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67 香奈兒梔子花:白色幻夢的嗅覺詩篇 - 致敬山茶花的抽象藝術與兩極爭議
Manage episode 506846792 series 3678267
香奈兒梔子花:一場以嗅覺書寫的白色幻夢
引言:一朵想像中的花,一瓶承載百年符碼的香氣
香奈兒梔子花香水(GARDÉNIA)的核心,始於一個美麗的悖論:它以一種花卉命名,卻是為了向另一種全然無香的花朵—山茶花—致敬。這款香水並非自然的直接摹寫,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嗅覺幻術。它的氣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一句話氣味語言:一襲以茉莉與晚香玉織成的絲緞,模擬著梔子花的豐腴,卻輕盈地飄散著香奈兒女士鍾愛的、那份屬於山茶花的純粹幻影。
作為香奈兒「LES EXCLUSIFS 精品香水系列」的經典成員,梔子花香水的定位超越了一般商業香水,它是一件承載品牌歷史與精神的嗅覺藝術品。此系列中的每一款香氛,都源於嘉柏麗·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生命中的一個關鍵元素、一個地方或一段記憶,共同構成了一幅「穿越香奈兒歷史的香氛之旅」。它們的共同特質是「獨樹一幟」,卻又「絕不譁眾取寵」,專為懂得欣賞香氣背後故事的品味人士而生。
因此,要真正理解香奈兒梔子花香水,我們必須跳脫對單一花香的字面期待。它並非一幅對梔子花的寫實攝影,而是一幅抽象的嗅覺肖像畫—它以香氣詮釋了「白」、純粹,以及山茶花那種理想化的完美形態。即使是其最受爭議的特質,尤其是那為人詬病的短暫留香,若從藝術概念的角度重新審視,或許會發現,這份稍縱即逝的空靈之美,正是其創作意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章:1925年的傳奇誕生—恩尼斯.鮑與香奈兒女士的嗅覺革命
時代精神與嗅覺革新
1920年代,是一個顛覆與創新的時代。嘉柏麗·香奈兒正在用她簡潔、流暢的線條徹底改變女性時尚,而她也決心在香水領域掀起同樣的革命。當時的香水界,主流是所謂的「單花調香水」(soliflores),也就是忠實模擬單一花朵氣味的香水。然而,香奈兒女士對此不屑一顧。她向她的調香師恩尼斯·鮑(Ernest Beaux)明確表示,她想要的是一款「像時裝一樣的人造香氛,是經過精心創作的東西」。這個顛覆性的想法,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款抽象花香調香水—N°5,它混合了超過80種香氣,並大膽使用了在當時極為新穎的合成物「醛」,從此改寫了香水歷史,也為梔子花香水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恩尼斯.鮑的天才之手
恩尼斯·鮑是這場革命的關鍵執行者。他曾是俄國沙皇的御用調香師,在布爾什維克革命後流亡至法國,並於1924年成為新成立的香奈兒香水部門的技術總監。鮑不僅精通複雜香氣的調和,更是運用合成香料的先驅。他與香奈兒女士的合作,誕生了一系列經典之作,包括N°5、N°22、俄羅斯皮革(Cuir de Russie),以及1925年問世的梔子花(Gardénia)。這些作品無一不是他們共同革命精神的結晶。
創作的源動力:無香的山茶花
梔子花香水的核心靈感,來自一個美麗的缺憾。香奈兒女士對白色山茶花情有獨鍾,鍾愛其完美對稱的幾何形態與純潔無瑕的意象,並將其定為自己的個人標誌。然而,這種完美的花朵卻沒有任何香味。1925年,香奈兒女士交給鮑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創造一款能夠捕捉山茶花「形象」的香水,一款能聞得到的山茶花。由於無法從山茶花本身提取香味,他們選擇了外形極為相似、卻擁有馥郁香氣的梔子花作為名義上的主角。
解構1925年的原作:一場嗅覺的智力遊戲
從一開始,1925年的原版梔子花香水就從未打算成為一款單純的梔子花「單花調」香水。它是一次複雜而抽象的嗅覺創作。分析其原始配方可以發現,這款香水的結構充滿了意想不到的轉折:
* 它的基調並非梔子花,而是建立在水仙(narcissus)的基礎之上,並帶有一種由乙酸蘇合香酯(styrallyl acetate)提供的綠意,這是一種在當時許多經典西普調(chypre)香水中常見的成分。
* 其前調令人驚訝地帶有紫羅蘭的氣息,隨後才過渡到由天然茉莉構成的核心花香。
* 香水的命名本身也可能是一場文字遊戲。其法文名「Gardénia」可能不僅指梔子花,也暗合了英文中的「garden」(法文為jardin),在當時這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流行意象,而非對花卉的字面承諾。
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清晰的結論。香奈兒女士尋求「人造」而非「天然」的香水創作理念,是整個創作的指導原則。而靈感的源頭—無香的山茶花—使得任何字面上的氣味複製從一開始就不可能。調香師恩尼斯·鮑本人,正是以其複雜、非寫實的創作風格和對新原料的大膽運用而聞名。因此,將這幾個要素結合起來看,1925年原版梔子花香水的誕生,與其說是對一種花卉的模仿,不如說是一場延續N°5精神的藝術反叛。它以「梔子花」為名,靈感卻來自「山茶花」,基底又是「水仙」和「茉莉」,這本身就是一場層次豐富的智力遊戲。它挑戰使用者超越標籤,去欣賞氣味本身作為一個被「精心建構」的藝術品。用對梔子花的忠實度來評判它,從根本上就誤解了其誕生的藝術前提。它是一幅抽象的花卉油畫,而非一張植物學照片。
第二章:瓶中光影—梔子花香水的版本流變與嗅覺解構
香奈兒梔子花香水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演變與再詮釋的流動史詩。自1925年誕生以來,它的氣味並非一成不變。原版香水流行至1950年代後一度停產,後於1980年代與俄羅斯皮革、島嶼森林(Bois des Iles)等一同被重新推出。進入現代,它先是由香奈兒第三代調香師賈克·波巨(Jacques Polge)重新調配,納入LES EXCLUSIFS精品香水系列,以淡香水(Eau de Toilette, EDT)的形式面世。最終,在2016年,由現任調香師、賈克之子奧利維耶·波巨(Olivier Polge)再度創作,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淡香精(Eau de Parfum, EDP)版本。
嗅覺的鴻溝:不同版本的鮮明對比
歷經數次改版,不同時期的梔子花香水在氣味特徵上差異顯著,甚至被香水評論家形容為「幾乎是不同的香水」。
* 古董香精(Vintage Parfum):被描述為「豐富而有質感」、「帶有麝香和天鵝絨般的觸感;更甜、更深邃:令人沉醉(NARCOTIC)」。它的氣味最接近真實梔子花盛開時的濃郁與豐腴,是一種「非常圓潤且女性化的氣味」。
* 現代淡香水(Modern EDT):由賈克·波巨創作的版本,其特徵是「清脆、帶有辛香的刺激感」。它更強調抽象、現代與「安全」的特質,氣味透明、輕盈,與真實梔子花的相似度僅是「驚鴻一瞥」。這是一個結構均衡、層次分明,但更偏向概念化的版本。
* 現代淡香精(EDP - 2016):這是目前市面上銷售的主力版本。官方描述其融合了茉莉與橙花,營造出「清新性感的瓊漿玉露」。根據香水社群的投票,其香調結構為:前調是綠葉;中調包含梔子花、果香和椰子;基調則是香草。整體被形容為「奶潤而優雅」、「清新閃亮」,帶有現代感。
* 現代香精(Modern Extrait):作為濃度最高的版本,現代香精被認為比EDP更深邃、更細膩。其梔子花的氣味和綠葉的面向都更為突出,雖然依舊保持著精緻微妙的風格,但層次感更為豐富。
第三章:真實與幻象之間—梔子花的科學與藝術
調香師的挑戰:無法捕捉的花魂
香水世界中幾乎所有「梔子花」香氛,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技術困境之上:梔子花的天然香氣極難透過傳統的蒸餾或溶劑萃取法有效捕捉。即使成功提取,產量也極其微小(約0.02%),得到的原精(absolute)每公斤成本高達20,000美元,這使得它在商業上幾乎無法被廣泛應用。這意味著,調香師無法直接使用「梔子花精油」,而必須扮演造物主的角色,用其他材料來「重現」梔子花的氣味。
「協調」的藝術:重塑梔子花
正因如此,幾乎每一瓶梔子花香水都是一種「協調」(accord)的藝術—由調香師運用一系列其他香料,創造出梔子花的幻象。
* 基礎建材:調香師通常會使用其他氣味特徵相似的白花作為骨架,例如茉莉、晚香玉和橙花,它們共同構成了梔子花豐腴、甜美的花香核心。
* 化學調色盤:為了模擬梔子花獨特的氣味輪廓,調香師還會運用特定的香氛分子。真實的梔子花氣味非常複雜,除了花香,還包含清新、綠意、果香和蠟質感,以及獨特的粉質、泥土甚至「蘑菇」般的氣息。構成這些氣味的關鍵分子包括帶有柑橘花香的芳樟醇(linalool)、氣味溫和的α-法尼烯(α-farnesene),以及帶有果香、堅果和蘑菇氣息的甲基巴豆酸酯類(tiglates)。
* 「Gardenol」的迷思:香水史上一個有趣的插曲是關於乙酸蘇合香酯(styrallyl acetate)的故事。這種分子帶有尖銳的綠意和類似葡萄柚、大黃的氣味,曾一度被誤認為是構成梔子花香氣的關鍵,並以「Gardenol」的商品名出售。恩尼斯·鮑在1925年的原版梔子花香水中就使用了它。然而,後來的科學分析證實,這種分子在天然梔子花的香氣中含量極低,它很可能是「萃取過程的產物或分析結果的錯誤」,而非花朵的真實氣味。
香奈兒的藝術抉擇:一種被策展的幻象
科學上的限制,迫使調香師在重塑梔子花時必須做出藝術性的抉擇:在梔子花眾多複雜的氣味面向中,應該強調哪些,又該忽略哪些?香奈兒的梔子花香水,尤其是在其現代版本中,做出了一個非常明確的選擇。它著重放大了清新、綠意和奶潤的白花面向,同時刻意淡化了那些更厚重、帶有動物氣息(indolic)、泥土感或「蘑菇」感的面向。
這個選擇並非偶然,而是與香奈兒品牌的整體美學—追求簡潔、優雅、純粹與某種抽象的古典主義—完美契合。科學的局限性為藝術創作提供了舞台。調香師必須進行重建,而天然梔子花的氣味光譜又極為寬廣,從清新的綠葉到豐腴的白花,再到隱晦的泥土氣息。與此同時,香奈兒的品牌符碼是建立在優雅、簡約和一種明亮的光感之上。當我們檢視現代梔子花香水的用戶評價時,會發現「乾淨」、「清新」、「奶潤」、「綠意」和「閃亮」等詞彙反覆出現。那些更具挑戰性的「蘑菇」或厚重氣味則幾乎無人提及。
由此可見,香奈兒創造的不僅僅是「一個」梔子花的幻象,而是一個帶有鮮明「香奈兒」印記的幻象。他們精心策展了氣味輪廓,使其完全符合品牌的審美準則,剔除了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的「粗糙」或「不完美」的細節,最終呈現出一種經過高度拋光、理想化且充滿光澤的白花香氣。這是在分子層面上進行的藝術指導。
第四章:迴響與爭議—市場評價與穿戴體驗
香奈兒梔子花香水在市場上引發了極為兩極的迴響。它是一款能讓人一見鍾情,也同時會因其表現而引發巨大爭議的香水。使用者對它的評價,清晰地劃分為兩個陣營:一方為其空靈之美所折服,另一方則對其性能表現感到失望。
鍾愛之聲:一幅空靈脫俗的美麗畫卷
在許多愛用者心中,梔子花香水是「仙氣」的代名詞。有評論者形容它「非常非常仙~~~如白色透明的精靈翅膀般的仙~~~」,完全顛覆了對香奈兒香水常有的「粉味」或「老氣」的刻板印象。它被譽為「極致的女性化、極致的優雅、極致的香奈兒」,同時兼具「優雅」、「愉悅」與「美麗」的特質。
這種氣質使其頻繁地與浪漫、特殊的場合聯繫在一起。有使用者表示,這是她夢想中的婚禮香水。另一位部落客在與其他梔子花香水比較時,也將其形容為適合「純潔如花的新娘」的氣味。其香氣之所以備受推崇,在於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種乾淨、不甜膩的白花形象。它「不會太奶潤,也不會太高冷」,並且巧妙地避開了某些白花香水中可能出現的尖銳或不悅的氣味。
爭議之源:留香與擴散的難題
然而,這款香水最主要、也最集中的批評,來自其性能表現。關於留香時間短暫的抱怨,在各大評論區中屢見不鮮。在知名的香水評論網站Fragrantica上,針對EDP版本的投票顯示,認為其留香「虛弱」和「非常虛弱」的票數,遠遠超過認為其「持久」的票數。
使用者普遍反映,它的香氣只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在噴灑後不到一小時就變成需要緊貼皮膚才能聞到的微弱氣息。有人直言「連我自己都聞不到」。這種短暫的體驗,使得許多人認為其高昂的定價與性能不成正比,感覺「過於昂貴」。同樣地,其香氣的擴散範圍(sillage)也被絕大多數用戶評為「貼膚」或「適中」,缺乏存在感。
「這是梔子花嗎?」的辯論
反映其抽象的本質,使用者對於它是否真實還原了梔子花香,也存在著巨大分歧。一些人覺得它「相當擬真」,而另一些人則斷言「這不是梔子花」。這種分歧恰恰凸顯了,當一款香水是基於「協調」而非天然萃取時,其氣味的詮釋是多麼個人化和主觀。
將性能視為一種藝術表達
面對關於留香的普遍抱怨,我們可以提出一種不同的解讀視角:這種近乎一致的「性能不佳」評價,或許並非技術上的失敗,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的、儘管充滿爭議的藝術選擇。如果這款香水的核心目標是喚起那無香、完美、純粹的山茶花的「意念」,那麼一款響亮、強勢、持久的香水反而會是一種概念上的失敗。
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款香水的核心概念是無香、純潔、理想化的山茶花。與此概念相關的詞彙是「空靈」、「幻影」、「幽靈般」、「純粹」。與此同時,對其性能的描述則充滿了「虛弱」、「貼膚」、「稍縱即逝」、「輕盈如空氣」等詞語。這兩組語言之間存在著驚人的平行關係。以奧利維耶·波巨的技藝和香奈兒品牌的資源,不太可能「意外地」創造出一款留香不佳的香水。這樣的決策必然是刻意的。
因此,這種備受詬病的短暫性能,可能並非一個缺陷,而是一個特點。它是香水核心概念的嗅覺轉譯。香奈兒選擇了概念的完整性,而非迎合市場對強大性能的商業期待。這使得梔子花香水成為一件具有挑戰性的藝術品,它要求使用者能夠欣賞含蓄與概念,而非僅僅追求嗅覺上的衝擊力。它是一款為穿戴者自身愉悅而生的香水,是一縷美的低語,而非一場公開的宣告。
結論:永恆的白色幻夢—誰適合穿上這支梔子花?
綜合來看,香奈兒梔子花香水並非為尋求字面上、氣勢磅礴的梔子花香氣的人而設計。它是一款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經過深層智力構思和精湛藝術呈現的抽象花香作品。它是對香奈兒創始之初「創造被精心構建的香氛」這一原則的忠實體現。
這款香水屬於懂得欣賞含蓄與故事的鑑賞家。它適合那些將奢華定義為親密而非張揚的人。理想的穿戴者,並非想用香氣向整個房間宣告自己的到來,而是希望將自己包裹在一片私密、乾淨、優雅且空靈的美好氛圍之中。她們明白,其稍縱即逝的特質正是其魅力的一部分,如同清晨陽光下,對一朵沾著露珠的完美花朵的短暫一瞥。
最終,香奈兒梔子花香水是一款美麗的、或許被誤解的香水傑作。它完美地達成了其喚起山茶花精神的使命。它要求它的穿戴者靠近、傾聽,並去欣賞那份短暫的美。它是在最真實意義上的個人奢侈品—一縷拂過肌膚的白色絲綢,一個只為你一人存在的、短暫而完美的夢。正如一位評論者所精闢指出的,它適合那些不僅熱愛復古風格,更懂得「在何時何地何為得體」的人;對他們而言,這款香水並非「無聊」,而是一件「真正的寶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06 قسم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