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er FM - Internet Radio Done Right
Checked 6M ago
اضافه شده در three سال پیش
محتوای ارائه شده توسط 听林栖. تمام محتوای پادکست شامل قسمتها، گرافیکها و توضیحات پادکست مستقیماً توسط 听林栖 یا شریک پلتفرم پادکست آنها آپلود و ارائه میشوند. اگر فکر میکنید شخصی بدون اجازه شما از اثر دارای حق نسخهبرداری شما استفاده میکند، میتوانید روندی که در اینجا شرح داده شده است را دنبال کنید.https://fa.player.fm/legal
Player FM - برنامه پادکست
با برنامه Player FM !
با برنامه Player FM !
پادکست هایی که ارزش شنیدن دارند
حمایت شده
In 1943, 13-year-old Zuzana Justman and her family are sent to Theresienstadt, a transit camp and ghetto in occupied Czechoslovakia. While the Nazis claim Theresienstadt was a model ghetto with a thriving cultural life, Zuzana and her family face starvation, illness, and fear of the mysterious transports that take her loved ones away, never to return. Learn more at www.lbi.org/justman . Exile is a production of the Leo Baeck Institute, New York and Antica Productions. It’s narrated by Mandy Patinkin. This episode was produced by Rami Tzabar. Our executive Producers are Laura Regehr, Rami Tzabar, Stuart Coxe, and Bernie Blum. Our associate producer is Emily Morantz.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by Isabella Kempf. Sound design and audio mix by Philip Wilson. Theme music by Oliver Wickham. Special thanks to the German Federal Archives, the Guardian, Will Coley, The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Slavic Music for the use of their 2018 performance of Hans Krasa’s Brundibar, as well as Zuzana Justman for the use of her film, Voices of the Children. This episode of Exile is made possible in part by a grant from the Conference on Jewish Material Claims Against Germany, which is supported by the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Foundation Remembrance, Responsibility and Future.…
林栖品读《诗经》(国风篇)
علامت گذاری همه پخش شده(نشده) ...
Manage series 3043653
محتوای ارائه شده توسط 听林栖. تمام محتوای پادکست شامل قسمتها، گرافیکها و توضیحات پادکست مستقیماً توسط 听林栖 یا شریک پلتفرم پادکست آنها آپلود و ارائه میشوند. اگر فکر میکنید شخصی بدون اجازه شما از اثر دارای حق نسخهبرداری شما استفاده میکند، میتوانید روندی که در اینجا شرح داده شده است را دنبال کنید.https://fa.player.fm/legal
علامت گذاری همه پخش شده(نشده) ...
Manage series 3043653
محتوای ارائه شده توسط 听林栖. تمام محتوای پادکست شامل قسمتها، گرافیکها و توضیحات پادکست مستقیماً توسط 听林栖 یا شریک پلتفرم پادکست آنها آپلود و ارائه میشوند. اگر فکر میکنید شخصی بدون اجازه شما از اثر دارای حق نسخهبرداری شما استفاده میکند، میتوانید روندی که در اینجا شرح داده شده است را دنبال کنید.https://fa.player.fm/legal
Усі епізоди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各位亲爱的诗友,《林栖品读诗经》500本预售限量签名版已售罄,今天林老师已经都签完字啦!不仅签字哦,林老师还贴心地在每本书上加盖了自己的私印。给大家送上一份暖冬里美好的新年礼物! 已订购限量签名版的诗友,请耐心等候,书籍 将于1月塑封包装后按订单顺序陆续发货 。谢谢大家的厚爱和支持!没有订到预售限量版书籍的诗友不用担心哦,书籍将于年后陆续登陆各大书店及网店,届时即可购买。 关注听林栖公众号,获取更多及时信息。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啦!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狼跋] * 处境困窘,进退两难 * 泰然稳重,不失其德 * 君子不忧不惧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 跋(bá):践,踩。 ▷ 胡:老狼颈项下的垂肉。 ▷ 载(zài):则,且。 ▷ 疐(zhì):同“踬”,脚踩,绊倒。 ▷ 公孙:国君的子孙。 ▷ 硕肤:大腹便便貌。 ▷ 赤舄(xì):赤色鞋,贵族所穿。 ▷ 几几:走路姿态泰然稳重。 ▷ 德音:好名声。 ▷ 不瑕:无瑕疵,无过错。 “胡,颔下悬肉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胡,指脖颈下的垂肉。 “赤舄,人君之盛屦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赤舄,指古代贵族所穿的华丽鞋子。 “舄有三等,赤舄为上。冕服之舄,则诸侯与王同。” —【汉】郑玄 【大白话】 赤舄,即古代贵族所穿的华美礼鞋。根据颜色和装饰的不同分三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的就是红色的“赤舄”,它是诸侯和周天子配合冕服所穿的礼鞋。 “君子不忧不惧。” —《论语》 【大白话】 真正的君子,其内心没有忧虑和恐惧。…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九罭] * 鸿鹄受困,归而无所 * 极力挽留,难舍难离 * 截镫留鞭,取辖投井 * 美周公之说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 遵渚:沿着沙洲。 ▷ 女(rǔ):汝。你。 ▷ 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 ▷ 信宿:同“信处”。 ▷ 有:持有、留下。 ▷ 无以:不要让。 “夫鸿飞在天乃其常,然时而遵渚遵陆,特其暂耳。”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鸿鹄这样志向高远的鸟儿,它真正应该飞翔的地方在浩瀚无垠的蓝天,而如今却只能在水中小洲和陆地这种低处飞行,这其实并非是鸿鹄真正所应该在的地方。 “无与公归之道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这是诗人不让贵客离开的方法。 【知识拓展】 ▷ 截镫留鞭 对离职官吏表示挽留惜别的套语。出自唐冯贽《云仙杂记·截镫留鞭》:“姚崇牧荆州,受代日,阖境民泣,抚马首截镫留鞭,以表瞻恋”。 ▷ 取辖投井 比喻挽留客人极坚决。出自《汉书·陈遵传》:“汉哀帝时,遵为校尉,居长安中。遵嗜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 下期预告 《豳风 • 狼跋》君子不忧不惧 《狼跋》是一首非常短小的赞美诗。狼在古人眼中代表勇敢,而且因为狼都成群出没,所以也代表一种团队精神和忠诚特质。…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九罭] * 贵客临门,何其幸运 * 何贵之有,衮衣龙袍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 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 ▷ 鳟鲂:鱼的两个种类。 ▷ 觏(gòu):碰见。 ▷ 衮(gǔn)衣: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鳟鲂是大鱼,处九罭之小网,非其宜。” —【唐】孔颖达 【大白话】 九罭小网原本只适合捕捉小鱼小虾,结果却捕到“鳟鲂”这样的大鱼。 “天子之龙,一升一降,上公但有降龙,以龙首卷然。”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天子的衮服上面的龙有两条,一升一降,一条向上冲天,一条下降入地,而上公这类高级贵族官员的衮服只有一条降龙,龙是蜷曲形的盘龙。 【知识拓展】 ▷ 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有时候分花和鸟两个章)、宗彝(南宋以前就是一只老虎一只猴子)、藻、火、粉米(晋朝以前是粉和米两个章)、黼、黻等,通称“十二章”。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美丽花朵和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粉和米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舜帝时期。后世沿用成为历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近代袁世凯复辟帝制为止。十二章为章服之始,以下又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之别,按品位递减。例如明代服制规定:天子十二章,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 十二章纹图 下期预告 《豳风 • 九罭》(二)藏衣留客,殷切至极 如此尊贵的客人,诗人十分想要挽留他,那么诗人是怎样挽留对方的呢?这位贵客又是何人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东山] * 一别三年,不离不弃 * 最怕物是人非 * 近乡情更怯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 东山:在今山东境内。 ▷ 垤(dié):小土丘。 ▷ 聿:语气助词,有将要的意思。 ▷ 瓜苦:苦瓜。 ▷ 栗薪:束薪。 ▷ 皇驳:马毛淡黄的叫皇,淡红的叫驳。 ▷ 亲:此指女方的母亲。 ▷ 结缡:将佩巾结在带子上,古代婚仪。 ▷ 九十:言其多。 “《东山》一篇,所记时物皆非春日,故以为推言始昏之时物。”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东山》这首诗歌之前所讲的事物环境都不是春天的,而诗人在这里突然描写到了春日景象,其实是在回忆当初和爱人妻子新婚之初的时光。 “黄白曰皇,駵白曰驳。”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皇”指的就是白色和黄色两色相间的马匹,“驳”是指黑鬣、黑尾,身上还间有白色的红色马匹。 “缡,妇人之禕,母戒女,施衿结帨。”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缡”字,指的是古代贵族妇女所戴在腰前的敝膝,这里讲的就是这位女子在出嫁时,她的母亲亲手为她系上这块敝膝。 “九其仪,十其仪,言其仪之多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九”和“十”其实都是虚数,就是说明古代婚姻礼仪的丰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大白话】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大白话】 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下期预告 《豳风 • 破斧》爱人者,人恒爱之 《破斧》一诗的背景故事是源于一场战争,它和《东山》的背景故事是同一场战争,而《破斧》一诗是从战争本身出发,从集体主义的角度创作,因此诗歌内容也就显得激昂慷慨。具体故事如何,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东山] * 远征归途,阴雨绵绵 * 军旅之苦,犹如桑虫 * 久别家园,荒芜一片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 东山:在今山东境内。 ▷ 慆(tāo)慆:久。 ▷ 士:通“事”。 ▷ 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 ▷ 蜎(yuān)蜎:幼虫蜷曲的样子。 ▷ 蠋(zhú):一种野蚕。 ▷ 敦:团状。 ▷ 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 ▷ 施(yì):蔓延。 ▷ 伊威:一种小虫。 ▷ 蟏蛸(xiāo shāo):蜘蛛。 ▷ 町疃(tuǎn):兽迹。 ▷ 熠耀:光明的样子。 ▷ 垤(dié):小土丘。 “‘制彼裳衣’盖制其归途所服之衣,非谓兵服。”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制彼裳衣”指这位士兵要给自己制作准备回家路途上所穿的衣服。 “枚,如箸,衔之,有繣结项中,以止语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枚”指小木条,就像筷子一样,行军打仗的时士兵衔在嘴里,木头的两端用带子系着挂在脖子上,为了不在行军途中说话,发出声音。 “读行如纵横之横,谓横衔于口用枚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行”通“横竖”的“横”,就是表示木条横过来衔在口中的样子。 “伊威,鼠妇也。室内不扫则有之。蠨蛸,小蜘蛛也。户无人出入,则结网当之。”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伊威指那些生活在家中阴暗角落里的寄生虫,蠨蛸指小蜘蛛,家中太久没人,屋里一定已经生满各种小虫,蜘蛛也肯定在房门上结网。 下期预告 《豳风 • 东山》(二)物是人已非,近乡情更怯 既然军旅生活的苦楚和想象中家园的荒芜都不是诗人悲伤所在,那么他真正伤感的究竟是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 • 豳风 • 鸱鸮] * 无备之苦,劳而少功 * 疲惫不堪,风雨飘摇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 • 豳风 • 鸱鸮]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 拮( jié )据( jū ):手病,此指鸟脚爪劳累。 ▷ 捋( luō ):成把地摘取。 ▷ 蓄: 积蓄。 ▷ 卒瘏( tú ):患病。 ▷ 室家:指 鸟窝。 ▷ 谯( qiáo )谯:羽毛疏落貌。 ▷ 翛( xiāo )翛:羽毛枯敝无泽貌。 ▷ 翘( qiáo )翘:危而不稳貌。 ▷ 哓( xiāo )哓:惊恐的叫声。 “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 — 俗语 【大白话】 应当在下雨前把门窗捆绑牢固,不要到口渴时才去掘井。比喻事情要早作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才想办法。 “ 手口既病,羽尾有杀敝,言已劳苦甚。 ” — 《毛诗郑笺》 【大白话】 这只鸟真的是劳苦至极,爪子和嘴巴因为劳作而受了伤,连翅膀和尾巴上的羽毛都失去了华丽的光泽,枯焦稀疏。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 《礼记 • 中庸》 【大白话】 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下集预告 《豳风 • 东山》(一)久别归乡,悲伤何来? 《东山》是一首极其出色的抒情诗歌。诗人是一位远征归来的士兵,他用细腻的笔触发自肺腑地写出自己在归乡途中矛盾而复杂的心理情绪。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鸱鸮] * 寓言文学之鼻祖 * 恶鸟无情,夺子毁室 * 若有备,则无患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 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 ▷ 子:指幼鸟。 ▷ 室:鸟窝。 ▷ 恩:爱。《鲁诗》“恩”作“殷”,尽心之意。 ▷ 鬻(yù):育。 ▷ 迨(dài):及。 ▷ 桑土:《韩诗》作“桑杜”,桑根。 ▷ 绸缪(móu):缠缚,密密缠绕。 ▷ 牖(yǒu):窗。 ▷ 户:门。 ▷ 女:汝。 ▷ 下民:下面的人。 “鸱鸮,恶鸟,攫鸟子而食之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猫头鹰在古人的眼中是一种恶鸟,因为它经常会夺取其他鸟类的幼鸟作为自己的食物。 知识拓展 ▷ 寓言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诗经成语 ▷ 未雨绸缪 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出自《诗经·豳风·鸱鸮》。 下集预告 《豳风 • 鸱鸮》(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诗人所借的鸟儿回忆往昔、懊悔不已,道出了其遭遇悲剧的原因所在,那面对如此不幸的现实,这只鸟儿除了追悔莫及之外,当下又是怎样的一番状态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 • 豳风 • 七月] * 何人创作,为何而作 * 无体不备,至真至美 图片来自小露 “ 仰观星日霜露之变,俯察虫鸟草木之化,以知天时,以授民事,女服事乎内,男服事乎外,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养老而慈幼,食力而助弱,其祭祀也时,其燕飨也节,此《七月》之义也。 ” — 【宋】王安石 【大白话】 《七月》一诗歌体现了古人仰望天文星象自然气候的变化,观察花鸟虫草的物候变化,通过自然物候了解时节更替,顺时节开展劳作,女人们织布做衣,男人们从事农业,家务劳动,除此之外,诗歌里还讲到了社会关系的理想模式,家庭的和睦温馨,老少之间的少长之义,包括祭祀礼仪活动等等,其实也是有教化的作用。所以《七月》这首诗歌其实是一首教导百姓日常生活、社会伦理的民间歌谣。 下集预告 《豳风•鸱鸮》(一)寓言文学之鼻祖 《鸱鸮》一诗非常特别。此诗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是《国风》之前其他诗歌都未曾遇到的。此诗的主角并非是人,而是一只鸟儿,这是一首诗人借用鸟儿的口吻所作的寓言诗。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秋收完毕,清扫谷场 * 飨饮酒礼,尊老敬老 * 美食共享,祝福绵长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 冲冲:古读如“沉”,凿冰之声。 ▷ 凌:冰。阴:指藏冰之处。 ▷ 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 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 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 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 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 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 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 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礼记•飨饮酒义》 【大白话】 古人举行飨饮酒礼时,六十岁的老人坐着,五十岁的站立在他们身边陪侍,听后差使,这是用以表达长老有序,展现尊老的美德。不仅如此,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要给六十岁的设菜肴三豆,七十岁的四豆,八十岁的五豆,九十岁的六豆,年纪越大的,吃的菜肴越多,用以表明对老人家的尊重。 “飨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论语》 【大白话】 孔子在飨饮酒礼的那一天,一定要等到老人都出门了,他才出门。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十一)比真更真,至臻至美 品读完了诗歌,那么究竟这是由谁创作的呢?之前的诗歌,有为讽刺而作,有为抒情而作,有为赞颂而作,而《七月》一诗的创作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祭祀礼仪,国之大事 * 冬日藏冰,春暖开窖 * 祭寒祭祖,气顺人和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 冲冲:凿冰之声。 ▷ 凌阴:冰窖。 ▷ 蚤:通“早”。 ▷ 献羔祭韭(jiǔ):用羔羊和韭菜祭祖。 “国之大事,唯祭与戎。” —《左传》 【大白话】 古时,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两件,一是祭祀,二是战争。 “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左传》 【大白话】 古时候,当太阳运动到北方天空“北陆”星宿时,就要开始采集冰块。到了春天,春分的时候,太阳运动到西陆,一早能在天空中看到奎星出现,这时,就可以打开冰窖,取出冬天收藏的冰块用于日常使用。 “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 —【汉】许慎《说文解字》 【大白话】 韭菜可以长久生长,所以“韭”字谐音即是“长久”的“久”。 “古者藏冰发冰,以节阳气之盛。” —【宋】苏辙 【大白话】 古人收藏冰块使用冰块,并非只是实用,也有调节自然阴阳之气的目的。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十)飨饮酒礼,祝福绵长 那么除了祭寒祭祖的活动以外,古人还有其他重要的礼仪活动吗?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百谷丰收,秋冬收藏 * 农暇无休,忙碌为家 * 生生不息、民生在勤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 场:打谷场。 ▷ 圃:菜园。。 ▷ 纳:收进谷仓。 ▷ 禾稼:谷类通称。 ▷ 重:通“穜”,先种后熟的谷。 ▷ 穋(lù):通“稑”,后种先熟的谷。 ▷ 功:事。 ▷ 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 索:指制绳。 ▷ 綯(táo):绳。 ▷ 亟:急。 “物生之时,则耕治以为圃,而种菜茹;物成之际,则筑坚之以为场,而纳禾稼。”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古人种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春天耕种时,土地用来种地种菜,秋天收货时,就将土用地为打谷场,然后再建谷仓,囤放粮食。 “纳,内也,治于场而内之囷仓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纳”字,指将秋天收获的粮食,统一收纳存储到囷仓。 “盖穜与稑,一则先种后熟,叶泽后种先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重穋”二字分别指早种晚熟,晚种早熟的谷物。 “宫,邑居之宅也。古者民受五亩之宅,二亩半为庐在田,春夏居之;二亩半为宅在邑,秋冬居之。”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宫”指古人在村落、城区里的房屋,古代百姓一般每户人家有五亩地,其中两亩半在农田边上,用于春夏季节耕种时就近居住,另外两亩半的居住地在村落中,用于秋冬季节,农活干完了之后居住过冬。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 【大白话】 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而人们生生不息去获取美好生活的本质就在于“勤”。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九)祭寒祭祖,气顺人和 诗人在“衣”和“食”的主题里也穿插描写了中国古人生活劳作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又真切写实。不过还有一件古人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大事还未讲到,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 • 豳风 • 七月] * 果蔬稻米,春酒助寿 * 农夫艰辛,勤劳节俭 * 少长之义,礼让为先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 • 豳风 • 七月]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 郁:植物名,唐棣之类。 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 ▷ 薁( yù ):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 菽( shū ):豆的总名。 ▷ 剥( pū ):读为 “ 扑 ” ,打。 ▷ 介:助。 ▷ 壶:葫芦。 ▷ 苴( jū ):秋麻之籽,可以吃。 ▷ 樗( chū ):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 盖以冬酿,经冬始成,因名春酒。 ” —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经过冬天的陈酿,到了春天所成的酒,称为 “ 春酒 ” 。 “ 豪眉也,人年老者,必有豪眉秀出者,故知眉谓豪眉也。 ” —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 眉寿 ” ,是长寿老人的眉毛,人老以后,眉毛就自然的会长出来,古人用以作为长寿的标志。 “ 少长之义、丰俭之节然也。 ” —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诗歌此章)表现了古人老少之间的礼仪以及古代农夫勤俭节约的品质。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八)生生不息,民生在勤 诗歌第六章讲到了许多古代农民所种植的瓜果菜蔬副食品,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农民虽然劳作生活艰辛,但却民风淳朴、长老有序。那么这个主题里诗人还写了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 • 豳风 • 七月] * 一气呵成,体物微妙 * 难得温馨,家庭时光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 • 豳风 • 七月]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 斯螽( zhōng ):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 ▷ 莎 鸡:虫名,今名纺织娘。 ▷ 振羽:言鼓翅 发声。 ▷ 穹: 穷尽,清除。 ▷ 窒:堵塞。 ▷ 向:朝北的窗 户。 ▷ 墐:用泥涂抹。 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 曰:通 “ 聿 ” ,语词。 ▷ 改 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 动股,以两股相切作声。 ” —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动股,指昆虫用它的两只腿相摩擦而发出鸣叫声。 “ 自五月以至十月,一气说下,朴直之至。然其体物微妙,又何精致乃尔。 ” —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从五月盛夏到十月初冬,一气呵成,又是从身边的细微自然昆虫出发,质朴单纯,表现了古人细微而精致的生活感知力。 “ 妙在只言物,使人自可知人,物由在野而至入室,人亦如此也。两 ‘ 入 ’ 字正相照应。 ” — 【清】姚际恒 【大白话】 诗人下笔绝妙,虽然只是在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变,但同时也将古人的生活变化呈现出来。 “ 盖狸虫隐于墙隙,易于窒塞,故必除之务尽。 ” —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隐藏在屋子各个角落里的虫子或者脏东西,经常会聚集起来,所以古人要把屋子各个地方都要清理一番,打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 庶人蓽户。 ” — 【汉】毛亨《毛诗传》 【大白话】 古代平民的居所用篱笆、竹子等围制而成。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七)瓜果菜蔬,少长之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们千百年来的文化就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而形成建构起来的。从诗歌的第六章开始,诗人就要从“食”这一主题展开新的篇章。诗人写到了些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忙碌间隙,劳动插曲 * 丝麻之外,唯有皮裘 * 君民冬狩,演习军事 * 古代女子的文学典型 * 公子是何人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 葽(yāo):植物名,有说是草药,有说是苦菜。 ▷ 蜩(tiáo):蝉。 ▷ 陨萚(tuò):落叶。 ▷ 貉:狗獾,类似狐狸的野兽。 ▷ 同:聚合,言狩猎之前聚合众人。 ▷ 缵(zuǎn):继续。武功:指田猎。 ▷ 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 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不荣而实曰秀。”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不开花就结果称之为“秀”。 “虽蚕桑之功无所不备,犹恐其不足以御寒。故于貉而取狐狸之皮,以为公子之裘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虽然蚕桑织布可以做很多衣服,但是这样的衣服还不足以完全应对冬天寒风凛冽的气候,所以还要去捕猎像狐狸这样的动物,用其皮毛来做皮裘。 “其同者,君臣及民因习兵俱出田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其同,指当时贵族和老百姓们聚集在一起一同外出狩猎。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 —《春秋》 【大白话】 古人春天打猎称之为“蒐”,夏天打猎称之为“苗”,秋天打猎称之为“狝”,冬天打猎称之为“狩”,这些狩猎的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进行,主要目的是演习军事。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六)一气呵成,起承转合 诗歌第五段起,诗人慢慢将诗歌所描写主题从“衣”转到“食”。诗人在作这样的文学转换时并没有很突然,而是先用一个精彩的过渡段落作为主题转换间的衔接。下讲我们就继续品读这样一种承接转合的过渡段。…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秋日准备功 * 蚕月采桑忙 * 染布为公裳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 萑(huán)苇:芦苇。 ▷ 蚕月:指三月。 ▷ 斨(qiāng):方孔的斧头。 ▷ 远扬:指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 ▷ 女桑:小桑。 ▷ 鵙(jú):鸟名,即伯劳。 ▷ 玄:是黑而赤的颜色。玄、黄指丝织品与麻织品的染色。 ▷ 朱:赤色。 ▷ 阳:鲜明。 “当预拟来岁治蚕之用,故于八月萑苇既成之际而收蓄之,将以为曲薄。”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秋天收割荻草和芦苇,是为了来年春天养蚕做准备,荻草和芦苇可以用来编制养蚕用的蚕箔。 “条桑,枝落采其叶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条桑,指用手挑动桑树枝条,让枝条弯曲到手可以触及之处,然后采摘桑叶。 “桑性斩伐而益茂,故远扬既伐。”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桑树春天生长的很快,旧的枝条被砍掉后,很快就能生长新的嫩枝,因此古人要将长得太长而高扬的枝条砍断。 “伯劳鸣,将寒之侯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伯劳鸟鸣叫,是天气即将寒冷的物候表现。 “天玄而地黄。” —《周易》 【大白话】 古人认为,天空的颜色是“玄”色,而大地的颜色是“黄”色,故以“玄黄”分别表示“天地”。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五)古代女子的文学典型 诗歌二、三两段顺围绕首章提出的“衣”这一主题展开描写。诗人不仅描写了古代妇女一年四季桑蚕取丝、织布做衣的具体劳作内容,而且也带出了诗歌女性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但诗歌至此关于“衣”这一主题还未讲完,让我们继续品读下去。…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句句不离主旨 * 春光莫负,闲愁几许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 仓庚:鸟名,就是黄莺。 ▷ 懿(yì):深。 ▷ 微行:小径(桑间道)。 ▷ 爰(yuán):于焉,即在哪之意。 ▷ 柔桑:初生的桑叶。 ▷ 迟迟:天长的意思。 ▷ 蘩(fán):菊科植物,即白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 【大白话】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有鸣仓庚之时,而蚕始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仓庚鸟鸣叫的时节正式春蚕始生的时候。 “迟迟,日长而暄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迟迟,指春日漫长,又温暖宜人。 “女当春阳,闲情无限,又值采桑,倍惹春愁,无端而念及终身,无端而自感动目前,不知后日将以公之公子为归耶。”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女生在春天的时候,闲暇无限,虽然要干一点采桑采蘩的活,但是劳动间隙,心思无端闲愁万分,春日萌动,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渴望又充满担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北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大白话】 若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几许。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满城翻飞的柳絮,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四)一年辛劳,自豪甜蜜 诗人第二段虽在延续“衣”这一主题继续铺陈创作,但他所描写的内容却绝非仅仅在讲古人如何养蚕织丝、如何织布做衣这么单调。诗人第三段继续接着“衣”这一主题展开描写,那么他又描写了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交错编织,正间相衬 * 岁末严寒,衣褐为暖 * 春日农耕,食为民本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 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 ▷ 授衣: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女工。 ▷ 一之日:十月以后第一个月的日子。以下二之日、三之日等仿此。 ▷ 觱(bì)发(bō):大风触物声。 ▷ 栗烈:形容气寒。 ▷ 褐:粗布衣。 ▷ 于:犹“为”。为耜是说修理耒耜(耕田起土之具)。 ▷ 举趾:耕田。 ▷ 馌(yè):馈送食物。 ▷ 田畯(jùn):农官名,又称农正或田大夫。 “独是每章中,凡为正笔间笔,人未必细检而知之也…犹击鼓者注意于旁声,作绘者留心于画角也。” —【清】姚际恒 【大白话】 《七月》每章中的文字,均由正笔与间笔交错构成,如果不细细咀嚼玩味,就体会不出它们的意涵所在,如优秀的鼓手击鼓时,不单敲打鼓面中心,也会注重鼓边旁声,利用交错的音色,使得节奏动听,又如一位优秀的画家,不单会画好画面的正中的主题内容,也会留意画布边缘角落,令画作层次分明,丰富美丽。 “火,大火,心星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方。至七月之昏,则下而流矣。”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火”指“心星”,是中国古代的星宿名,心星六月时在天空的正南方向,到了七月开始,就慢慢往西面下行,消失在天空中,故称“七月流火”。 “火星中而寒暑退,故将言寒,先著火所在。”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心星在天空中出现,标志着气候的变化,季节要进入秋冬了,天气也变得寒冷起来。 “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诗中的“授衣”不是“给别人衣服”的意思,而是指让妇女去做冬天穿的衣服,因为九月差不多妇女们纺织织布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可以开始用织好的布做过冬的衣服。 “觱发,风寒也。栗烈,寒气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觱发指风吹着非常寒冷,“栗烈”通“凓冽”,指空气非常寒冷。 “人之贵者无衣,贱者无褐,将何以终岁乎。”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面对寒冷的岁末严冬,贵族如果没有衣服穿,老百姓没有粗布的外衣,该怎么过冬呢? “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 —《史记•律书》 【大白话】 “田畯”指的就是当时周代在田地里,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三)春光莫负,闲愁几许 此诗正是以古人的“衣”和“食”为立足点,铺陈展开描写,从而反映先民真实生活状态。诗歌接下来就要继续深入描写,诗人从“衣”和“食”这两件事出发可写出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豳风•七月] * 周人故地,古老歌谣 * 天下淳风,追根溯源 * 古代历法 图片来自小露 “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 —《史记•周本纪》 【大白话】 舜帝说:“弃,黎民正在挨饿受饥,你负责农业,教导他们播种百谷”,于是将弃封于邰,命其为后稷之官,赐其姬姓。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 … 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史记•周本纪》 【大白话】 虽然当时公刘所带领的周人流亡在戎狄少数民族之间,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祖先的伟业,以后稷之命为己任,致力于农业耕种,使得周人渐渐富庶,外出的人有了财产,定居的人也有了积蓄,民众们都依赖他过上了好日子。四周百姓都感恩他,都迁徙而来归附于他,周朝的事业又从公刘的手里再次复兴起来了。 “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 【大白话】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把音乐整理出规范来。‘雅’、‘颂’都得到了各自的位置。”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 【大白话】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天下淳风,无过农民,此《七月》之诗所以必居变风之末者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天下最淳朴的莫过于农民,关于先民农业生产的描写在《豳风》的诗歌里也是最突出的,《豳风》里的第一首诗歌《七月》就是一首《国风》里最长,也是历来最闻名的农业诗,所以将《豳风》作为《国风》最后的篇章,也是一种表达返璞归真的表现。 “神说,天上要有光体,可以分昼夜,作记号,定节令,日子,年岁。” ——《圣经•创世纪》 “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 《史记•律书》 【大白话】 冬至时天地间的阳气开始兴起,一个新的完整的自然循环自此开始。 知识拓展 ▷ 季札观乐 《季札观乐》讲述了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他表演周王室的乐舞。在演奏的过程中,季札点评其中乐曲,在鲁国人面前显示了他对礼乐的精到理解,进一步表明了吴国也是周礼之后,从而达到其来聘的政治目的。 ▷ 太阳历 太阳历简称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但是地球公转周期并不是365整日,而是约365.24日。阳历年365日,比自然公转周期少了0.24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 ▷ 太阴历 太阴历简称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阳历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用的回历,就是这种纯阴历。 ▷ 先秦三代历法对照表 下集预告 《豳风•七月》(二)普天之下,衣食为本 如果粗看《七月》一诗,会感觉此诗有点错乱。一方面此诗很长,另一方面诗歌中虽然描写了古人在不同月份所做之事,但诗人并未按顺序来写。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读懂此诗后就会发现这种文学表面上的错乱感正是此诗最为出色之处。下讲我们就一起进入诗歌的品读。…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曹风•下泉] * 郇伯何许人也 * 王子朝之乱 * 时代转折,希望尚存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曹风•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 芃(péng)芃:茂盛茁壮。 ▷ 膏:滋润,润泽。 ▷ 郇(xún)伯:晋大夫荀跞。 “郇,周武王子所封国,在晉地。” —【汉】许慎《说文解字》 【大白话】 “郇”是早期武王分封给自己儿子的封地,是个小国,地处晋国的范围内。 “自文公定霸之后,曹之事晋甚恭,议戍必皆从役,而成周之城则曹人明书于经,故曹人在周者为此诗。”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晋文公称霸中原后,曹国对晋国俯首帖耳,恭敬从命。王子朝之乱由晋国为主出兵,曹国也跟随其后,参与其中,亲力亲为。晋国护送周敬王回到王城后,曹国也是参与王城的重建,因此《下泉》这首诗歌应该是当时的曹国人,因参与了平定王子朝之乱,跟随军队远在王城,亲眼见证了晋国大夫荀跞护送周敬王回归,故写下了这首诗歌。 “大抵曹、桧二国,形势略同,其亡也亦相似。”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桧风》和《曹风》在诗歌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因为这两个国家遭遇的情况类同,亡国的命运也相似。 下期预告 《豳风•七月》(一)天下淳风,追根溯源 豳地大约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豳国与之前《国风》篇目中所涉及到的大部分国家有一点最大的不同,它是由周朝祖先所建立的国家,可以说是周王朝的起源。那么下一期我们就一期进入《豳风》的诗篇。…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曹风•下泉] * 寒泉下流,殃及草木 * 感慨往昔,乱世思治 * 泉无度,雨有节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曹风•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 下泉:地下涌出的泉水。 ▷ 冽(liè):寒冷。 ▷ 苞:丛生。 ▷ 稂(láng):野草。 ▷ 忾:叹息。 ▷ 寤:醒。 ▷ 周京:周朝的京都,天子所居,下文“京周”、“京师”同。 ▷ 萧:一种蒿类野生植物,即艾蒿。 ▷ 蓍(shī):一种用于占卦的草,蒿属。 “列旁三点者,从水也,清也、洁也。旁二点者,从冰也,寒也。” —【宋】严粲 【大白话】 三点水旁的“洌”字,意指水流清澈,两点水旁的“冽”则指水寒冷刺骨。 “苞稂之见浸下泉,日芜没而自伤耳。”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人望着野外日渐荒芜,被泉水浸泡的野草,不禁想到了自己,觉得自己的命运也如同这水中的草木一般凄凉无助,奄奄一息。 “王室陵夷而小国困弊,故以寒泉下流而苞稂见伤为比,遂兴其忾然以念周京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诸侯林立,互相征伐,曹国也难免陷入困境,所以诗人以浸泡在寒冷泉水中的草木自比,感慨怀念曾经天下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共主,不敢胡作非为,百姓们幸福安宁的生活。 下期预告 《曹风•下泉》(二)王子朝之乱 诗歌前三章充满了诗人对于当下处境的哀叹之情,但诗歌最后诗人却用一笔反转表达了其内心对于社会治理的一丝希望。诗人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思想上的反转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曹风•鳲鸠] * 从修身到平天下 * 四国之长,万民之首 * 借赞颂之名,诉内心期盼 * 君子而时中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曹风•鳲鸠]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 忒(tè):差错。 ▷ 正:法则。 ▷ 胡:何。 “正,法也,则也。正是四国,为此四国之法则。” —闻一多《风诗类钞》 【大白话】 “正”字有“匡正、规范”之意。“正是四国”,即指用法则来匡正四面治国。 “执义不疑,则可为四国之长。”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统治者够做到坚持公义而不动摇、不偏差,才能令人信服,成为各个诸侯国的领袖。 “故在上位之善人君子,亦当执其公义齐一,尽心养民,如有物之结而不解也。”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作为在上位的统治者、管理者,如果能够做到言行一致,处事公正不阿,用心治理国家,善待百姓,那举国上下的百姓也会对他忠心不二,形成一股不溃散的凝聚力。 “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词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胡不万年”,是希望他人长寿健康的美好祝愿。 “回环讽咏,非开国贤君,未足当此,故以为‘美振铎’之说者,庶几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歌中反复的歌咏赞颂,将这位君子统治者的形象描绘得如此高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能够承担得起如此高尚形象的那必然是这个国家的开国君主了,所以诗歌赞颂的君子很有可能就是曹国的开国国君曹叔振铎。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 【大白话】 君子所为的中庸是时中,即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 下期预告 《曹风•下泉》(一)泉无度,雨有节 《下泉》一诗描写了一个明确的历史事件,即“王子朝之乱”。春秋后期的这场王子朝之乱在史籍中有明确记载,那么是怎么一个历史故事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曹风•鳲鸠] * 鳲鸠之仁,均而不殆 * 仪执一,心如结 * 君子贞而不谅 * 穿戴得体,衣服端庄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曹风•鳲鸠] 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鳲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鳲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鳲鸠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 鳲鸠:布谷鸟。 ▷ 淑人:善人。 ▷ 仪:仪态。 ▷ 心如结:比喻用心专一。 ▷ 伊:是。 ▷ 弁(biàn):皮帽。 ▷ 骐(qí):青黑色的马,此处指花纹色。一说通“�”,指古代皮帽上的玉制饰品。 ▷ 棘:酸枣树。 “鳲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鳲鸠鸟养育有鸟,早晨自上而下依次喂食,晚上自下而上依次喂食,对每只幼鸟都平均如一。 “见鳲鸠均一,养之得长大而处他木也。” —【唐】孔颖达 【大白话】 正因为“鳲鸠”在哺育幼鸟的时候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不偏不倚,所以它们的幼鸟都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长大之后也都能够各自独立飞到其他树木上。 “如结,如物之固结而不散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如结”二字,就是指君子内心专一,如同事物牢固而不溃散。 “言执义一则用心固。”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一个人倘若言行专一,处事取义,那他的内心一定是坚定稳固。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论语》 【大白话】 孔子说,君子内心为真理而坚定,但绝不固执死板、拘泥于小信。 下期预告 《曹风•鳲鸠》(二)从修身到平天下 这样一位看似完美的君子还不能算最高境界,诗人觉得不够,所以接着在诗歌后两段,诗人又从一个更高的维度继续赞颂这位君子。如何更高的维度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曹风•候人] * 远君子近小人 * 不努力,不称职 * 小人嚣张,君子落魄 *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曹风•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 鹈(tí):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 ▷ 梁: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 ▷ 濡(rú):沾湿。 ▷ 称:相称,相配。 ▷ 服:官服。 ▷ 咮(zhòu):禽鸟的喙。 ▷ 遂:顺遂。 ▷ 媾:厚爱。 ▷ 荟(huì)、蔚:云起蔽日,阴暗昏沉貌。 ▷ 朝:早上。 ▷ 隮(jī):同“跻”,升,登。 ▷ 婉:年轻。 ▷ 娈(luán):貌美。 ▷ 季女:少女。 “此刺其君远君子而近小人之词。”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诗歌的主旨是为了讽刺当时曹国的国君曹共公“远君子,近小人”。 “今赤芾多至三百,则皆曹伯私命之矣。”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如今曹国有这么多身着赤芾的卿大夫,都是曹国国君私下里自己任命的。 “鹈洿泽当在水中求食而已,今乃处鱼梁之上,曾不濡翼而得鱼以为食,譬如小人当何戈而役,耳今乃处朝庭而服赤芾。” —【宋】苏辙《诗集传》 【大白话】 鹈鹕本应在水中捕鱼为生,翅膀和嘴一定会沾到水,而现在它却站在水中堤岸上,低一低头就轻而易举地吃到那些被堤坝围住的鱼,轻松到根本连羽毛、嘴巴都不用被河水沾湿。诗人借以讽刺那些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却因为得到曹国国君宠幸而封官加爵的“三百赤芾”们,这些小人们得到这样的官职,完全就是靠讨好君主,溜须拍马,简直毫不费力、坐享其成。 “曰荟蔚‘朝隮’,言小人众多而气焰盛也。曰婉娈‘斯饥’,言贤者守贞而反困穷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人所写的南山弥漫升腾的云雾,其实是在暗讽那些“三百赤芾”的小人们身处高位,乌烟瘴气,气焰嚣张,而“季女”则是形容那些不被重用,身份低位的真正君子,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和灵魂,尽管有一身的能耐,到最后反而落得却如此落魄不堪、困苦窘迫。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朱子家训》 【大白话】 当一个人的德行配不上其地位的时候,虽然空有华丽的外表,但最终还是难逃灾祸。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大白话】 真正的君子要用高尚的品德来承载起自己的身份。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论语》 【大白话】 齐景公是一国的诸侯,齐是大国,兵车有千辆,一辆有四匹马来拉,千乘就有四千匹马,很富有。但即使他有权有势,他死的那天,百姓也没有称赞他的好处或好品质之类,没有人称道他。因为他没有高尚的情操。伯夷叔齐是商朝时的贤人,周得天下后,他们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下。他们高尚的情操至今被民众称道。 下期预告 《曹风•鳲鸠》(一)君子贞而不谅 《鳲鸠》一诗历来有诸多不同解读。有说是讽刺诗、有说是赞美诗,众说纷纭。“鳲鸠”是鸟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谷鸟。诗歌以此起兴有何特别之处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 • 曹风 • 候人] * 文公伐曹,一雪前耻 * 师出有名,斥责昏君 * 高官鄙吏,对比鲜明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曹风•候人]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 候人:官名,是看守边境、迎送宾客和治理道路、掌管禁令的小官。 ▷ 何:通“荷”,扛着。 ▷ 祋(duì):武器,殳的一种,竹制,长一丈二尺,有棱而无刃。 ▷ 彼:他。其:语气词。之子:那人,那些人。 ▷ 赤芾(fú):赤色的芾。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上窄下宽,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 “共公十六年,初,晋公子重耳其亡过曹,曹君无礼,欲观其骈胁。” —《史记•管蔡世家》 【大白话】 曹共公十六年,晋公子重耳流亡经过曹国,曹共公对其无礼,想要偷窥他的肋骨。 “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 —《左传》 【大白话】 晋文公攻占曹国后,斥责曹共公的罪责,称其不任用贤人僖负羁,手下其他那些没有真本事的酒囊饭袋,却各个封官进爵,坐着轩车,足足有三百人。 “太史公曰:余寻曹共公之不用僖负羁,乃乘轩者三百人,知唯德之不建。” —《史记•管蔡世家》 【大白话】 司马迁认为曹共公是个昏庸的君主,从他不任用僖负羁,手下乘轩者三百人这些行为做派,就知道他缺乏德性。 “盖惟列国之卿大夫命于天子者始服赤芾。”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当时能够身穿“赤芾”的都是由天子任命的卿大夫等级以上的贵族官员。 下期预告 《曹风•候人》(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诗人通过描写地位低微的小官吏“候人”和身着“赤芾”的贵族官员,在文学上建构起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那诗人作此对比的用意何在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曹风•蜉蝣] * 朝生暮死,归向何处 * 人类的死亡意识 * 向死而生,绽放生命 * 讽刺诗的解读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曹风•蜉蝣]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 说(shuì):通“税”,止息,住,居住。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宋】苏轼《前赤壁赋》 【大白话】 (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刺之。”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当时曹国的统治者只知道追求华丽的服饰,贪图眼前享受,而没有深谋远虑,所以诗人作《蜉蝣》借以讽刺。 “盖蜉蝣为物,其细已甚,何奢之有?取以为比,,大不相类。天下刺奢之物甚多,诗人岂独有取于掘土而出、朝生暮死之微虫耶。” —【清】方玉润 《诗经原始》 【大白话】 蜉蝣本是非常渺小的昆虫,诗人若要讽刺曹国统治者的奢靡,天底下可用以讽刺奢靡的东西太多,何必要用这么渺小,朝生暮死的小小飞虫来做比喻呢? 下期预告 《曹风•候人》(一)文公伐曹,一雪前耻 《候人》一诗与“晋文公伐曹”这一历史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晋文公重耳其人,之前的诗歌中已经有所提及。那么具体的背景故事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衡门] * 屋陋食简,自乐无求 * 选择的自由 * 酸葡萄精神胜利法 * 君子之志,小人之求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 ▷ 衡门:衡,通“横”。 ▷ 栖迟:栖息,安身。 ▷ 泌(bì):水名。 ▷ 岂:难道。 ▷ 河:黄河。 ▷ 齐之姜:齐国的姜姓美女。姜姓在齐国为贵族。 ▷ 宋之子:宋国的子姓女子。子姓在宋国为贵族。 “门之深者有阿塾堂宇,此惟横木为之,言其浅也。” —【唐】孔颖达 【大白话】 对于古人来说,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门的侧面有空间称之为“塾”,而门上的屋檐也装饰得很华丽,屋檐下空间也很大称之为“宇”,诗歌中所讲的只以横木为门,意指简陋。 “贤者自乐而无求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歌的作者是一位隐居贤者,生活朴素却依然能够知足常乐,清心寡欲,怡然自得。 “这首诗也是一位饿饭的落魄贵族作的。他食鱼本来有吃河鲂河鲤的资格,……但是贫穷了,吃不起了。他娶妻本来有娶齐姜宋子的资格,但是贫穷了,娶不起了。娶不起、吃不起,偏偏要说两句漂亮话,这正是破落贵族的根性。” —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孔子《论语》 【大白话】 (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年轻时立志于学习。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孔子《论语》 【大白话】 希望有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年轻的子弟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这就是孔子关于美好社会的志向和理想。 诗经成语 ▷ 洛鲤伊鲂 洛河的鲤鱼和伊河的鲂鱼。比喻美味佳肴。 知识拓展 ▷ 酸葡萄心理 即,人们常说的“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指一个人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某样东西的时候,就加以贬抑和打击,聊以自我安慰。 下期预告 《陈风•东门之池》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东门之池》是一首单纯朴实的诗歌,它是一首陈国民间劳作的男女青年百姓之间传唱的真情恋歌。那么这简单质朴的文字彰显了怎样隽永而绵长的深意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东门之枌] * 从官方到民间 * 放下工作,歌舞相乐 * 青年同行,收获爱情 * 上为之,下效之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东门之枌] 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 枌(fén):木名。白榆。 ▷ 栩(xǔ):柞树。 ▷ 子仲:陈国的姓氏。 ▷ 婆娑:舞蹈。 ▷ 榖(gǔ):良,好。 ▷ 于差:通“吁嗟”,语气词。 ▷ 南方之原:南边的原野。 ▷ 绩:把麻搓成线。 ▷ 市:集市。 ▷ 于逝:通“吁噬”,语气词。 ▷ 越以:作语助。 ▷ 鬷(zōng):会聚,聚集。迈:走,行。 ▷ 荍(qiáo):锦葵。草本植物,夏季开紫色或白色花。 ▷ 贻:赠送。 ▷ 握:一把。 ▷ 椒:花椒。 “此男女聚会歌舞,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诗歌所描写的是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歌舞的欢乐场面。 “此诗于差即吁嗟,古者巫之事神,必吁嗟以请。”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诗歌这里的“于差”通“吁嗟”,“吁嗟”二字在这里是指古人从事巫术活动时候口中念念有词,类似于祷告乞求的声音。 “绩麻者,妇人之事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纺织麻布都是当时妇女的工作。 “于是以总行,欲男女合行。”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在这样一个好日子,众多的男女青年一同出行,聚会舞蹈吁嗟祈祷,参与到盛大的集体巫术活动中。 “上为之,下效之。” —【汉】班固《白虎通义》 【大白话】 上面的人(统治者、管理者)怎么说、怎么做,下面的人就会学着怎么干,这是一种示范效应。 “今多不修中馈,休其蚕织,而起学巫祝,鼓舞事神,以欺诬细民,荧惑百姓。” —【汉】王符《潜夫论》 【大白话】 当时陈国的老百姓都被统治者迷狂的巫术活动所感染,不好好工作生活,妇女不养蚕织布,男人也不务农干活,而都学着巫师歌舞狂欢,这都是统治在荧惑百姓啊!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孔子《论语》 【大白话】 “政”字,是有匡正之意,身为为政者、统治者,要用自己的行为表率去匡正百姓的行为,只要自己行得正,百姓也会自然地跟着行得正。 下期预告 《陈风•衡门》君子之志,小人之求 《衡门》这首诗歌内容非常有趣,诗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读, 一种认为诗人是一位无欲无求的贤者,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物质享受的不屑之情。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则是认为是一位饿饭的落魄贵族所作。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宛丘] * 无冬无夏,歌舞宛丘 * 官方巫术活动 * 讽刺官方巫术活动泛滥 * 爱而不得的爱情诗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 坎其:即“坎坎”,描写击鼓声。 ▷ 无:不管,不论。 ▷ 值:持或戴。鹭羽:用白鹭羽毛做成的舞蹈道具。 ▷ 缶(fǒu):瓦制的打击乐曲。 ▷ 鹭翿(dào):用鹭羽制作的伞形舞蹈道具。聚鸟羽于柄头,下垂如盖。 “此诗击鼓缶,舞鹭羽,正事巫歌舞之事。”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宛丘》这首诗歌里所描写的击鼓击缶,手执鹭羽舞蹈的场景,指的是古代巫术活动中的歌舞。 “乃命重黎,绝地天通。” — 《尚书》 【大白话】 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作为专门的神职人员,所有的巫术祭祀活动都要经过这两个人才能进行。 “故过宛丘下者,相与指而诮曰:子之游荡,洵足为乐,奈失仪何?其何以为民望乎?”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有人经过宛丘,看到宛丘上统治者所举办的日夜不停的巫术活动,就哀叹讥讽陈国的统治者说:你天天这么热衷于搞巫术活动,一年四季无冬无夏让这么多人在宛丘连番上演,载歌载舞,虽然情感得以抒发、但是天天沉迷下去,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老百姓对你统治者还能有什么期待呢?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 — 孔子《论语》 【大白话】 一个有智慧的统治者应该尽力脚踏实地做有利于人民的事,对于鬼神这样的东西,要保持敬畏之心。 下期预告 《陈风•东门之枌》上为之,下效之 《东门之枌》这首诗歌也是一首以当时陈国盛行的巫术活动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与《宛丘》不同的是,诗歌所描写的内容是当时民间百姓所参与的巫术歌舞活动,这与官方的相比就没有那么整齐纯粹了,更能表现平凡人的感性和快乐,甚至还渗入了爱情的气息。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宛丘] * 伏羲之墟,舜帝之后 * 诸夏之南,原始感性 * 首章论点鲜明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宛丘]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 宛丘:四周高中间平坦的土山。 ▷ 汤(dàng):“荡”之借字。这里是舞动的样子。 ▷ 洵:确实,实在是。 ▷ 有情:尽情欢乐。 ▷ 望:希望。 “陈,国名,太昊伏羲氏之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陈,国名,据传说是伏羲氏的故地(伏羲是中国传说的三皇之一)。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汉】司马迁《史记•陈杞世家》 【大白话】 最初周武王伐纣,建立周王朝,找到了舜帝的后代,名为妫满,将其封到陈地为诸侯,用于祭祀舜帝,陈国第一任国君为胡公。 “陈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妇人尊贵,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好巫鬼者也。” —《汉书•地理志》 【大白话】 陈国这片土地传说是伏羲所在的故地,周武王将舜帝的后代分封在此,建立了陈国,陈国的第一任国君名叫胡公,当时周武王还将自己的女儿大姬嫁给胡公,作为陈国的王后,大姬特别喜好祭祀巫术,所以陈国也有巫术盛行的民间风俗。 “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 —《说文解字》 【大白话】 巫,是古时向神祝祷的人,他们能事奉无形奥秘的事物,能用魅力歌舞使神灵降临现场,巫是一个象形字,就好像一个人挥动两袖起舞的样子。 “巫”字古体小篆写法 “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四处高起,中间低洼的土丘,称之为“宛丘”。 知识拓展 ▷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于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为水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盆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呈橙红色。 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 下期预告 《陈风•宛丘》(二)敬鬼神而远之 这个在宛丘之上舞蹈的舞者是谁?他为何要在宛丘之上摇摆舞动呢?他的纵情舞蹈为何被诗人说成是没有希望了呢?诗歌第一段留下的悬疑,诗人在接下来的两段里道出其中缘由,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权舆] * 今非昔比,哀叹不已 * 没落贵族子弟的哀叹 * 没落的真相的反思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 ▷ 权舆:通“虇蕍”,本指草木初发,引申为起始,见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 於(wū):叹词。 ▷ 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 ▷ 于嗟乎:悲叹声。 ▷ 承:继承。 ▷ 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 “夏屋渠渠,正状其礼食大具之盛。”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夏屋渠渠”一句是作者在感叹他曾经吃饭的时候,桌面上摆放着各种盛放食物的器具,场面盛大,也说明作者以前的物质条件非常好。 “四簋,黍、稷、稻、粱。”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四簋”中分别放着“黍、稷、稻、粱”这四种不同的主食。 “虇蕍本蒹葭始生之称,因而凡草之始生通曰权舆。”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虇蕍”二字原本是指芦苇这样的植物初生时候生机勃勃的样子,现在用来代指一切事物刚刚开始,最初美好的状态,所以“不承权舆”的意思是诗人在哀叹怎么就没有能够继承好当初自己的贵族身份呢?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孔子《论语》 【大白话】 颜回啊!他的品质真的是非常优秀高尚啊!平时生活里一碗饭一瓢水,饮食都是如此简单的粗茶淡饭,而且居住在非常简陋的小屋里,普通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但是颜回非但不在意这些生活的简陋,而且在朴素的生活状态中依然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孔子《论语》 【大白话】 真正的君子饮食不会去追求山珍海味、吃饱喝足的,居住也不会去追求安逸舒适。 下期预告 《陈风•宛丘》(一)诸夏之南,原始感性 《陈风》的诗歌采集自陈国,陈国这样一个地处南方的小国其实还是挺有来头的,伏羲之墟,舜帝之后,那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所产生的诗歌与北方诸侯国相比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从下一讲我们开始进入陈风的诗歌。…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渭阳] * 舅甥相别,情真意切 * 秦康公与晋文公 * 多层情感,抽丝剥茧 * 渭阳之情,送别之祖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 渭:渭水。阳:水之北曰阳。 ▷ 曰:发语词。 ▷ 路车:古代诸侯乘坐的车。 ▷ 悠悠:忧伤的思绪绵长。 ▷ 我思:自己思念舅舅。一说送舅舅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 琼瑰:美玉名。 “路车,诸侯之车也;乘黄,四马皆黄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路车是指当时春秋时期,诸侯贵族所乘坐的马车,由此可见这份送别礼物的华贵非凡了,而且不单单是车辆贵重,连拉车的马匹也是上好的骏马,“乘黄”是指拉车的四匹马都是清一色纯黄。 “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当时秦康公还是秦穆公的儿子,也就是太子,他奉父亲秦穆公之命护送舅舅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争夺晋国的王位,一路送他到了渭水河边,所以才写下了这样一首送别之诗。 “康公念母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晋文公重耳是秦康公的舅舅,秦康公的母亲是晋文公的姐姐,这时秦康公的母亲已经去世了,如今秦康公要送舅舅离开,离别之际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此刻他的心中也有一份怀念故去母亲的忧伤。 “见舅思母,人情之常。”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看见自己舅舅,尤其要和舅舅别离时想到已经故去的母亲,都是娘家人,如今都离开自己,心中忧伤不舍,自然也是人之常情。 “情意悱恻动人,往复寻味,非惟念母,兼有诸舅存亡之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大白话】 如果了解了诗歌背景故事之后,反复阅读诗歌,品味诗人的这一份离愁哀伤,就会发现其中除了舅甥之间离别之情和见舅死母之情之外,还能感受到诗人对于晋文公回国之后生死存亡的隐隐担忧。 “诗格老当,情致缠绵,为后世送别之祖,令人想见携手河梁时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渭阳》这首诗歌虽然文字简单,但一字一句都是用得恰当好处,将诗人送别时复杂而绵长的情感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至今阅读这首诗歌,好像还能够身临其境地看到渭水河边即将离别的舅甥二人的依依不舍,文学画面感极强,所以这首诗歌也成为了后世送别诗的始祖。 “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明。” —【唐】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 【大白话】 寒凉的清晨空气中巫峡上露出曙光,夕阳落日之时渭水一片清明。(此处“渭阳”有送别之意) “别时何处最肠断,日暮渭阳驱马行。” —【唐】元稹《赠咸阳少府萧郎》 【大白话】 送别之时最让人伤心断肠的就是日暮渭阳下你驱马前行的背影。(此处“渭阳”有送别之意) 下期预告 《秦风•权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秦风》里的最后一首诗歌《权舆》从内容上来看是诗人自言自语的哀叹,虽然简单,但是细细品读并有所反思的话,也可以品读出非常深刻的内涵和意义。那诗人究竟是何人?他又在哀叹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无衣] * 军队动员,慷慨激昂 *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同仇敌忾,勇往直前 * 激昂鼓动背后的反思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 王:此指周天子。 ▷ 于:语助词。 ▷ 兴师:起兵。 ▷ 同仇:共同对敌。 ▷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 作:起。 ▷ 裳:下衣,此指战裙。 ▷ 甲兵:铠甲与兵器。 ▷ 行:往。 “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泽”是相对于“袍”而言的,“袍”是披在外面的罩衣,而“泽”是指贴身穿的里衣,因为是贴身穿,所以身上的汗水会浸润衣服,故称之为“泽”,有衣服被汗水润泽的含义。 “秦自襄公以来受平王之命以伐戎,所兴之师,皆为王往也,故曰‘王于兴师。’” —【清】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自从西周被犬戎所灭之后,其故地一直被犬戎所占领,周天子命令秦国攻打犬戎以收复西周故土,并且许诺收复的土地归秦国所有。这里的战争应该指的就是周天子命令秦国出兵攻打犬戎的战争。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孔子《论语》 【大白话】 如果天下是有道的,社会是有秩序的和讲规则讲礼仪的,那么礼乐的制定和战争都是由周天子做主,普通人或者其他贵族是没有资格去制定礼乐或发动战争的。 “戟,车戟也,长丈六尺。”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矛戟”不是步兵战士随手拿的兵器,而是置于战车之上,用于车战争的兵器。“戟”的样子是类似于“戈”和“矛”的结合体。 “西戎弑幽王,是与周室诸侯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清】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西戎灭亡了西周王朝,所以西戎和周朝之间是不共戴天之仇,而秦国是周天子所封的诸侯国,所以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西戎也是秦国的仇敌。 “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 【大白话】 这苍天之下的许多青年,他们谁没有父母呢?父母从小含辛茹苦抱着他、带着他,保护他的成长,生怕他有什么意外而不能健康长大;他们谁又没有兄弟呢?兄弟间亲近的情同手足一般;谁又没有妻子爱人呢?相敬如宾。无论父母也好、兄弟也好、妻子爱人也好,都深深地爱着他们,希望这些年轻的士兵可以好好地活着,没有人愿意他们去战场赴死。而如今,又为什么要将他们推向战场呢?去杀害他人,或者自己被杀害,这是人性中多么大的罪过啊!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老子》 【大白话】 因为一场战争过后,不单单是参与战争的士兵们要面临伤亡,他们背后也有千千万万的父母、兄弟、爱人也面临着极大的痛楚,所以这样的时代就被称为“凶年”。 “春秋无义战。” —《孟子》 【大白话】 春秋时期没有一场战争是正义的。 矛 戈 戟 本诗留下的成语 ▷ 同仇敌忾 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忾(kài):愤恨,愤怒。 下期预告 《秦风•渭阳》何处肠断,日暮渭阳 《渭阳》这首诗歌文字非常的简短,诗歌的主旨很明确,是一首外甥送别舅舅的诗歌。了解了那么多诗经里的诗歌就会明白,越是简单的文字,其背后的内容可能越是层次丰富而意味绵长。那么这是一首怎样的诗歌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晨风] * 猛禽虽强,仍恋故林 * 木尽地宜,爱人失所 * 时光流逝,耗尽希望 * 人间亦自有银河 * 康公弃贤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 晨风:鸟名,即鹞鹰,属于鹞鹰一类的猛禽。 ▷ 鴥(yù):鸟疾飞的样子。 ▷ 郁:郁郁葱葱,形容茂密。 ▷ 钦钦:忧思难忘的样子。 ▷ 如何:奈何,怎么办。 ▷ 栎(lì):树名。 ▷ 隰(xí):低洼湿地。 ▷ 六驳(bó):木名,梓榆之属,因其树皮青白如驳而得名。 ▷ 棣:唐棣,也叫郁李,果实色红,如梨。 ▷ 树:形容檖树直立的样子。 ▷ 檖(suí):山梨。 “鴥,疾飞貌。”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鴥指鸟儿快速飞行的样子。 “妇人以夫不在,而言鴥彼晨风,则归于郁然之北林矣。”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这位在家中的妇女看到鹞鹰疾飞回到北林的巢穴,就想到了自己远远离家在外的丈夫了。 “驳,梓榆也,其皮青白如驳。”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驳”在这里指的是“梓榆”,因为“梓榆”树的树皮是青色和白色斑驳相间的,所以称之为“驳”。 “棣,唐棣也。檖,赤罗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棣”指的是“唐棣”树,“檖”指的是“赤罗”树。 “思望之,心中钦钦然。”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钦钦”是表示一种思念盼望的心理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在远方爱人的幽思之伤。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清】袁枚《马嵬》 【大白话】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 “男女情与君臣义原本相通,诗既不露其旨,人固难以意测。”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晨风》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首描写男女间思念之情的诗歌,但作者下笔也是比较模糊的,男女之情和君臣之义之间本来就有想通之处,所以这首诗歌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位贤能之士心中空有一股炙热的报国热情却被君主所冷落,心中哀伤不已而写下此诗,借用男女之情来做讽刺,表达对于君主不任用贤能之士的不满。 “刺康公也。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焉。”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秦康公,即秦穆公之子。秦康公继位后秦国开始慢慢衰弱,所以诗人借《晨风》一诗中的男女之情来讽刺秦康公不能任用贤才,以至于秦国走向衰弱。 下期预告 《秦风•无衣》春秋无义战 《无衣》这首诗歌是一首极其慷慨激昂的战歌,秦国人的尚武精神在这首诗歌里表露无遗,它是一首军队动员歌,鼓舞当时秦国的士兵踊跃参军、赶赴前线。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黄鸟] * 一人可当百夫 * 哀痛至极,愿以命抵命 * 不杀人者得天下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交交:鸟鸣声。 ▷ 黄鸟:即黄雀。 ▷ 棘:酸枣树。棘之言“急”,双关语。 ▷ 从:从死,即殉葬。 ▷ 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姓嬴,名任好。 ▷ 子车:复姓。奄息:字奄,名息。下文子车仲行、子车针虎同此,这三人是当时秦国有名的贤臣。 ▷ 特:匹配。 ▷ 彼苍者天:悲哀至极的呼号之语,犹今语“老天爷哪”。 ▷ 良人:好人。 ▷ 人百其身:犹言愿死百次赎其一命。 ▷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 防:抵当、匹配。 ▷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乃特百夫之德。”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这位“子车奄息”,他的德行才能匹敌得上百夫,也就是一百个人都比不上他一个人的意思。“百”是一个虚数,诗人想用夸张的对比来表现“子车奄息”的才能品读出类拔萃,在众人之上。 “盖生纳之圹中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过去的殉葬并不是先把人杀了再埋下去,而是更恐怖地直接将活生生的人活埋下去,真的是惨绝人寰。 “谓一身百死犹为之,惜善人之甚。”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诗人在诗歌最后一句强调愿意用自己死一百次来赎回这三位良人的性命,这是一种文学上夸张的手法,但从中也能说明诗人内心强烈的悲痛和不舍,对于失去这三位良人而无限惋惜的真情。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孟子》 【大白话】 只有不好杀人的国君,最后才能能够统一天下。 下期预告 《秦风•晨风》人间亦自有银河 《晨风》这首诗歌自古以来对其理解的角度比较多,现在主要的诠释大都认为这是一首思妇诗,描写了一位在家中的妇女思念离家在外的丈夫的诗歌。具体故事如何,丈夫去了何处?诗人又表达了怎样真实的情感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黄鸟] * 三良从穆公殉葬 * 是被逼还是自愿 * 黄鸟无所立,良死不的所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交交:鸟鸣声。 ▷ 黄鸟:即黄雀。 ▷ 棘:酸枣树。棘之言“急”,双关语。 ▷ 桑:桑树。桑之言“丧”,双关语。 ▷ 楚:荆树。楚之言“痛楚”。亦为双关。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左传•文公六年》 【大白话】 秦穆公死后,秦国施行了极其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根据《史记》的记载,为秦穆公殉葬有一百七十七人,在这些人中间有三人都姓子车,名字分别叫奄息、仲行、鍼虎,这三人是秦国的贤良之士,也随着秦穆公一同殉葬了,所以当时秦国人为这三位良士感到悲痛哀悼,因此写下了《黄鸟》这首诗歌。 “盖其初特出于戎狄之俗,而无明王贤伯以讨其罪,于是习以为常,则虽以穆公之贤而不免。”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因为秦国地处西方边塞,受西方少数民族的影响比较深,在文明程度上不如中原地区,所以有很多原始的习俗都是比较残忍的,其中就包括活人殉葬制度。长期以来秦国人也习以为常,尽管秦穆公是一位非常贤明仁德的君主,也免不了被习俗同化。 “诗盖以黄鸟之止棘、止桑、止楚,为不得其所,兴三良之从死为不得其所也。棘、楚皆小木,桑亦非黄鸟所宜止。”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一般黄雀停留的树木是比较高大的,“棘”和“楚”都是比较低矮的荆棘灌木,并不适合黄雀在上面停歇,而桑树也不是适合黄雀栖息停留之所,所以诗人这里讲到黄雀停留在“棘”、“楚”这样低矮的灌木以及桑树之上鸣叫,是想表示它待在了不应该属于它的位置之上,即所谓的不得其所。 “棘之言急也,桑之言丧也,楚之言痛楚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棘”、“桑”和“楚”还可以从文字谐音的角度去理解。“棘”的谐音是“急”,表现了人民得知三位良士要殉葬的消息心急如焚,为国家失去了三位极其难得的人才而着急。“桑”的谐音为 “伤”,诗人用以表达心中的惋惜和伤痛之情。“楚”字则更进一步,意味着“痛楚”的“楚”,那一番痛心疾首、撕心裂肺的哀恸也借此表达了出来。 下期预告 《秦风•黄鸟》(二)不杀人者得天下 诗人对于三位良士的殉葬是心中觉得不值的,觉得他们不该就这样死去,他们如果活着可以为这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但是关于之前提到的这三位良士到底是被迫无奈而死,还是悲壮自愿慷慨就义,诗歌这里并没有给出答案,那这场殉葬背后的真实情况究竟是样的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终南] * 山有木,成其高 * 秦逐戎,有周地 * 受命天子,诸侯之衣 * 美中寓戒,劝谏新君 * 民无信,则不立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终南]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 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外。 ▷ 条:树名,即山楸。 ▷ 锦衣狐裘:当时诸侯的礼服。 ▷ 渥(wò):涂。 ▷ 丹:赤石制的红色颜料,今名朱砂。 ▷ 纪:树名,即杞柳。 ▷ 堂:树名,即棠梨。 ▷ 黻(fú)衣:黑色青色花纹相间的上衣。 ▷ 绣裳:五彩绣成的下裳。 ▷ 将将:同“锵锵”,象声词。 ▷ 考:高寿。 ▷ 亡:通“忘”。 “终南,周之名山中南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终南山,是当时周地的名山“中南”。 “君此邦则必德其民,如山之有木而后成山之高,乃无负山之名耳。”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一位优秀的国君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就是要对百姓施以仁德,就好像一座山,只有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充满着勃勃生机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这样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山”。 “戒襄公也。能取周地,始为诸侯。”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这首诗歌是写给当时秦国的国君秦襄公的,因为正是从他开始,秦国受封成为诸侯国,历任国君开始征服戎狄,收复西周故地。 “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汉】司马迁 《史记•秦本纪》 【大白话】 在秦文公继位十六年的时候,秦国才完全击败西戎,收复西周故地,并将这片土地上原有的西周遗民纳为秦国国民,然后秦文公还将岐山以东的地区献给当时的东周王室,以表忠心。 “至止者,受命服于天子而来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至止”就是指秦国的国君收到周天子之命,来到这里收复失地。 “渥丹,言其有乐意而颜色赤泽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渥丹”是指秦君因为心情舒畅,内心快乐,所以脸色红润。 “盖美中寓戒,非专颂德。”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终南》一诗在赞美中带着劝谏之意,并非完全是歌功颂德之作。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 【大白话】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会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拓展帖 ▷ 民本主义 民本主义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其含义简单明了:政府存在的全部意义在于服务“百姓”的整体福祉,否则理应被人民推翻。此思想源于《尚书》所称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主义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亦是一千七百年选官考试和拔官考核的基本原则。 下期预告 《秦风•黄鸟》(一)神秘的殉葬之死 《黄鸟》的创作背景是有明确记载的,这是一个三良从穆公殉葬的故事。具体故事如何?秦国又有着怎么的殉葬制度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蒹葭] * 凄美之秋,明净之晨 * 伊人何人,心之所往 * 望而不及,求之不得 * 梦里不知身是客 * 留下空白,待你填满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蒹(jiān)葭(jiā):泛指芦苇。 ▷ 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 为:凝结成。 ▷ 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 一方:那一边。 ▷ 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 从:追寻。 ▷ 阻:险阻,(道路)难走。 ▷ 宛:宛然,好像。 ▷ 晞(xī):干。 ▷ 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 跻(jī):高地。 ▷ 坻(chí):水中的沙滩 ▷ 涘(sì):水边。 ▷ 右:迂回曲折。 ▷ 沚(zhǐ):水中的沙滩。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秋水》 【大白话】 秋天的雨水山洪让河流充沛而汹涌,百川汇聚到黄河之中,水流是如此宽阔以至于两岸的距离离得很远,从岸边望着水中的小洲,远得连上面的牛马都分不清了。 “惜招隐难致也。” —【清】方玉润 【大白话】 (方玉润认为)《蒹葭》是一首人们渴望贤能之士的诗歌,描写了当时秦国的百姓希望能够有道德君子贤才之士来到秦国,帮助秦国这样一个处于边塞,在礼仪文化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改善风气治理社会。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毛诗》认为)《蒹葭》这首诗歌里的“伊人”并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当时秦国百姓因为自己国家之前都是文化上比较落后的小国,如今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被正式分封为诸侯国,所以希望在文化上也能够有所进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就好像在水边追求心中渴望的“伊人”那样,追寻着“周礼”,追寻着文明文化。 “跻,升也。言难至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水往低处流,所以诗人要逆流而上,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登高的过程,所以路也越来越难走,越来越艰辛。 “周人尚左,故笺以右为迂回。”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当时的古人崇尚左侧,一般位于左侧的都是比较尊贵的,右侧就相对低微一些,所以这里是一个引申,“左”代表着顺畅容易,而“右”则代表迂回曲折。 “此诗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这首诗歌主旨境界非常高远,可以说在诗经中也是鹤立鸡群,是难以多得的独特佳作。 下期预告 《秦风•终南》民无信,则不立 《终南》这首诗歌非常短小,一共只有两段文字,内容上两段也是略有重复的,关于诗歌的主旨历来也没有太大的争议,都认为这是一首劝诫秦国国君的诗歌。那么诗人想要劝诫国君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小戎] * 兵器精良,英武雄壮 * 秦襄公征西戎 * 一笔委婉,思妇情深 * 尚武背后的人性本真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 言:乃。君子:指从军的丈夫。 ▷ 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 ▷ 邑:秦国的属邑。 ▷ 方:将。期:指归期。 ▷ 胡然:为什么。 ▷ 孔群:群马很协调。 ▷ 厹(qiú)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 ▷ 錞(duì):矛柄下端金属套。 ▷ 苑(yūn):花纹。 ▷ 虎韔(chàng):虎皮弓囊。 ▷ 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 ▷ 交韔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 ▷ 闭:竹制矫正弓弩的工具。 ▷ 绲(gǔn):绳。 ▷ 縢(téng):缠束。 ▷ 载(zài)寝载(zài)兴:又寝又兴,起卧不宁。 ▷ 厌厌:安静柔和貌。良人:指女子的丈夫。 ▷ 秩秩:有礼节,德音:好声誉。 “马甲以薄金为之,欲其轻易,便于旋习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俴驷是指四匹战马轻装上阵,只用很轻薄的金属作为铠甲,这样一来在作战时,战马行动旋转操控起来就可以非常灵活,便于作战。 “甚群者,言和调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孔群”是指这样四匹战马,虽然是一个群体团队,但是由于轻装上阵非常灵活,所以御手操控起它们也是整齐划一,非常协调。 “交韔,交二弓于韔中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这位英武的将士身上所背的弓套里放着两把弓,相互交错地放在一起,这是为了防止在战争过程中万一有损坏,可以及时备用。 “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这首诗歌所描写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秦国国君秦襄公整顿军队讨伐西戎之时。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 【大白话】 打战用兵可不是小事,对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人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因为战争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强大衰弱,更关系这个国家的人民,因为战争是要死人的,有多多少少的战士要牺牲在战场之上,有多多少少的家庭又要为此而支离破碎,这些都是战争的代价,所以对于任何一场战争,都要慎之又慎,不可不察啊。 “言思之深而起居不宁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这位妇女独自一人在家中,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自己的爱人,忧虑不安以至于日常起居也混乱了,茶不思饭不想,睡觉也睡不好。 “心之受事,有如曲之受物,故称心曲。犹水涯之受水处,亦曰水曲也。”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曲”原来是指水岸弯曲的地方,水流会在这里聚集压迫,所以称之为“水曲”。如今诗人的心中也是如此压抑,有那么多的疑惑和担忧聚集在心中,就好像水湾承受着水流的压力那样难熬伤悲。 知识拓展 ▷ 《荷拉斯兄弟之誓》 《荷拉斯兄弟之誓》原本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在1784年给大卫(雅克·路易·大卫 Jacques-Louis David )的订件。画家运用了多侧面揭示主题的手法,使悲壮的戏剧性场面,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男人的刚毅、悲壮与女人的哭泣形成对比,深化了题旨的思想性。画面上的气氛是明确的:为了民族的存亡,为了拯救祖国,只有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 下期预告 《秦风•蒹葭》留下空白,待你填满 《蒹葭》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再熟悉不过的诗经诗歌了,可以说是一首传唱不衰的千古名篇,但是我们真的了解诗歌的故事吗?众多诗经名篇,这首又为何能如此有名呢?这么经典的名篇具体好在哪里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小戎] * 周代的车马 * 威武战车,远征启程 * 驷马健壮,英姿飒爽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 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 ▷ 俴(jiàn)收:浅的车厢后侧横木。俴,浅。 ▷ 五楘(mù):用皮革缠在车辕,起加固和修饰作用。 ▷ 梁辀(zhōu):车辕。 ▷ 游环:活动的环。设于马背上。 ▷ 协驱:一皮条,上系于衡,后系于轸,限制骖马内入。 ▷ 靷(yìn):引车前行的皮革。 ▷ 鋈(wù):白铜。 ▷ 文茵:虎皮坐垫。 ▷ 畅毂(gǔ):长毂。毂,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用以插轴。 ▷ 骐:青黑色马。 ▷ 馵(zhù):左后蹄白或四蹄皆白的马。 ▷ 牡:公马。孔:甚。阜:肥大。 ▷ 辔(pèi):缰绳。一车四马,内二马各一辔,外二马各二辔,共六辔。 ▷ 骝(liú):赤身黑鬣的马,即枣骝马。 ▷ 騧(guā):黄马黑嘴。骊(lí):黑马。骖(cān):车辕外侧二马称骖。 ▷ 龙盾:画龙的盾牌。合:两只盾合挂于车上。 ▷ 觼(jué):有舌的环。 ▷ 軜(nà):内侧二马的辔绳。以舌穿过皮带,使骖马内辔绳固定。 “三十辐共一毂。” —《老子》 【大白话】 一个车轮上一般有三十根辐条构成。 “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也。” — 《淮南子》 【大白话】 一辆马车能够行驶千里,最关键的就在于这车轮上的三寸长的“辖”,它能够保证车轮永远在原位运转,不脱落。 “懼辀之不坚也,故一辕则五分其穹,每分以皮束之使坚,是谓五楘。”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因为联结马和车之间的这一根长木“梁辀”比较长,所以古人怕它会容易断裂,就用皮革在“梁辀”绑起来,或者用金属包裹箍起来,一共分五段去包裹,所以称为“五楘”,“楘”是“箍”的意思,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梁辀”这根长木的坚硬,不会在行驶或者作战的时容易断裂。 “胁驱,亦以皮为之,前系于衡之两端,后系于轸之两端,当服马胁之外,所以驱骖马,使不得内入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胁驱”是一根皮带前面一头扎在服马脖子上架着的横木两端,后面一头系在马车车厢的两端,这样在中间的两匹服马和外侧的两匹骖马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隔离,骖马在跑动的过程中就不会太往里靠挤到服马,影响马车行进了。 “画龙于盾,合两载之,以为车上之卫。”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龙盾”是指绘有龙纹图案的盾牌,在战争的时候用于在战车上防御敌人的攻击,一般古人出战会在车上放两个,其中一个备用,所以 “之合”是指两块盾牌合在一起放车上的意思。 下期预告 《秦风•小戎》(二)一笔委婉,言尽心曲 诗歌前两段的前三句,诗人主要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秦军出征的车马,那么车上的贵族士兵还随身携带着怎样精良的武器呢?这首诗歌的作者究竟在这些关于车马、兵器细致入微的描写背后想要表达什么更为深刻的内涵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秦风•驷驖] * 父子同狩,邦国之望 * 上阵父子兵 * 父子同游,温情脉脉 * 古拙之美,真情流露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秦风•驷驖]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 驷:四马。驖(tiě):毛色似铁的好马。 ▷ 阜:肥硕。 ▷ 辔:马缰。四马应有八条缰绳,由于中间两匹马的内侧两条辔绳系在御者前面的车杠上,所以只有六辔在手。 ▷ 媚子:爱子。 ▷ 奉:猎人驱赶野兽以供射猎。时:“是”的假借,这个。 ▷ 硕:肥大。 ▷ 左之:从左面射它。 ▷ 舍:放、发。拔:箭的尾部。放开箭的尾部,箭即被弓弦弹出。 ▷ 北园:秦君狩猎憩息的园囿。 ▷ 輶(yóu):用于驱赶堵截野兽的轻便车。 ▷ 鸾:通“銮”,铃。镳(biāo):马衔铁。 ▷ 猃(xiǎn):长嘴的猎狗。 ▷ 歇骄:短嘴的猎狗。 “非特有取于色,盖亦取其坚壮如铁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这种赤黑色的马被称为“驖”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颜色是红黑色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种马非常健壮有力,就像钢铁一样坚不可摧。 “今秦始有田狩事,其与民同乐可知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这场狩猎不仅是国君父子之间相处的温情时刻,对于整个秦国来说也是一件与民同乐、可喜可贺的好事。 “辰牡者,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鹿豕之类。”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辰牡”是指古人各个季节打猎的野兽,冬天一般是狼,夏天是麋鹿,春秋季节则是小鹿或者野猪,通称就是“辰牡”。 “曰左之而舍拔无不获者,言兽之多,而射御之善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诗人这里写道捕猎者箭无虚发,其实有两方面的赞扬,一方面是说明猎场中可供捕猎的野兽丰富,数量之多,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说明秦君父子二人的技艺精湛。 “猃、歇骄,皆田犬名。长喙曰猃,短喙曰歇骄。以车载犬,盖以休其足力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古人狩猎用的猎犬,嘴巴比较长的称为“猃”,嘴巴相对短的称为“歇骄”,这个时候这些猎犬都在马车上,由马车载着一同游园休息,补充体力。 下期预告 《秦风•小戎》(一)探寻古代车马 《小戎》是一首描写妇女思念自己远征战场丈夫的动人诗歌。将士出征,远赴沙场,肯定不是只身一人前行,尤其在先秦时期,能够上战场的基本都是具有一定贵族身份的男子,还必须乘坐车马,携带兵器,所以诗歌中对出征战士的车、马、兵器都做了极其细腻入微的描写。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桧风•匪风] * 旋风无常,车马无度 * 忧伤凭吊,一语双关 * 有国才有家 * 有机联系的文学篇章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桧风•匪风]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 匪风飘兮,匪车嘌兮。顾瞻周道,中心吊兮。 谁能亨鱼?溉之釜鬵。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 匪(bǐ)风:那风。匪,通“彼”,那。 ▷ 发:风吹声。 ▷ 偈(jié):疾驰貌。 ▷ 周道:大道。 ▷ 怛(dá):痛苦,悲伤。 ▷ 飘:飘风,旋风。这里指风势疾速回旋的样子。 ▷ 嘌(piāo):轻快貌。 ▷ 吊:悲伤。 ▷ 亨(pēng):通“烹”,煮。 ▷ 溉:旧说释洗。 ▷ 釜:锅子。 ▷ 鬵(xín):大锅。 ▷ 怀:遗,带给。 ▷ 好音:平安的消息。 “嘌嘌,无节度也。”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嘌”不仅是指速度快,而且还有失去节度之意。 “使周辙不东,桧亦未必受迫于郑。其或王纲再振,郑必不敢加兵于桧。”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假使西周不被灭亡,周王朝不东迁洛阳,那桧国也不会被郑国所侵略逼迫,如果周王朝不那么衰弱,郑国就算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侵略桧国。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唐】杜甫 《江村》 【大白话】 普通的百姓小家庭只是渴望平平淡淡的家庭生活,爱人妻子用纸画一张棋盘,夫妻开心地下下棋,小儿子敲打针来制作一只鱼钩,一家人钓钓鱼,老朋友之间相互照应给予彼此一些钱米,除了生病需要吃药之外,小老百姓还有什么奢求呢?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道德经》 【大白话】 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好像烹调小鱼一样,掌握火候,油盐酱醋料要恰到好处。 “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鱼这种食材的肉质非常易碎,如果烹饪搅动太频繁,鱼肉就碎不成形了,治国也是如此,如果统治者不能使用正确的方式去治理国家,那国家也会处于危难,百姓也就颠沛流离。 下期预告 《曹风•蜉蝣》(一)一个时代的终结 《曹风》中虽仅有四篇诗歌,但说到曹国这个国家可并不一般,开国国君曹叔振是周武王之弟,曹国和周王室是同宗同姓。在地理上,曹国国都定陶史称“天下之中”,它处于交通要冲,是整个中原地带的中心位置。这样一个国家诗歌的风格如何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桧风•素冠] * 爱人悼亡诗 * 悼亡何幸之有? * 周代丧葬制度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桧风•素冠] 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 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 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 ▷ 素冠:白帽。 ▷ 庶:幸。 ▷ 棘:通“㾊”,消瘦状。 ▷ 栾栾:瘦瘠貌。 ▷ 抟(tuán)抟:忧苦不安。 ▷ 聊:愿。 ▷ 韠(bì):即蔽膝,古代官服装饰,革制,缝在腹下膝上。 ▷ 蕴结:郁结,忧思不解。 ▷ 如一:如同一人。 “与子如一,甚于同归矣。”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如一”在情绪上比之前的“同归”更近一步,“同归”还有彼此你我之分,而“如一”是指爱人不分彼此,完全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体。 “古者墓而不坟。” — 礼记 【大白话】 上古时候,人死后只是埋葬了事,没有坟堆。 下期预告 《桧风•素冠》(二)患难与共,悲愤共勉 接下来诗歌的内容又来了一个转折,诗人接着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悲伤忧郁之情,既然是幸而能遇见对方,又怎么会心中忧伤呢?这样矛盾的情绪,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桧风•羔裘] * 锦衣盛装,逍遥翱翔 * 羔裘、狐裘背后的暗讽 * 桧君贪冒,诗人忧之 * 贪财而取危 * 贵族妇女哀怨诗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桧风•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 羔裘:羊羔皮袄。 ▷ 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 ▷ 朝(cháo):上朝。 ▷ 不尔思:即“不思尔”。 ▷ 忉(dāo)忉:忧愁状。 ▷ 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 在堂:站在朝堂上。 ▷ 忧伤:忧愁悲伤。 ▷ 膏:油脂。 ▷ 曜:照耀。 ▷ 悼:悲伤。 “日照之则有光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这位贵族)所穿的羊皮袄皮毛细腻光亮,在阳光的照射下,皮毛上的油脂闪闪发光。 “缁衣羔裘,诸侯之朝服。”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在古时候,缁衣和羔裘都是诸侯级别的贵族官员上朝时所穿的服装。 “逍遥而以羔裘,是法服为嬉游之具。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 — 【明】钱澄 【大白话】 这位贵族穿着如此文质彬彬细腻的羔羊朝服却外出逍遥遨游,这是对于自己身份的不自重,而在庄重的朝堂之上却穿着轻慢的狐皮外袍,这是对朝堂的不尊重。 “桧君好洁其衣服,逍遥游宴,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诗人忧之。”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桧国国君只知贪图享受,穿着华丽,整天逍遥出游而荒于政事,不致力于治理好国家,导致桧国一步步走向濒临衰亡的穷途末路,因此诗人忧伤不已。 “贪财而取危,贪权而取竭。” — 庄子 【大白话】 如果一个人贪图财富沉迷享受,那危险就要来临了,如果一个人贪图权利功于心计,用尽心思追逐名利,那么他的心力就会枯竭。 “伤桧君贪冒,不知危在旦夕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桧国的国君贪婪昏庸,国家都危在旦夕了,他却还没有丝毫的察觉。 下期预告 《桧风•素冠》(一)白冠素衣,究竟何人? 《素冠》这首诗歌历来的解读有很多,最常见的一种理解认为这是一首爱人悼亡诗,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了悼念死去的爱人,那么具体故事如何?又有哪些不同的理解角度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桧风•羔裘] * 溱洧故地,亡国之音 * 桓公寄孥,郑国灭郐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桧风•羔裘]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桧,国名,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局溱、洧之间。其君妘姓,祝融之后。”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桧,是国名,所在地是高辛氏火正祝融的故地,地处溱、洧两河之间。君主姓妘,是祝融的后人。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 【大白话】 重和黎在帝喾(五帝之一)时期担任火正官职,他们功绩杰出,能够造福百姓,光融天下,所以帝喾就命名他们为祝融。 “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 —《国语•郑语》 【大白话】 爵位是子男的国家,虢国和郐国是比较大的,虢国国君特别自负,郐国则是仗着自己所在的地方地势险要,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国君都特别的自傲奢靡而且懈怠于政事,而且这两个国家的国君还非常的贪婪好利。你(郑桓公)只要抓住他们的这个弱点,一方面仗着你自己是周王室司徒的地位,另一方面出钱贿赂这两国的国君,连哄带骗,迫使他们让出土地给你,他们一定不敢拒绝你的。 下期预告 《桧风•羔裘》(二)贪财而取危 《桧风》的诗歌不仅仅是亡国的哀伤之歌,也有对于当时昏庸无能的郐国国君的讽刺和责备,第一首诗歌《羔裘》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所作,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泽陂] * 水中花,意中人 * 求之不得,无可奈何 * 思之深,伤之切 * 爱是想碰触又收回手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 泽:池塘。 ▷ 陂(bēi):堤岸。 ▷ 伤:鲁诗作“阳”,第一人称自称。 ▷ 无为:没有办法。 ▷ 涕:眼泪。 ▷ 泗(sì):鼻涕。 ▷ 滂(pāng)沱(tuó):本意是形容雨下得很大,此处比喻眼泪流得很多,哭得厉害。 ▷ 蕑(jiān):莲蓬,荷花的果实。鲁诗作“莲”。 ▷ 卷(quán):通“婘”,美好的样子。 ▷ 悁(yuān)悁:忧伤愁闷的样子。 ▷ 菡(hàn)萏(dàn):荷花,莲花。 ▷ 俨:庄重威严,端庄矜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大白话】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悁悁,盖悲哀不舒之貌。” —【清】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悁悁,是指人内心悲伤,外在愁苦的样子。 “辗转伏枕,卧而不寐,思之深且久也。” —【宋】朱熹《诗集传》 【大白话】 诗人整晚在床上翻来覆去,失眠达旦、是因为他长久不已地深深思念着爱人。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唐】李白《秋风词》 【大白话】 早知道今天如此牵绊我心,倒不如当时就不认识你好了。 “很多人觉得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亲吻和孩子们,也许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我想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爱是未经触碰却在颤抖的心。” —【美】塞林格 知识拓展 ▷ 借代 借代,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下期预告 《桧风•羔裘》(一)桧国衰亡史 桧风诗歌所在的桧国,其祖先可以说是上古的贵族,这样一个源自祝融“妘”姓的氏族存在了千百年,据说在商朝统治时就被封于桧地作为一方诸侯国,商朝被灭之后周朝也依然承认“桧”这片地域上妘姓的统治,继而成为了周朝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异姓诸侯国。那么桧风诗歌的有何特点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株林] * 神化之笔,婉转讽刺 * 贵族没落,罪魁祸首 * 夏姬真的是红颜祸水吗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 胡为:为什么。 ▷ 株:陈国邑名,在今河南柘城县。 ▷ 从:跟,与,此指找人。一说训为因。 ▷ 夏南:即夏姬之子夏徵舒,字子南。 ▷ 匪:非,不是。 ▷ 适:往。 ▷ 乘马:四匹马。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 ▷ 说:通“税”,停车解马。 ▷ 朝食:吃早饭。闻一多考,性曰为食。 “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 —《说文解字》 【大白话】 古代城市周边区域的划分有不同名称,靠近城市周围的区域称之为郊,郊之外的区域称之为野,野再往外广大的区域被称之为林。 “诗人即体此情为之写照,不必更露淫字,而宣淫无忌之情已跃然纸上,毫无遁形,可谓神化之笔。”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人虽然要讽刺陈灵公,但是面对陈灵公如此荒淫无道的行为,诗人都没有脸去明着下笔,只能通过如此婉转讽刺的文学手法,如此描写在讽刺上的效果,比起直白的讥讽更加意味深长,将陈灵公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更加淋漓精致,毫无遁形,真可谓是神化之笔。 “自株林至株野,乃税其驾,然后微服入株邑。” —【清】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陈灵公去株地找夏姬,为了避人耳目先是乘坐着大马车往株林的方向,随着慢慢接近,陈灵公就将大马车停在株野,换一辆小马车悄悄地往城里去。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使陈灵公君臣知所羞恶而检行焉,则何至有徵舒射廏之难?即楚亦可不必入陈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人都应有羞恶之心,应该知道是非廉耻。可是像陈灵公、孔宁、仪行父这样的君臣连最基本的廉耻心都没有,干的都是些毫无礼仪道德可言的丑事。如果他们能有一点廉耻之心,陈灵公也不至于惹上杀身之祸,陈国也不至于最后被楚国所占领。 下期预告 《陈风•泽陂》爱是想碰触又收回手 《陈风》里的最后一首诗歌历来比较多的解读都是认为这一首哀伤的爱情诗,诗人深爱着自己的心上人,但是却求而不得苦恼忧愁不已,所以作此诗吟唱用以表达心绪。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株林] * 夏姬之乱,绝色倾国 * 余波不止,吴楚相争 * 月下怀人文学之始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匪适株林,从夏南! 驾我乘马,说于株野。乘我乘驹,朝食于株! “灵公与其大夫孔宁、仪行父皆通于夏姬,衷其衣以戏于朝。” —【汉】司马迁《史记•陈杞世家》 【大白话】 陈灵公手下有两个大夫,一个叫孔宁,一个叫仪行父,也和夏姬之间有着私通的关系。一个君主两位大夫,居然经常一起在朝堂之上拿着夏姬的内衣,互相玩笑嬉戏,简直恬不知耻。 “神化之笔。”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株林》这首诗歌)诗人下笔入神,巧妙绝伦。 下期预告 《陈风•株林》(二)罪魁祸首究竟是谁? 《株林》这首诗歌就是当时陈国百姓为了讽刺陈灵公荒淫无道与夏姬私通而作。了解了夏姬之乱的故事之后,诗人在诗句中看似平常的描述和巧妙的隐含讽刺之意就更容易理解了,那是如何的下笔绝妙和良苦用心,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防有鹊巢] * 信谗远贤,宣公乱陈 * 无中生有、上下颠倒 * 谗言蒙蔽,内心忧惧 * 爱人私情,委婉假托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防有鹊巢] 防有鹊巢,邛有旨苕。谁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谁侜予美?心焉惕惕。 ▷ 防:水坝。一说堤岸。 ▷ 邛(qióng):土丘,山丘。 ▷ 旨:味美的,鲜嫩的。 ▷ 苕(tiáo):一种蔓生植物,生长在低湿的地上。 ▷ 侜(zhōu):谎言欺骗,挑拨。 ▷ 忉(dāo)忉:忧愁不安的样子。 ▷ 中唐:古代堂前或门内的甬道,泛指庭院中的主要道路。 ▷ 甓(pì):砖瓦,瓦片。 ▷ 鷊(yì):借为“虉(yì)”,杂色小草,又叫绶草,一般生长在阴湿处。 ▷ 惕(tì)惕:提心吊胆、恐惧不安的样子。 “宣公多信谗,君子忧惧焉。” —【汉】毛亨《毛诗》 【大白话】 (《防有鹊巢》)背后的故事是当时陈国国君陈宣公听信谗言、远离贤臣,所以陈国的官员君子们就写下了这首诗歌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深深的担忧之情。 “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杀其太子御寇。御寇素爱厉公子完,完惧祸及己,乃奔齐。” —【汉】司马迁《史记•陈杞世家》 【大白话】 陈宣公想要立宠妃之子款为太子,想要杀死嫡长子太子御寇。当时太子与宣公侄子公子完关系很好,公子完担心祸及己身,于是投奔到了齐国避祸, “防,人所筑以捍水者。”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防”是人造的水坝、堤岸。 “庙中路谓之唐。”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唐”指古人门堂前、庭院中的道路。 “此男女之有私,而忧或间之之词。”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防有鹊巢》这首诗歌)描写了一对男女爱人之间的私人情感,诗人担心自己与爱人之间的感情被他人挑唆离间,忧心忡忡而写下了这首诗歌。 “夫《风》诗托兴甚远,凡属君亲朋友,意有难宜之处,莫不假托男女夫妇词婉转以达之。”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诗经•国风》里有很多寓意丰富而深远的作品,诗歌这种文学多用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志向与思想,但是有很多话不能说得太直接,都会假托男女之词委婉表达。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楚】屈原 《楚辞》 【大白话】 想到草木不断地在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 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下期预告 《陈风•月出》愿逐月华流照君 《月出》是一首表达爱人间思念之情,文字极其唯美动人的情歌,尤其诗歌将人内心的真挚情感与皎洁纯美的月光结合起来,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墓门] *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 知而不已,祸之将至 * 忠言逆耳,追悔莫及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墓门]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夫也不良,国人知之。知而不已,谁昔然矣。 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夫也不良,歌以讯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 ▷ 墓门:陈国城名。 ▷ 棘:酸枣树。 ▷ 斯:析,劈开,砍掉。 ▷ 夫:这个人,指公子佗。 ▷ 知而不已:尽管尽人皆知,他却依然如故。 ▷ 谁昔:往昔,由来已久。 ▷ 然:这样。 ▷ 梅:梅即棘,梅古文作“槑”,与棘形近,遂致误。 ▷ 鸮:猫头鹰,古人认为是恶鸟。 ▷ 萃:集,栖息。 ▷ 讯:借作“谇”(suì),斥责,告诫。 ▷ 顾:管,在意。 ▷ 颠倒:狼狈之状。 “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左传》 【大白话】 (陈桓公)任凭恶的滋长,而不知悔改,结果自取祸害,到了最后就算是想要挽救,也来不及了。 “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太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作乱,国人分散,故再赴。” —《左传•桓公五年》 【大白话】 陈桓公晚年的时候病重,公子佗杀了太子而自立为陈国国君。陈国大乱,陈桓公死后,陈国一共向周边国家报丧报了两次。 “墓门盖陈之城门。”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墓门”指的是当时陈国都城的一座城门的名字。 “斧以斯之,有断决之意。” —【清】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 【大白话】 诗人其实是在这里表达了一种非常决绝的心态,面对阻碍,就要像在城门前用斧子砍掉酸枣树那样,果断决绝。 “谁昔,昔也,犹言疇昔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谁昔”意为“往昔”,也可以说成“疇昔”。 “桓公之世,陈人知佗之不臣矣,而桓公不去,以及于乱。是以国人追咎桓公,以为智不及其后,故以《墓门》刺焉。” —【宋】苏辙 【大白话】 桓公在世的时候,陈国的百姓都知道公子佗是个心怀不轨的恶人,但是陈桓公就是没有当机立断除掉公子佗,以至于最后公子佗杀害太子,篡夺王位,陈国也陷入动乱,这一切都是因为陈桓公长期“知而不已”而导致的,所以才有了《墓门》这首诗歌,用来讽刺陈桓公的昏庸无能。 “二章皆刺桓公,始不知人,次又拒谏。”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墓门》这首诗歌的主旨其实就是在讽刺陈桓公,诗歌第一段是讽刺他不能知人,明明身边有公子佗这么一个祸害隐患,但却看不清,也不果断,第二段则是讽刺陈桓公不能听从劝谏,执迷不悟,一意孤行。 下期预告 《陈风•防有鹊巢》无中生有、上下颠倒 《防有鹊巢》这首诗歌虽然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但诗歌的内容有一点是非常确定的,那就是诗人想要表达一种心中极其不安的忧虑之感,那诗人在忧虑什么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东门之杨] * 春夏之交,有景无人 * 人约黄昏后 * 情之坚定,无怨无悔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东门之杨]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 牂(zāng)牂:风吹树叶的响声。一说枝叶茂盛的样子。 ▷ 昏:黄昏。 ▷ 期:约定的时间。 ▷ 明星:启明星,晨见东方。 ▷ 煌煌:明亮的样子。 ▷ 肺(pèi)肺:枝叶茂盛的样子。 ▷ 晢(zhé)晢:明亮的样子。 “辞意闪烁。”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东门之杨》这首诗歌)言辞闪烁,内容不明,主旨很难把握。 “杨叶牂牂,三月中也。”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杨树枝叶茂盛的时节,应该是在每年的三月中旬。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欧阳修 【大白话】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此亦男女期会,而有负约不至者,故因其所见以起兴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东门之杨》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是一对男女爱人的幽会,他们相约在黄昏后东门外的杨树之下,可以却有一个人始终没有到来,诗人因其所见而作此诗。 下期预告 《陈风•墓门》长恶不悛,必受其乱 对于《墓门》这首诗歌的主旨和诗歌背后的历史故事,历来基本上是有共识的,都认为这是一首激烈的讽刺诗,讽刺奚落的对象是与陈国第十二任国君陈桓公以及他的弟弟公子佗有关。具体故事如何,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林栖品读诗经》配套书籍 >>> 点击订购 主讲人:林栖 逐篇逐句逐字,结合历史、哲学、心理学、电影等,多学科多角度品读《诗经》。 第一辑《诗经•国风篇》共196期。 微信添加:HEAR07FM,加入听林栖诗经群。 微信公众号:听林栖 新浪微博:@听林栖 官方网站:www.hear07.com 本集概览: 品读[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 劳作平凡,质朴歌谣 * 对歌密语,甜蜜爱情 * 脉脉细语,柔美深情 *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图片来自小露 [国风•陈风•东门之池] 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彼美淑姬,可与晤语。 东门之池,可以沤菅。彼美淑姬,可与晤言。 ▷ 池:护城河。一说水池。 ▷ 沤(òu):长时间用水浸泡。纺麻之前先用水将其泡软,才能剥下麻皮,用以织麻布。 ▷ 淑:善,美。 ▷ 姬:周之姓。诗中是借以指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 晤(wù)歌:用歌声互相唱和,即对歌。 ▷ 纻(zhù):同“苎”,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可做绳,可织布。 ▷ 晤语:对话。 ▷ 菅(jiān):菅草。芦荻一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浸渍剥取后可以编草鞋。 “古者有城必有池,池皆设于城外,所以护城。”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 【大白话】 古人的城市周围一定会有护城河,在战争的时候可以保护城墙城门不被敌人所攻击。 “菅,叶似茅而滑泽,茎有白粉,柔韧,宜为索也。” —【宋】朱熹 《诗集传》 【大白话】 “菅”是一种类似于白茅的植物,它的茎部也有细长柔韧的纤维,可以用于制作绳索。 “姬姜二姓是当时最上层的贵族,二姓的女子必最美丽而华贵,所以诗人称美女为淑姬、孟姜。” — 闻一多《风诗类钞》 “然其辞意浅率,终非佳构,不必再多烦多辩已。”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大白话】 《东门之池》这首诗歌文字言辞实在是太浅显简单,内容也非常直白,所以并不能称得上是什么好作品,因此也没有太多去品读的必要。 “于池中柔麻,使可缉绩作衣服。兴者,喻贤女能柔顺君子,成其德教。” —【汉】郑玄《毛诗郑笺》 【大白话】 麻、纻、菅这样的植物本身粗糙坚硬,通过水中浸泡梳洗,原本坚硬粗厚的植物,慢慢变的柔顺坚韧,可以舒舒服服地穿在身上,这也象征着男女之间的爱情?那些原本粗里粗气的青年男子们,在心爱的女生面前开始温情脉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言,自言己事也。语,为人论说也。” —《说文解字》 【大白话】 “语”是指跟别人讨论一些话题,而“言”则是指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孟子》 【大白话】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相知,即认识彼此,而最珍贵的是知心,是了解彼此的内心。 下期预告 《陈风•东门之杨》人约黄昏后 《东门之杨》这首诗歌内容短小,文字简单,关于诗歌的主旨一直都令人费解,那么是怎么短小的故事呢?诗歌背后诗人又是怎样的情怀呢?且听林栖下回分解。…
به Player FM خوش آمدید!
Player FM در سراسر وب را برای یافتن پادکست های با کیفیت اسکن می کند تا همین الان لذت ببرید. این بهترین برنامه ی پادکست است که در اندروید، آیفون و وب کار می کند. ثبت نام کنید تا اشتراک های شما در بین دستگاه های مختلف همگام سازی شود.