戰略防禦機先(SDI),一項戰略欺騙計畫,讓蘇聯耗費太多國力苦苦追隨,加上10年阿富汗戰爭,蘇聯國力大受傷害,美國終於幸運地熬倒了蘇聯,其實這真的只是一個意外。蘇聯在真的倒下前,沒人敢預測它會倒下解體。 美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明做出並動用原子能武器到實戰的國家,在二戰後,搶奪德國火箭科學家與火箭物資的行動中,也是大獲全勝,搶得最多火箭實物、技術資料、技術人員與科學家,蘇聯只有搶到一點殘羹剩肴而已。可是在太空事業的經營上,美國一直是落後於蘇聯一步的,這只能說蘇聯真的把斯拉夫民族的所有聰明才智都發揮出來了,才能在太空事業上遙遙領先美國,讓美國苦苦追隨。 大家都知道「 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是統整美國太空事業的聯邦政府機關。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這等於是搧了向來自詡世界第一的美國一個重而響亮的巴掌。1958年,由美國總統艾森豪簽署《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宣布正式成立NASA,負責美國所有政府的太空計畫之設計與執行,美國陸軍彈道飛彈部門與海軍科技研究部門也皆併入NASA,希望集中全國之力以在太空發展上擊敗蘇聯。 NASA曾經宣示其目標是「 開拓未來太空探索任務、科學發現與航空研究,理解並保護我們依以生存的星球,探索宇宙、找到地外生命,啟示我們下一代人繼續探索宇宙。 」 探索浩瀚無垠的宇宙是對的,找到地外生命是什麼回事?難道大家傳言美國第51區有美國獲取的外星人科技或太空船是真的?如果美國都能遇到,其他更古老的文明如中國、埃及、希臘人,是不是也曾經遇過地外文明的拜訪呢?這個我們只能暫時存而不論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NASA從創立以來,就與蘇聯進行高強度的太空競賽,蘇聯在1957年10月4日,將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號送上地球軌道,NASA便在1958年2月1日,將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1號」發射升空,之後一系列美國的太空發射任務成功,都得益於被美國搶到的納粹德國火箭專家馮·布勞恩所領導的火箭團隊貢獻,所以他也被稱為「美國太空計畫之父」。您看,原先布勞恩其實是美軍的戰俘,但是科學家到哪裡都會發光,到美國也能成為太空計畫之父,代表美國還是很尊重專業的。 1.7.1 水星計畫 美國NASA接著在1959年至1963年間,執行「水星計畫」,以水星宇宙神系列飛船進行20次無人及6次載人之太空旅行,以累積載人航行太空的經驗,基本上就是中國後來的神舟計畫的圓錐形艙般的類似產物,但早了中國整整40年。在20次無人飛行中,嘗試搭載過包括彌猴、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並測試飛船各項設施的可用性,以為後來的載人飛行做準備。 搭配水星計畫的推進器,有小喬伊火箭(Little Joe)、紅石運載火箭(Mercury-Redstone Launch Vehicle)、宇宙神(Atlas)洲際導彈、偵察兵火箭(Reconnaissance soldiers launch vehicle)等,還曾考慮朱彼特導彈(PGM-19 Jupiter)、泰坦系列彈道導彈( LGM-25 Titan )等彈道飛彈,作為發射太空船到太空之動力來源。當時的彈道飛彈與太空運載火箭幾乎是通用的。 1.7.2 雙子座計畫 1965年至1966年,為執行人類登月的阿波羅計畫,美國進行大量載人的飛行任務,是為「雙子座Gemini計畫」,共進行10次載人飛行,以累積更多太空飛行經驗,為之後登月行動作預演準備。 這10次飛行都是由泰坦-2號火箭作為運載火箭,該火箭有兩節,使用的是液態燃料( 50%聯氨 / 四氧化二氮 ),第一、二節火箭分別擁有2具與1具火箭引擎,以及船體上許多火箭姿態調整裝置,如地球再入控制系統、軌道姿態機動系統等,近地軌道之酬載可達3.6噸。在太空環境下,一般飛機引擎在真空環境下無法使用,都得靠火箭姿態調整裝置,也就是小型的火箭引擎之噴射才能推動太空船航行。此外,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下出艙行走或維修太空船外部部件等,都在進行試驗的清單中。 雙子座飛船優於之前的水星計畫飛船之處有四:一、雙子座飛船的空間大,已可容納兩人。二、水星飛船只能在同一個軌道上,進行前後左右之推進調整姿態,而雙子座飛船已可在空間的其他方向運動並改變軌道。三、雙子座飛船原先使用傳統電池供電,後來改用燃料電池,動力更強勁,也適合在太空使用。四、雙子星飛船也裝載機上控制電腦、彈射座椅、飛行雷達等新裝備。 另外,雙子星飛船原本設計要以滑翔機翼之造型,以在返回地球時,滑翔降落在機場跑道。但後來因技術不成熟,還是採用圓錐狀加傳統降落傘形式降落到地面後,再人力回收。 我們可以說,1960年代,美國的雙子座飛船,在各種功能、造型,幾乎與中國2024年正在使用的神舟系列飛船極其相似。可以說,要走太空事業的國家,幾乎都會走十分類似的道路,從火箭、太空飛船的功能與造型、重返地球方式、載人飛行應具備功能等,幾乎沒有一樣不是慢慢從基礎逐步做起,然後逐漸進步。因此有一天,我們應該會看到中國的航天飛機也就是太空梭的出現,取代神舟飛船這種古老傳統的圓錐筒狀飛船,然後靠自己的機翼重返地球著陸。 1.7.3 阿波羅計畫 阿波羅計畫是美國太空計畫的成功、代表、巔峰之作,也就是美國載人登陸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之任務。這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從1961年至1972年間,從事的一系列太空飛船任務,主要目標就是「由人類真正的登陸月球表面並安全返回地球」。 之前的水星計畫與雙子座計畫,已經使美國的太空旅行能力大增,至少,美國的太空飛船已經能夠順利安全的載人來回地球與地球軌道,代表人類操作太空載具的能力提高了。 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飛船配合R-7火箭,將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送入太空,成為人類史上第一名突破卡門線,真正進入太空領域的太空人。這對一直與蘇聯進行太空競賽的美國來說,心理傷害很大,擔心在太空競賽輸給蘇聯會造成其他無法預測後果的美國人,馬上施壓政府,要求在太空競賽中做出立即的成績,以顯示美國並沒有輸給蘇聯太多。 此時,美國NASA已經開發出大運載量之重型推進火箭「農神-5號」(Saturn Ⅴ),另一稱為「土星-5號」火箭,這款火箭後來用在阿波羅計畫與太空實驗室計畫。該火箭高110.6公尺,直徑10.1公尺,有三節:第一節有5具F-1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加液氧燃料;第二節有5具J-2火箭發動機,使用液氫加液氧燃料;第三節僅有一具J-2火箭發動機。它是不可重複使用的超重型運載火箭,加滿燃料後重3,000噸,到近地軌道的酬載達118噸重,一直到今天,也沒有其他火箭的本體運載能力比它強大。 2023年,SpaceX的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到近地軌道的載荷也不過63噸,差不多是農神-5號火箭的一半而已。因此,美國之後棄用農神-5號火箭是十分不明智的,它使用煤油加上液氧作為燃料之處,也在中國長征-8號運載火箭上獲得實現,代表美國在70年代開發的太空載具是相當前衛的,一直到21世紀也不落伍。 雖然,在1961年4月25日,也就是加加林進入太空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美國也將太空人送入太空,但世界不會記得第二名,只會記得世界第一是誰。因此,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在於國會演說中表示,美國將進行阿波羅計畫,要在1970年以前,將人類以宇宙飛船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只要能夠順利實行,美國壓過蘇聯,重奪太空霸權的意圖方能實現。 之後,1960年代,美國阿波羅計畫一次又一次地發射無人或有人太空船到太空中,模擬演練人類登陸月球的任務。 1968年12月的阿波羅8號任務,這是載人太空船第一次離開近地軌道,飛往另一個星體,也就是月球的軌道,上面的三位美國太空人 Frank Borman, James Lovell, and William Anders 成為第一組從遠方目睹與拍攝地球全景的太空人。之後,他們順利返回地球並降落在太平洋海域,三人並獲選1968年時代雜誌封面人物。 最後,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發射升空,並在7月20日,順利由阿姆斯壯成為第一個將人類足跡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並說出那句經典名言:「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 i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他與同僚兩人一起在月球表面蒐集岩石、照相、插美國國旗等,並乘坐登陸艙重新回到太空,再返回地球,世界上所有人都在電視螢幕前觀賞這一幕。美國阿波羅任務順利完成,代表壓了蘇聯一籌。但是,後世很多人懷疑當時阿波羅計畫中所顯現的電視畫面都是造假的,是在攝影棚中演出,根本沒有人類登上月球這回事,信誓旦旦地說得跟真的一樣。老實說,我本人看了這種懷疑論也是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也說不上到底該不該相信。 美國,這個曾經第一個讓人類登上月球的世界強國,在阿波羅計畫中,總計執行6次成功的載人飛行登月任務,12名太空人曾經踏足月球。因此,我們可以說美國是最佳登月國家,至今也無第二個國家能做到送人上月球。 可是,美國在登月任務摘冠後也輕忽了,1969年開始,NASA的預算遭美國國會大幅削減,尼克森總統終止了阿波羅17號之後的所有阿波羅系列任務,甚至關閉了農神火箭的生產線不再生產。當時,美國NASA甚至已經研發出核動力火箭引擎NERVA,但也因為阿波羅計畫中止,無法再繼續。 因為蘇聯一直到解體前,都無法把太空人送上月球,所以美國自認為贏了太空競賽,因此懈怠了。水星計畫與阿波羅計畫使用的各種太空飛船從此被棄置一旁,專注在太空梭這項載具上。 雖然,美國還繼續參加國際太空站任務,也發射過一些探測器到火星、木星等,甚至在1988年NASA也研究過探索距離太陽系4.37光年的半人馬座α星系南門二(Alpha Centauri)三星系統的探測計畫,但由於人類科技實在還無法突破4.37光年的距離,以目前技術航行恐需要一百年才能到達,因此也只能暫時放棄。 1.7.4 太空梭載具 太空梭(Space Shuttle)又稱航天飛機,距離「空天飛機」的定義不遠,只是發射時,還是得用大推力火箭引擎綑綁著,才能將之推出大氣層。太空梭是NASA在1980年代,開始使用的地球近地軌道太空載具,也就是只能飛離地表約200公里高,但因為可以整機飛回地球表面並像飛機一樣降落在機場跑道,可以重複使用發射,成本效率大大提升。其正式名稱為「太空運輸系統」(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STS)。 1981年,雷根總統任內第一次試射太空梭。1982年,雷根總統就宣布了戰略防禦機先,也就是星球大戰計畫,甚至雷根總統還曾經一度增加NASA經費30%,與蘇聯打太空競賽。最後,蘇聯確實敗下陣來,但美國也並未再前進。 太空梭長56.1公尺、直徑8.7公尺,重量2,030噸,使用的兩個固體火箭外推進器是由賽奧科/阿連特科技系統公司生產的固體燃料( 高氯酸銨複合推進燃料 )火箭引擎,由波音與羅克維爾公司生產的太空梭機身,本身具備三個洛克達因RS-25火箭引擎(使用液氫與液氧液體燃料)與在太空中姿態調整用的軌道機動系統(OMS)AJ10-190火箭引擎,使用一甲基肼 (MMH)液體燃料與氧化劑四氧化二氮。而中間最巨大的紅色筒狀物則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用來存放液氫與液氧液體火箭燃料的外燃料箱。 太空梭發射升空時,兩個外推進器與太空梭機身的火箭引擎全部開動,此時使用並消耗外燃料箱中的燃料。兩個外推進器在太空梭抵達近地軌道前就會分離,並落回地面,以降落傘著地並可重複使用;外燃料箱在即將進入近地軌道時,會分離並墜回大氣層燒毀;太空梭在宇宙活動期間,機身上OMS兩個火箭軌道機動發動機,負責在主引擎關閉後,調整太空梭機身位置與姿態,每個的推力可達27,080牛頓推力,最後重返地球也是OMS發動機調整執行的。 最後,太空梭會像飛機一樣滑翔回地面機場降落,完成任務。 在整個1980年代,美國將所有NASA預算――約2,000億美元,全部投入在可以重複使用,可以重返地球多次之太空載具太空梭的建造上,可是因為價格高昂,僅建造出五艘:挑戰者號、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從1981年至2011年,這30年間,美國太空梭總共進行過135次任務,都是從佛羅里達甘迺迪空軍基地起飛,進行過的任務有:協助發射哈伯望遠鏡、協助發射人造衛星與深空探測器,並在機身中進行太空實驗,以及運補國際太空站。 在1986年與2003年,美國的太空梭兩度發生任務失敗並在全球人眼前爆炸墜毀,導致大批太空人死亡之慘劇。因此,在2011年,太空梭機隊全數退役。 在太空梭機隊全數退役不再使用後,美國NASA自行開發了一款重型太空運載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apce Launch System, SLS)運載火箭」,搭配獵戶座太空船,企圖在21世紀重回月球與火星,建立月球門戶太空站與火星居住地。但SLS一直到2022年才進行首飛,代表2011年到2022年的11年間,美國NASA是沒有自己太空船的,只能商業委託美國的民間航太公司進行太空任務,比如補給國際太空站等。 SLS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從地表到地球近地軌道之推力95噸,有一個核心級火箭與兩個附加推進器,也有一個上面級載具負責載運衛星或載荷分配到不同軌道去。雖然不到農神-5號的118噸之多,但SLS已經是目前NASA能自己掌握最強力的運載火箭了,與美國SpaceX公司宣稱自己的星艦有100噸到近地軌道的推力相差不大。但這比起太空梭終究是一種倒退,美國NASA確實是顏面無光。 總之在太空梭退役後,美國政府一時間沒有太空載具可以讓太空人升空,後來只能依賴俄國聯盟號太空飛船,以及波音、洛克希德合組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SpaceX等民間企業的火箭與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運補貨物與人員,以及進行重新登月之Artemis計畫,以前頻繁發射太空梭的美國政府NASA,現在都悄悄躲在民間公司的發射任務背後。 反而2000年以後,中國政府開始頻繁發射神舟、天舟太空船,建造「天宮空間站」,進行載人航天任務,雖然神舟系列,也就是和當初美國水星計畫與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船一樣水平。但是,日新月異,這60年來,人類科技進步,可以使用的科技越來越多,按照這個趨勢下去,美國在太空中的優勢遲早會被迎頭趕上。而筆者預測的中國太空梭,也許很快就會出現了。 太空梭是從圓筒狀太空飛船向真正空天飛機進化的方向節點,也就是說,圓筒狀飛船的下一步就是進化成太空梭,太空梭之後的下一步,則是靠自身動力而不需要助推火箭就能飛上太空的「空天飛機」。 如果人類科技能夠再加以突破,開發出理論上的電磁力場反重力裝置,或者找幾個高原地帶,如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安地斯山脈等地裝設太空電梯,以機械能或電能將貨物投送到太空,再從太空電梯站向外飛行,那麼可以大大降低人類進入太空的成本與困難度。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人類從有智慧開始,就對天空中的日月星辰感到興趣,日月因為其有規律的升起與降落,成為了人類計算時間的標準;星辰的運行軌道與亮度閃爍,成為在海洋上指引方向之憑藉,甚至還被人分別星座,賦予不同的傳說故事與意義。 1.1 古代中國天文學 天文學中的天象變化,也成為古代朝廷的大事。比如獵戶座天狼星,代表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徵兆;比如彗星出現也是凶兆;日食與月食發生時,還得要拿著鑼敲以把天狗趕走。古代曆法也多是依照星象變化的規律而制定,埃及人、馬雅人、中國人、希臘羅馬人都很注重曆法,認為天象的變化會對應地面上人事的變化。因此,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以便及早處理憂患。中國在漢朝時期,就製作出觀測天象的渾天儀,渾儀用來測量天體球面的座標,渾象則是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兩者組合就是用來解釋渾天說的儀器。 中國天文學在漢代有「蓋天、宣夜、渾天」等學派,「蓋天派」認為天是一頂蓋子,天蓋向左旋轉,日月星辰向右旋轉;「宣夜派」認為天無定形,日月星辰自然浮沉於虛空之中,並不附著在天體之上;「渾天派」則認為天如蛋殼、地如蛋黃、天地乘氣而立,載水而行。 其實以上述三派主張來說,竟是已經失傳的「宣夜派」,對宇宙的解釋最符合實際。蓋天派與渾天派都只淺顯地觀察到肉眼可及的事物,並不及於真實宇宙的現象。但是,渾天派流傳下來的渾天儀,可以相當準確地解釋許多天文現象並預測天文現象之發生,道教也傳有28星宿及28位星君,東西南北每一方位有7個星宿,主不同徵兆星象。 1973年於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一塊絹帛,上面有關天文學的知識約8千字,名為「五星占」。當時漢朝人竟然已能將金星、木星、火星、土星這五大行星在天體運作的規律予以總結記載,該書記載了秦王政元年(西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西元前177年)總計約70年中金星、木星、土星運行位置,並推斷出金星會合週期584.4天(現代測量數值為583.92天)、土星會合週期377天(現代測量378.09天)、土星繞日週期30年(現代測量29.46年),數值差異極低,代表當時天文學之精確程度已到了極高程度。此後的欽天監也一直是歷朝歷代皇帝統治的重要諮詢機構,負責天文曆法與星象占卜 。 一直到明、清之交,西方利馬竇、湯若望等傳教士傳入西方天文學,中國的天象學才逐漸失傳或轉換成為算命占卜之用。 對於老天,中國人是敬畏的,認為地上人間,天上有天庭,還有玉皇大帝與各方神明主管著宇宙萬物,對於日月星辰的規律也只是用眼睛觀察,沒有想過要由人親自飛上天去接觸天空的可能。但是,西方科學家卻早在科技還無法帶他們上太空之前,就已經開始從數學、物理、核子物理等,去研究宇宙相關的知識了。例如,愛因斯坦提出之相對論,提出有關光速的定義,以及時間與空間的定義等。因此,人類在今天所跨出的太空腳步,其實在一百年前,就已經奠定堅實的基礎,有待一代又一代的人來繼續將這些研究發展下去。中國雖然在近代基礎科學發展上的經驗不如西方豐富,但是14億人中的聰明才智之士並不少,倘若能有一部分能對天文物理宇宙學進行研究,那麼就有機會在此領域拔得頭籌。 1.2 德國V-2火箭是人類第一個太空飛行器 彈道飛彈之運作原理和火箭相同,是要先由各節推進段一起或連續發力,將彈頭部推升到外太空,在宇宙空間層中,飛行阻力極小,可以飛到極遠處,之後再重返大氣層,瞄準並墜落到敵方領土,並在目標上空引爆常規炸藥彈頭、生化武器或核彈頭的大型火箭。而彈頭中如果裝的不是武器而是衛星或太空飛船,其功能就變成非軍事性質,成為太空事業的運載火箭了。 早先在1930年代,德國便發明火箭引擎,看能否讓汽車跑得快一點,想像力超群。1927年,德國一批科學家與工程師成立「太空旅行學會」,並開始研究液態火箭推進器。1932年,瓦爾那·馮·布勞恩――德國日後最有名的火箭科家,進入德國陸軍兵器局,開始設計發展更強力的火箭武器。 1942年6月,瓦爾那·馮·布勞恩在開發完成V-2火箭後,開始進行各種測試,隨後在德國境內一個海邊小鎮――配納明德(Peenemünde)的集中營中,生產並測試。從A1、A2、A3,一直到最後A4測試版,V2火箭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畢竟這是人類從未有過的彈道飛彈武器,而且德國在盟軍的夾攻與轟炸下,可獲得之工業與化工資源也甚為有限,但德國科學家的聰明嚴謹與基礎工藝紮實,真的把這款人類前所未有的武器給創造出來。當時,蘇聯能做出來的只是像卡秋沙那樣的多管小口徑火箭砲而已,與V-2運載火箭之對比是天差地遠。 圖1-1 德國納粹V2火箭複製品與火箭各部位介紹(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42年,A4火箭測試成功,隨即大量生產,在1944年9月,正式被命名為「V-2火箭」並進入現役,並在1944年9月8日,被用來大舉空襲轟炸英國倫敦。 一枚V-2火箭被機動發射車發射後,它的液體燃料(75%乙醇與25%液氧)會由噴嘴輸入燃燒室燃燒,產生強大的推力,燃燒60秒後,火箭可達最高速度約5馬赫,五分鐘就可飛250-300公里,飛彈以慣性制導,被打擊的終端防無可防,聽到聲音時,攻擊就已經來到眼前。 從1944年6月13日到1945年3月間,德軍發射3,000枚V-2火箭與V-1飛彈,造成英國3萬人喪生,對英國民心士氣造成很大打擊。 V-2火箭的誕生,代表新式作戰方式的出現,彈道飛彈走上台面,成為二戰後至今不改的終極作戰潮流。 由於彈道飛彈可飛過地球大氣層中電離層的卡門線(Karman Line,離地100公里),因此,1944年6月20日,德軍試射成功的V-2火箭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行到太空中的人造物體,也算是人類突破到太空時代的起點,是值得人類慶賀的一天,只可惜是殺人武器性質,也導致迄今沒人慶祝這個事件。 之後,德國戰敗,全境被盟軍攻陷佔領,其火箭技術、設備、人員與科學家被各盟國搶掠瓜方一空,並以此開啟美、蘇、英、法、中等大國競相發展火箭載具之浪潮,彈道飛彈一方面可作為攻擊敵人的遠程軍事武器(常規彈頭),二方面可以運載各國陸續開發出的核武彈頭,三方面可以運載人造衛星發射到太空軌道中,或發展其他太空事業。 一直到今天,可能因為火箭製作太過容易之故,火箭都還是唯一的太空載具,其他反重力引擎、太空電梯等其他替代方案都尚未得到發展。不過,未來真要有大量物資與人員往來於地表與地球軌道之間時,還是得要發展取代火箭發射的方法,才能更經濟地把人員、物資運送於地表與軌道之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 人類生命源起地球,地球也是現今所有已知地球生命的母親,沒有地球的孕育,一切生命都不會產生。但人類卻是破壞地球,傷害地球最深的生物。人類之所以現在還能在地球上逍遙,濫用地球資源、破壞地球環境,排放溫室氣體,慢性戕害地球環境健康,完全是因為這一兩百年來地球沒有太大的地質或氣候變動,也沒有真正面對地外文明、外星文明入侵的降維打擊,冷戰時期的核戰爭也沒有真的爆發,導致核冬天。因此,人類還可以持續各種自掘墳墓的行為,如戰爭、種族清洗、軍事衝突、恐怖主義、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砍伐生產氧氣的叢林綠地等惡質行徑,傷害地球母親。 如果有一天,地球面對像毀滅了恐龍的那樣小行星打擊,或太陽噴發大量太陽粒子吹走地球大氣層,又或者地球地軸倒轉,導致季節混亂,甚至多幾座火山大爆發,使火山灰遮蓋大氣層幾個月到幾年,都可能使地球一夕之間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快速進入冰河期,使發生在地球上多次的生物大滅絕再度發生,那人類該怎麼辦?也許,那時才有人開始想:是不是該發展地球外人類居住地,以規避地球上可能越來越多的災難? 在過去的八十年裡,人類在太空事業上達到許多成就,雖然是不同國家做的,許多還是以競爭狀態比賽似的來做,或是以軍事意圖上來進行的,但所有人類科技成果都是累積的,凡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倘若未來各國能多一點心力在太空事業探索與開發上,少一點心力在戰爭與殺人武器研發上,對人類的永續發展就會有更多的貢獻。 廣闊的太空是人類的終極邊疆,人類雖然已經進入第一太空紀元,意味著已經有能力進行太空旅行,但是比起想像中可能的地外異星文明,我們仍是望塵莫及。倘若地外異星生物已能從外星系旅行至太陽系,到地球探訪人類的話,他們的科技與太空旅行能力,肯定已經高到人類無法比擬,甚至到將人類當成螻蟻般踐踏的地步。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外星人之所以沒有對地球人宣戰的原因,最大可能就是覺得人類實在是太落後、太原始了,就像你看到水中游的魚或天上飛的鳥,你不會想要奴役他們,因為魚鳥蟲類根本還是靈智未開,沒有任何利用價值。因此這也不是我們可以沾沾自喜的理由,加緊時間向上發展,才能有效保衛自己不受奴役。 宇宙什麼最大?就是時間與空間。從理論上,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到現在,宇宙仍然在向外加速擴張,宇宙大膨脹代表宇宙星系之間的距離在不斷加大,宇宙中的星系與恆星數量依舊是多到無法計算,但彼此之間都在快速地遠離,這也是人類要加緊發展太空科技的原因,免得以後太空船的動力追不上宇宙膨脹的速度。 先不論太陽系以上的大宇宙結構,光是太陽系之遼闊,已經是目前人類以現有科技一輩子都不可能脫離的距離。比如以1977年自地球發射,向宇宙深處航行去之「旅行者一號」太空船來說(恰好與本書作者同齡),在航行13年後的1990年,旅行者一號完成既定行星探測任務,繼續發揮剩餘價值往太陽系外探索前進,當時在它攝影鏡頭中,地球已經是一顆很不起眼的藍色小斑點,周邊已經一片黑暗。到了47年後的現在,旅行者一號已經航行到距離地球243億公里的太陽系外圍,將無線電波以光速傳回地球也要22小時34分鐘,地球上之回覆也需要這麼久時間,航行者一號繼續以每秒16.9公里速度飛向太陽系外空間,但要真的完全飛到其他星系,恐怕要1萬7千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完全脫離太陽的引力影響範圍。 太陽系外就是銀河系,太陽系只是銀河系獵戶臂遙遠邊陲地帶的一個小恆星系,但對地球的我們來說,廣袤無邊、跨度達10萬光年的銀河系,也只是跨度達1.1億光年的室女座超星系團中的一個小星系,室女座超星系團體積是銀河系的1,000億倍。 目前人類可觀測到的宇宙跨度可達930億光年,這裡面還有1,000萬個像室女座超星系團一樣的超星系團,其中大概有上千億個星系(也有說法是至少有兩兆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又有上億顆恆星,與數不清楚的行星與大小星體、隕石等。 我們所處的地球處於太陽系第三顆行星,太陽系位在銀河系獵戶臂較偏遠地帶,再往上看,銀河系與鄰近的「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距銀河系250萬光年)」一起屬於「室女座超星系團(Virgo Supercluster)」中,而室女超星系團又屬於「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Laniakea Supercluster)」的一部份,雖然超星系團已經是目前天文學能夠觀測到最大的宇宙結構了,但在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之外,還有其他一樣巨大無比的超星系團,包括「夏普力超星系團( Shapley Supercluster )」、「武仙座超星系團( The Hercules Superclusters )」、「後髮座超星系團( Coma Supercluster .)」、「英仙-雙魚超星系團( Perseus-Pisces Supercluster )」。至於超星系團上面是否有更大的宇宙結構,可能性是相當高的,畢竟以人類的觀測技術,只有930億光年的跨度而已,宇宙之大當然不只這麼一點。 若光是「星系」的數量就已經大到要以兆為單位,更別提恆星、行星與其他星體數量,大到人類數學都算不完。因此,即使宇宙大部分地方都是真空、無氧與無重力的空虛黑暗狀態,充滿暗物質與暗能量,宇宙中的5%實體質量之資源,仍是多到人類不可能用完。 但是,要觸及夢想中宇宙無窮盡的資源可沒那麼容易,要有太空船前往探勘、具體位置的星圖、太空採礦設備與充足動力、提煉裝置,更要有能把資源運回地球或至少運回太陽系的運輸設備,否則怎麼運用呢? 另外,如果真開採回了裝載幾船太空船的珍稀金屬,比如黃金、鑽石、銅、鉬、銀等,那麼其在世界原物料市場之價格必然大跌,那麼開採商也勢必血本無歸。過猶不及,沒有戰略思考的任意採礦行為,也終究非長久之計。 此外,載人至太空旅行,也不是簡單地讓太空人上宇宙就行,人類身體是在地球環境中,在幾百萬年時間裡,逐步演化、適應環境而來的,沒有地球的環境供給氧氣,人體在幾秒鐘的時間內,就會瀕臨死亡。此外,面對宇宙環境的低重力、多宇宙射線、真空環境、太空游離粒子與太空垃圾微粒侵襲等,人類可否長期待在這樣環境,或者有沒有辦法發明太空船內部環控機器,模擬地球環境與人工重力裝置,以提供人體適合生活動作的環境與重力,讓人能夠在太空中得以生存? 還有,面對宇宙星體距離動輒幾千、幾萬甚至幾百萬光年的漫長距離,人體該如何克服?是要讓人躲在冬眠艙中,度過幾萬年時間再喚醒?還是,讓人在太空船上繁衍後代,直到抵達目標?或者,人類能夠發明曲速引擎,以超光速進行蟲洞旅行,打破時間與距離的限制? 還有一個筆者覺得很重要的問題:基於宇宙大膨脹,今天我們從地球觀測到幾百、幾千、幾萬,甚至幾十億光年之外的其他星系或星球影像,其實也都是相應時間之前的樣子,已經是歷史影像了。如果人類能夠用比光還快的速度,一瞬間飆往一個10億光年外的地方,應該也會發現當地的情況與10億年前的情況大不相同了,可能恆星已經燃燒完畢,成為紅巨星,或者甚至已經塌陷成為黑洞,太空船一瞬間出現就可能陷入黑洞裡,這樣的危機也是有可能的。 這許許多多問題,都曾經有好多電影編劇與導演思考過,並呈現在他們的影視作品之中。還記得筆者小時候十分著迷星艦迷航記影集,裡面有地球聯盟政府派出星艦到處探索,有其他外星文明與地球接觸,如克林貢人,也有想要同化一切高等智慧種族的伯格人機械文明等,確實讓人目眩神迷。雖然,地球上大多數人光解決本身衣食住行問題就很辛苦,沒有時間去思考宇宙與自己有什麼關係。但是,一個強大的政府想要征服星辰大海,或至少以太空科技先進之勢,把所有地球上的對手壓制到舉手投降是肯定有的企圖。因此,到目前為止,各國政府還是推動人類太空事業發展的最重要推手。 中國的航天事業在21世紀取得令人驚奇的發展,其實一切起於195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生產原子彈、彈道飛彈與人造衛星。到了1960年代,二彈一星取得成功,中國永不再受到列強核威攝,運載火箭的孿生子彈道飛彈則成為解放軍二砲部隊的大玩具與大殺器。 二砲部隊轉換來的第四軍種「解放軍火箭軍」是對美國、印度、台灣、日本、俄羅斯最大的威脅,也可以說是最大的命門。中國火箭軍有近程導彈1,150多枚(東風11、15、16),中程彈道導彈300枚(東風21、26)、遠程洲際彈道飛彈200枚(東風5、31、41)及長劍-10等各型巡航導彈3,000枚。其中,用來對付美國本土的,大概就是那兩百枚遠程洲際彈道飛彈,中程彈道飛彈用來對付美國亞洲駐軍與航母,其他近程的要用來對付誰,大家心裡都有數――印度、越南、台灣、菲律賓、南韓、日本都跑不掉。飛彈光是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威嚇,有了核武器的一方就站穩不輸之地位。 雖說台灣被譽為世界上防空飛彈密度最高的國家,連以色列也比不過。但是,面對從太空重返大氣層,來襲速度可能高達20馬赫的彈道飛彈,就算是美國有戰區高層防禦系統與愛國者防空飛彈,也很難說能夠攔截到萬無一失。 中國向來以舉全國之力做大事著稱,過去兩彈一星工程是這樣,改革開放建經濟特區、在全國範圍建起密密麻麻的高鐵網路、把鐵路也修到西藏新疆與中南半島去,還有超大型貨櫃港洋山港,甚至珠海跨海大橋等大型基礎建設也是如此,都展現專政國家集中力量做大事能夠做到的最驚人速度。 可惜,中國在人權、民主與個人自由方面,選擇走的是另外一條道路,令人不敢輕易信任,盲目相信領導人會是開明且明智,基本上就是一個民族最大的風險。中國歷代政權最多不超過300年,大多數是三代而亡,中國從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也算是第五代領導人了,中國崩潰論也已經講了三十年都未實現。反而,以民主自由人權自詡的台灣被中國軍機、軍艦各種繞台騷擾,加上火箭軍數百、上千枚彈道飛彈對準著,隨時準備點火。還好,有對峙七十幾年的經驗,讓台灣人學會冷漠面對切身安危的問題,但不時會有敢於主動挑釁或戳對方的傷口的狀況發生,要不是活得不耐煩了,就是有一些別人不知道的幕後推手,到底有沒有?誰知道呢? 彈道飛彈是用來殺人的遠程軍事武器,但它其實也是將衛星、太空船推升進入太空的動力來源與最大功臣。所以,這再次證明了不是武器飛彈殺人,是按下按鈕給飛彈下指令的那個人殺人。就像菜刀可以切菜、切肉、切魚,是廚房的必備順手工具,但要是被流氓拿來砍人,就變成令人生畏的凶器一般。航天企業與彈道飛彈生產軍工廠,其實完全是同一個公司。在中國,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與中國航空科工集團;在美國就是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火工業體。 本書作者係職業外交官出身,非航太理工專業出身,主要係以看歷史、寫歷史的角度來研究中國與世界各國航天事業的進展,以及中國航天事業衍生出來的副產品,也就是彈道飛彈之操作者「火箭軍」對台灣的威脅程度。倘若書中有對太空物理、現實操作數據、太空產業用詞有誤解、誤植或誤用之處,請多見諒。 另外由於宇宙太有趣了,寫的範圍無窮無盡,這本書甚至也可以當作一本太空科普書來看,看看人類的太空科技已經走到哪個地步,未來發展趨勢為何?倘若未來地外文明之外星人來犯,或者隕石小行星對著地球撞擊而來等災難事件,應該如何處理,是否有解,書中都有給出說法。 宇宙萬物,星辰大海,千億萬光年的距離,人類活動與思想的邊疆何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太空吧! 蘇育平 加勒比海聖文森家中 2024.02.18 本書還在由出版社編排中,預計很快可以出版。 對宇宙也有興趣的人,歡迎到臉書「蘇老師的太空世界與太空知識」公開社團中加入,裡面有我蒐集的各種太空宇宙知識,相當有意思。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槍械種類 使用型號 備註 自動步槍 81式突擊步槍(上一代) 95式自動步槍QBZ-95(新生代)03式自動步槍 衝鋒槍 79式、85式衝鋒槍 機槍 81式班用機槍 95式班用機槍 88式輕重兩用機槍 狙擊步槍 79式、85式狙擊步槍(上一代) 88式狙擊步槍(新一代) 手槍 92式9釐米手槍 弓弩 裝甲車 防爆裝甲車 大口徑武器 40火箭筒、無後座力砲 單兵武器 催淚瓦斯彈、閃光彈、煙霧彈 機動師專屬 59式坦克、107式火箭砲、輪式裝甲車、直升昇機 中國海警 艦砲、機槍、防空導彈、水砲、水雷等 (一)步槍 在公安軍時代,基本上連解放軍都是使用五花八門的武器,更別提公安軍。一直到1956年定型生產的56式自動步槍,又稱56式衝鋒槍,解放軍與公安軍才開始使用制式槍械。 圖1-44 仿製蘇聯AK系列國產化的56衝鋒槍,維基公有領域 95式自動步槍 目前武警部隊戰鬥員一般隨身使用的戰鬥步槍為1997年開始列裝部隊之中國國產5.8釐米口徑之95式自動步槍(QBZ-95),取代了過去普遍列裝的1981年中國設計定型的7.62釐米口徑之「81式」突擊步槍。 圖1-4570 81式突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圖1-46 新95式自動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遭取代的81式步槍是95式步槍全面列裝解放軍與武警部隊前之上一代中國主要單兵武器,設計上也是基於更古老的56式步槍而更新設計成7.62*39釐米蘇聯口徑的中間型威力步槍彈,有射擊精度高、結構簡單緊湊、機動性佳、火力猛、壽命長、重量輕等優點,能一槍多用,亦能裝上榴彈發射器發射各種榴彈。 而新的95式自動步槍採取法國法瑪斯步槍類似外型的犢牛式設計,槍身較短,適合亞洲人使用,其口徑改為5.8*42釐米小口徑步槍彈,雖然槍彈威力比不上81步槍的7.62釐米,但是彈匣可以裝載更多子彈,有30發彈匣與75發彈鼓可選擇,單兵也能攜帶更多子彈前往戰場。另外口徑小也代表後座力降低、射擊精度提高、加上95槍族使用大量工程塑膠,使槍體重量降低,減輕士兵的負擔。 圖1-47 03式自動步槍,採彈匣在前的傳統設計,維基公有領域 03式自動步槍 03式自動步槍是為因應許多人無法適應95式步槍彈匣位在槍枝後面的設計,而再度改進生產的最新型軍用自動步槍,彈匣在槍機之前,恢復正常步槍的樣子,成為解放軍與武警部隊採用的制式步槍,同為北方工業公司生產,口徑5.8*42,與95式相同。 20式新槍族(QBZ-191) 圖1-48 20式自動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圖1-49 20式狙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2022年底中國兵器集團又推出20式新槍族,一樣是5.8釐米口徑,較上一代03式自動步槍更為輕巧,各種導軌裝置更齊全、可靠性高,可在各種地形環境狀況下使用,便於攜帶;彈匣採透明式設計,可清楚看出剩餘彈量等。但這支新步槍目前還只換裝少數部隊,如西藏邊防部隊,大部分部隊尚未使用,未來將全面取代現役的95式自動步槍。由此可見,中國步槍的發展趨勢還是偏向傳統型的彈匣在扳機前方;而95型步槍彈匣在扳機後方的新穎設計,顯然並未受到中國軍方的青睞與習慣。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各部隊槍枝的口徑已經從過去的7.62釐米主流轉向為5.8釐米。好處是子彈變輕,士兵可以攜帶更多子彈在身上,就算被敵軍俘虜了己方的槍枝,其也沒有相對應的子彈供應,就無法使用這樣的俘獲槍枝;但相對的,我方也無法使用俘獲的敵方子彈為己所用。 武警的步槍是跟著解放軍一起更新換代的,這樣後勤體系子彈可以相互支援,是好事;而舊的81式退下來之後,也可用於打靶或給預備役使用。 (二)衝鋒槍 武警部隊使用79式與85式兩型衝鋒槍。79式衝鋒槍是中國自製的第一代衝鋒槍,1979年設計定型,用來裝備空降兵、偵察兵、公安特警和武警部隊,槍托可折疊,有效射程200公尺,彈匣可裝20發子彈,口徑為7.62釐米,槍重僅1.9公斤。 圖1-50 79式衝鋒槍,維基百科 圖1-51 85式7.62釐米口徑輕衝鋒槍,維基百科 85式衝鋒槍則是一款輕型微聲的衝鋒槍,有效射程200公尺,彈匣可裝30發子彈,口徑7.62釐米,槍重1.95公斤。85衝是1980年代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發生產的軍用衝鋒槍,用以取代64式與79式衝鋒槍。外表與結構簡單簡潔,與英國二戰時期的史登衝鋒槍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三)手槍 「64式手槍」是中國軍工業建政以來自行設計的第一種手槍,1964年設計定型,主要裝備部隊指揮員與公安部門部隊。這是一種自動手槍,口徑為7.62釐米,射程50公尺,彈匣容量為7發子彈。 圖1-52 64式手槍,維基百科 「77式手槍」是解放軍指戰員和公安部隊的新型自衛武器,由北方工業公司生產,供團級以上指揮員使用,射程50公尺,口徑為7.62釐米,彈匣可裝7發子彈,在1978年設計定型,並有一系列的改良型陸續出現。這種槍枝後來被犯罪份子大批偷渡運送到台灣,在台灣俗稱為「黑星手槍」,曾經造成台灣值勤員警多人傷亡。 但這把槍也有一個很大的設計缺點,就是撞針內包、也沒有「彈膛有彈指示器」,因此完全從外表無法看出槍膛中是否已有子彈上膛,所以黑龍江邊防武警綏芬河邊檢站於2016年7月6日發生一名士兵77式手槍走火,不慎打死另一名士兵的慘劇。解決此缺點的唯一方法就是射擊前再上膛,但戰場之適應性就會相當差。 圖1-53 77式手槍,維基百科 「77B型9釐米手槍」使用國際上通用的9釐米口徑手槍子彈,有效射程為50公尺,彈匣容量為9發。 圖1-54 77B式手槍,維基公有領域 「77B2型9釐米手槍」的設計保留了77B型手槍原有的特點,又使該槍更安全可靠,研製出一種具有有彈量指示器、能容彈15發的雙排彈匣。 「NP20型9釐米手槍」是在77B型手槍的基礎上,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增加了擊針保險機關,並改進照門可調機關。NP20型手槍彈匣容量為9發,使用壽命為5,000發。 圖1-55 91式匕首槍,維基百科 「91式7.62釐米4管匕首槍」是中國自行研製、組裝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產品,是解放軍偵察兵和武警特警部隊配備的新一代武器。它具有剪、鋸、銼、開罐頭、瓶蓋等多用途功能;而且能發射軍用手槍彈,將冷熱兵器融為一體,因此它既是匕首,又具有手槍的功能。該槍匕首刃長140公分,採半自動射擊,使用7.62釐米手槍彈,有效射程10公尺,使用壽命為2,000發。 這個匕首槍看起來是個類似瑞士刀的工具組,威力不是很大,但好處是功能多元。其主要用途應該是當作工具組使用,因為當成武器的話,射程與威力都有限,對敵方無法造成任何威脅;而且結構像玩具一樣簡單,作為槍枝使用太容易走火或炸膛,對使用者的安全難以保障。不如給特種部隊直接配一把大型軍刀,在叢林或野外時還可以當開山刀使用,劈柴狩獵兩相宜。 (四)狙擊槍 今日的武警部隊使用85式與79式兩型狙擊步槍。 圖1-56 79式狙擊步槍,維基公有領域 舊型的79式半自動狙擊步槍槍重3.8公斤,有效射程1,000公尺,口徑7.62公釐,彈匣可裝十發子彈,裝上刺刀還可行白刃戰。此型槍枝是一種適合邊防哨所與特警狙擊手使用的單兵狙擊武器,係仿自對越南戰爭時繳獲的蘇聯製卓卡諾夫狙擊槍(Dragunov SVD),並且一旦開發成功後馬上投入對越南的邊界戰爭使用。也就是79狙之後,中國的解放軍才總算擁有第一款狙擊步槍,過去的解放軍是沒有狙擊步槍這種武器與編制的。 狙擊槍無法拿來肉搏戰使用,尤其重量有近4公斤,除非是藍波或機器人才有足夠的力氣。 圖1-57 85式狙擊槍,知乎 圖1-58 武警射擊85式狙擊槍,知乎 85式半自動狙擊步槍,槍重4.4公斤,有效射程達800公尺,口徑7.62公釐,彈匣可裝10發子彈。 85狙與79狙其實是同一把狙擊槍,性能與外型設計皆相同。79狙是設計定型時的型號,而85狙是生產定型時的型號,這兩把狙擊槍是同一系列但不同時期的型號。 這把槍的特色除了重之外,還有他的後座力強,以及槍枝本身與瞄準鏡的結合並不牢固,射擊帶來的震動會導致後續準度下降。 此外79狙與85狙使用的彈藥是通用型53式7.62毫米機槍彈,會有200米打不準的情況,最後使用7N1型專用專用狙擊彈(彈頭更重,彈尾流線型)才改善。雖然困難重重,但整體來說效果不錯。即使如此,想要拿這大塊頭拚刺刀是不切實際的作法。 (五)榴彈發射器 1、30公釐自動榴彈發射器 中國對自動榴彈發射器的仿製和研製工作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現已有30公分、35公分、40公分等各種口徑、不同型號的榴彈發射器。 中國武警部隊使用30釐米自動榴彈發射器,能對可見目標直接瞄準射擊;也可像迫擊砲那樣採用間接瞄準進行曲射,射程50至1730公尺。 2、35公釐防暴榴彈發射器 武警部隊使用防暴榴彈來應付群眾騷暴亂事件,使用的防暴榴彈發射器有QLL91式肩射型與QLG91A式81步槍槍掛型兩種,彈種則有可使人體淚眼模糊、呼吸困難而失去抵抗能力的催淚彈、產生巨大震波使人失去知覺的爆震彈與產生巨大閃光而使人暫時失明的閃光彈等,射程可達300公尺以上,遠大於暴動群眾石塊攻擊的範圍,也比西方國家常見的警用催淚槍射程來得遠,精度亦佳,因此為武警部隊處理群眾事件之最佳利器。 3、38公釐防暴槍 38公釐防暴槍也是中國國產的裝備,2006年通過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設計定型審查,是一種單管大口徑轉輪手持式滑膛武器,六發轉輪彈巢供彈,可發射動能彈、催淚彈、染色彈、煙霧彈、橡皮彈、爆震彈等低殺傷性彈藥,射程有100-130公尺,但是並沒有致死性,因此成為大陸非警方之保全人員可以使用的裝備;中國各地的銀行警衛亦皆採用此型防暴槍以對付可能之襲擊者。 圖1-59 38公釐防暴槍,維基百科 由於此型防暴槍構造簡單、便宜,彈重僅148克,可槍射與手投,性能可靠且穩定,可望大量生產與裝備武警部隊,成為武警在群眾鎮暴任務時的基本配備。 (六)火砲 武警部隊亦有少數部隊配備有輕型火砲,計有:(一)PD87式八二釐米迫擊砲、(二)65式八二無後座力砲、(三)69式四〇公釐火箭筒等裝備。 圖1-60 69式四〇公釐火箭筒,維基百科 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第一中隊為禮砲中隊,肩負首都禮砲鳴放任務,並自1997年6月19日起使用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第二四七廠研製的「九七式禮砲」執行任務。九七式禮砲是在第四代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的86式禮砲基礎上改良研發出來的第五代禮砲。 其實中共建政剛開始,還無法自己造砲,是直接拿從日軍繳獲的九二山砲來充當,之後所有中國國產的榴彈砲可能都被拿來當過禮砲。 方法很簡單,只要裝上彈藥包,不要裝彈頭,打起來聲光震撼效果佳即可。而當禮砲打也是一種最好的推銷,外國元首到中國接受禮砲致敬後,若是覺得禮砲不錯,也可以訂購幾門回去給自己國家的軍方試用看看。 圖1-61 97式禮砲 在97式禮砲後,中共又改良出第六代禮砲,也就是08式迎賓禮砲,沿用迄今。禮砲其實就是發射空包彈,要打出聲光效果,但不能打出彈頭。不過從製作禮砲的更新換代與工序,就可以知道一個國家自行生產的砲兵裝備武器的好壞。 12噸級WJ94重型輪式警用裝甲車 現今社會犯罪分子大量使用槍械犯罪,經常給追擊、圍捕的武警帶來傷亡,因此武警需要裝備具備強大防彈能力的警用裝甲車用來追擊、圍捕,以儘量避免武警的傷亡。 改良自解放軍WZ551A型裝甲車的武警12噸級WJ94(六輪)、WJ03(六輪)、GA06(四輪)三種警用型號之重型輪式警用裝甲車因此受到採用並於90年代中期開始列裝解放軍部隊,也大量配發到各武警內衛部隊,成為武警的攻堅利器之一。 此型警用裝甲車配有一挺機槍,一個15管的防暴彈發射器,還有強力燈、警燈和高音喇叭等警用配備;其鋼板亦足以抵擋槍彈,至於抵擋投過來的石塊自然不在話下;對騷亂中常遇到的汽油燃燒瓶也有防護作用,因此此型警用裝甲車是目前保護武警免遭傷害的最佳選擇,也能在必要時發揮撞擊犯罪份子車輛的鐵鎚功能。 圖1-63 武警WJ03型裝甲車 圖1-64 武警08型裝甲車接受校閱,維基百科 08型裝甲車改裝自92步兵戰車,專門給武警特種部隊使用,是中國WZ551系列6*6輪式裝甲車底盤,砲塔上有12.7釐米機槍與榴彈發射器;此外也加裝警用聲光設備,完全可勝任城市反恐作戰之需求。 這款警用裝甲車就是解放軍的92步兵戰車,或稱裝甲輸送車,除了駕駛與砲手外,可另外搭載9名兵員。由於武警部隊是對內的內衛部隊,這型裝甲車就是武警最厚的攻堅盾牌。車體為全封閉式裝甲鋼焊接車體,車首裝有楔型裝甲鋼,能夠直接撞翻一般車輛、路障、穿越民用建築牆壁等。速度最快可達每小時85公里,還可靜水浮渡,是多功能軍警用車輛。 圖1-65 武警裝甲車可從後搭載9名兵員,後掛網架可裝載士兵背包等雜物快速前進佈署 80 1履帶式森林消防車 武警森林部隊執行林區與草原區的護林防火滅火任務,使用的裝備除了少數的軍用裝備外,多為專業性的消防滅火裝備。 武警新裝備的YD801履帶式消防車改裝自大陸國產的531型裝甲車,車上裝載水泵、水袋等消防器材,成為能夠適應各種地形的森林消防車,它憑藉著大馬力柴油引擎,能夠運載十五名消防警察與其他消防裝備,進入崎嶇難行的山區叢林,浮渡河流穿越小溪,執行森林滅火任務。 圖1-66 森林武警配備之YD801履帶式消防車,維基百科 而此型車輛也可改裝為防暴水砲車,通常滅火水砲車外面會裝有許多供消防員攀拉的扶手與踏板,但防暴水砲車外表則特意做得非常光滑,以防止騷亂者爬上車。 (三)重型排障車 由中國國產EQ-245越野卡車底盤改裝而成的重型車輛,總重10.1公噸。 2.1 前建政時期「工人糾察隊」 中共1921年創黨,起初的武裝係藉由「國共聯合」而藏身在國民革命軍中之一部分,還加入北伐行列消滅割據軍閥勢力。 至1927年國共分裂,中共省悟到建立自屬軍隊的重要性,因而建立「工農紅軍」以奪取政權。自建軍以迄1949年正式建國,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土改」、「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歲月中,中共的政權一直處在條件艱難、貧困的農村偏遠地帶,為應付艱困的環境與強大的敵人武裝力量威脅,並求自身持續的生存、發展與壯大,中國共產黨遂依據不同時期之實際需要,組建其生存需要之警備保安力量。 早在中共於國民政府時期開始在農村地區奪取政權,進行所謂「新民主主義革命」、「土地革命」的時期,中共政權在各紅色根據地就開始創設保護領導人的警衛機制,如各地工農紅軍下屬之「工人糾察隊、警備隊、警衛團、赤衛隊、保安團、保衛隊、政治保衛隊、除奸團、中央特科」等,雖名稱依各地與各時期而有異,然皆肩負著保衛中國共產黨首長、警衛機關、肅清特務漢奸、看押罪犯與維護社會治安等任務。 圖2-1 1927年上海工人糾察隊,共青團史料館 1931年,中國「江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成立,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政治保衛局組織綱要》、《國家政治保衛局特派員工作條例》、《鄂豫皖區蘇維埃政府革命法庭組織與政治保衛局的關係與區別》、《西北政治保衛局暫時組織綱要》、《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地方蘇維埃暫行組織法》等法規條例,建立起屬於共產黨控制下的地方警察與保安武力,如黨中央之「政治保衛大隊」等即是此類型的部隊。 圖2-2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旗,維基公有領域 圖2-3 印有列寧圖樣的中華蘇維埃共和貨幣,維基公有領域 中國於1932年6月設立「瑞金衛戍司令部」;1933年成立「中央警衛師」,隸屬於瑞金衛戍司令部,擔任中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安全警衛與守備任務。1938年5月則於延安成立「警察隊」,歸延安市公安局領導,主要任務在防止敵特份子刺探中共的黨、政、軍情報,保衛領導同志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維護延安的社會秩序。 在對日抗戰期間,各中國控制下之蘇區、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先後建立不同名稱的執行公安保衛任務的人民武裝力量。如1938年,陝甘寧邊區在綏德設立「警備司令部」,警備第一團擔負米脂、霞縣、吳堡三個縣;警備第三團則負責綏德、清澗、甘泉三個縣的守備任務;另有「警衛營」與「保衛營」負責延安之警備任務。1942年中國建立「中央警衛團」與「邊區保安團」,負責黨中央、軍委與邊區政府的警衛保安工作。 在解放戰爭(1945—1949年,即國共內戰)時期,中國在解放了的中等以上城市指定駐軍機關擔任警備司令部。在中國以農村包圍城市,到奪取中心城市的重大戰略轉變之際,對於控制地區的警備保安工作也陸續展開,在一些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也陸續設立「警備區」。 1949年6月,中國成立「平津衛戍司令部」,並於1959年1月改為「北京衛戍區」,下轄有北京衛戍部隊。北京衛戍區屬北京軍區建制,同時是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的軍事工作部門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構,受北京軍區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雙重領導。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機關,下轄衛戍部隊,領導北京市各區(縣)人民武裝部;負責北京地區的軍事警衛、守備任務,開展民兵、兵役與動員工作,維護軍容風紀,協助地方維護治安等任務。 2.2 毛澤東統治時期的「公安部隊」 在中國的所謂「新中國」正式成立後,中共新政權仍然面臨內憂外患的嚴重威脅,國內也是百廢待舉的狀況,包括零星的國民政府殘餘部隊與游擊隊、許多敵視共產黨無產階級專政的地方地主勢力,或是盜匪、馬匪等幫派或宗族勢力、國內少數民族敵對漢族的勢力等都伺機而動;這還不包括在國土鄰近的越南、緬甸、印度等國家因為邊界未定所帶來的外來威脅。 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一種黨國不分的體制,黨即是國,國即是黨。革命時一無所有,只有理想與報復時不怕犧牲生命;但是當建國掌握政權後,擁有的權力變多,人就會開始害怕死亡。為了保衛其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維護國內經濟建設與政治發展,並確保中央與地方各級黨機關與政府領導人的人身安全,順便維護社會治安、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中共需要一支能夠當保鑣的警衛力量。解放軍?打野戰、陣地戰可以,拿來當保鏢卻缺乏專業,且在政府機關門前架起機槍陣地與砲陣地也屬實不妥。如果找公安幹警呢?這些人民警察光是平日派出所中必須負責幾億人的治安與雞毛蒜皮的小事就相當忙碌,完全沒有時間進行組織性的演練或出任務。當時,公安部轄下有一支輕裝備的公安部隊——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即為最適合執行此類任務的部隊。 2.3 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1949年) 當時由羅瑞卿擔任部長的公安部,負責統轄全國的公安部隊,除了原先的公安部隊力量之外,也從已經打完仗的第四野戰軍抽調兵力、配合中央警衛團等,於1949年8月31日正式在北京成立了「中國人民公安中央縱隊」,司令員吳烈、政委鄒衍,下轄「公安中央縱隊第一師(原四野第160師)」、「公安中央縱隊第二師(原中央警衛團)」、「新中央警衛團(上述兩師之警衛團單位合編)」同時在較大城市與解放較晚的沿邊沿海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建立起公安武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初期,自1949年起,解放軍幾乎攻克全部中國在大陸上之領土,但是不可能立即讓全民打心底服從共產黨的領導與統治。國民政府的殘存部隊與各地土匪或軍閥組織多如牛毛,因此解放軍也就開始「全國大剿匪」的行動,逐步剷除各地不服從共產黨領導的所有武裝勢力。 據統計,自1950年至1953年間解放軍共剿滅了240至260多萬所謂的敵、特、盜匪人員,中國國內情勢基本穩定下來,再沒有武裝抵抗共產黨的中大型勢力;而中國共產黨也完成了一項中國歷代史上難得的成就——近乎剿滅所有的土匪,包含傳統上地勢相當兇險的土匪窩,也都沒逃過,所有有名的土匪窩都斷了傳承,再無法禍國殃民;卻也造成許多無辜的人民慘遭池魚之殃,順便一起被清洗而喪生。 冤屈是無處可申訴的,因為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以來,從未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說過一句抱歉,頂多日後幫你平反、恢復名譽;許多人的家人、朋友遭到各種政治運動迫害,要上訪、要平反、要賠償,基本上都不可能達到目的,就像古代的帝王一樣,既然主張自己授命於天,有天命,那黨自己是不會有錯的;要是有錯,那肯定是別人錯。不到山窮水盡,中國統治者是不會下罪己詔的。 2.4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50年10月) 根據中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在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統一的軍隊,即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受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統率,實行統一的指揮、統一的制度、統一的編制、統一的紀律」之規定,中國國務院公安部於1949年10月召開之首次「全國公安高級幹部會議」上制定了《整頓各級人民公安武裝的方案》,從1950年1月至5月,由公安部、各省公安廳、大城市公安局等根據此法案對公安武裝進行整編與擴建工作,以公安中央縱隊、地方公安武裝力量以及部分野戰軍部隊為基礎,組建了各地公安部隊,其實就是與人民警察隊伍並列的輕武裝部隊,由公安部指揮掌控。 在同一個時期,中國亦開始於邊境設立邊境管理機構與邊防部隊,1949年11月15日在公安部下成立了「邊防局(公安部第四局)」;大行政區之公安部設立「邊防保衛處(科)」;雲南、廣東、廣西、遼寧、吉林、旅大市等地成立「邊防保衛局(處)」等邊防管理機構,擔負對外口岸檢查、邊境治安管理的任務。 1950年6月,中國召開建國後舉行的第一次黨中央全會,即「中國第七屆三中全會」,在土地改革、財金、軍事、外交等各方面都提出了報告。聶榮臻也作了《關於人民解放軍整編問題的報告》,針對解放軍與公安部隊的建制有了初步的概念——基本上將540萬解放軍實施整編,陸軍編為400萬國防軍部隊與其餘公安部隊;前者負責對付外來侵略,後者負責肅清殘餘境內敵對勢力、維護社會治安、打擊盜匪、保護國家財產設施等。 1950年9月22日中央軍委發佈《關於成立公安部隊領導機構的電令》,統一全國公安部隊的領導,建立「中國人民公安部隊」,隸屬中國國務院公安部管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任命羅瑞卿為公安部隊司令員,編成二十二個公安師番號。 圖2-4 羅瑞卿擔任公安部部長之任命令,人民公安報 我們可以看到,公安部隊從剛成立時就已經是解放軍裁軍的緩衝區,通常是以師為單位退出解放軍序列,並編入公安部隊或之後的武警序列,減少突然裁軍可能會預見的抵抗情緒、甚至武裝反抗等問題。比如公安縱隊第一師即為來自東北的第四野戰軍160師改編而來;而公安縱隊第二師則由中央警衛團撥出人馬結合其他部隊人員成立,共同擔負重要中共領導人與政府要害機關之保衛工作。 羅瑞卿任第一任的「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程世才任副司令員,李天煥任副政委,並相繼成立了「中南、華東、華北、西北、西南」五大軍區公安部隊和鐵道公安部隊的領導機構。 至1951年10月整編結束,共編有一個人民公安縱隊、二十三個公安師、十二個公安總隊、一個糾察總隊、一個警衛團、三個省公安團,及若干「公安大隊」、「公安中隊」、「公安隊」等正規公安部隊,共有十八萬八千人編制,但當時下轄部隊實際員額達到六十四萬人之多。負責各省內衛處突、邊防檢查與地方公安打擊犯罪等工作。 圖2-5 公安部隊中央縱隊成立大會,公安人民報 1951年解放軍開進西藏,表面上說的是和平解放,但對於不願服從的封建貴族則是幾乎殺光,不然就只能跨越喜馬拉雅山逃到印度去。中共將原先統治西藏的宗教貴族勢力一掃而空,解放原本多處於農奴地位的西藏藏人,照理來說並不是壞事。沒有中共進入西藏,就算印度已經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不論是之前的英國還是獨立後的印度,早已對西藏虎視眈眈幾個世紀,在經營的幾百年間就多次想要把西藏割離中國,事實上在清末民初也幾乎要成功了。 但自從1951年解放軍開入西藏後,英國人與印度人就沒機會染指這塊世界的屋脊,而新生的共產中國也就因此與剛從英國殖民統治下取得獨立的印度與巴基斯坦接壤。雖然在奪取新疆與西藏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已經將清朝巔峰期的領土都恢復得差不多,只缺已經變成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蒙古人民共和國,也就是外蒙古那塊。中共建政初期一面倒向蘇聯,不敢違逆蘇聯史達林的意思拿回外蒙古;但領土終究也已經達到一個巔峰,是之前國民政府蔣介石想都不敢想的統一局面。當然,這麼大塊的領土需要靠外防、內衛的力量來維持,才不會像清朝末期與民國時期一直處於軍閥武裝、地方勢力、宗族勢力四分五裂之狀態。 圖2-6 1951年開進拉薩城的第十八軍,維基公有領域 在當時的國際情勢方面,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北韓軍隊橫掃南韓,一度打到釜山,幾乎將大韓民國滅國;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迅速介入,在麥克阿瑟將軍的率領下追奔逐北,兵鋒直指鴨綠江,不但迫使北韓軍隊被驅回北緯38度以北,麥克阿瑟將軍更公然聲稱要支援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軍隊反攻大陸。中國在情感上忍無可忍、戰略上勢所必須的情況下,順勢應北韓領導人金日成的請求,以「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名義派遣軍隊,在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的率領下跨越鴨綠江進入北韓。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也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公安部隊」赴朝鮮半島參戰,同年的10月19日跨越了鴨綠江,10月25日就打響入韓的第一仗。 在韓戰進行中,中國志願軍公安部隊不是擔任第一線的戰鬥任務,而是與前線的解放軍戰鬥部隊協同配合,執行「維持戰地與後方治安、監視敵機、押運物資、保護交通運輸安全、清剿匪特、防空護路、警備城市、糾察執法和看押俘虜」等第二線輔助任務。 圖2-7 值勤中的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公安部隊防空哨兵 圖2-8 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公安部隊正押解敵軍 據統計,在戰爭期間共捕獲敵方特務、土匪629名,擊落擊傷敵機154架、捕獲敵機駕駛員7名、搶修被炸公路與橋樑一萬餘次、搶救敵機轟炸或掃射下的友軍傷員3,880餘員,有許多公安部隊的士兵也因而獲得功臣、模範、烈士等榮耀。不過到了1951年7月,韓戰即進入「邊談邊打」的階段,不再有大規模的衝突。 鎮反運動 在國內局勢方面,自1949年中國政權正式成立後,在大陸上除了少數打散的國民政府軍隊、游擊隊、外國情報員之外,在全國各地亦有多寡數量不等的土匪與犯罪集團,不僅危害社會治安,中國派駐各地的地方官員亦有許多遭到殺害的案例,對中國內部的統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為徹底消滅匪患,中共中央軍委先後抽調解放軍6個兵團、41個軍、140多個師的主力部隊,結合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展開大規模清剿土匪的鬥爭,此即「鎮反運動」,也就是中共政權1950年代初發動的第一場肅清反對勢力的政治性質的整肅運動。目的就是為了鞏固中共政權,任何有可能威脅到中共政權的勢力或個人,就是一個「殺」字,甚至連在國共內戰中投降解放軍、戰前投誠起義或主動歸降的舊國民黨軍隊、政府官員等,也全部被列入清掃的名單中。這種作法與殺降無異,白起坑四十萬趙卒、項羽殺二十萬秦降軍,都在歷史留下罵名。中共中央在1950年3月發佈《關於嚴厲鎮壓反革命份子活動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剿匪清除舊勢力,就是殺降令的開端。 同年的10月10日,中共中央再度發出《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右傾偏向的指示》,批評鎮反運動出現了右傾現象。什麼是右傾現象?為什麼需要糾正?簡單來說,這波鎮反就是要把對政權造成威脅的土匪、游擊隊、宗族勢力、地主反抗或是面服心不服的知識份子一次殺光、殺怕,要讓全國的人都知道,要造共產黨的反,想得美!中共在人們還只有念頭發想、尚未行動的階段,就直接將思想連同身體一併扼殺,以後就再也無須擔心這些人起來造反。但是有許多地方政府無法從公文中領會黨中央,也就是毛澤東真實的意思——是要大規模的殺、成比例的殺、要寧可錯殺一千也不能放過一人的殺法。有的地方領導人還在講既往不咎,明白交代就從輕發落等等內戰時招降納叛的話術,而不是直接下手開殺,這些人明顯沒有抓到黨中央不好明講的重點;但在毛澤東一遍又一遍的下令與確認,終於這些地方政府恍然大悟,於是配合中共要求公安部隊與地方政府加大鎮壓力度,該殺的人殺、該關的人馬上逮捕監禁送去勞改營。 鎮壓反革命份子的行動,是接續「全國大剿匪」行動之後又一次大規模清掃內部不服從政府的勢力。只是鎮反運動到了後來,也成為了有仇報仇、有冤報冤的工具,眾人相互揭發、誣指,使越來越多無辜的人被當成反革命份子無端遭到公審、槍決。鎮反運動之殘酷與動盪就是文革的前兆。 為了保證「鎮反剿匪」作戰的順利進行,中共中央於1950年10月10日發出《關於糾正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並於1951年2月21日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提出「軍事進剿、政治瓦解、發動群眾武裝自衛三結合」的方針,以及「鎮壓與寬大相結合」、「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總之就是將所有非中共的所有政治勢力與武裝力量全部清洗殺光,使任何可以威脅中共政權的因素消失,那麼政權也就穩定了。為此中共以行政命令取代所有檢察、司法體系的法院程序,殺人就是一張公告可以解決的事,完全無須調查、起訴、宣判等程序,直接宣判執行槍決。中共建政後的法院基本上就是無事可做的機關,因為地方黨委就可以決定誰是反革命份子,公告後直接槍決,無須經過法院體系。 在1950年至1953年的四年期間,中共公安部隊配合解放軍野戰部隊消滅了大量的「土匪」與所謂的「武裝特務」。全大陸共逮捕各種「反革命份子」129萬人、管制123萬人,並處決了其中「罪大惡極」的71萬人,貫徹了中共中央所謂「除惡務盡,不留後患」的指示,猖獗一時的特務、地下軍以及「反動」的「會、道、門」,如一貫道等宗教或黑社會組織都被肅清殆盡。至此,新生的中國共產黨政權因而獲得了有效的鞏固,並為開展中共所謂之「民主改革」與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當然這些都是名面上的風光事蹟,但是背後是不忍人問的殘酷殺戮與草菅人命的悲哀。光1950年代初期的鎮反與全國大剿匪,就殺了200萬以上的人。據時任中共內務部長的薄一波之說法,1949年至1952年共清算了200多萬的土匪;但莫斯科電台廣播則指出,該時期有280萬人被處死。此外,中共在四十年後披露的真實統計數字顯示,五十年代初期的剿匪鎮反等運動共計殺死258.4萬人。 這是中國人歷史上遭遇的一項巨大人禍。原本以為新中國建立後,大家從此可以過上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生活,不再受列強帝國主義迫害,也不再受國民黨貪官污吏剝削;沒想到遭遇的卻是各種鎮壓、反民主的政治運動。中國人民曾經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的社會主義革命,其實是將所有中國人關入另一個牢籠囚禁。在以百萬人命殺雞儆猴下,中國人都變成乖乖的順民,沒有人再敢挑戰中共中央統治權威,其政令也可以下達到中華大地每個角落。這些政治運動的鎮壓行動,都有著解放軍——尤其是公安部隊——的大力參與。因此我們說解放軍是中共的槍桿子,公安武警部隊則是中共的刀把子,確實是傳神地描繪出那個動盪、殺人如麻的年代中,武警公安部隊所扮演的角色。 圖2.-9 公安部隊在剿匪期間公告表明剿匪到底的決心 除了參與抗美援朝出兵、鎮反運動、肅清敵特、抵抗緬北國軍入侵之外,中國人民公安部隊亦曾先後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警備任務,與毛澤東、周恩來訪蘇的沿線警衛等任務。 2.5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0.9—1955.7) 1952年,中共中央軍委制定的《軍事整編計畫》中,把中國武裝力量劃分為「國防部隊」和「公安部隊」兩種。經過整編,解放軍屬於國防軍、步兵部隊裁減過半、特殊軍兵種部隊略為擴大,解放軍全軍總定額保持在三百萬人左右。 地方部隊則改編為公安軍,並實施精簡。中國解放軍與中國公安部隊統一編制體制,確定了武裝力量的組織系統與指揮關係,全國統一成立省軍區、軍分區和縣市人民武裝部(人武部),領導地方武裝。 全國內衛部隊、邊防部隊、地方公安部隊則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隸屬於中央軍委,擔負內衛與邊防任務。這些階段的公安部隊與解放軍地位相同,皆隸屬於中央軍委控制。 公安部隊調進解放軍序列後,鎮反運動繼續進行,1952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西南公安部隊與軍區成功剿滅了盤據在四川黑水地區的傅秉勛股匪,殲「匪」3,635名、繳獲六〇砲9門、輕重機槍41挺、長短槍支3,772支、子彈十萬餘發與電台5部。 1953年3月,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參與進剿「馬良股匪」的草地戰役,共殲「匪」1,400餘名,打擊了國民政府在川、甘、康、青建立「反共基地」的企圖。同年7月16日開始的東山島戰役,公安部隊八〇團負責守備東山島,在增援部隊配合下,八〇團對國民政府軍隊之攻勢進行了阻絕與反擊,最終成功守住東山島。 1954年全國公安部隊密切配合公安幹警行動,組織便衣分隊對散匪實行搜捕緝拿,共剿匪1,000餘名,繳獲機槍兩挺、長短槍支410餘支。 1955年公安部隊組織33,500名兵力執行剿匪,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精幹武裝,採取「軍事進剿、政治瓦解、使緝破案相結合」的鬥爭形式,先後殲滅朱德香、張南洋、王生仔、傅先洲、黃理正等十八股土匪。至此大陸各地的土匪幾已殲滅殆盡。 另外國民政府自從撤退至台灣後,數十年間並未放棄反攻大陸的企圖,也不斷由軍事情報局執行空投人員至大陸進行敵後活動,至1950年韓戰爆發後此類行動更大幅增加。對此,毛澤東因而下達「對可能空降特務的山區,設武裝便衣據點,專門對付空降特務」的指示,中共中央軍委公安司令部於1952年12月18日召開各大軍區公安部隊司令員會議,確定在大陸各重點山區建立154個武裝便衣據點,共使用兵力7000餘名,與地方公安機關密切配合,深入調查、熟悉地形、組織「對空監視哨」,並對空降特務進行圍剿、追捕。從1953年至1958年,共捕獲國民政府空投的特務人員225名,繳獲無線電機63部、長短槍351支,一定程度地阻止了國軍對大陸的滲透行動。 整個鎮反運動初期乃為肅清社會治安、打擊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盜匪,但最後也成為中共清除異己的藉口,因此出現大量「過左」現象,許多無辜民眾受到冤屈與無辜牽連,造成許多地區人民的恐慌與暴動不斷,有動搖中共統治的跡象。中共受到黨內外龐大的壓力,因而召開五次的「全國公安會議」,規定鎮反工作採取謹慎收縮的方針,「有反必肅,有錯必糾」,申明了「重證據而不輕信口供」,嚴禁逼供和肉體刑求;並將逮捕權收回到「地委專署」一級,進行檢查與甄別平反工作,稍稍糾正了鎮反運動中發生的冤假錯誤案件。但是已經發生的事、已經殺了的人,是再也回不來的。 2.6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人民武裝警察並立(1955.7—1957.8) 1955年7月至1957年8月,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定型與定額的整編方案》,將「中央、大區與省」的解放軍公安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軍」,授予軍的番號;另外把「專區與縣」的公安武裝移交地方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中國的國務院公安部成立「武裝民警局」,各省公安廳成立則「武裝民警處」,恢復了1952年前的形式。 至於擔任島嶼、要塞守備任務的「邊防公安武裝」則劃歸中國全國十二個大軍區的各軍區建制序列,中央、大區與省的直屬公安部隊改為公安軍,中央軍委與各軍區的「公安部隊司令部」改為公安軍司令部,撤銷了「省公安總隊」機構,由省軍區兼公安司令部。 中國「公安軍司令部」轄有32個公安師、12個獨立公安團,兵力約有四十餘萬人。 2.7 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1957.9—1958.12) 1956年7月至9月,中國召開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中國獲得大陸政權後第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鑑於建國以來人口快速增加,從5億快速增長到9億,然而人民生活水準卻沒有提升,因此第八屆人大提出,最為優先的基本任務乃在「發展生產力」,以解決當時經濟文化無法滿足人民需要的問題。 為貫徹中共中央「八大」的精神,中國決定裁減軍隊數量,於是在1957年1月將1955年才設立的公安軍領導機構撤銷,回復到原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而原公安軍司令部這個機關則縮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警備處」,負責研究與指導中國全國內衛、邊防業務,指揮領導直屬的公安部隊。 七個軍區的公安軍司令部亦於1957年3月至8月先後遭到撤銷,瀋陽、北京、濟南、蘭州軍區司令部以「警備處」或「衛戍勤務處」取代,其他軍區則由作戰、情報等有關部門負起內衛、邊防的業務工作。 從中可以看到,公安部隊從一開始以來就不是像解放軍一樣擁有悠久建軍歷史與傳統的軍隊,而是可以隨時靈活徵召、轉移編制、調整編制、裁軍也不會受到抗議或反彈的弱勢軍種。當黨中央,也就是中央軍委需要時就安排編制或獨立成軍;有政治需要裁軍簡政時就先拿其開刀減低員額,不管怎麼裁怎麼併都不會有不良反應。表面上看起來是公安部隊非常配合上級指令,要他往左往右都不敢違逆,但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沒有軍魂,也沒有團隊認同感,黨中央需要時拿出來用,不用時就放到一邊等候下一次指令。 政治上從1957年開始,中國開展「整風」、「反右派鬥爭」等政治運動,把一大批有可能對共產黨施政不滿或有牢騷嫌疑的知識份子、有貪汙之嫌的黨內幹部等劃為「右派份子」,強加以嚴重的批鬥,認為消滅了他們就可以消滅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間的矛盾。全國計有55萬人以上的知識份子,或甚至是共產黨幹部都被劃為右派份子,遭到嚴重迫害,其中大部分在文革後獲得平反。 在中國瘋狂進入反右派左傾鬥爭後,毛澤東接著起頭在1958年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與「人民公社」運動——這些都是惡名昭彰、讓中國餓死上千萬人的社會主義超現實實驗,最後帶來的是超大規模人造災難。 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口號領導之下,高舉「三面紅旗」,進行各種農、工生產的大躍進,當時的口號是要「超英趕美」,結果就是各地吹噓糧食產量數十、上百倍,或農民都不耕地而把家裡鐵鍋鐵器都拿出來,蓋高爐、大煉鋼鐵,要把鋼鐵產量超英趕美。 結果就是造出一堆完全無法使用的廢鋼,以及完全不夠吃的糧食。當時中國既封閉也無外匯,不像現代可以每年自美國、烏克蘭、巴西、澳洲等進口幾億噸小麥、玉米之類的糧食,政策錯誤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中國內陸大規模的飢荒,造成當年上千萬人民餓死的慘劇。 這次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大規模人道主義悲劇飢荒,基本上與1932年蘇聯獨裁者史達林大搞重工業與強迫農業集體化,造成烏克蘭等糧倉地帶大規模歉收,最後導致蘇聯全國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餓死的事件是同樣的性質。 2.8 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59.1—1963.1) 1958年8月,中國黨中央批准中央軍委《關於公安部隊整編問題的報告》,決定將公安部隊擔負看押勞改犯、守護鐵路和一般廠礦的內衛部隊,中蘇、中蒙、中朝、中越邊境、沿海港口的邊防部隊及警衛外國使館與省以下機關的公安部隊,連同其機關學校——共約六十萬人——一併撥交公安機關,改名為「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由此可以看出,武裝警察部隊的名字在1958年就已經出現,不只有內衛、邊防,還有獄警、司法警察、鐵路警察等各種後世的人民警察警種單位。 歸回公安部轄下,維持雙重領導 原「總參謀部警備處(也就是原公安軍指揮部)」與公安部十六局合編為「公安部四局」;各省公安廳以「武裝民警處」為基礎成立「人民武裝警察總隊部」,分屬各級公安機關領導。 意思就是,此時這支公安軍已經完全脫離解放軍序列,成為國務院公安部下的武裝力量,歷經了一系列的編制與改革,這支武裝現在又回歸到公安部的轄下。 1961年11月12日,中國為進一步加強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領導與建設、鞏固對這支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以增強組織紀律性、提高戰鬥力,於是批准了公安部《關於改進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領導體制的報告》,撤銷了武裝民警處,規定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建制仍屬公安機關,領導體制改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雙重領導」,在執行公安任務和公安業務方面,受公安部領導。 1962年秋召開的中國八屆十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並決定了所謂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即:「社會主義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鬥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要認識這種鬥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要提高警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並正確理解和處理階級鬥爭問題,正確區別和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毛澤東之所以講「階級、形勢和矛盾問題」,是他認為資產階級仍然存在且企圖復辟,並成為黨內修正主義的根源;因此必須要重提「階級鬥爭」,才能清除這個矛盾。 於是中國繼1957年反右派鬥爭之後,又發起「基本路線」的左傾風,在城市與鄉村中進行整風整社、反右階級鬥爭,再度有大量的知識份子遭受迫害與鬥爭,人民武裝警察作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在這些鬥爭運動中自然扮演著中共打擊異己的打手角色。 2.9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1963.2—1966.6) 1963年1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與中國國務院公安部電令將「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名稱恢復為「中國人民公安部隊」的古老名稱,自2月1日起生效,唯建制與領導關係不改變,繼續由軍事系統和公安機關雙重領導。 從中國建國至今的近十五年中,這支公安或武警部隊名稱已更改過數次,顯示中共中央舉棋不定,不知道究竟應該將其歸到國務院公安部下負責維繫社會治安的力量,還是歸到中央軍委成為僅次於解放軍的另一支中國共產黨可以掌握與控制的第二武裝。因此頻繁更名這趨勢一直到中共建黨百年時也還是持續,武警的改編、改制、改名似乎永遠不會停止。 「中國人民公安部隊」於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各設一個總隊,專區設支隊,縣設中隊,此時已粗具後世內衛武警部隊之規模與形式。 2.10 解放軍獨立師、團、營、連(1966.7—1973.6)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5月時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其實就是毛澤東號召全黨高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旗,徹底揭露混進黨、政府、軍隊的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特別是睡在身旁的「像赫魯雪夫那樣的人物」。 其實這時候發生的一切事情,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毛澤東要打倒劉少奇,所以從剷除劉少奇的羽翼開始。其中最需要清除的就是羅瑞卿,因為他掌握公安部,掌握公安部隊也就是武警部隊,即使在60年代也已經是一股可以威脅中共政權統治的武裝力量,卻不掌握在毛澤東手上,而是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手上。 劉少奇原本也是參加過長征與所有國共鬥爭的老革命老紅旗了,擔任過新四軍政委、抗日時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國共內戰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與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共建政以後主持推動起草土地改革法,一直晉升到國家主席。可是劉少奇反對毛澤東提倡的三面紅旗、四清運動等,持「反冒進」的立場,與當時總理周恩來一致;卻是與當時巴不得一切都冒進、一切都超英趕美的毛澤東立場不合,最終與毛澤東決裂,並在文化大革命初期成為毛澤東打倒的主要目標。將他定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叛徒、內奸、工賊等,決定要「砲打司令部」。 1964年毛澤東已經在批評黨內對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有錯誤作法,也指責有的中央機關搞「獨立王國」,以及黨內有修正主義危險等,就是在為日後鬥倒劉少奇、周恩來鋪路。1966年毛澤東煽動起文化大革命這場海內外公認之十年浩劫,鼓動紅衛兵在全國進行破四舊運動——向一切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發動猛烈攻擊,打倒走資當權派,也就是當時掌權的劉少奇派系,並且禁止軍警對革命學生進行打壓,解放軍總參謀部發出《關於絕對不許動用部隊武裝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關於嚴禁出動警察鎮壓革命學生運動的規定》。對比日後1989年學生慘遭無情鎮壓的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相當諷刺,也證明了學生僅僅是當權者爭權的工具罷了,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將自己當作引領潮流的主體。 不過除了學生之外,當時中共黨內也開始相互批鬥,各派系也開始對內團結,對外開戰,除了文鬥以外也開始使用武鬥手段;毛澤東身邊的人與敵對派系的人通通開始相互批鬥,甚至搶劫駐軍武器裝備用來武鬥。這是一場比鎮反還要無情與嚴重的有目的性政治運動,為期十年,從一開始鬥劉少奇,到後來鬥一切與毛澤東作對的勢力,甚至把中華文化傳統與底蘊都鬥光了。 毛澤東在1968年中共八大十二中全會將劉少奇永遠開除出黨,撤銷一切職務並拘禁於開封,完成他發起文化大革命第一目標。 大家恐怕覺得奇怪,為何做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還能被毛澤東鬥倒?原因是在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後,中共舉行七大並制訂黨的最高領導人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簡稱「中共中央主席」,這個職位一直到1982年才被撤銷,改由「中共中央總書記」為最高領導人。所以毛澤東在1959年辭去國家主席職位交給劉少奇擔任後,其仍然繼續擔任黨的「中共中央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等於黨與軍還是掌握在他手上。所以劉少奇雖然掌握一部份黨、軍與國務院,還是無法鬥贏毛澤東而敗下陣來。 而事件運作到最後,連一向是毛澤東跟屁蟲與舔狗的林彪也一併被毛澤東給打倒清洗,在逃往蘇聯的路上因飛機失事而墜毀身亡。更別提鄧小平、周恩來等等老同志,通通被鬥下台,中共黨內毛澤東唯我獨尊。 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多人遭受批判,時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中央軍委秘書長的羅瑞卿,即被列為「彭、羅、陸、楊(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反黨集團」之一,被加上「篡軍反黨」的罪名,遭撤銷職務並進行調查,公安部隊被定位為羅瑞卿的黑部隊,因此遭到整肅。 依照毛主席的指示,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決定自7月1日起撤銷「公安部隊」這個兵種,統一整編進中國解放軍,公安部隊的領導機關則改編為「第二砲兵」的指揮領導機構。 全國的公安部隊分別整編為獨立師、團、營、連和縣、市中隊,歸各省軍區或衛戍區(警備區)建制領導,勉強地維護公安部隊這個中國專政工具的存在。 公安部隊在明面上暫時改編進解放軍,但解放軍當然不待見他們,因為以國防軍為傲的解放軍,自然不會看得起只會端槍站崗的類似警察兄弟部隊,公安軍整編為解放軍獨立師、團、營、連並繼續存在,也是以異類型態存在於解放軍序列中,受人排擠,不可能融入解放軍的圈子。 在中國全國腥風血雨的「造反」狂潮中,共軍也在造反派「砲打司令部」、「無產階級奪權」等號召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然而槍桿子的實力畢竟不容小覷,1967年1月下旬,在一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會上,林彪提出要在軍隊中搞所謂的「大民主」,也要在軍中造起反來,結果遭到幾位軍委副主席元老葉劍英、徐向前、陳毅、聶榮臻等解放軍老元帥極力反對,並合力起草了《軍委八條命令》,保持了解放軍的中立。 林彪與江青的四人幫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時掀起「砸爛公檢法」的浪潮,中國全國的公安工作與審、檢體系遭受到嚴重的干擾與破壞,公安部隊被汙衊為羅瑞卿的黑部隊,各地法院、檢查院與派出所皆被破壞而陷入癱瘓。 但其實,公安武警部隊陷入政爭是很正常的,因為中共領導人向來是身兼中共黨總書記、國家主席與中央軍委主席三個職位,卻不包括國務院總理,因此凡是有政爭,幾乎都是國務院總理對上中共最高領導人這樣的對峙局面,公安武警部隊向來歸國務院的公安部轄管,就不可能不涉入高層政治鬥爭。 而在政治上凡是想要挑戰中共最高領導人的個人或勢力,除非自己出身軍方,與解放軍有淵源——如1989年時鄧小平以軍方元老身份挑翻、罷黜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否則勢必得要試圖掌握公安、武警這個公檢法體系的武裝執法機構,才能有底氣向掌握解放軍的最高領導人發起挑戰。 不過林彪是軍方元帥,調動得起解放軍,乾脆就用解放軍鎮壓被敵對勢力掌控的武警部隊,將武警打為羅瑞卿的黑部隊,這也不過就是政治鬥爭的話術,真要與解放軍打起來,真能勇往直前的武警有多少? 總之文革期間,公安武警部隊作為被打倒的黑部隊,待遇可想而知,不過作為一個武力執法的部隊,還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只要能掌握在手裡,沒有一個領導人會討厭執法紀律部隊的效忠。 2.11 人民武裝警察(1973.6—1983.4) 文革中、後期,公安部隊又由解放軍系統逐步回歸公安部門領導與管理。1973年6月8日,中國國務院與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將全國的邊防檢查站交由公安部門建制領導,1975年10月15日又決定將縣、市邊防中隊交歸公安機關,改為「人民武裝警察」,由軍事系統與公安機關雙重領導。 1976年則將沿海的獨立師改為「邊防武警總隊」,邊防、內衛等公安部隊逐步脫離解放軍系統,並為之後納入武警序列打下基礎。 鄧小平時期(1976-1989) 1976年毛澤東壽終正寢,為期十年的殘酷文革隨之結束,四人幫勢力遭到粉碎,華國鋒暫時掌權,鄧小平則再度復出。1978年12月18至22日,在鄧小平掌權下的中共國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批判了華國鋒為首的保守派「兩個凡是」的政治方針,從此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全會同時通過了恢復鄧小平領導職務的決定,從此鄧小平「改革開放的大方向」取代了華國鋒保守的「兩個凡是」論點,恢復了中國共產黨傳統上所謂的「民主集中制」與「集體領導原則」,也曾為許多冤假錯案摘掉帽子,但已有難以數計的人在這場文革風暴中失去了過去與未來。 中國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軍隊建設重點,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與國務院也先後對治安工作和公安體制改革等方面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兵役制問題的決議》,開始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解放軍與人民武警部隊一體適用,武警開始朝著偏向軍隊的體制發展。 1981年6月27至29日中國召開十一屆六中全會,一是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定》,對多年來「左」傾錯誤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作了分析與批判,但也同時維護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指導思想的地位,以免中共的統治基礎受到動搖;二是調整中共中央領導人馬,死守毛澤東思想的華國鋒被剝奪中共中央主席與軍委主席的職務,由胡耀邦接任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鄧小平則擔任中央軍委主席,然而實際掌握大權的是鄧小平。因此在中共黨中央變成「槍指揮黨」的狀態,是中共大忌,可是鄧小平江湖地位實在太高,黨內無人可與其比擬,只好他想怎麼做就那麼做。名義不重要,重要的是關鍵時刻,大家是否與他站在一起。 鄧小平的上台,為中國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可以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國也不會有今天的經濟實力與科技能力;雖然在過去四十年中國有許多機會走上政治改革的道路,即便不可能讓其成為像北歐的社會主義國家那麼進步,但至少人民的智慧與想像力、以及各方面的自由應該可以得到釋放,進而催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可惜事與願違。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中國達到經濟繁榮、社會富裕,但政治控制卻是日益緊縮,迫使有創造力、期盼自由的人民甚至是高官權貴的家人與子女,只能大批地移民或外逃到與中國對立最為嚴重的美國,去追尋在中國得不到的自由。 2.12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1983.4) 1982年3月12日中共黨中央在《關於人民武裝警察管理體制問題的請示報告》、《中發【1982】30號文件》中決定將全國「內衛執勤部隊」移交公安部門領導管理。同年6月19日再度決定將內衛執勤部隊與1973年、1975年移交的「邊防部隊」、縣市中隊及原來實施義務兵役制的「消防警察」統一起來,重新組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 同年8月,公安部召開「武警部隊組建工作會議」,並於次年1983年4月5日於北京成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總部」,並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相繼成立武警總隊,各地(市、州、盟)公安處成立武警支隊,各縣(市、旗)成立武警大隊或中隊。 可以說現代意義的中國武警部隊至此大致成形,內衛部隊在各個省市建立武警總隊、在各市州盟建立武警支隊,在各縣市旗建立武警大隊或中隊,武警部隊由上到下的整體架構,在1983年基本成形,後世幾乎也沒有再做變動,一直到40年後的2023年,中國武警內衛部隊的整體架構也是這個模樣。 只不過主幹四十年來沒有大變化,枝葉卻是來來去去,不時有特殊單位過來依附、掛名、寄生,也不時有單位又被劃分出去成立別的單位等等。但那些枝葉的變化不太重要,武警部隊的主幹就是從上而下分佈在各省、市、縣的內衛部隊,既與各地的公安警察體系平行,成為公檢法體系——就是公安、檢察、法院,以及黨紀檢部門深入基層的第二套備用執法部隊。與解放軍平行,但更加更深入基層,可用來第一時間平定內部騷亂與危及共產黨執政的意外事件應處之快速打擊部隊。 以清朝時期為例,解放軍就是根正苗紅的八旗駐防部隊,公安部所屬之各地人民警察就是清朝時候各府縣的衙役、捕快;武警部隊就是綠營兵,上可協助八旗抵禦外敵,下可協助府縣搜緝匪盜、鎮壓各地造反苗頭,不管是白蓮教、義和團或是其他外來宗教(或中共認定之外來邪教)欲起而造反或維權,武警(綠營兵)的武裝足夠鎮壓反叛了,又不至於要動用貴重的八旗(解放軍)。 1983年嚴打 198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快速成長與改革開放,法規鬆綁,中國的人心也隨之浮動起來,窮怕了的中國人想盡各種方法要快速發家致富,於是黑道團夥、詐欺、強盜、搶劫等各種治安案件大量增加,嚴重威脅還在轉型中的中國社會。 有時為了處理武器裝備強大或人數眾多的犯罪幫派,公安機關必須商請解放軍駐軍出動助陣,否則以人民警察的手槍警棍,到時候誰被誰剿了都很難說。但解放軍是野戰作戰部隊,熟悉大兵團陣地戰,對城鎮戰、治安戰卻不擅長,也不可能令其開著坦克對民居開炮。 因此,之所以在1983年建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也是想建立一支專門用來處理內部社會治安特大案件的隊伍。 2.13 水電、交通、黃金、森林部隊編入武警(1984年) 武警部隊屬於國務院編制序列,由國務院與中央軍委雙重領導,但武警總部主要接受公安部的領導和指揮,總隊及其以下的武警部隊接受同級公安機關的領導,因而武警依法屬於公安機關的組成部分,武裝警察與司法警察、勞動教養警察、國安警察等並列為人民警察的警種。列入公安機關序列,屬於「人民警察」的一個警種,是一個武裝比較齊全且較偏軍事性的一個警種。 1984年,原隸屬於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序列的「水電、交通、黃金部隊」及幾個森林面積較大省份自組的「武裝森林警察部隊」,自原先解放軍的編制中剝離,一齊改編列入「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編制序列。 同年5月,中國第六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實行以義務兵為主體、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制度,同樣適用於解放軍與武警部隊。 此外,當時中國對外處境較為改善,沒有毛澤東時代嚴厲批評蘇聯修正主義路線而導致的中蘇共決裂與進一步的中蘇共邊界交火、在國際上中蘇共各自拉攏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而相互敵對等等,隨著赫魯雪夫與毛澤東的死去,中蘇共之間的仇恨減輕不少;加上1979年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這場戰爭連打十年,蘇軍深陷阿富汗複雜地勢與滿地游擊隊的泥淖中不可自拔,沒有心力再繼續與中國敵對,何況都是共產主義,只是路線之爭而非敵我矛盾,竟造成美國拉攏中國共同夾擊蘇聯之共產陣營分裂至此,如此不符合共產主義國際路線的情況,是應該避免且予以修正的。 總之中國的國際處境在1980年代處於十分和平且和緩的狀況,美國是盟友、蘇聯忙於阿富汗無暇東顧、印度處於發展階段無心與中國競爭、與越南邊界有點爭端衝突但無傷大局等,當時的實際領導人——中國軍委主席鄧小平遂做出了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戰略性大轉變。充分利用可預見較長時間內不會發生戰爭的和平環境,在著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的前提下,抓緊時間進行有計畫、有步驟的以「現代化」為中心的基本經濟建設,提高中國黨政軍系統的軍政素質。 圖2-10 復出的鄧小平在1979年訪問美國 其實就是不要再耗巨資養幾百萬裝備落後的大軍應對蘇聯可能之侵略,而將養軍的經費改用來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為實現此一巨大的戰略轉變,1985年6月中共中央與中央軍委做出「裁軍一百萬」的重大決策,對外聲稱是要將節省之人事經費用於軍備的改良與獲取先進軍事科技上,其實就是要藉機裁汰冗員與不合乎效益的大量武備落後之部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鄭重宣佈解放軍裁減員額一百萬,計畫至1987年基本完成,部分裁減的中國解放軍則移交到武警部隊。 不過這還只是一小波,1996年解放軍一次移交十四個乙種師給武警部隊成為武警機動師,才是真正的編制大移轉。 2.14 六四事件清場武警未成主力 1989年4月至6月間,北京發生學生民主運動,大學生由紀念已故中共總書記胡耀邦的遊行,演變到後來成為要求中國進行改革的示威浪潮,並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大規模絕食抗議,政府怎麼讓步妥協都無效。 以鄧小平為首的部分中國元老領導人決心進行鎮壓,但是輕裝的武警部隊無法有效掌握狀況,因此中國調集解放軍重裝備部隊進入北京,由解放軍北京軍區第24集團軍、第27集團軍、第65集團軍、第63集團軍組成戒嚴部隊,武警北京總隊在外圍進行設置哨所路障,管控人員出入之任務。由於6月3日解放軍的彈藥車被學生攔截,取得相當多槍枝彈藥,眼見情勢嚴重化,軍方大老包括鄧小平終於在6月4日下令進軍,解放軍部隊以槍、砲、坦克一舉完成了對天安門廣場的血腥「清場」,粉碎了中國當時領導高層定義的所謂「反黨反革命動亂」。 圖2-11 軍警攔阻民眾,美聯社 圖2-12 六四天安門事件抗議民眾人牆阻止解放軍進逼 圖2-13 軍隊與民眾在人民大會堂前的對峙 這次動亂是對於中共政權與軍隊的一次考驗,但顯然黨中央軍委,尤其是軍委主席鄧小平還是對解放軍更有信心,因此居然將原本應該是武警部隊負責的弭平內亂任務交給應該是抵禦外敵性質的解放軍來負責,這是對武警部隊最大的羞辱與不信任。武警北京總隊呢?武警河北總隊呢?為何武警部隊無法讓中央軍委信任它有解決動亂的實力?卻直接指揮解放軍來解決? 明面上動用警察性質的部隊對付抗議暴動的人民,向來是世界各國的通例,就像台灣也是動用保安警察總隊或憲兵來因應民眾陳情抗議事件,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是以國防軍、正規軍陸軍裝甲部隊對自己人民開火鎮壓的,若是如此,何須建立警察隊伍呢?如人民警察、武裝警察這類的警察部隊才有對內執法權,鎮壓人民違法行為才是合法的行為,解放軍這樣的正規軍並沒有司法警察等執法資格,並沒有對內鎮壓、處理不法情勢的合法資格。 以天安門事件為例,就算中央軍委認為人民警察與武警部隊都抵擋不住示威人群,可以等到真擋不住時再升級動用解放軍上場,方為正道;但中央軍委完全不動用武警,直接動用解放軍重裝備坦克、裝甲車上場鎮壓,弭平動亂,雖然速度彷彿快刀斬亂麻,但形象不佳。原本應該是保家衛國的解放軍、保衛人民幸福福祉的軍隊,結果與其本來應該保護的人民,也可以說與解放軍實力完全不對稱的人民打了一架,即便贏了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民,也委實沒什麼好自豪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中國武警部隊是一支半軍半警的中國武裝力量。曾經是解放軍公安部隊,後來逐步獨立成為與解放軍、民兵並立的中國三大武裝力量之一。 中國武警曾經一度收編許多解放軍裁軍下來的基建工程兵與乙種步兵師,因此擁有黃金、水電、交通、警衛、森林、消防、邊防、機動師等性質各異的部隊。 2018年大改編後,剩下各省市內衛武警、機動總隊、海警總隊三大支柱,其他警種分別歸屬到其他部會轄下。 從渤海、東海到釣魚台,從台灣海峽、西沙到南沙,中國海警部隊標註有China Coast Guard的船艦日益頻繁出現在各海域。 在傳統有爭端的海域如釣魚台海域、南海九段線,都可以看到中國海警持續不懈、不間斷的進行展現存在感的行為。面對這支已經在船艦數量穩居世界海巡隊伍第一名的中國海警部隊,我們該有的認識是必須要的。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支新成立不久的中國海警艦隊。 中國武警部隊與人民解放軍、民兵並列為中國國家三大武裝力量之一,對於中國這個世界現存最大的專政集權政權的維繫,具有明顯重大的意義。 中國武警部隊是一個性質特殊的軍事單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這樣的軍事組織。一般國家多擁有警察單位負責維持社會秩序,打擊犯罪,也擁有軍隊組織保衛國家,抵禦外來入侵,頂多再擁有若干情報單位負責收集情報、反敵人間諜等工作。然而中國政府實行的是人民民主專政,代表必然會有專政敵人作為打擊目標,因為不是所有人民都願意接受專政。加上從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以來,面對的許多內部挑戰與動盪,如所謂的土匪黑社會團夥據山為王,如國民政府殘餘軍隊伺機反撲、如中共內部不同路線的敵人虎視眈眈等,都是專政需要打擊的對象。 但是國家內部的秩序維護,倘動用正規軍也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PLA),畢竟很不適宜,也因此擁有了今日武警部隊的各種前身如公安部隊等之武力出現,負責解決內部敵人之用。 隨著中國歷年軍制改變、大量裁軍、解放軍與武警體制的變革隨著外界大環境的變遷而多有變化,本書也試著爬梳中共建政以來各種政治運動、領導人接班交替、高層政治鬥爭等黨內政治變化,導致外在環境變遷而令武警公安部隊建置與歸屬不斷變動的深層原因。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這支半軍半警的武裝日益受到中國政府與歷任領導人的重視。武警發展至今已不再只是一支單純維護社會治安的「武裝警察」角色而已,而是具有特殊政治任務(安內維穩)及負責國家海域安全(海警)的現代化武裝力量,也等於是解放軍陸海空三軍的備份力量。 今日在東海釣魚台列嶼與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艦對峙巡航的中國海警船艦、在南海與越南、菲律賓、印尼等鄰近國船艦對峙爭奪島礁,以及與美歐國家海軍爭奪海上自由航行權、無害通過權,及在黃海與南韓、北朝鮮漁船或南韓海洋警察船相對峙的都是中國海警船艦。 從三十年前我們印象中的中共漁政鐵殼船,看起來既不美觀又行為惡劣,到現在最大達1萬2千噸排水量、線條優美的超大型海警船,已經可以在遠洋海域長時間巡邏,也無懼敵方水砲或衝撞攻擊,甚至也有從解放軍海軍退役的數十艘飛彈護衛艦集體更改塗裝加入海警艦隊,中國海警在過去十年鳥槍換砲,確實已經今非昔比。讀者拿著書中整理的中國海警船艦列表與中國解放軍海軍的船艦列表,可以輕易辨認電視新聞中那些在釣魚台與南海海域巡邏的中國海警船與海軍船艦的船名與舷號,甚至連其船艦特點與武備力量都能立刻查找出來。 筆者20年前在中華民國憲兵部隊服義務役,是個小小的憲兵少尉。蒙當時服務單位長官的指導,對各國憲兵制度,包括中國武警部隊進行多方研究,遂於2002年1月與一些長官共同合作寫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大解構》一書,由揚智出版社出版。21年後的筆者也已經是一個有20年外交經驗的駐外人員,正在中華民國的加勒比海邦交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為鞏固邦誼努力工作。公餘時間有機會為本書做一番更新改版,重現中國武警部隊最新面貌,也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這一支很重要的中國第二武裝。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政府的第二武裝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並探究這支部隊在維繫中國共產黨政權永續存在的目標上所扮演之角色,以及曾有過之工作累積。 中國武警之英文名稱為「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簡稱PAP」,是一支跟中國共產黨政權同樣悠久的武裝力量。為因應不同時代中國政府對內、對外維護安全之需求,經歷過多次組織變革,依照需求改造成不同型態之部隊。由於它的單位分布全國、管轄性質不同,且有從解放軍改編來的機動師部隊,可隨時出動打擊專政敵人,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政府愛用之維護內部安全之武裝力量。 在時間方面,本書所研究的時間起自西元1921年中共創黨,至文章撰寫時之西元2023年初共一百年間,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之組成淵源、各階段變革與現況。 本書目標在研究中國武警部隊與其制度,但由於中國軍政警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武警制度可說是首創、也是唯一;歐洲國家的憲兵、台灣的保警、蘇聯的內衛部隊等制度,雖說性質類似,但還是有所不同。 首先依據中國1995年2月28日公佈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第二條之規定,中國的人民警察包括「公安幹警、國家安全警察、監獄警察、勞動教養管理警察、司法警察與武裝警察」六種,本書所要研究之範圍,即專論「武裝警察(武警)」。 1995年時,武警還屬於國務院序列,其編制組成、後勤補給、指揮體系皆放在國務院的公安部體系下,由國家行政機關最高層之國務院進行統一指揮領導。到了2010年時,全體武警部隊員額約有八十八萬人。 但是在2018年的全面大改制後,武警部隊已經完全脫離國務院序列,不再屬於公安部指揮,也不再由各地方省縣市政府領導,而是收歸由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會進行統一控制。原先附屬於武警部隊序列的「警衛、消防、邊防、森林、黃金、交通、水電武警部隊」也全部脫離出去,歸屬到其他政府職能機關或國營企業。從體制的變化也可以分析出很多內部政治演變,讓我們娓娓道來。 第一章 中國武警制度與編制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一支不隸屬於解放軍,而是與解放軍、民兵平行並立的一支軍事隊伍,直屬於中共中央軍委(與國家軍委是一套人馬兩塊招牌)單線指揮。其人員全部都是軍職現役人員,來源與一般解放軍一樣是義務役士兵,或者各級軍校、以及服役滿留營的士官與軍官。因此,現今的中國武警可以說是一支名稱裡有「警察」字樣的軍隊。 武警曾隸屬於人民警察序列,因此曾經跟公安部的人民警察一樣,在各省、市、縣都有武警內衛隊伍、邊防派出站、邊防工作站、消防隊伍與派出所之存在,供人民報案後出動打擊犯罪或滅火,但有時也會通知人民警察一起處理。 在2019年中國國防白皮書中指出,武警的角色是:「武警部隊執行重要目標守衛警戒、現場警衛、要道設卡和城市武裝巡邏等任務,協同國家機關依法參加執法行動,打擊違法犯罪團夥和恐怖主義活動,積極參與社會面防控,著力防範和處置各類危害國家政治安全、社會秩序的隱患,為『平安中國』建設作出重要貢獻。2012年以來,每年均動用大量兵力擔負執勤安保、反恐處突、海上維權執法等任務,參加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警衛安保任務近萬起;並參與處置劫持人質事件和嚴重暴力恐怖事件671起。自2014年起,也協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打擊暴力恐怖團夥1588個,抓獲相關事件人員12,995人」。 「武警部隊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衛人民美好生活中肩負著重大職責,實行『中央軍委——武警部隊——部隊』領導指揮體制,武警部隊的根本職能屬性沒有發生變化,不列入解放軍序列。曾經隸屬於武警序列的公安邊防部隊、公安消防部隊、公安警衛部隊退出現役,國家海洋局領導管理的海警隊伍轉隸武警部隊,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整體移交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並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撤收武警部隊海關執勤兵力,徹底理順武警部隊領導管理和指揮使用關係。調整後,武警部隊包括內衛部隊、機動部隊、海警部隊等,按照多能一體、有效維穩的戰略要求,加強執勤、處突、反恐、海上維權和行政執法、搶險救援等能力建設,努力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武警部隊」。 上述皆為2018年大改制時所發生的事情,也是今日武警部隊三大支柱——內衛武警、機動武警、海警部隊之構成基礎。書中將逐一解釋這些改變的原因與造成之結果。 此外在救災搶險方面也是中國武裝力量在非戰時的重要任務之一,常備之解放軍與武警部隊都要做,反而是非常備的民兵與非軍事性的人民警察較少參與;而未來則是武警消防部隊、森林部隊改隸的「國家應急管理部」主要負責救災搶險,但人力上還是會繼續要求解放軍與武警部隊支援。以下列舉幾個中國軍隊近年在救災搶險方面的實際例證:「2012年至2019年間,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共出動95萬人次、組織民兵141萬人次,動用車輛及工程機械合計19萬台次、船艇2.6萬艘次、飛機(直升機)820架次參加搶險救災。先後參加雲南魯甸地震救災、長江中下游暴雨洪澇災害抗洪搶險、雅魯藏布江堰塞湖排險等救災救援行動,協助地方政府解救、轉移安置群眾500餘萬人,巡診救治病員21萬餘人次,搶運物資36萬餘噸,加固堤壩3,600餘千米。2017年,駐澳門部隊出動兵力2,631人次,車輛160餘台次,協助特別行政區政府開展強颱風『天鴿』災後救援。」。 中國武警平時執行中國國內公安保衛任務,戰時則協助中國解放軍進行軍事作戰,其主要職能是保衛中共宣稱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捍衛「四化建設」;維護中國國家主權和尊嚴,維護國內社會治安,保護公民的民主權利、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以及保衛中國國內重要目標的安全等。 武警部隊在2018年改革之前歸屬國務院與中央軍委雙重領導,2018年改革後已經收歸中央軍委單線領導,國務院公安部從此無權指揮。不過還是可以經過向中央軍委的申請,由中央軍委調動某地的武警部隊配合公安部的行動打擊犯罪與維穩。整體而言是針對武警指揮體系的改革,而非武警工作範圍的改革,工作性質並沒有太大改變,武警也不是從此不處理治安相關事務。 中國武警部隊本身之首最高指揮中樞為「武警總部」,設位在北京市海淀區,是大軍區級單位;武警部隊主幹之內衛武警部隊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層級設武警總隊;「地、州、市、盟」層級設武警支隊(團級);「沿海、沿邊的縣、市、旗」設武警大隊;縣設武警中隊(連級)——將網絡一層一層地往基層延伸。 目前之武警司令員為王春寧武警上將、政委是張紅兵武警上將。 內衛武警部隊為中國武警部隊之主幹,轄下部隊數量龐大,分佈面廣而線長,深入中國境內所有到縣的行政區域,都有內衛武警的派出單位,其職掌亦十分多元,因此用以介紹其之篇幅較其他部隊為多。 相對於解放軍之軍、師、團、營、連、排編制,武警部隊使用總隊(正、副軍級)、支隊(團級)、大隊(營級)、中隊(連級)、小隊(排級)、班的編制,和二次大戰時入侵中國的日本侵略軍使用的編制是相同的,也許有天可以改成正常的軍師團旅營連排之編制。 正常狀況下,解放軍一個師擁有約一萬人的編制,武警總隊則有二至三萬人不等的兵力。人口多且面積大的省,其武警總隊兵力至少三萬人,視需求可能比三萬更多;如果是小的、內陸的、人口不多的省——如寧夏,其武警總隊就下轄幾個支隊而已。 各內衛武警總隊司令部設置位在「各省會、自治區首府與直轄市」,掌握有三至五個直屬支隊,另有地方支隊部署於各省轄市與自治州、盟、地區;支隊之下再派出中隊分駐在各縣、旗等地方,因此武警部隊即以如此面廣線長的方式深入大陸各地,成為中國政權對內控制的最佳眼線與耳目。而在武警總部「建機動隊」的要求之下,各內衛武警總隊同時亦掌握至少一個,多至四、五個機動支隊,專責機動處突支援任務,可在省境內發生突發狀況時隨時投入機動支援,快速集中優勢兵力將突發或危安事件消弭於初起,防止事態大到鄰近地區。 中國內衛武警需依照「法定分工處理」原則處置突發狀況,即維護與尊重各執法機關的職權,遇到事件,該由哪個機關處理即交由其處理,武警有權處理的才自己處理,不超越法定的職權範圍。意即指如果事件是人民警察、法警、海岸警察、邊防警察可以處理的事情,武警不介入;如果權責單位剛好不在或無法處理,才由武警出面解決。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3-2024年,繼續在邦交國大使館的工作,生活在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兩年多沒有回過台灣。 工作之餘繼續寫書,2023年出版了「中國武警與中國海警」、「蒙古人全史-從東胡到現代蒙古國」,另外兩本 「中國海上力量全覽-海軍、海警、海巡與海上民兵」、「星際探索-中國航天事業與中國火箭軍」去年寫好但 出版社來不及出版,海上力量全覽已經在印刷廠印製,中國航天事業一書已經在校稿。 人類的知識探索是無窮盡的,我發現我對知識的探索也已經從子宮到了外太空。 2024年的現在,可能每週都有中國或美國的官方或民間所屬的太空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不論是發射人造衛星, 或是發射無人或載人太空船、深空探測器等,或者有探月工程、探火星工程、太空站維護輪替運補任務等等, 都十分有意思。 將來我會帶大家隨我一起去瞭解更多宇宙知識。 當然對於中國海軍、火箭軍、航天事業的發展,我也給予密切關注,雖然我是外交人員,無法到戰場第一線, 但其實在外交上我已經處於第一線了。 我無法告訴你們我們外交工作的細節,但第一線的工作比你想像的還要更不可思議。 其實外交相爭真不是件好事,許多國家從兩岸外交爭端中獲利,中國百姓的錢被虛擲海外無底洞,而非留在國內改善民生、拯救經濟、房事、就業等, 看著中國幾百億幾百億美金往外丟,搶台灣的每一個邦交國,就代表中國自己多背上幾億幾十億美金的重擔,難道中國要養上 全世界200個窮小國嗎?養得起嗎?為何要養?中國自己經濟崩盤、人民生活無望,不生小孩,人人爭當最後一代人! 真正悲哀就是這樣,寧予外人,不予家奴,外交相爭真的沒有意義,就算中國全勝了又如何?輸就是贏,贏就是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擅動刀兵,到最後中美核武相向,可能大家連明天都無法看到,這又何苦?人類從智人20萬年前走出東非大裂谷,到今天統治稱霸這世界是真的不容易,倘為了台灣一個小島,就把這一世的人類文明都給毀滅了,那中國真的是太對不起人類了。 況且中國今天要武力征服台灣也有幾個很大的危險因子存在,弄不好的話把自己搞得政權垮台也說不定。 第一就是解放軍久未打仗,40餘年前與越南自衛反擊戰也是遙遠的回憶了,解放軍拿起槍有模有樣,開著戰車正兒巴經的閱兵一片雄壯威武。但是如果真的要打仗了,人沒有經歷過槍林彈雨不成老兵,中國的各種軍事裝備下自槍砲、上到艦艇、戰機、導彈等都沒有真的經歷過戰場驗證,而且中國的武器裝備外表看起來都挺像回事,但最大的問題是所有的裝備都是仿的!中國不是只有做A貨假包而已,中國幾乎所有台面上的軍備都是反向測繪西方國家與蘇聯、俄羅斯的武器而來的。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就行,旅大級驅逐艦是仿造蘇聯科林級驅逐艦的,052、054、055系列所有艦艇都是仿俄羅斯現代級驅逐艦的,航母是仿蘇聯的庫茲涅佐夫號也就是遼寧號的,兩棲攻擊艦是仿美國的,紅旗-7型短程防空飛彈是仿法國湯姆遜海響尾蛇飛彈的,紅旗-10短程防空飛彈及24聯裝發射器是仿美國RIM海公羊21聯裝飛彈發射器的,海軍630近防砲、730近防砲、1130近防砲都是仿蘇聯AK-630M近防砲的,魚-6魚雷是仿蘇聯53-65型魚雷的,魚-7魚雷是仿義大利A244型魚雷的,反艦飛彈從上游一號、海鷹二號、鷹擊6、鷹擊91、鷹擊83、鷹擊62、鷹擊18、鷹擊21,都是仿蘇聯的。至於飛機殲10是仿以色列幼獅的,殲11是仿蘇凱27的,殲20是仿F35的,直8、9、10、20直昇機也全部仿法國與美國,槍械仿蘇聯、可以說無所不仿。 當然軍工裝備沒有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苦主都沒說話了,我們囉唆什麼?但是反向測繪與仿製基本上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樣子作出來了但背後的道理不明白,所以仿製的基本上作不出比原裝貨更好的東西是一定的,就算東西看起來一樣,性能與耐磨耐操度肯定差上一截。 所以解放軍就像一位穿著時髦且提著名貴A貨包包的淑女,美麗明豔加動人,但是只能遠觀,近距離一接觸就知道不是那麼回事。 中共解放軍與武警裝備鳥槍換砲了,但戰略思想有沒有革新了?還是跟俄羅斯一樣還是搞蘇聯大兵團人海戰術?俄軍在烏克蘭戰場折戟沉沙,解放軍遇到的會是美日台聯軍,雖然美軍戰艦都是40年老貨,比不上共軍下餃子般的嶄新機艦群,但解放軍確定已經熟練操作這些新裝備了?會不會一開仗才發現完全不是自己想像的那麼回事?尤其跟戰爭經驗豐富無比的美軍對上,解放軍真的不擔心自己打仗能耐其實是幼稚園程度的對上博士班級別的? 最後一招最要命的是,現在當兵的解放軍士官兵,幾乎九成以上都是獨生子女,要是依據美軍智庫不久前兵推的結果,解放軍得死上萬人,這代表中國有上萬個家庭得要絕後,人死了就沒有了,這些人的家庭與親屬會對這場中國主動挑釁的戰爭做出何種反應? 到時候中國要怎麼收場?在決定開打之前一定要想明白了。我們希望看到在國際上口口聲聲追求和平與友誼的中國以外交談判方式來與台灣交流,而不是像惡霸一樣闖進家裡來殺人越貨,行武力征服事。歷史上窮兵黷武者,天厭之;追求和平者如聖雄甘地,則永世流芳。 本文內容許多細節取自本人即將出版之「中國武警與海警」、「中國海上力量全覽」二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23.04.10 雲論:中國海巡、海警船不是問題 兩棲登陸艦才是威脅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474538 我們想讓你知道… 要真的說關心中共會否出兵台灣,要盯緊的不是這些海巡船、海警船或解放軍的導彈驅逐艦,而是應該非常注意中共近年發展的新型與大型兩棲艦艇。 ● 蘇育平/國際政治觀察者 根據4月5日媒體報導共軍啟動「台灣海峽中北部聯合巡航巡查專項行動」,由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6船率領編隊到台灣海峽中北部進行聯合巡航巡查專項行動。 中國海巡船隊不帶軍事性 中國海警船隊具軍事性 讓我為大家解釋這個背景,首先,中國有一隻海巡隊伍,可是它既不屬於解放軍海軍,也不屬於中國海警船隊,他是一支獨立由中國海事局建立的非軍事性質的公務船隊。 中國國家海事局(China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China MSA),是1998年由港務監督局與船舶檢驗局兩者合併而來,由交通運輸部管轄,與我國交通部航港局是一樣的單位,它的船沒有武裝。 中國海警局則是掛靠在中國武警部隊序列下的一支真正的武裝海巡力量,但是海巡船的中文名稱已經被中國海事局搶先使用,中國海警的船隊於是就叫做海警船,但英文卻還是使用China Coast Guard,因此這兩支不同隸屬的船隊,應先區分明白, China MSA是中國海巡船隊,China Coast Guard是中國海警船隊。前者無軍事性,後者有軍事性。 中國海事局負責中國沿岸港口經營、船舶交通管理、危險貨物管理監督、船舶檢驗與執照發給更換(簽發船舶證書與船員執照)、水上交通安全監督管理、防治港口船舶汙染、燈塔設置維護等方面工作。 為執行有關船隻船舶管理、港灣營運、防治污染等任務,中國海事局在各重要沿海省市或重要港口設置直轄海事局,在全國31個省與自治區也設有地方海事局,原本也就擁有許多公務船隻以便執行公務。 中國國家海事局續建大艦 彰顯大局總部之氣勢 也許是國家海事局覺得自己身為一個大局總部,卻沒有大型船艦,只有地方海事局一些小船,似乎顯不出海事局之氣派,也或許國家海事局看國家海洋局(就是之後的中國海警局)之海監船隊造了越來越多大型海監船,想拚一口氣,於是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我們看到中國國家海事局開始建造大型船艦,從幾百噸的小艇,建成三千多噸甚至上萬噸的大型艦,並掛上「海巡X號」的舷號。 在2013年海警局正式成立之前,中國各單位確實是各行其是,各造各的船隊,但在2013年中國海警局成立時,把中國海洋局海監船隊、邊防武警巡邏艇、農業部漁政船、海關緝私船等四個單位的船艦全部併入,偏偏就沒有將中國海事局的海巡船隊給併入,感覺更像是一個無釐頭的決策。 海事局搞萬噸大艦為哪樁? 專門用在遠洋值勤 在「八五」、「九五」期間,中國海事局開始興建大型海巡艦,首先是在2001年興建完成的1500噸海巡21號船、2005年3000噸海巡31號船、2009年3200噸的海巡11號巡邏艦,2013年5400噸的海巡01號船,一直到2021年上萬噸的海巡09號船都出現了,真是太令人驚訝了。 其實海事局就是管管港口與船舶交通,搞萬噸大艦做什麼用呢? 中國武警海警總隊(中國海警局)的海警船隊越建越大,造出舷號為2901、3901、5901等1萬2千噸級的萬噸海警船,專門派去釣魚台海域及南海海域遠洋值勤,其實是輕武裝的海巡類船艦,最多裝有76釐米艦砲,對上正規海軍導彈、魚雷等攻擊性武器,就是一個死。 所以 如果在海峽緊張中看到中國派出海事局的海巡艦,或是海警局的海警船,不管船噸位多大,都不具威脅性,還可以據以研判中國只是在虛張聲勢,或者甚至可以朝中方想降低緊張與軍事性方向去思考。 海軍艦艇可塞許多新銳武器 專門對抗美國 但如果中方派出的是解放軍海軍的艦艇就不一樣了。中共海軍近年也撲通撲通下水8艘055型萬噸大型驅逐艦,是用來對抗美國勃克級神盾驅逐艦的大型火力艦,也可以充當航空母艦的貼身護衛艦,未來可能建造24艘。 此型艦由於船身巨大,艦長180公尺,艦寬20公尺,可以塞下更多新銳武器,如最新346B相控陣雷達、多達112個新型的通用垂直發射單元(VLS,前64個、後48個),可發射四種不同類型的飛彈,包括紅旗9防空飛彈、鷹擊18超音速攻艦巡曳飛彈、魚8反潛飛彈、24聯裝海紅旗10短程防空飛彈系統等。 此外7000噸級的旅洋三級052D防空導彈驅逐艦已有25艘投入現役,未來將一直興建至37艘以上,這型艦有64個單元的垂直發射單元(可發射紅旗九對空飛彈、鷹擊18對艦飛彈、長劍10巡航導彈)、紅旗10型防空飛彈24聯裝發射裝置、130厘米艦砲(砲射導彈可達100公里),也是款火力艦。 ▲ 052D旅洋三級防空導彈驅逐艦119貴陽艦。(圖/維基公有領域) 此外4000噸級江凱二級054A導彈護衛艦也生產30艘,將繼續生產20艘,是中國海軍第一種配置垂直發射系統的艦艇。 ▲ 054A岳陽艦,攝於2014年太平洋之環軍演。(圖/維基公有領域) 中國也正在研發下一代全電推進之6000噸級054B飛彈護衛艦,裝設48個垂直發射單元(可發射紅旗九防空飛彈、鷹擊18反艦飛彈、魚8反潛魚雷、長劍10巡弋飛彈與鷹擊21超高音速反艦彈道飛彈),另有一座近防砲、一座24聯裝紅旗10近程防空飛彈發射器、直20反潛直昇機一架等,第一艘預計2023年服役。 中國航母不敢輕易涉入台海 海軍艦艇突出第一島鏈不是夢 ▲ 054B飛彈護衛艦示意圖。(圖/百度百科) 說到台海衝突,中國航母應該不敢輕易涉險其中,但是上述這群解放軍近年下餃子般下水服役的上百艘新型導彈驅逐艦、護衛艦等,除了拿去東海、南海保衛島礁,宣示主權,以及到索馬利亞護航商船,或者去俄羅斯聯合軍演秀肌肉外,不時還是會出來海峽逛一逛,這麼一大支艦隊已經不是當初褐水海軍般腿短跑不遠, 現在突出第一島鏈,進入藍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都已經不是夢。 ▲ 075型玉申級直升機船塢登陸艦(兩棲攻擊艦準航母)舷號33安徽艦。(圖/中共解放軍人民海軍網頁) 海巡、海警船不是問題 兩棲登陸艦才該關注 要真的說關心中共會否出兵台灣,筆者反而認為 要盯緊的不是這些海巡船、海警船或解放軍的導彈驅逐艦,而是應該非常注意中共近年發展的新型與大型兩棲艦艇。 大家老有印象說是台灣海峽風緊浪急,以中共武力絕不可能有足夠運力登陸。我不知道講這些話的人有無研究中共近年大力發展建造的大型兩棲艦艇之數量與裝載能力早已鳥槍換砲,除了4萬噸級的075型兩棲攻擊艦(準航母)有三艘已經服役外,076型兩棲攻擊艦也開始建造。071型船塢登陸艦8艘已服役,兩艘興建中。072A登陸艦15艘已建造完成、072型登陸艦有14艘,073型登陸艦11艘、074型登陸艦20艘,還有一堆氣墊船與登陸艇之類的。 這些兩棲登陸艦的裝載能力可供幾個陸戰隊師數萬人全副武裝連同主戰坦克一起登陸敵方陸地了,當然任何敵方不會輕易讓這些船順利登陸。 ▲ 071型船塢登陸艦 999號「井岡山」艦。(圖/維基公有領域) 如果還懷著當初解放軍萬船齊發打不下金門古寧頭,今天解放軍還是打不下台灣的天真思維,那就是對台灣安全的不負責任。當解放軍不斷造登陸艦累積數量,難道是要拿去登陸釣魚台或南海島礁?自然不是,如果是的話,只要造一兩艘就夠用的。自然也不可能是要跨洋去登陸美國西岸用的,或者登陸不聽話的菲律賓,那要做什麼用的還用說嗎? 航母或驅逐艦再大也不能用來登陸,頂多用來掩護,因此威脅不大。但這些建造目的單一又明確的登陸艦卻可以運送成百上千兵員全副武裝衝上灘頭,甚至運送幾輛主戰坦克上岸,這些船除了登陸也沒什麼用途,所以要警惕,要盯緊這些兩棲艦,他們可是決定海峽和平或衝突之關鍵。 原文網址: 中國海巡、海警船不是問題 兩棲登陸艦才是威脅 | 雲論 | ETtoday新聞雲 https://forum.ettoday.net/news/2474538#ixzz7yUWQzBzv Follow us: @ETtodaytw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圖片為一百年前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照片。 蘇育平觀點:藏傳佛教四大活佛的轉世故事 蘇育平 + 追蹤 2023-04-02 07:00 4861 人氣 贊助本文 https://www.storm.mg/article/4767252?mode=whole 近日拜讀 風傳媒〈哲布尊丹巴仁波切轉世靈童首次現身 達賴喇嘛牽動蒙古、中國關係〉 之文章,大吃一驚,哲布尊丹巴活佛轉世出現了?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因為距離上一任哲布尊丹巴活佛於1924年圓寂已經有將近一百年了,而且他牽扯的是外蒙古從中國獨立的史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藏傳佛教是佛教中很古老的一派,從唐朝吐蕃時代就在西藏高原傳播,藏傳佛教又分為五大支派,分別是「寧瑪派(紅教)、薩迦派(花教)、噶舉派(白教)、噶當派、格魯派(黃教)」。噶當派現已在藏區消失,我們就針對其他各派稍做簡介。 西元1253年當忽必烈還在與宋朝陷入拉鋸戰爭時,他召見了薩迦派第五代法王巴思巴(phags-pa),驚豔於其智慧,忽必烈慷慨的冊封法號並讓巴思巴追隨在身邊,1259年忽必烈在哥哥蒙哥汗戰死後,於隔年1260年自立為蒙古大汗並行皇帝事,建年號中統元年,並封巴思巴為「國師」,任中原法王,統領全國包括中土各派佛教。 藏傳佛教的教派與特徵。(作者提供) 中統4年巴思巴返回西藏,甚至被忽必列封為藏區之主,掌政教兩大權力。藏傳佛教也因此逐漸傳進蒙古各部落中,到後來取代薩滿教也就是長生天信仰,成為蒙古人的主流宗教。 蒙古帝國時期對宗教十分寬容,兼容並蓄,甚至可以說是十分放縱自由的,官方對各宗教相當尊重並給予特權,甚至使得僧侶遍地,寺廟免稅擁有大片地土造成社會不公平,就連推翻元朝的朱元璋都當過和尚。蒙古高原受到外來宗教影響本來就很大,除本土原始的長生天薩滿教「萬物皆有神」的原則外,在成吉思汗時代就有來自西方的基督教(景教)、伊斯蘭教,來自中原的佛教、道教等傳播。不過到了明清時期,蒙古人信仰的宗教還是以本土化最成功的藏傳佛教為主流。 清代蒙古人主要信仰的是黃教也就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格魯派有四大轉世活佛系統:(1)達賴喇嘛,主要負責管理前藏、(2)班禪額爾德尼,主要管理後藏、(3)章嘉呼圖克圖,主要管理內蒙古、(4)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主要管理外蒙古也就是今日的蒙古國。 四大活佛在其所屬各地都是地位極高,甚至大部份時間都是掌控轄區中政教合一權力的領袖,因此如何掌控四大活佛轉世的認定權,也等於是掌控了這些地方的主權。從清朝朝廷、到後來的中華民國政府,一直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於活佛轉世的認定都是極其小心且不惜一切要掌握在手上的,並會以一切手段制裁或強制更換非自己政府選出的轉世活佛。不過在現代這個已經政教分離的時代,還有必要行如此強制手段?就見仁見智了。 清朝政府十分支持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之發展,還會特別撥款修建喇嘛寺廟,在清末時期,蒙古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出家當喇嘛,有人說這就是滿清削弱蒙古人野性與活力的偏方,尤其黃教嚴守戒律,不近女色,與其他派別可以結婚不一樣,因此當蒙古人用太多力道在尋求佛教經論一些虛無縹緲的道理與救贖時,俗世的事情就沒人理會或少有能力干預了。 甘丹寺中的轉經輪。(作者提供) 上面提到外蒙古是由格魯派(黃教)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統領,在清末民初時期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名字是「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簡稱阿旺)」,他是格魯派承認的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阿旺於1869年出生在清末四川康區理塘的一個藏人家庭,因為父親在布達拉宮擔任財務會計的工作,因此幼年時就在布達拉宮出入,結果4歲時被認定為第七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的轉世靈童,從此他與整個家庭的命運都改變了。 1874年阿旺全家前往外蒙古庫倫,並在庫倫的甘丹寺正式坐床,並開始學習藏傳佛教的宗教課程與事務,更重要的是他也開始學習處理政務,因為活佛本來就是政教合一的領袖。外蒙古盟部旗的首領們也必須聽從活佛指示,因為牧民們都是信仰藏傳佛教的。 阿旺在幼年時代就開始擔任活佛,不過他很快控制了外蒙古的政教大權,並有意地拉攏沙俄勢力對抗清朝勢力,想取得外蒙古獨立自主權,恢復成吉思汗大蒙古帝國的榮光。這是所有蒙古人的正常思維,對於中國中央政府來說卻是妥妥的蒙獨分子了。 由於清代在內外蒙古地區實行之盟旗制度嚴謹,各旗旗主(扎薩克)由朝廷冊封,在劃定的草場上轉場游牧,各旗牧民不得越界,違者重罰,此措施有效地防止蒙古各部族串聯起來造反,但仍無法阻止許多被蒙古貴族壓榨的底層牧民起來造反,畢竟有的王公貴族太過貪婪,增加太多賦稅,比如一般而言,蒙古牧民每年向王府或旗之扎薩克繳納實物稅:「有牛一頭,交米三鍋,牛兩頭交米六鍋,牛五頭以上交羊一隻,羊二十只以上交羊一隻,羊四十只以上交羊二隻《奉使土默特貝勒旗會審老頭會日記》(同治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但在特殊戰爭動員時期,征人征物可就無上限了,蒙古牧民雖然安靜日久,但也不是沒有血氣的,許多活不下去的底層牧民起來抵抗貴族階層剝削所在多有,甚至需要清廷中央派兵進剿才能解決。 蒙古博格達汗國成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將政權合法轉移給中華民國以換取優待,宣布中華民國就是清朝政府的繼承政府:「總期人民安堵,海宇又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其實中國朝代的繼承很少有如此和平的,通常是武力推翻前朝,強迫所有人承認新朝政府的。 清朝退位滅亡,蒙古人不想加入中華民國,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1911年10月武昌革命起事前後,中國各省紛紛響應起來推翻清朝皇帝的統治,漢人還在過程中喊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顯然也在被排斥的「韃虜」之列的蒙古人當然得自尋出路了,怎麼可能願意加入漢人的國家?當時外蒙古人口雖不滿百萬,但問誰都不會願意加入由漢人建立的新朝代或新國家。當然當時的蒙古已經受帝俄勢力的大影響,已經沒有太多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力。 之前我們提到在清末民初時期統治外蒙古的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阿旺垂濟尼瑪丹彬旺舒克(簡稱阿旺)」在統治外蒙古期間開始滋生想獨立自主、重建大蒙古國的想法,而當時正值沙俄勢力拼命向清朝之滿、蒙、新疆各地滲透的時期。 年輕時的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作者提供) 歷史上,俄國人吞併一個地方的老招數首先就是將該地與原先宗主國的連結切斷,比如鼓動摩達維亞、瓦拉吉雅及克里米亞汗國從宗主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後,先讓這些小國體驗一下獨立自由的滋味,之後再被沙俄大軍臨境,然後一口吞下,亡國滅種。整個清末時期的外蒙古、新疆、東三省也都籠罩在沙皇帝俄勢力的步步進逼威脅下,即將變成黃俄羅斯的一部分。 而外蒙的蒙古人為求脫離即將毀滅的清朝,不想加入漢人作主的中華民國,於是引進沙俄勢力是理所當然的。 1903年時外蒙古土謝圖汗部親王杭達多爾濟就與俄國往來,讓俄國對清廷提出「清朝在外蒙古不駐兵、不派官、不殖民」之要求,同年第13世達賴喇嘛因為躲避英軍入侵西藏曾來到蒙古避難一年多,同樣駐錫在甘丹寺,達賴與第8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的共識就是蒙、藏一起脫離中國,獨立自主。 看到2023年的今天,第14世達賴喇嘛協助認定選取新的第9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雖然這個認定還未受到蒙古國政府認可,但由於蒙古國今天已經是獨立國家,照理說是有權承認與冊封主管外蒙地區的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如果這個認定得到蒙古政府與大多數蒙古人承認的話,其會造成的政治與宗教影響力是無比驚人的。等於是20世紀初帶領蒙古脫離中國的博格達汗轉世回來了! 說回來,經過清朝幾百年的盟部旗制度分離統治,要獨立也沒那麼簡單,土謝圖汗部的杭達多爾濟親王能管到的也不過就是土謝圖汗部下各旗,喀爾喀蒙古可還有另外三部(車臣汗部、賽音諾顏部、扎薩克圖汗部),還有烏里雅蘇台將軍府的駐紮清軍部隊,都未必與他同心,甚至也不歸他轄管。 終於到了1911年,清朝在皇帝沖齡,內部革命黨頻頻起來起義革命,各地漢人督撫與掌握新軍的北洋勢力也與清廷離心離德,眼看著清朝風雨飄搖,漢人勢力越來越大,蒙古人也會擔心會否淪入漢人統治。這時候沙俄誘惑性地鼓吹蒙古獨立的政策方向,實在是誘人得多,至於獨立後會不會淪入沙俄的統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外蒙古第一次宣佈獨立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革命軍成功熬過清軍鎮壓,且開始獲得各省督撫的紛紛響應,清廷統治危在旦夕。此時的蒙古人已經不分內外蒙古,都急著也要脫離中國統治,總之就是不能淪入那個要「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漢人政府手裡,而且對清廷近年施行之「新政」與在蒙古設置行省之事皆有不滿。於是外蒙古開始尋求沙俄的支持,且開始編練軍隊。 鎮國公噶丁巴爾.察達扎布。(作者提供) 當年11月由土謝圖汗部盟長,清廷冊封的鎮國公「噶丁巴爾.察達扎布(Gadinbalyn Tzardarzav)」宣佈在庫倫建立「臨時總理喀爾喀事務衙門」並擔任首任首相。當年12月1日駐節在庫倫,也就是今天烏蘭巴托的蒙古宗教領袖「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在沙俄外交官、俄國駐軍與蒙古各勢力的鼓動與擁戴下,宣布外蒙古獨立,建立以「哲布尊丹巴活佛」為元首「博格達格根額真汗(Bogd Gegeen Erjin Khan/蒙文為Богд Гэгээн Эзэн хаан)」的「大蒙古國」,也稱「博格達汗國/博格達汗蒙古兀魯斯(Bogd Khan Mongol Ulus)」年號「共戴」。 博格達汗在庫倫之宮殿,今天是冬宮博物館。(作者提供) 自己都快要自身難保的清朝立即反應派員查辦,並想法勸說外蒙古取消獨立,但未成功。蒙古汗國政府通告清朝庫倫辦事大臣表示,外蒙古已獨立,並驅逐辦事大臣人等出境。哲布尊丹巴活佛當年12月29日舉行正式登基大典,被上尊號「博格達格根額真汗」係大蒙古國政教合一的領袖,擁有軍隊、議會與內閣,大權掌握在大汗手上。 清廷在最後退位之前也試圖要挽回外蒙,但沒有成效,帝俄勢力已經佔據外蒙,派誰去都沒用。1911年12月29日外蒙古正式宣布脫離中國獨立,這一天就是今日蒙古國的「蒙古自由與獨立紀念日(National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Day/ Монгол Улсын тусгаар тогтнол(蒙文)」,也是「12月29日獨立宣言紀念日」,直到今天都還是現代蒙古國的法定國慶日。 《俄蒙協約》簽字期間合影。(作者提供,取自維基公有領域) 這個博格達汗國馬上與帝俄簽署俄蒙協約,還與當時支持外蒙獨立的西藏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政府簽署相互承認獨立的「蒙藏條約」。所以上一世的達賴喇嘛與上一世的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活佛其實就已經在致力於蒙古與西藏獨立,只是因為歷史緣故兩者發展走上不同道路。 1912年1月,清朝退位,改建中華民國後,扎薩克圖汗在俄國駐烏里雅蘇台領事合作下,驅逐末代烏里雅蘇台將軍奎芳與參贊大臣榮恩等滿人官員,帝俄哥薩克騎兵負責將奎芳擊敗並押解驅逐出境。新疆都督楊增新奉清廷之命出兵救援,但已經來不及,1912年5月沙俄與外蒙軍隊聯軍攻陷科布多,科布多參贊大臣 溥 及官員、駐軍部隊等700餘人全數瓦解並遭驅逐出境,退入新疆境內,外蒙古汗國政府控制外蒙古全境。 為外蒙獨立時之元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博格達額真汗。(作者提供) 當時中華民國是由袁世凱北洋政府控制,各任外交總長梁如浩、陸徵祥等人也都為外蒙脫離中國問題與帝俄頻繁交涉,傷透腦筋,就是嘴硬不予承認,也擋不住俄國一次又一次強硬施壓。 如果說外蒙古能夠順利獨立路上最大的貴人,其實就是俄國,不論是帝俄還是蘇聯,都堅持不懈地將外蒙獨立政策執行到底,當然他們的意圖是有朝一日要將蒙古併吞,可不是真的要做好事扶植蒙古獨立。 1913年內、外蒙統一戰爭開打 博格達汗國的成立,代表重建林丹汗之後又一次由蒙古人統治的大蒙古國,博格達汗國隨即開始策動內蒙古的其他蒙古部落響應脫離中國,加入蒙古國,也確實獲得很多響應。 建國的第一年,也就是1912年,漠南蒙古的呼倫貝爾盟與錫林郭勒盟的蒙古扎薩克首領就有人起來響應外蒙古獨立浪潮,甚至成立了「大清帝國義軍」並攻陷呼倫(今天的海拉爾市),成立自治政府並接受外蒙政府的收編。1913年初外蒙軍針對漠南蒙古發動五路進攻,初期獲得勝利,拓地無數,因為中國的北洋政府內部還在爭權奪利,無暇顧及外來威脅。 1913年的9月18日中國北洋政府的外交部長孫寶琦與俄國駐華公使庫朋斯齊(Vacily Nikolaevich Krupensky)簽署《中俄聲明文件》,在文件中,中國政府承諾不在外蒙駐兵、殖民、設官,且承認外蒙地區享有自治權,承認1912年俄國與蒙古簽署之《俄蒙協約》及其專條,換回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的宗主權。基於宗主權,俄國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一部分。外交努力過後,北洋政府準備武力反擊了。當年10月北洋軍開始北上反擊,後勤戰線拉太長,補給已經出現問題的外蒙軍隊遭擊退回戈壁以北,內蒙古的蒙古人跟外蒙古的蒙古人自此失去統合的機會。 不過內蒙古的蒙古人與外蒙古的蒙古人其實本來就不是一個部族的,也沒有多少兄弟情誼可言,因此就是硬要把他們放在一起,也是吵吵鬧鬧的下場而已,還不如分開各過各的。 在中國政府持續努力下,加上1914年起沙俄政府已經捲入慘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俄國西部與強大的德軍戰鬥,快速消耗國家實力與軍力,實在無法維持在東線的擴張政策,於是不得不跟中國政府妥協,以營造西伯利亞方向的和平環境,讓帝俄主力部隊繼續在東歐的一戰戰場上與德意志的強軍對抗。 1916年沙俄再以200萬軍隊死傷100萬之代價擊退德奧軍隊,但也導致國內社會各種矛盾加劇,革命紛紛爆發。最終導致1917年3月8日爆發俄國歷史上的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羅曼諾夫王朝,但之後的臨時政府持續與德國的戰爭,結果在11月由列寧領導十月革命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政權,並即退出戰爭。 看到俄國西線發生的事情,再來對照東線蒙古地區發生的事情,就很清楚原因了。1915年6月7日,中、俄、蒙《恰克圖協定》簽署,這次沙俄不再站在蒙古那一邊,而是把外蒙古賣給了中國,6月9日外蒙古宣布取消獨立,中華民國的總統袁世凱策封「哲布尊丹巴大喇嘛」為「呼圖克圖汗」,赦免獨立運動人士,外蒙古改為自治,成立自治政府,回到中國北京政府的統治下。 1917年11月發生十月革命,沙俄帝國瓦解,布爾什維克力量很快席捲全國,包括西伯利亞、遠東等地也很快赤化。世界各國憂心忡忡,一方面協約國希望俄國非蘇維埃的勢力抬頭,才能與協約國一起繼續並肩抵抗德意志與奧匈帝國等同盟國勢力,倘帝俄羅曼諾夫王朝能否起死回生就更佳。 針對蔓延到遠東的紅軍與蘇維埃共產勢力,包括「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中國」之干涉軍開始出兵俄羅斯,並主要在海參崴、伯力、廟街等地登陸進入俄境,希望能夠援助俄國白軍擊敗紅軍。於是俄國之白軍、紅軍與各國干涉軍很快就在西伯利亞與蒙古打成一團。 1918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趁俄國革命內亂時出兵奪回外蒙古 就在這個一團混亂的背景下,中國的北洋政府派遣了干涉軍在各盟國配合下進入了外蒙古,並趁機重建中國在外蒙古的統治。 因為在外蒙古的白俄軍與外蒙政府都擔心蘇聯紅軍打入外蒙,在四下無援的情況下只能向北京請救兵,中國等到的大好機會終於來到。1918年7月起,北洋政府皖系軍閥幹將徐樹錚率皖軍系新召募之「西北邊防軍」殺入外蒙的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等地並建立防線,還直接將外蒙古的元首哲布尊丹巴活佛、總理巴德瑪多爾濟等高官軟禁起來,在庫倫設立「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公署」並開始啟動政務回歸中國程序。 中華民國西北籌邊使徐樹錚照片。(作者提供) 1919年11月17日外蒙古政府在徐樹錚的脅迫之下,上書中國政府請廢除俄蒙一切條約,22日中國北洋政府徐世昌總統下令取消外蒙古自治,取消中俄聲明與1915年恰克圖協定等一切俄羅斯搶佔外蒙的條約協定,外蒙完全歸政中國北京政府,由中國直接統治。 在這一場與俄羅斯搶奪外蒙的這一局,中國算是大獲全勝,連當時割據南方與北洋政府對抗的孫中山先生護法軍政府也申電致賀,但中國政府顯然沒想到之所以可以拿下外蒙古,是因為俄羅斯的衰弱所致,但俄羅斯會永遠衰弱嗎? 徐樹錚在外蒙古做的各項政策顯然並未獲得認同。他在不了解外蒙古政治、經濟與民族主義發展的情況下,推動了一些自以為是的經濟現代化政策,原意要改善外蒙經濟,但結果卻獲得蒙古人民普遍的反對與反感,遭軟禁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也想盡辦法向白俄軍、紅軍、日本干涉軍求援。 此外徐樹錚以皖系軍閥部隊之實力,拉出西北邊防軍這支新的部隊,只擁有三個師及五個旅,顯然在武力上不足以控制遼闊的外蒙古,以及蒙古對俄國之漫長邊防線,不論是白俄軍、蘇聯紅軍都可以輕易地入境外蒙古,並直奔庫倫翻轉政權,因此虛設的邊防就使得當時四處亂竄的白俄軍抓到機會,趁中國駐軍實力衰弱時一舉突破。 1921年外蒙再次宣佈獨立—中國勢力被徹底清出外蒙,再也回不來 1920年7月中國境內的軍閥內戰「直皖戰爭」爆發,作為皖系幹將的徐樹錚只好率領精銳部隊返回中國參戰,結果在與直系戰鬥中戰敗並被通緝,徐樹錚逃入日本使館尋求庇護。 駐紮在庫倫的殘餘中國西北邊防軍部隊群龍無首,且因皖系之烙印而成為異域孤軍,最終在1921年2月11日被白俄軍領袖謝苗諾夫及恩琴男爵率領的白俄軍與日本干涉軍合作下擊敗並遭驅離,北洋政府當時曾下令東北的張作霖出兵挽救但未果。 1921年2月13日大喇嘛「哲布尊丹巴」再度被推舉為「大蒙古皇帝」,3月21日正式登基。蒙古再一次恢復完全獨立。 1921年在白俄軍重新推動外蒙古獨立後,蘇聯紅軍很快也來了,當年3月1日蘇赫巴托(Sukhbaatar )與喬巴山(Choibalsan)在蘇聯紅軍支持下成立蒙古人民黨,也就是蒙古的共產黨。1921年3月18日,最後一支在恰克圖買賣城的中國北洋部隊在蘇聯紅軍與蒙古人民黨(共產黨)的部隊合力攻擊下被擊敗,中國在外蒙的勢力再度遭到完全的失敗,「3月18日」也因此被今天的蒙古國訂為「蒙古國武裝部隊成立100週年」,蒙古軍人節的日子,每年都會慶祝。 今日蒙古國的建國者蘇赫巴托與喬巴山。(作者提供,取自維基公有領域) 1921年7月6日蘇聯紅軍攻佔庫倫消滅了白俄軍,7月11日外蒙古建立親蘇的君主立憲政府,暫時仍擁護哲布尊丹巴活佛為國家元首,但政府已經全部由共產黨控制,活佛只是象徵性角色,不再掌有政治權力。 現代蒙古國政府將7月11、12、13日訂為「人民革命紀念日」,訂為「那達幕國慶節」,就是紀念1921年7月11日蘇聯紅軍與蒙古人民黨部隊消滅中國佔領軍與白俄佔領軍後,建立獨立的、由共產黨控制的君主立憲蒙古政府。在這個三天的國慶節禮,要比賽摔跤、賽馬與射箭,也是蒙古人傳統的娛樂活動,有很強的蒙古文化色彩,也是蒙古人每年最重要的日子。 1924年4月17日哲布尊丹巴活佛過世,當年11月26日在共產國際與蘇聯支持下,蒙古人民黨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改建共和,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由於外蒙古當時已經脫離中國控制,當時的北洋政府與後來的國民政府之蒙藏會似乎都沒有想到要尋找轉世之哲布尊丹巴活佛,不過就是找到了,又能夠把他送回外蒙古當政教領袖嗎?當然不行,因為1924年之後蒙古就是共產國家了,沒有活佛容身之地。 從此外蒙就跟著蘇聯的腳步走了,跟中國再也不發生太大關係。中國也在大時代的混亂下艱難地經歷內戰、軍閥割據、日軍入侵、國共內戰等等,根本沒精力也沒資源去管外蒙事務。 掌管內蒙的章嘉活佛也沒有轉世 此外黃教在內蒙的活佛「章嘉呼圖克圖」在傳到第七世時,是一位出生在青海大通縣的藏人「羅桑般殿丹畢蓉梅(生卒年1890年至1957年3月4日)」,他在九歲時受封「灌頂普善廣慈章嘉呼圖克圖」,一直受到清廷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尊榮禮遇。到了國民政府時代,章嘉活佛於1930年起擔任蒙藏委員會的委員,1947年被國民政府封為「護國淨覺輔教大師」,頒給金印金策,地位與西藏地區的達賴及班禪活佛是一樣高的,尤其外蒙的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自1911年起就帶頭領導外蒙古獨立,相比起來內蒙這位章嘉活佛可是溫和許多,因此除了佛教頭銜外,國民政府還給他許多政治頭銜如國民政府委員、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資政、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不勝枚舉。 第七世章嘉呼圖克圖。(作者提供,取自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收藏) 1949年章嘉活佛隨著國民政府遷到台灣居住,一直到1957年3月4日圓寂於台大醫院,享壽68歲,可是因為他曾表示在「反攻大陸」前不再轉世,因此中華民國政府也就不再尋找或認證章嘉活佛的轉世。 1998年達賴喇嘛在印度達蘭薩拉認證了一個新的第八世章嘉活佛,但只受達賴承認,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沒有給予官方承認。依照清代傳統規矩,要有掌控西藏的中央政府金瓶掣簽,並以金策冊封之活佛才是真正的活佛。 當然要求無神論的中國共產黨政府認定活佛這種事本來就有點荒謬,北京應該也不會想再看到有政教都想管的活佛來干預北京對西藏與蒙古的統治,但是更不能接受的應該就是由別人,也就是幾十年的死敵達賴喇嘛來認定章嘉、哲布尊丹巴與班禪之轉世了,這樣可就被敵人整碗捧去了。 總之活佛轉世,靈童認定、金瓶掣簽、中央冊封,都是在古代帝制時期才玩得轉的制度,到了共和時期不管由誰做都覺得格格不入,名不正言不順。 因此西藏密宗黃教格魯派四大活佛之認定體系是否要進行改革了,誰可以有資格改革?看起來目前也只有達賴喇嘛在宗教上有此資格做興革。不管四大活佛的哪一位,有再大的宗教能量,今天要對蒙古與西藏地區再行「政教合一」統治都已經是不可能的,能夠成為一方宗教教派領袖,享受萬方供養,其實也可以知足滿意了,若要繼續干預俗世的政治權力,甚至完成上一世達賴與哲布尊丹巴未完的蒙藏獨立事業,我想在今天的世界上是有點不切實際的。 (相關報導: 蘇育平觀點 :第一個成功「登出」中華民國的國家─蒙古國建國百年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國際政治歷史觀察者,本文內容摘自作者即將出版之《自東胡到現代蒙古國-蒙古人全史》一書部份內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

به Player FM خوش آمدید!

Player FM در سراسر وب را برای یافتن پادکست های با کیفیت اسکن می کند تا همین الان لذت ببرید. این بهترین برنامه ی پادکست است که در اندروید، آیفون و وب کار می کند. ثبت نام کنید تا اشتراک های شما در بین دستگاه های مختلف همگام سازی شود.

 

icon Daily Deals
icon Daily Deals
icon Daily Deals

راهنمای مرجع سریع

در حین کاوش به این نمایش گوش دهید
پخ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